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格阿鲁家族简介(日格阿鲁有哪些家族)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0 10:49:52 浏览
1、日格阿鲁有哪些家族

1994年,考古人员在阿鲁科尔沁旗的东沙布日台乡宝山发现了一座辽代贵族墓葬。墓葬壁画颜色鲜艳,人物生动,犹如新绘制的一般。这幅壁画高70厘米,长2.3米。画中的女子留着典型的辽代贵族女子发饰,专家研究后认为这个女子竟是唐代的杨贵妃。这是一座早期的契丹贵族墓葬,墓主人是一位早夭的十四岁少年,下葬于公元923年,也就是辽太祖天赞二年。契丹人墓室里的壁画,没有飞鹰走兽,没有奔腾的骏马,却画了杨贵妃,这就让人不得不心生遐想。原来经过考古专家研究,契丹人在这里用典了。壁画里的杨贵妃,一身休闲的衣服,露出红色抹胸,看起来悠闲惬意,贵妃的桌上站着一只白色鹦鹉,贵妃低头侧目,正在教鹦鹉念《心经》。这个故事来自9世纪中叶的文人郑处诲的笔记文学《明皇杂录》。根据《明皇杂录》中的记载,在开元年间,唐玄宗得到来自岭南的贡品,一只通体雪白的鹦鹉。唐玄宗和杨贵妃都对这只鹦鹉喜爱有加,给它起名为 “雪衣娘”。这只鹦鹉不是凡鸟,它不仅能像别的鹦鹉一样学舌,还能与人对话。有一天,这只鹦鹉飞到了杨贵妃的梳妆台上,张口说话了。它对贵妃说:“娘娘,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只老鹰把我抓住了。我估计自己命不久矣,娘娘能不能救我?”贵妃吓了一跳,就把鹦鹉对她说的话讲给了玄宗听。皇上对杨贵妃说:你告诉雪衣娘,不要害怕。你教它念《心经》,念了经,恐惧自然能化解。后来贵妃教雪衣娘念经,雪衣娘学会以后,日日念经,再也不害怕灾难。这就是这幅壁画的背景故事。因为这座辽代贵族墓主人还是个十四岁的少年,他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一定悲痛。他们一定会想,我儿子临终前的恐惧消失了吗?他在另一个世界,没有我们陪伴,会害怕吗?所以这幅杨贵妃教鹦鹉读《心经》的壁画,也一定带有父母对儿子的期许,期待他在另一个世界不要害怕,希望他的灵魂得到抚慰。那么,为什么契丹人会用唐朝的典故和人物为原型,画自己儿子墓室的壁画?唐朝灭亡之后,各个少数民族建立过很多小王朝,他们并没有去标榜自己的原来的文化和身份认同,而是几乎都以唐代文化的正统继承人自居,而契丹人也一样。大辽的皇帝们一直认为北宋根本不配继承大唐文化,并以大唐正统自诩。比如燕云十六州,在辽政权看来,自己拥有对燕云十六州的天然合法性。首先,辽国要像大唐王朝一样,做地跨草原、中原的“天可汗”;第二,北宋凭什么统治燕云?这地方没有一天属于北宋政权,又何谈“收复”?石敬瑭根本就不是汉人,而是沙陀人。建立后晋之前,石敬瑭是后唐的重臣,而后唐就是沙陀人建立的。石敬瑭受到后唐皇帝猜忌,起兵造反,需要援助,于是允诺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大辽。宋朝人觉得,燕云十六州的百姓肯定是被侵略者残害的,一定是心向天朝的。但从契丹人来看,契丹人把燕云十六州变成了一个农牧复合型国家,建立了辽国。有了燕云十六州这个稳定的半农耕文化区,辽国也成为和宋朝一样的王朝级别的政权,而且动员能力,治理能力,文化向心力均很强。比起来,汉唐时候的匈奴、突厥仅仅是一个个松散的部落,跟辽国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契丹人一直认为自己得到了唐文化的真传,认为宋根本不是文化正统。从时间上算一下,辽国的这种“大唐真正继承人”的想法也合理。想想宋建立的时候,唐朝已经灭亡50多年了。而契丹人与大唐是有血缘关系的,大唐皇族的血液也流淌在大辽帝王们的身上(起码他们自己这么认为)。在《辽史》中,唐朝皇帝曾把自己的公主嫁给契丹人,使契丹民族靠近了唐朝宫廷。数百年后的清朝皇族也是在娶了科尔沁部黄金家族的女子之后,才获得了草原的统治合法性。在游牧民族中,这种因为婚姻而获得的权力、身份是十分顺理成章的。唐朝灭亡后,契丹人建立了大辽,他们心中肯定觉得自己是承前启后,继承了大唐的真命天子。我们可以大胆地想象,在这位早夭的契丹少年的墓葬中发现杨贵妃题材壁画,除了我们先前提到的美好愿景,有没有一种可能,也许他生前就过着唐人一样的生活?这件作品说明大辽王朝,可以成为存续百年以上的王朝绝非巧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辽在立国之前就已经积极地学习了唐朝的生活、文化、制度和气质。《杨贵妃教鹦鹉图》是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幅来自辽代贵族的墓葬壁画很可能透露了辽之所以能超越之前的游牧政权,获得斐然功绩的秘密。

