1750年,79岁张廷玉被抄家,账簿记录和36万两白银,被翻了出来。乾隆哈哈大笑:“好你个文官清流!”可不久后,乾隆查看记录,脸色铁青,又派人把东西全部退了回去。此后,为了收拾张廷玉,乾隆又下旨罢免了他配享太庙的荣誉。但五年后,张廷玉一死,乾隆依然下令厚葬,配享太庙。乾隆为什么会容不下张廷玉这个三朝老臣呢?这对君臣究竟经历了什么?张廷玉出身桐城张氏,父亲张英曾任文华殿大学士,乃是事实上的宰相,民间“六尺巷”故事的主角,是康熙信任的重臣。生于如此名门,张廷玉深受其父熏陶,手不释卷,日夜研读经典为科举做准备。在他二十六岁时,自觉有所成,准备参加会试。但正巧他的父亲是主考官,为了避讳,他只能等待三年后的科举。三年后,张廷玉金榜题名,被封为庶吉士,入职翰林院。康熙对这个初入官场的年轻人十分优待,每逢佳节必有赏赐,每次出巡也都让他随行。张廷玉也没有辜负康熙的信任,兢兢业业,为康熙出谋划策,展现出了治世能臣的才干。1722年,康熙驾崩,四子胤禛即位,他即是雍正帝。甫一即位,雍正就开始扶植自己的势力,很快他就看中了稳重能干的张廷玉。此后,张廷玉深受雍正帝重用,升迁迅速,接连被封为礼部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张廷玉深感雍正的知遇之恩,夙兴夜寐,尽心辅佐。雍正勤于政事,凡事亲力亲为,即位十三年便英年早逝。临终前,他任命张廷玉、允禄、鄂尔泰为顾命大臣辅佐新君。此外,雍正还留下一道遗诏:他日张廷玉去世,即可配享太庙!要知道太庙可是供奉历代皇帝的神圣所在,大臣死后配享乃是无上的荣誉,更何况清朝是满人建立的朝廷,此前可还没有一个汉臣能有这种待遇。很明显,雍正是把张廷玉当做托孤重臣来对待的,张廷玉正是雍正留给乾隆的一大宝藏。乾隆即位后,很是信任张廷玉,不但让他掌管翰林,还让他兼任皇子师傅,身兼两职,张廷玉倍感荣幸,事事倾心。随着乾隆年长起来,他对张廷玉等大臣不再事事听从,开始有自己的主见。而张廷玉也有自己的苦恼,朝堂之中手掌大权的多为满臣,而张廷玉身为汉臣却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这让很多满族大臣心中不服。当时,汉臣以张廷玉为首,满臣以鄂尔泰为首,双方形成了两个不大不小的圈子。张廷玉和鄂尔泰本来对对方没有什么恶感,但迫于立场,只能明争暗斗,矛盾越来越大。这两人同朝为官十几年,在公众场合竟无话可说,连个招呼都不打。谁要是犯了错,另一个必然出言讥讽。渐渐地,乾隆也看出了双方的问题,但他也没有办法解决。他认为满臣和汉臣确实是天然对立,身为帝王应该做的是平衡,而不是消除。鄂尔泰死后,讷亲成为满臣领袖,此时张廷玉势大,为了平衡双方地位,乾隆被迫下诏:内阁列名单,讷亲第一位;吏部列名单,张廷玉第一位。此举看似平衡了双方势力,但其实反而激化了矛盾,谁也不服谁。而张廷玉逐渐老迈,变得固执起来,常与乾隆意见不和。一开始,乾隆并未降罪于张廷玉,尽管他常反对自己的决定。他对张廷玉也是多有封赏,甚至打破先例,封他为伯爵,又是文臣中享此殊荣的。但1749年的一件事让乾隆对张廷玉失去了耐心,那时张廷玉已是78岁高龄了。他主动向乾隆请求退休,乾隆体谅他多年功劳,批准了他的请求。随后,张廷玉入宫谢恩,没想到一谢却谢出了问题,他主动和皇帝说:“以前先帝爷赏识我,让我死后配享太庙,现在外界也是议论纷纷,我怕死后不能享受这么高的待遇啊!”他居然让乾隆给他写一个凭证,证明此事不假。乾隆听了很是恼怒,但依然给他写了手书一封以作证明。张廷玉拍自己的儿子来谢恩。这让乾隆更生气了,这种前无古人的大事居然不亲自来谢恩!