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达净土陆居士简介(陆居士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0 09:32:44 浏览
1、陆居士简介

朝九华山记(10)庐山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祖庭一一东晋慧远大师住持的道场。慧远大师、居士刘逸民、诗人陶渊明等17位士人在东林寺结社,称之为白莲社,寄情山水,心在佛国。今日的东林寺依然法音宣流,誉满神州.上午,拜慧远大师塔,寻白莲社旧迹怀古,到虎溪追慧远遗风,拜访东林寺高僧大安法师,然后到西林寺游玩。见到西林寺当家师比丘尼觉海上人,跟觉海尼师攀谈多时,慧海师年近80,身体硬朗,耳聪目明,谈吐高雅,觉海尼师来自台湾,上世纪80年代回祖籍九江省亲,看到祖庭凋敝,遂发心募化善款,重光祖庭,直到后来变卖家业,终使西林寺宝刹庄严,后来觉海尼师及女儿双双在西林寺出家。如今西林寺已是一座清净比丘尼道场,午时用斋时,又見到觉海法师座下的比丘尼,人人威仪霭然,个个超凡脱俗,不禁惊为天人。一位来自湖北省武穴的女居士,见到我满心欢喜,她问我是不是崇愿法师?原来她和我在河北佛学院见过面,时常惦念我呢,不意在东林寺相遇了,法缘不可思義啊!还有一件事,越发不可思议之极了!与我同住一间云水寮的道友,善德法师,来自上饶,我俩一见如故,形影不离,以致彻夜长谈,仍然意犹未尽.。谈起住茅棚的话题,他推荐说,不必非要住终南山,此地不远就有一处人间净土,可以修道,就是江西婺源,它是目前大陆令人向往的修行圣地,然后他就给我讲此地的诸多风景如何美幻,说来也怪,我到寺院缝纫室缝纽扣,赫然发现缝纫室挂着一幅年历,正是介绍中国美丽的乡村一一婺源之自然风景的,见到那些摄影,一下子抓住我的心了,我立刻决定就在这里养老送终,以享天年,入此宝地修佛悟禅,何其美哉!下午,二人游庐山,听溪,观泉,赏竹海,徐步烟霞,我霍然觑见庐山的真面目了。试道,何谓是庐山真面目?嘘,谛听,谛听!一一

2、直达净土陆居士文字版

谁不是把自由卖了,换成了柴米油盐。人间非净土,各有各的苦。 ​在这世间,有太多的身不由己!

3、陆居士直达净土文字版

祭文追思往生极乐净土的爷爷公讳全木,幼历苦辛。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少年奋进,独撑家庭。易农为商,天赋异禀。无师自通,盈利唯勤。双手算盘,会计显能。供销兼并,公私合营。本地外埠,行销外省。年迈退休,商贸未停。奉母育孙,不辞劳辛。轻声笑盈,随和秉性。疏财慈心,与人无争。崇佛坚贞,饲鸟放生。居士菩萨,斋戒荤腥。创立佛会,劝善助人。营建佛寺,安福佑民。卖厝捐柱,尽献薪金。法全身退,何慕功名。积德耀宗,福泽后人。不坠幽冥,往生佛庭。音容笑貌,惟在梦萦。祭文追思,子孙同敬。#直达净土陆居士简介#

4、陆居士直达净土

《无题》2023.3.31非是潘江陆海才,苍茫天地一尘埃。两朝四皓依山隐,一日三餐为口来。宁伴老姏烹瓠叶,不随学子踏花槐。白衣送酒东篱醉,何必凌烟入阁台。注释:1、潘江陆海:潘、陆:指晋朝的文学家潘岳陆机。潘岳之才如江河,陆机之才如大海。王勃《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2、商山四皓:秦时隐士,汉代逸民。是居住在陕西商山深处的四位白发皓须、德高望众、品行高洁的老者。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甪里先生周术和绮里季吴实,皆秦博士,后因逃避焚书坑儒来到商山。四老登上商山,只见千山苍苍,四野茫茫,泉石青幽,草木含情,比起绳绳嗡嗡的京都咸阳,真是人间净土。这儿听不到刀枪鼙鼓的惊鸣,看不见残暴无道的杀戮,见不到争宠斗势的恶棍,觉不到尔虞我诈的寒惨,也没有卖官卖爵的小人,遂决心“岩居穴处”,“紫芝疗饥”,在商山隐居下来。四皓在商山避秦隐形不久,刘汉王朝统一了天下。当汉高祖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另立赵王如意时,刘盈的母亲吕后经张良策划;约请四皓出山。“偕入汉廷,一语吾主”,改变了刘邦废太子的初衷,终使刘盈做了汉惠帝,四个功高盖世的老人,尽可高官厚禄颐养天年。可是,他们却功高身退,重返商山,终老山林,死后便葬于商镇。3、“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和董传留别》北宋·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4、“白衣送酒”:东晋陶渊明好饮酒,但由于家里穷苦不能经常买来喝。有一年重阳节,他因没有酒喝而深感苦恼,就到住屋旁的菊篱下采摘花儿,并久久地坐在菊篱边上。这时,正好碰上江州刺史王弘派白衣(官府差役)送酒来,就高兴地走过去拿起酒,尽饮至醉,尔后才由别人扶回家中。以后人们便用这则典故,形容所渴望的东西朋友正好送来,雪中送炭,遂人心愿。5、凌烟阁是唐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