2、凉山日古阿鲁家族有几族

元朝名臣脱脱脱脱,全名为脱脱帖木儿,蒙古族人,1314年出生,贵族出身,他的伯父就是灭南宋的元帅伯颜。伯颜在元顺帝妥欢帖木耳即位后任中书右丞相,伯颜把年小的脱脱养在身边。脱脱的父亲马札儿台聘请当时的名儒吴直方作脱脱的老师,吴直方是当世名儒,脱脱自小在吴教授的影响下对儒家学说喜欢。脱脱少年时期除了文化学习很热爱,同时在武艺上也是超群的,他单臂拉满重一石的弓。脱脱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贵族公子,再加上伯父的提携,他的仕途发展是顺利的,在20岁的时候脱脱就做到同知枢密院事。脱脱的伯父伯颜权势越来越大,开始独断专政,史称伯颜“独秉国钧,专权自恣,变乱祖宗成宪,虐害天下,渐有奸谋”,伯颜变乱祖宗成法的具体表现是推行去“汉化”运动,排斥汉人,并废除科举制度,这跟元朝初忽必烈推行的“汉化”是相违背的。脱脱虽然是伯颜的亲侄儿,且深受伯父栽培,但如果不站出来反对伯颜,对元朝的统治及家族利益将会构成很大的损害。伯颜为了进一步控制皇帝妥欢贴木耳,打算派脱脱充当皇帝的宿卫官。脱脱在与伯颜的相处时发现伯父的问题很大,他如果顺从伯颜的安排,再照此发展下去,一旦有变,到时不仅是伯颜要倒台,而且会牵连到他们整个家族。脱脱就与他的父亲商量对策,准备向皇帝告发伯颜的种种倒行逆施,脱脱的父亲认为事关重大不敢轻下决定。脱脱于是就向老师吴直方请教,吴直方很赞称脱脱的想法,认为他这是大义灭亲,这样做是先把朝廷放在第一位,亲情再大也大不过朝廷。有了老师的肯定,脱脱就坚定了扳倒伯颜的想法。皇帝妥欢帖木耳虽年少,但他并不甘心做傀儡皇帝,他对伯颜的专权也很忌惮。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伯颜约皇帝妥欢帖木耳到郊外去打猎,妥欢不情愿去,就借口身体不舒服不去。伯颜外出打猎,随行带了很多兵马,脱脱就向皇帝说:“伯父此次打猎,带这么多兵马,如要谋逆岂不易如反掌。”皇帝妥欢听脱脱这么一说也认为事关重大,连忙问脱脱有什么对策。脱脱就以自己控制的宿卫兵调换京师守卫,再联合世杰班、阿鲁等人一起。待京城安排妥当后,脱脱就建议皇帝发布诏令,派人前往柳林行猎处,诏书说:““伯颜不能安分,专权自恣,欺朕年幼。变乱祖宗成宪,虐害天下。今命伯颜出为河南行省右丞相。”等到第二天天亮,伯颜要返回京城,见城门紧闭,就在城下大喊。此时的脱脱正坐在城上面,脱脱见伯颜在城下,就站起来宣布圣旨:“诸位凡追随伯颜的无罪,可立即解散,现在有罪的只伯颜一人而已。”伯颜则说要向皇帝辞行,脱脱没有允许,随从的将领见伯颜失势都散了。不久朝廷命令伯颜迁往广东,在龙兴路驿馆(今江西南昌)病逝。#日格阿鲁家族简介#