他让内阁下旨,命张廷玉亲自来,但没想到谕旨还没有发出,张廷玉自己真的亲自来了。乾隆火冒三丈,疑心是内阁走漏消息,通风报信,责罚了内阁诸大臣,同时决定罢免张廷玉伯爵之位,接着又找借口免了他配享太庙的荣誉。后来,四川学政编修朱筌贪污事发,此人与张廷玉恰好有亲,乾隆便下旨抄张廷玉的家。没想到真的搜出了36万两白银和财宝,乾隆心下得意,命人彻底调查。没想到张廷玉虽然老迈,却心思缜密,他主动拿出了账本,说明每一笔银子的来源:原来这些银子是康熙自乾隆三朝皇帝赏赐的,因张家世受皇恩,所以有这么多积蓄。而张廷玉为人小心,为了避免日后麻烦,居然把每一笔银子都做了记录!证实张廷玉所说不假后,乾隆只能罢手,一方面暗道可惜,另一方面又对这个老头敬佩不已。五年后,张廷玉去世,乾隆下令恢复张廷玉配享太庙之权,给予了这位三朝老臣后的尊重。作者:孔慈参考资料:赵尔巽《清史稿》《清史列传》《清实录》#历史开讲#
2、大清朝的张廷玉是何许人也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一个清朝配享太庙(皇室的家庙)的汉臣。而张廷玉为什么配享太庙呢?第一个因素张廷玉是清朝诸多制度的完善、 创立者张廷玉规划建立了军机处和完善了奏折制度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尊奉谕旨他的职能差不多就是皇帝的高级秘书第二个因素那就是张廷玉这个人呢!的敬业雍正凡有诏旨则命廷玉入内口授大义或与御前袱地以书或隔帘受体,稿赳继承御览每日不下十数次第三个因素呢张廷玉是雍正皇帝极为信任的张廷玉任职年久长期处于要职之地但这个人呢!始终能够保持清中和厚的品质彼时在朝臣中只此一人说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能够把国家大事交给的一个人就是张廷玉第四个原因修养大,涵养深,自律强就是品格还是好张廷玉长子张若海考中探花张廷玉接到信息之后立刻要求见雍正干说儿子还很年轻登上探花实为不妥我要避嫌啊在张廷玉再三的恳求之下后雍正皇帝一看这张廷玉陈之时情此恳切之至没办法就把张若霭改为二甲第一名但是仅凭这些就给予张廷玉配享太庙的特殊待遇吗显然不够传闻张廷玉在撰写清圣祖事物的时候销毁了大量的对雍正不利的材料杜撰了一个八人受命的场面什么叫八人受命就说康熙皇帝在临死前向七位和隆科多口传一套圣谕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晓朕宫必能克成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也就是说是张廷玉让雍正的皇位变得名正言顺这个也许才是雍正下遗诏让张廷玉享太庙的真实原因吧
3、大清张廷玉小说79岁张廷玉被抄家,竟翻出来36万两的白银。乾隆哈哈大笑:“好你个文官清流!”可随即乾隆看看账本,脸色铁青,一脸无奈的让人把东西还了回去,还让他配享太庙。张廷玉是清朝赫赫有名的大臣,他是清朝近三百年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更是以文臣身份,未有尺寸军功的情况下,被封位伯爵。一辈子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从没有过谋逆之举,就这么一位忠肝义胆、鞠躬尽瘁的老臣、忠臣、重臣,却依然要遭到来自帝王的摆布,想想也真是人生的悲哀。从乾隆十三年起,乾隆就仿佛换了灵魂。对待大臣,再没有以礼相待,渐渐变成了颐指气使。只有对张廷玉,还保有后一丝体面。其中既有张廷玉年老体弱的因素,另一方面,张廷玉更是乾隆能够登基称帝的关键人物,具有从龙之功。