5、直达净土陆居士新视频

古代中国特有的多神崇拜的信仰源远流长,很值得研究。只有对这种特有文化现象有所了解,才有可能全面了解具有普遍意义的宋文化。特有的民间信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迁的现实和时代特点。佛教徒着重实践与佛教世俗化宋代一般佛教徒着重实践的倾向甚为显著,故禅、净两宗为流行。净土宗的宗教实践简便易行,宋代修净土的,已不限于净土宗人,其他各宗“归心”净土者大有人在。例如,前面提到过的天台第十七祖知礼,很重视智镠的《观经疏》,念佛很勤,还结念佛净社,集道俗千人。永明延寿既是一代著名禅师,也是净土宗祖师。他专心于净土,行道念佛为勤切。还有智圆同样阐扬《观经疏》,修行净土。华严宗因有普贤行愿求生西方的典据,净源即主张修习净土,南宋义和提倡华严念佛三昧,盛赞往生法门。民间信奉净土的居士更多。净土法门不仅形成流传快的宗派,而且成为宋代佛教的“共宗”。与此同时,宋代佛教有一种世俗化的倾向,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少名僧结交权贵,参与世俗政治,与官僚、士大夫交往密切,颇有影响。诸如:延寿、赞宁、知礼、梵臻、元净、慧辨、契嵩、克勤、宗杲,等等。另一方面,是佛教与各种世俗事务相混合,如佛教教义中世俗伦理内容增多,佛教活动更多地表现为社会服务,等等。而在这世俗化过程中,在佛教内部,正如延寿编著《宗镜录》时所指出:禅门和教门有些不良状况,有的虽身入佛门,却心不在焉。甚至认为“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这种倾向,对佛教的存在本身是个严重问题。还有,例如径山名僧宗杲(妙喜)与尼姑无著的故事,更是佛教世俗化过程中禅门不净的事件,而宗呆却自以为得意,似乎有他的道理。其实,寺院买田、经商,结交官府,和尚娶妻、僧尼合媾等事例,前代亦并非没有,而宋代佛教世俗化中则尤为突出而已。刻藏之昌盛由于自唐、五代以来,我国雕版印刷技术有了很快的发展,所以宋代对佛教的大藏经,很早就利用了木刻。《开宝藏》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早雕版的汉文大藏经。两宋期间,官刻、私刻藏经有五种版本,其他佛书刻印亦很多,这是宋代佛教很有影响的一个特点。先后建立于北方的辽、金及后来蒙古(元朝)亦奉行佛教,刻有《契丹藏》、《金藏》、《弘法藏》等。不仅如此,辽、金时代还刊刻过《契丹大藏经》的石版经。1957年,从北京房山云居寺南塔附近的地穴中出土的石经版多达一万零八十二块,此为佛教史上的一大奇迹。基督教及其他宗教基督教起源于一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为耶稣所创。早传入中国的一支是景教,创于5世纪,流行于波斯、中亚一带,唐太宗时获准在中国设立教堂,有一定的发展。唐武宗灭佛,景教也受到打击、查禁,景教在中原地区即趋于衰落。从贵由到忽必烈之前,基督教有所发展,忽必烈对基督教的教士(也里可温)虽与僧、道一样加以保护。福建泉州也发现一些基督教碑石,说明基督教在宋代已传入泉州,元代时已很活跃。基督教有不同教派,蒙古统治者接触的是唐代入传的景教。但总体上说,天主教的影响当时比不上景教。除了基督教外,婆罗门教亦传入泉州等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如泉州一带,现存有宋、元时期婆罗门教寺院建筑遗址。这大约是到此地区的印度商人和水手们传入的。但这种宗教对中国人没有发生多大影响。不过,这多种外来宗教同时在一些地区出现,说明宋、元时期我国开放的、兼容并包的宗教政策颇具特色。特别是泉州地区,在两宋时期各种宗教和睦相处,可谓是中外宗教文化荟萃的“大观园”。

6、

净土何须扫,空门不必关灵山莫远求,自性如来藏

7、

七绝净土江南居士鸟鸣庭院扰山人,轩外晴空碧九垠。鬓雪眉霜无意欲,独求清静远凡尘。2023.5.28#直达净土陆居士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