3、日古阿鲁家族简介

第十集 期待明天夕阳西下,留不住的时光,送走了今年的清明节!夜幕降临,宁静中的家人,继续品味着聚会的快乐!77岁的凤树叔叔,将一首七言诗,送给家人 表达自己的感情:《清明怀旧》情满家族再逢春,璀璨族人遍凡尘。尽享七旬华夏事,喜阅六代好儿孙。梦中常思情忆往,祖训不忘忠孝根。发扬光大家族业,丰衣足食菅家人。(癸卯清明 2023、4、5)我按照内蒙古草原散曲社的要求也写了一首散曲,与大家分享,【南南吕·一剪梅】癸卯清明祭祖菅春华(内蒙古赤峰)泼泪长天弄紫烟,滩上涟涟,车上颠颠。虔诚香品祭先贤,魂望西天,眼望山川。〔前腔〕入跪坟前慧火燃,前辈收钱,前辈安眠。焚香飘渺祭神仙,千户团圆,两岸团圆。癸卯清明节的故事接近尾声,期待未来,我们国家更加强大!期待明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我的家乡——阿鲁科尔沁旗是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正在努力构建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幸福家园!她是“中国草都”!这里纯净、绿色,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这里创新、开放,是全国科普示范旗!美丽的乌力吉木伦河上游已经建成“乌力吉木伦河湿地公园”!“森林小屋”大本营,孕育着浓浓的乡情!这些都给明年的清明节埋下伏笔......还会有哪些故事,让我们期待明天!作者简介:菅春华,男,内蒙古赤峰市人。职业:医生,副主任医师。喜欢写作,有十几篇散文、诗词在省、市级刊物、报纸上发表。其中散文《风雨夜归人》,获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征文三等奖。《七律·赞阿旗乌兰牧骑》获内蒙古诗词学会、北方新报社,新时代新征程·亮丽内蒙古诗词大赛三等奖。现为赤峰市诗词学会、内蒙古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照片摄于2023年5月7日 星期日

4、格阿鲁家族

赤峰旅游之巴林左旗(林东镇),巴林左旗(林东镇),隶属内蒙古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 赤峰市北部,东与 阿鲁科尔沁旗为邻,西、南两面与 巴林右旗接壤,北与 西乌珠穆沁旗交界。介于东经118°44′00″—119°48′02″,北纬43°36′53″—48°48′22″之间。东西宽52千米·,南北长126千米。总面积6644平方千米巴林左旗是以农牧业为主、农牧林矿结合的经济区,驻林东镇。总人口35.96万人。截至2020年6月,巴林左旗下辖2个街道、7个镇、2个乡、2个苏木。历史沿革巴林,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阵地,“要塞”,“哨所”、“军寨”。蒙古语称东为左。汉代为匈奴左地,唐代隶属松漠都督府。契丹建立政权后,选定当时“负山背海,天险足以为固”的现林东镇南郊建都,称上京临潢府,从公元918年到1125年辽亡的200多年历史上,这里是辽代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金灭辽后,先为临潢总管府,后并入北京路。元代先属应昌路,后归全宁路,隶属于中书省,是特薛禅后裔鲁王世袭领地。明初属全宁卫,后为兀良哈境,属朵颜卫。明代嘉靖年间苏巴海(元太祖十八世孙)始创巴林部。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分封诸之蕃牧地时定旗地域为巴林左翼旗、巴林右翼二旗。清顺治五年(1648年)设治所,定名为巴林左翼旗。民国时期,属热河特别行政区。1924年建林东设治局,1932年建林东县,辖巴林左右二旗农区。1933年本旗沦陷,建伪巴林左翼旗公署。1945年8月,本旗解放。1948年6月建立林东行政委员会,同巴林左旗政府并存,实行蒙汉分治。1947年,蒙汉政权合并,建巴林左翼旗人民政府。新中国建立后更名为巴林左旗。旅游景点巴林左旗文物古迹繁多,古文化遗址273处,有文物保护单位2个。巴林左旗现存沉眠博大的辽上京遗址,交相辉映的南北二塔,气势恢宏的 召庙石窟,峰峦迭嶂、环境幽雅的 祖州、 祖陵,全国独—无二的辽代石屋等名胜古迹多处,建有以辽代考古和草原风光为中心的旅游区多处,如召庙旅游区、辽祖州旅游区、洞山旅游区、乌兰坝森林生态旅游区、古冰川遗迹—— 冰臼群等,1997年发现的奇异冰川遗迹--冰臼群,属国内外罕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同时也是旅游佳地。巴林左旗是富河文化、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是国家确认的文物大县。已发现的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类文化遗存514处,其中,文物保护单位5处( 辽上京遗址、 辽祖州祖陵遗址、召庙辽代石窟、韩氏家族墓地、 金界壕);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前召庙辽代 开化寺遗址、洞山辽 平顶山云门寺遗址、 富河沟门遗址、哈拉基木祭祀遗址)