张廷玉和鄂尔泰是仅有的两位,见到过雍正留下秘密立储诏书的大臣,是张廷玉命令总管太监找到诏书,在灯下当着王公贵族的面,宣读了这封密旨,让弘历得以顺利继位。这就意味着弘历坐上帝位的合法性是由张廷玉和鄂尔泰共同建立的,因此,乾隆在前期对张廷玉还是相当敬重。可登上帝位的乾隆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慢慢被权力所腐蚀,自己的心性也逐渐变得阴暗,开始不相信任何一个大臣。一言以蔽之,乾隆变成了一架的政治机器,将体内的人性逐一抽离。对大臣,表面是紧紧依靠,委以重任,暗地里则是肆意辱骂,进行清代专有的“PUA”。当然,在官场上混迹多年的张廷玉也觉察出乾隆的转变,嗅出了一丝丝味道。于是,年过七十的张廷玉在乾隆十四年,试探性提出了致仕(退休)。乾隆沉吟片刻,来了一招缓兵之计说:“我再想象,你先退下。”不过乾隆转头就给张廷玉说:“强留转似不情,而去之一字,实又不忍出诸口。”乾小四的风格就是这样,他故意将选择权扔给了张廷玉,听他自行选择,让自己永远处于的正确之地,而把难题留给对手。这时候,不知道张廷玉是真的丧失了政治的敏锐性,还是真的索性就想退休,安度晚年。见到乾隆的圣旨,以为乾隆默许了退休的请求。当即上奏谢恩,明年春天就返回家乡。回到江南老家的张廷玉终究还是忘不了自己的身后名,按照雍正的临终遗愿,自己是可以配享太庙的,这是雍正答应过我的,也是官方对我一辈子功劳的认可。可乾隆在谕旨中丝毫不提这事,辗转反侧的张廷玉又拖着病体,见到了乾隆,说:“免冠呜咽,请一辞以为券。”乾隆本以为张廷玉是忘不了君臣之情,师生之谊,来和自己唠唠家常的。谁知张廷玉此行的目的竟然是为了配享太庙,这明摆着是信不过我。可是帝王绝不会明摆着拒绝,也不想自己留个刻薄寡恩的骂名,答应了张廷玉的请求,写了一封书。心里不是滋味的乾隆又额外给了张廷玉一首诗,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什么意思呢,简单翻译一下就是我不是尧舜这样的圣明之君,不知道谁可以配得上皋夔之臣,就让历史的书简顺便评论我们吧。乾隆就是这样一个捉摸不透的君王,一边给你个甜枣,一边又给你说些模棱两可的话,让你猜不出他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不久乾隆就找到机会,狠狠出出胸口的闷气。一年又一年,乾隆十五年。这年春天,乾隆的长子永璜去世,张廷玉作为老师,自然是要参加葬礼的。不料,永璜刚刚入土,才过初祭,丧服未除,张廷玉就要南下。乾隆于是说了:好你个张廷玉,枉为人师,你平日口中的礼仪规范到哪去了,永璜才走,你就要回你家,看来你内心并不悲痛,对皇家也并不忠诚。张廷玉当时就快八十了,黄土都埋到脖子,乾隆斤斤计较繁文缛节是假,存心打压张廷玉是真。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随后乾隆下旨,不让他配享太庙。然而,等待张廷玉的厄运还在后面。他亲家四川教育厅长朱荃出事了,其母亲去世后,朱荃为了挣点考试外快,不为母亲守孝。这件事牵连到张廷玉,气不打一出来的乾隆于是收回了以往三代皇帝对张廷玉的一切赏赐,让德保具体执行。德保将收回赏赐,变为了抄家,从张廷玉家里查出了36万两的白银,不过这些都是康熙、雍正赏给张廷玉的。于是一无所获的德保只好悻悻而归,乾隆也只好就此作罢。张廷玉也在几年之后死去,这时候乾隆又为了笼络大臣,又允许张廷玉配享太庙。可惜又可怜的是张廷玉已经看不到这一幕了,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作者:孙小圣参考资料《张廷玉晚节考》#大清张廷玉简介#
4、大清张廷玉后代雍正朝两大重臣张廷玉与鄂尔泰,在乾隆朝惨淡收场在《雍正王朝》里,朝中第一大咖无疑就是张廷玉,张廷玉与其父张英是父子宰相。康雍乾三朝元老,清朝配享太庙的汉臣。但《雍正王朝》里却少写了一个人,就是满臣鄂尔泰,被雍正称为模范督抚,也拥有配享太庙的尊荣。可惜这二人在乾隆朝都被彻底抛弃,差点丧命,这里面除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原因之外, 也和二人彼此不和有很大的关系。张廷玉与鄂尔泰无疑都站在了权力的巅峰。但二人在乾隆一朝却没有相互合作而是刀剑相向。后导致二人的家族惨淡收场。张廷玉与鄂尔泰在康熙朝没有任何交集,张廷玉没有地方官员的经历,从29岁考中进士,在康熙身边做翰林,直到雍正朝成为首批军机大臣。可以说,雍正朝的首席大臣就是张廷玉。迁至保和殿大学士,典领机要还兼管吏户两部,是当时的“赞猷硕辅”。可以说,雍正朝的首席大臣汉族就是张廷玉。鄂尔泰是满洲镶蓝旗人,比张廷玉小八岁,鄂尔泰与张廷玉官二代出身不同,小官僚出身,自己也就是个举人,在康熙朝默默无闻。人生的机缘就是那么巧妙。有次,当时还是四皇子的雍正有事找到鄂尔泰“签字”。但鄂尔泰坚持“政治原则”拒绝签字,这一点给当时的雍正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康熙仅仅是五品官鄂尔泰,在雍正一登基。鄂尔泰就被超擢为江苏布政使,七年后任云贵总督,随后被内召回京,受封为保和殿学士,鄂尔泰清代由地方总督授任大学士的第一人。并成为军机处首席军机大臣,雍正驾崩前留下遗诏,就是将来二臣配享太庙。清朝大臣可以配享太庙的历史,就是从鄂张二人才开始。乾隆登基后,奉张廷玉与鄂尔泰辅政大臣,开始了三人短暂的蜜月期。而朝堂之上也形成了“张d”和“鄂”d。张d以汉臣为主,鄂d以满人为主。 随着势力的膨胀,两大集团明争暗斗地对立局面日趋严重,乾隆也很快发现这样的朋d之争,深知不能任其发展,就决定清除这两股政治势力。乾隆首先打击的就是鄂尔泰一d,就此鄂尔泰一蹶不振,乾隆十年鄂尔泰去世,张廷玉在乾隆十五年罢相,鄂张两大政治集团的争斗事实上至此告终。实际上张廷玉与鄂尔泰两人的“矛盾”既有真的争权夺利,也有故意制造矛盾给乾隆看,但二人的纷争又何尝不是乾隆特意挑起的。事实上,就连乾隆自己在回忆时也说漏了嘴:“我朝圣圣相承,乾纲独揽,政柄从无旁落,即朕初年鄂尔泰、张廷玉二人,亦未免故智难忘。”间接否定了鄂张结d的真实性。终的结果是:鄂尔泰在乾隆十年去世,但子孙却遭殃了,乾已去世十年的鄂尔泰被撤出贤良祠,后代被赐自尽,而张廷玉在十四年,因为小事被削爵位,此后几年接连革职、抄家,到乾隆三十年,曾经权势煊赫的鄂尔泰、张廷玉家族,已经没剩几个子孙还在朝居官了。虽然后这二人也进了太庙。这又有何用。
5、大清张廷玉电视剧1751年,乾隆下令抄张廷玉的家,君臣二人终于撕破脸,乾隆吩咐抄家官员德保:“把信件、文章、书籍都带回来。”德保不但带回所有书面材料,还带回36万两银子,乾隆高兴。但是仅仅过了一天,乾隆却将这36万两银子送了回去,还将责任甩给了内务府总管德保。张廷玉是清朝的三朝老臣,在康熙朝入朝为官,在雍正朝被重用,雍正去世之后,还留下遗言,要让张廷玉死后供奉于太庙之中,而在乾隆一朝却惹怒了皇帝,落得被抄家的下场。到了乾隆时期,张廷玉作为乾隆少年时的老师,他是顾命大臣之一,按理来说,乾隆也该对他委以重任,但乾隆认为张廷玉很有能力,但是为人过于精明和世故了。