5、日格阿尔家族简介

案此实在是论国君承袭的,乃公法上的关系,然后世把经义普遍推行之于各方面,亦不管其为公法私法了。既和习惯相反,则觊觎财产的人,势必群起而攻,官厅格于习俗,势必不能切实保护。本欲保其家的,或反因此而发生纠纷,所以势不能行。(二)即所谓养子,与家族主义的重视血统,而欲保其纯洁的趋势不合。于是只剩得第(三)的一途。法律欲维持传统观念,禁立异姓为后,在同姓中并禁乱昭穆之序,谓必辈行相当,如不得以弟为子等。其实此为古人所不禁,所谓“为人后者为之子”,见《公羊》成公十五年。于是欲人人有后益难,清高宗时,乃立兼祧之法,以济其穷。一人可承数房之祀。生子多者,仍依次序,分承各房之后。依律例:大宗子兼祧小宗,小宗子兼祧大宗,皆以大宗为重,为大宗父母服三年,为小宗父母服期。小宗子兼祧小宗,以本生为重,为本生父母服三年,为兼祧父母服期。此所谓大宗,指长房,所谓小宗,指次房以下,与古所谓大宗小宗者异义。世俗有为本生父母及所兼祧之父母均服三年的,与律例不合。宗祧继承之法,进化至此,可谓无遗憾了。然其间却有一难题。私有财产之世,法律理应保护个人的产权。他要给谁就给谁,要不给谁就不给谁。为后之子,既兼有承袭财产之权利,而法律上替他规定了种种条件,就不啻干涉其财产的传授了。于是传统的伦理观念和私有财产制度发生了冲突。到底传统的伦理观念是个陈旧不切实际的东西,表面上虽然像煞有介事,很有威权,实际上已和现代人的观念不合了。私有财产制度,乃现社会的秩序的根底,谁能加以摇动?于是冲突之下,伦理观念乃不得不败北而让步,法律上乃不得不承认所谓立爱,而且多方保护其产权。《清律例》:继子不得于所后之亲,听其告官别立。其或择立贤能,及所亲爱者,不许宗族以次序告争,并官司受理。至于养子,法律虽禁其为嗣,实际上仍有之。亦不得不听其存在,且不得不听其酌给财产。亦见《清律例》。因为国家到底是全国人民的国家,在可能范围内,必须兼顾全国人民各方面的要求,不能专代表家族的排外自私之念。在现制度之下,既不能无流离失所之人;家族主义者流,既勇于争袭遗产,而怯于收养同宗;有异姓的人肯收养他,国家其势说不出要禁止。不但说不出要禁止,在代表人道主义和维持治安的立场上说,无宁还是国家所希望的。既承认养子的存在,在事实上,自不得不听其酌给遗产了。这也是偏私的家族观念,对于公平的人道主义的让步。也可说是伦理观念的进步。——《中国通史》