不过,这也不是乾隆妄自猜测,乾隆这样想是有根据的。张廷玉给自己的手底下的人办过很多事儿,张廷玉的两个弟弟分别当了礼部侍郎和大学士,两个儿子也在南书房和军机处工作,一家上下都是高 官厚禄,这一切都被乾隆看在眼里,所以乾隆很不喜欢张廷玉,甚至讨厌他。只不过,雍正要把张廷玉塞给乾隆,并说:“张廷玉是纯臣,是我留给你的肱骨之臣,将来他要配上太庙。”乾隆也不好马上反驳雍正的旨意。后来,乾隆一直打着清理朋d的旗号,找机会修理张廷玉找,只不过张廷玉没有让乾隆抓住把柄,但是在朝中的地位实在是一年不如一年。张廷玉77岁的时候,有一次和乾隆聊天,张廷玉看到乾隆很高兴,就提出告老还乡,没想到被乾隆一口回绝了。乾隆说:“你张廷玉是两朝元老,深受两朝的恩泽,而且你死后要配享太庙和皇帝作伴的,怎么能说走就走呢。”过了一年,78岁的张廷玉,腿脚不好使了,走路已经要让人搀扶,又找机会向乾隆提出告老还乡。乾隆看着老态龙钟的张廷玉,也觉得他不容易,于是就发布上谕同意张廷玉退休回家养老。张廷玉终于可以回家养老了,可是他心里又不踏实起来,原来就是他死后配享太庙这事还没定,他怕一但回来老家,山高路远,乾隆慢慢忘记他了,到时候配享太庙这事估计也就不了了之了。思来想去,张廷玉又找到乾隆,想让乾隆给他出一个书,这下引起乾隆极大的反感,乾隆自心想:“你张廷玉什么意思,你这是不相信我呀。”不过,乾隆看在张廷玉快80了,是前朝老臣,也给自己当过老师,现在要个配享太庙的,就给他吧,毕竟雍正已经许诺过了。于是,乾隆发了一道书一样的上谕,张廷玉配享太庙。乾隆第二天等着张廷玉来给自己谢恩,毕竟张廷玉要求的事情都答应了,谁知道跑到宫里的居然是他的儿子,乾隆一下子就发怒了,他马上让军机大臣写了个上谕,让张廷玉回话,解释解释,为什么自己不亲自来谢恩,你到底怎么想的。写这个上谕是张廷玉的门生,他看乾隆发火了,就马上派人到张廷玉家里面,告诉张廷玉,皇上因为你没来谢恩生气了。这件事张廷玉确实办的不对,结果在后给办砸了,张廷玉赶忙来请罪,结果反而弄巧成拙。原来,这个上谕第二天上午才能到张廷玉家,结果他刚收到下面人的消息,想都没想,就跑到宫里去见乾隆了。这一下让乾隆抓住了把柄,他认为张廷玉就是彭d,于是当着张廷玉的面大骂说:”你头一天不来亲自来谢恩,你第二天早上早早的跑来,大清朝的军机处是你张廷玉家的传达室吗?”说完,直接削去张廷玉的伯爵爵位。张廷玉现在什么也不敢说了,只好请求乾隆取消他的配享太庙资格,他先只想回老家躲避,离开这是非之地。张廷玉回到老家没半年,张廷玉的亲家就犯了贪 污罪,乾隆直接治了张廷玉推荐之罪。于是乾隆就决定收回三代皇帝对张廷玉的一切赏赐物品,来惩罚张廷玉,查出了三十六万两白银。乾隆还嘱咐前去抄家官员德保,把张廷玉所有的信件、文章、书籍,哪怕是张廷玉的便条,都给带回北京。乾隆是在找张廷玉的发牢骚写下的把柄,没想到张廷玉没乱写过一个字。张廷玉经过这一番折腾,名誉也就彻底扫地了,又过了五年就死了,乾隆知道后,也感觉心里挺不是滋味,君臣一场。乾隆收回了不让张廷玉配享太庙的上谕,依然把张廷玉的牌位放到了太庙里。#清宫轶事# #夏日生活打卡季# #乾隆#
6、大清张廷玉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病逝,享年84岁。乾隆下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兑现父亲雍正帝的诺言。张廷玉,安徽桐城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授保和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可谓是宰相,位极人臣。清朝汉臣中,没有战功,还能授予爵位的,也就张廷玉一人了。此外,张廷玉配享太庙,恩宠至极,曾国藩都没这待遇。康熙年间,张廷玉的地位,类似明成祖朱棣时期的杨荣、杨士奇,是帝王的首席智囊和谋士,伴随君王左右。1722年,雍正继位,张廷玉、鄂尔泰、田文镜、李卫受重视。这4人是雍正推行改革的先锋,延续了清朝国祚。除了改革,张廷玉还主持编修《明史》,将一批文化精英招揽入宫,给雍正出谋划策。1735年,雍正奄奄一息,下旨让张廷玉辅佐乾隆,担任托孤大臣。此外,雍正还特地颁布一份遗诏,让张廷玉百年后配享太庙。乾隆继位之初,对托孤大臣言听计从,张廷玉依然受重用。随着皇位的巩固,乾隆对雍正留下来的元老开始冷落。1749年,雍正留下来的大将张广泗、讷亲,相继被乾隆斩首。此时,张廷玉害怕了,他主动请求归隐,颐养天年。乾隆婉拒,说张廷玉是配享太庙的重臣,不能轻易辞职,不要学其他人归隐山林。几个月后,张廷玉再次请求辞职归隐,乾隆批准。但是,张廷玉犯了一个错误,被乾隆逮住,折腾很久。乾隆批准辞职,张廷玉入宫谢恩。张廷玉请求乾隆,让他发布诏书,承认雍正许诺配享太庙的资格。张廷玉此举,乾隆很不满意,却也发布了诏书,满足他的愿望。次日,张廷玉让儿子张若澄入宫谢恩,准备归隐。乾隆大怒,说张廷玉不亲自谢恩,岂不是藐视皇帝?乾隆下旨,让张廷玉赶紧说明情况。乾隆的诏书,由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等人草拟,等次日发布。张廷玉消息灵通,诏书还未到达,他便入宫向乾隆谢罪,并说明情况。乾隆更加恼火,认为军机处的人泄露消息,张廷玉人脉太强,将其斥责一顿。乾隆让大臣议论,如果对待此事?结果,张廷玉没有辞职成功,还被削爵,却保留配享太庙的资格。1750年,皇长子永璜病逝,乾隆很伤心。张廷玉再次上奏,请求辞职,乾隆被激怒了。乾隆罗列一堆名单,让张廷玉看看,他们能否配享太庙。张廷玉很为难,无法答复。借此机会,乾隆下旨罢去张廷玉配置太庙的资格,让他回家养老。1755年,张廷玉在老家病逝,乾隆还是兑现了雍正的诺言,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对乾隆而言,张廷玉配享太庙与否,这并不重要,能树立威望才是关键。乾隆敲打张廷玉,就是敲打雍正留下来的“旧臣”,并树立。
7、大清宰相张廷玉公元1722年,康熙病重垂危时,将宠臣张廷玉连降三级。群臣都以为张家至此失去圣恩,没想到张廷玉回到家后却哈哈大笑道:“静待新君恩赐!”张廷玉出生在一个有名的官宦世家,父亲张英曾经做过礼部尚书。张廷玉从小爱读书,在康熙三十九年考中进士,正式进入朝堂。康熙因为张英的关系,格外关照张廷玉。康熙曾经单独召见张廷玉,询问他父亲张英致仕后的情况。康熙问:“你父亲的身体近怎么样呀?你写一首诗来回答。”张廷玉立刻赋诗一首,康熙听了抚掌赞叹,说:“张英生了一个好儿子,你的才华比你父亲还要好。”张廷玉由此受到康熙的赏识,被调到了军机处工作。张廷玉进入军机处后,丝毫不敢松懈,甚至连家都不回了,日夜沉浸在工作中。康熙很欣赏张廷玉工作的劲头,把张廷玉当作心腹重臣。张廷玉在军机处经手的机密文件无数,但是康熙从不会对张廷玉起疑心。张廷玉没有辜负康熙的信任,他不参加任何结d营私,不偏心任何一个皇子,始终忠于康熙一人。公元1722年,康熙病重,一道圣旨把张廷玉连降三级。这道圣旨震惊朝堂,大家觉得张廷玉这是要大祸临头。处在舆论风暴中心的张廷玉接到圣旨之后,却有不一样的反应。张廷玉的儿子跑去安慰被降职父亲,向来宠辱不惊的张廷玉却喜形于色,对儿子说:“静待新君恩赐!”