6、日格阿鲁家族分支

1270年7月,伊尔汗国大汗阿八哈击败察合台汗国大汗八剌后,领兵返回今伊朗西北部的阿塞拜疆地区。10月18日,忽必烈的特使带着圣旨、王冠、礼品,来到阿八哈的行营,正式册封阿八哈为伊尔汗国君主。11月26日,阿八哈再次举行登基仪式,伊尔汗国举国欢庆。八剌死后,因为海都把八剌的领地、家产分给了察合台系各个宗王,所以八剌的四个儿子伯帖木儿、笃哇、不里牙、忽剌瓦夷,与阿鲁忽的两个儿子术拔、哈颜联手对抗海都。他们数次前往攻打海都,却都战败了。1272年,伊尔汗国丞相苫思丁对阿八哈说:“河中地区是察合台家族与窝阔台家族产生矛盾之地,不论两方谁得到这一地区,都会产生侵占呼罗珊的野心。不如把河中地区捣毁,那么得到它的人,也不会有什么收获了。”阿八哈觉得苫思丁说得很有道理,但是他认为要派兵捣毁河中地区前,应该先把那里的百姓迁走。于是,阿八哈派部将也速迭儿领兵前往不花剌等地,并派使者通知那里的居民:“阿八哈大汉有令,让你们携带所有家人、财产迁到呼罗珊去。如果你们不愿迁走,阿八哈将派大军前来洗劫不花剌。”河中地区的察合台汗国诸城守臣与居民,听说阿八哈大军又要来,大都纷纷出逃。不花剌城中,一些不愿迁走的居民杀了伊尔汗国的使者后,紧闭城门死守不出。由于察合台汗国宰相马思忽惕(牙老瓦赤之子)这时又写信讥讽伊尔汗国宰相苫思丁,因此阿八哈派一万骑兵进攻不花剌城。1272年1月22日清晨,伊尔汗国的内应打开了不花剌的城门。一万骑兵冲进城中烧杀抢掠了七天七夜,不花剌城内一所以马思忽惕命名的高等学府被付之一炬。正当他们想放火将整座城焚毁时,有几个察合台汗国的蒙古骑兵来到,告诉伊尔汗国大军,术拔、哈颜率领一万骑兵准备抵达不花剌。于是,伊尔汗国大军带着俘虏的奴隶、劫掠的物资,出城渡过赫剌木坎运河列阵以待。1月30日,术拔、哈颜抵达河对岸,质问伊尔汗国军队:“你们为何要这么做?”伊尔汗国将士回答:“我们是奉阿八哈大汗的命令来的。”术拔、哈颜其实只有不到五千兵力,他们思来想去,觉得渡河作战没有任何胜算,便与伊尔汗国军队商议,要求他们把俘虏和物资留下。伊尔汗国这边也不知对方虚实,硬拼可能会两败俱伤,俘虏、物资也带不走了。于是,他们也见好就收,送还给术拔、哈颜一半俘虏与物资后,便返回伊尔汗国了。术拔、哈颜领兵进驻不花剌城。三年之后,术拔、哈颜把不花剌城的钱粮全部榨干,城中百姓流离失所。当时这座已经拥有近两千年历史的中亚名城,在经历这些浩劫后,被荒废了七年之久。后来,直到海都派马思忽惕召集流亡在外的民众返回,不花剌才重新恢复了生机。#历史开讲# #头条创作挑战赛#

7、阿鲁家族

1397年的一天,朱元璋第六子朱桢下令将樊哙墓挖开,从中出土了一块刻有“此地本是楚王地,暂借樊哙上千年,今日时至期已满,樊哙迁移到东边”的石碑,一时成为武昌城百姓的趣谈。其实这一切都是朱桢事先布好的局,原来樊哙墓位于今天的湖北江夏龙泉山,作为明朝第一代楚王,早在朱桢每年夏天前往龙泉山避暑的时候,就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外加当年朱桢原配,王妃王氏病故,他想借着安葬发妻的机会,在龙泉山为自己修建陵寝。可是碍于西汉开国功臣樊哙墓就在龙泉山下,一时间令朱桢感到束手无策。从江夏地方志可知,为了找到合理的理由将樊哙墓迁走,朱桢请教幕僚王化龙。而王化龙则献策先将樊哙墓挖开一个小角,把本文一开头提到的石碑放进去,然后再大张旗鼓挖掘,将石碑挖出,声称这是天意。果然王化龙的策略起到效果,樊哙后人只得迁墓,将祖先的墓葬迁出规划好的朱桢陵园范围之外。除此以外,朱桢为了让百姓也迁墓,不惜用其他地方的三亩地来换龙泉山一亩地的高价补偿每户,但即便如此,仍有八户不愿意离开,当中反抗激烈的为李家,张家和曾家。曾家为洪武年间状元曾泰家族,他的母亲为了保住自家院内的古朴树,不惜以死抗争。终古朴树保存了下来,如今高16米,直径1.1米,每年四月开花,十月结果,且树根有九条,恰似九龙赴会,成为龙泉山一大奇景。为了纪念曾泰母亲,故命名为婆婆树。从第一代楚王朱桢至末代楚王朱华奎,龙泉山下总计建有九座明朝楚王陵,又名九王寝。遗憾的是,1643年张献忠占领武昌,不仅将末代楚王朱华奎装进筐子扔到长江,还将楚王府和楚王陵都洗劫一空,从此地面建筑无存,陵园也沦为耕地和废墟。为了开发龙泉山一带的旅游资源,同时也为了调查清楚明朝楚王陵的规制,从1990年12月5日至1991年1月10日,湖北省文物工作者对朱桢墓进行正式发掘。另据发掘简报记载,当考古人员打开朱桢墓墓门后,发现地宫仅相当于两室一厅,为长方形拱券青砖结构,面积不大,比三年前发掘的朱桢弟弟朱植墓要小很多。虽然令人感到惊喜的是,朱桢墓没有发现被盗痕迹,可陪葬品却很少,主要是锡器,就连腰带也非玉带,而是木头制成。不过朱桢遗体已经腐烂,没有留下全尸,此外棺床前还放置着一个瓷罐,里面竟装有人骨。为何朱桢墓如此寒酸和特殊,这一切都要从他的生平开始讲起。根据《明史》 和 《明实录》的记载,在1364年朱桢出生那天,朱元璋部彻底平定了陈友谅大汉政权,占领武昌。当捷报传来后,又恰逢朱桢出生,可谓双喜临门,朱元璋当即册封朱桢为楚王。当朱桢年满18岁后,正式前往武昌就藩。在朱元璋的诸多儿子当中,朱桢也是自幼参军,练就一身好武艺。其中在1385年,朱桢与汤和征讨贵州铜鼓卫和思州一带叛乱,朱桢一马当先,取得大捷。两年后朱桢又奉旨征讨云南,活捉北元驸马阿鲁秃。朱元璋十分满意,称赞朱桢“真吾子也”。而朱桢王妃王氏生父为大将军蓝玉先锋王弼,作为王弼的女儿,这位奇女子从小也喜读兵书,两人结婚后可谓彼此恩爱,相敬如宾。然而就在1394年,时为朱桢岳父的王弼因牵扯进蓝玉案被杀,为了自保,朱桢开始转向低调谨慎,以至于1397年再次前往贵州平叛却是无功而返。建文帝即位后,一时还顾不上朱桢,令他暂时幸免于难。等到朱棣起兵后,无论是王府幕僚还是亲建文帝官员中有人劝他出兵支援南京,朱桢均按兵不动,实际上是帮助了朱棣。因此当朱棣即位后, 朱桢被任命为宗人府宗正,成为朱家皇族族长,地位仅次于朱棣。为了让朱棣安心,朱桢不断缩减王府规模,变卖值钱珍宝,还主动削去三分之一的护卫,并向朝廷献军马两千匹。如此以来,朱桢不仅数次有机会前往京城面圣,得到朱棣赐宴,而且对于朱桢在龙泉山修墓引发的争议,朱棣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1424年朱桢在武昌善终,享年61岁,临终前叮嘱陪葬务必简朴。所以朱桢墓地宫狭小,陪葬品以锡器为主,腰带为木头制成就能解释得通了。为了怀念王妃王氏,朱桢将这位原配生前的饰物制成五供,放置在棺床上,还参照汉唐礼仪, 将铜镜打碎一半,只陪葬半镜,以示破镜重圆,夫妻情深。至于棺床前瓷罐里装的遗骨,为王氏生下的三个年幼就早逝的女儿遗骸,朱桢对发妻和女儿的一片深情,这在明初藩王中是比较罕见的。现在江夏龙泉山已建成明朝楚王陵遗址公园,当中地面建筑和地宫得到完全复原的只有朱桢墓,毕竟是有代表性的一座楚王陵,只是出土文物基本被运走,在武汉市博物馆展出。而被迁走的樊哙墓距离朱桢墓只有咫尺之遥,假如两人地下相见, 朱桢又该如何面对樊哙呢,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日格阿鲁家族简介#

8、日格阿鲁家族有哪些出名的人物

三星堆的人早就被灭族或者驱赶出了中国了,有些人说彝族可能是三星堆后人,但是彝族大多披着彝族的披风查尔瓦,披风代表着彝族是游牧民族,据彝文古籍《起源经》记载,彝族弹毛擀毡,始创于先祖阿约阿先时代,而纺线织布,则始于彝族英雄支格阿鲁的母亲蒲嫫列依时代。文献记载早见于汉代,但它的起源和存在比汉文献记载更早。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滇王家族”墓地出土的铜俑中有的身着麻装,也有的身着擦尔瓦,显得十分华丽。由此可见,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滇国”时期,西南彝族的纺纱品除了麻布,还有工艺精美的毛制加工品擦尔瓦。而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没有彝族披风这个造型,所以三星堆文化显然不是彝族的。三星堆的后人应该出国了,就像古滇国后裔出走到了印尼,夜郎国后裔出走到了柬埔寨。而三星堆人可能去到了欧洲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