张廷玉的儿子一听这话,恍然大悟,这才弄明白康熙此举的意图,连忙给父亲道贺。在康熙朝的末期,朝堂之上许多大臣被牵扯进九龙夺嫡,落得不得善终。康熙此举是把张廷玉调离朝堂,让张廷玉能远离夺嫡风波,安安稳稳等到新帝登基。凭借张廷玉的资历,新帝登基之后一定会重新重用张廷玉。正如张廷玉所预料的,雍正登上皇位以后,将张廷玉官复原职。雍正很信任张廷玉,很多家国大事都是由张廷玉起草的。雍正和张廷玉还有一层关系,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曾经当过雍正的老师。雍正很尊敬张廷玉,许多国家大事都会与张廷玉讨论再做决定。公元1723年,在雍正的要求下,张廷玉重复了父亲的道路,成了乾隆的老师。雍正这个做法,是要把张廷玉和乾隆绑在一条船上,让张廷玉以后辅佐乾隆。为了避免康熙后期的夺嫡之乱,雍正秘密把乾隆立为诸君。雍正召见张廷玉,说:“朕决定立第四子弘历为继承人,已写好了密旨,希望你以后能好好辅佐他。”张廷玉从雍正手中接过密旨,仔仔细细看过每一个字,答应完成雍正的嘱托。公元1735年,雍正突然去世,一片慌乱之中,张廷玉拿出雍正的密旨,帮助乾隆顺利登基。在雍正死后,张廷玉继续兢兢业业的辅佐乾隆皇帝。张廷玉到了乾隆时期已经是三朝老臣,大家都羡慕张廷玉历经三朝盛宠不衰,张廷玉反而更加谨言慎行。公元1749年,张廷玉多次受到乾隆斥责。张廷玉察觉到乾隆皇帝对自己不满,上书乞骸骨。乾隆皇帝爽快的答应了张廷玉的请求,一般三朝老臣要求退休,皇帝都会再三挽留。张廷玉察觉出自己的处境不妙,想要退一步,远离朝堂纠纷。即使张廷玉努力缩小自己的存在感,远离乾隆的视线,乾隆任然揪住张廷玉的错处不放,继续打压张廷玉。张廷玉做错了什么?张廷玉大的错处,是身为汉人却在满人政权中身居高位,引起了满族大臣的不满。张廷玉乞骸骨后,其学生和家人均受到牵连,在朝堂上不受重用。一生风光的张廷玉有一个凄凉的晚年,尽管张廷玉一辈子谨言慎行,乾隆就是不信任他。张廷玉一个汉人能身居高位,凭借的只有皇帝的信任。失去了乾隆的信任,张廷玉在朝堂上孤立无援,只能黯然退场。在满汉之争中,乾隆还是偏心满族人。满族大臣瞧不起张廷玉,觉得张廷玉不是自己人。公元1755年,张廷玉死在家中。随着张廷玉的离世,乾隆皇帝又转了性子,下旨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对于臣子,这是一种极大的殊荣。张廷玉辛劳了三朝,一辈子为大清尽忠,这是对张廷玉好的安慰。纵观整个满清政权,张廷玉是能进入太庙的汉臣。参考资料:[1]张廷玉:三朝政坛不倒翁 来源:《领导文萃》2013年 第20期[2]徐凯,论雍乾枢要之臣张廷玉[J],北京大学学报,1992(4)
8、大清首辅张廷玉1750年,79岁的张廷玉被抄家,当场抄出了36.2万两白银,乾隆哈哈大笑:好你个文官清流!但是没过一天,乾隆就命人将银子还回去,后还让他配享太庙。张廷玉是清朝杰出政治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位极人臣。然而1750年,乾隆年间的一天,已经79岁的张廷玉却被曾信任和重用他的乾隆皇帝下令抄家。这在当时可谓轰动朝野。德保作为钦差大臣,在张廷玉府上当场就抄出了36.2万两白银,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一个顾命大臣,怎会有如此家当,岂不可疑?听闻奏报,一直等着回信儿的乾隆哈哈大笑:“好你个文官清流!看你怎么解释你这一生清廉!”但奇的是,这事儿还没过一天,乾隆就命人将抄出的银子原封不动的还了回去,后还下令遵先帝遗诏、让他配享太庙。张廷玉,成了大清朝配享太庙的文臣和汉臣。张廷玉是怎么能在这节骨眼儿扭转乾坤、化险为夷的呢?原来,从乾隆八年起,皇帝和这位老臣就已经有了渐生嫌隙的苗头,已经开始处处留意,准备搜集张廷玉的把柄了。其实乾隆初即位时,对张廷玉很好,还把自己的儿子交给他教导,关系应该是十分亲密的。但随着朝中以张廷玉与鄂尔泰各自为首的满汉两派矛盾日渐加剧,加上张廷玉一直以来的固执性子难免对乾隆多有触怒,如张廷玉曾“力持以为不可更张,当以仍旧为善”。又有朝官奏请“均田限田”,他以“事属难行,徒滋扰累”为由,也力主不准。所以渐渐惹得皇帝不快。更深感张廷玉在朝中日久,必然根深叶茂,其“朋d”在朝中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对自己的难免不利。张廷玉也早就察觉到了乾隆对其态度的变化,所以起了激流勇退之心,几次和皇帝奏请退休回家养老。其实以张廷玉的年纪,退休也不是件过份的事,但乾隆也不甘心啥把柄没有就这么让张廷玉乖乖养老了啊,而且紧接着,张廷玉又提醒乾隆别忘了先帝曾答应过让自己配享太庙的事。这就一下子点燃了导火索,乾隆的不快已经显露在脸上了,心想这事儿我可以给,但你不能主动要啊!乾隆旁敲侧击的说:“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意思是皇家给你这么大恩泽,你是不是要侍奉皇帝到终老才算贤德啊。一句话,张廷玉又老老实实回去上班了。可这之后张廷玉又提了一次退休和配享太庙的事,但错就在这时机也真是不妥,恰逢乾隆的皇子也就是交给张廷玉做学生的那个去世了,乾隆这下可真生气了,我的儿子你的学生死了,你不表现出大悲痛、还在这个时候提出退休!一怒之下,退是让他退了,可正好借机罢了他配享太庙的荣誉。要说为啥张廷玉会这么注重配享太庙这事?这太庙是原是古代帝王死后才能安置的地方,连一般的皇亲都进不去,之后慢慢演变成近亲或是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也就是说,这简直是件世世代代光宗耀祖的事情,张廷玉怎能不一直惦记着。这下好了,一番操作,荣誉没了,更倒霉的是,又赶上朱筌贪污坐罪,这朱筌可是张廷玉的亲家啊!乾隆爷马上来了精神,正愁没机会查你呢!抄!把张廷玉的家给我抄了!但张廷玉三朝为官,怎么不知这官场凶险,所以早有准备,一本账册将这36.2万两银子的来历一笔笔记得清清楚楚。原来凭张廷玉在朝中的贡献,康熙、雍正还真是这件事赏一次、那件事赏一次,慢慢就攒下了这几十万两,清清白白,没一两是贪污来的。不但家产的来路正,就连惯兴文字狱的清朝,在张廷玉的家中,也没有搜到一点点哪怕有反动意味或是对皇室不敬的只言片语。乾隆无论从态度还是为官的清廉上,都找不到张廷玉的任何把柄,只得胡乱把事情按在了错误领会意图、执行了抄家命令的德保头上,把银子又悉数退还给了张廷玉。但是,这件事情的影响是恶劣的,满朝文武无一不知皇帝对张廷玉的态度了,所以即便是无罪,张廷玉也已经声名尽失,晚年凄凉。一代名臣,终落得个郁郁而终的结局,于79岁高龄获准退休,五年后病逝家中,享年已八十又四。直到张廷玉死了,乾隆可能才算消了气,终念及张廷玉三朝为官对大清的贡献,仍遵雍正遗诏,命其配享太庙,为他正了名。参考:影响清朝历史的100位风云人物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历史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