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八司马事件简介(二王八司马事件主要人物之一)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0 10:59:29 浏览
1、二王八司马事件主要人物之一

【历史异闻录:扰了宰相们的饭局,后果很严重】公元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结束了二十余年的皇太子生涯。新皇登基,还是很有想法的,但有一个问题,他的身体实在是太差了,当初能熬过他爹唐德宗李适都已经算是奇迹了,如今完全不能视事,只能依靠其东宫旧部王叔文等人对朝事进行改革。王叔文便以皇帝为靠山,带领手下一帮小弟(后世称二王八司马),开启了永贞革新之旅,加强皇帝,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王叔文也成为了显赫一时的重臣。在二王八司马中,有一个叫韦执谊的人,受到王叔文的推荐,当上了尚书左丞,加授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当时有一项制度,每天中午,大唐的宰相们会获得皇帝御赐的午餐,可以在办公中享用,算是给宰相们的小灶伙食饭局,堪称殊荣。某日,韦执谊与其他几位老宰相——郑珣瑜、杜佑、高郢正享用着午间小灶饭局。这时候王叔文来找他了。宰相们正在吃饭,本来是不应该打扰的,门吏于是劝说王叔文先别进去,王当时大权在握,哪能受这个阻挡,厉声把门吏骂了一通,门吏无奈,只好进门请韦执谊,韦也没想太多,放下筷子就出来了。此时另外三位六七十岁的老宰相,见状也把筷子放下了。原来按照当时约定俗成的宰相们的饭局规矩,如果有人吃饭中途外出,其他人也应该停下来等待,等那人回来后,再继续一起吃。韦执谊初来乍到,对这规矩不熟,也没当回事,出来后与王叔文老友相谈,接着两人另找地方吃饭去了。三个老宰相停下筷子许久,见韦一直不回,也是奇怪,接着门吏回报,王韦两位已经另寻饭辙了,当时把这三个宰相气得够呛。王韦之间本来就有专权弄事的传闻,这下更是羞辱了三个宰相。其中郑珣瑜为生气,怒道:“我还在这里混什么混!”起身回家,之后七天没来上班。王叔文正好对这些老宰相颇不满,就借故把郑珣瑜给贬职了,顺带把高郢也给贬了。郑珣瑜正好身体有病,几个月后便去世,年六十八。这下朝野哗然,文官们都惋惜郑老爷子,纷纷痛骂王叔文不守规矩,打击老臣,结果王叔文的改革也遭到了其他宰相和官员的抵制。王叔文曾经希望获得杜佑的支持,但被拒绝。就连韦执谊为了避嫌,也经常反对王叔文的意见。想一想王叔文的改革,本来就是要打击藩镇,打击宦官,这下子连官僚团体也得罪了。因唐顺宗病弱,宦官俱文珍等联合一些节度使胁迫唐顺宗将帝位禅让于儿子唐宪宗,当太上皇了,王叔文、韦执谊等二王八司马成员皆被贬职。唐顺宗不久后去世,王叔文也在不久后被赐死,只进行了一百四十余天的永贞革新失败。韦执谊被贬几年后去世。可以说这一次打搅宰相饭局事件,影响颇大。不过值得称道的是,二王八司马中有一人姓柳,叫做柳宗元,还有一个姓刘,叫做刘禹锡。柳宗元被贬时仅仅33岁,被贬之后,反而积极专研文学、游历山水,倒成了一代文学大家。刘禹锡与柳情况类似,远离朝堂,令他有机会接触民间文化,创作了大量作品,也成为了一代诗豪。

2、二王八司马事件指的是

细看唐史,会发现唐朝政治是混乱且黑暗的。首先是李渊617年政变建唐,为太祖,然后李世民宣武门之变为太宗。到高宗朝出了个武则天政变建立的武周政权。中宗朝武三思和太平公主干政,唐玄宗同样通过政变继位。开元之治没几年,安史之乱爆发,要不是史思明和安禄山两个儿子脑子抽了杀自己爹,唐朝也不会迎来后期的代宗。而等宪宗好不容易平“淮西之乱”,结果又被身边宦官毒杀。宪宗一死,紧接着“河朔三镇”叛乱。这一连串的藩镇割据,使中央无力控制地方。中央,阶级,民族矛盾加深。然后是元和三年士族庶族延伸的“朋d之争”皇权和文官同宦权斗争爆发的“二王八司马”事件以及“甘露之变”。终形成了朱温灭唐前宦官势力遍布唐朝中枢地方的朝局。政变政治和皇文宦之斗始于东汉,后成毒瘤一直传到唐朝末年,甚至到赵匡胤通过政变建立的北宋,其影响力实在可怕。#唐朝#

3、二王八司马是哪些人

这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一首晚春诗。与其说这是一首咏春诗,不如说是一首讽喻诗。咏“春”,即是咏“唐”;惜“春”,即是惜“唐”。将“杨花”与“榆荚”比拟成“无才思”小人,骂得真是,新颖独特,极其巧妙,不露痕迹,高妙之极。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韩愈49岁,作《游城南十六首》,这是其中一首。一年前,武元衡执政时期,诗人刚被晋升为中书舍人,获赐绯鱼袋。可谓春风得意,得到重用。不久,又被提拔为太子右庶子。据《新唐书·百官四上·右春坊》记载:隋朝分庶子为左右。右庶子统典书坊。唐代置右庶子二人,正四品下,掌侍从、献纳、启奏;中舍人为之副贰。皇太子监国,下令书则画日,至春坊则庶子宣传,中舍人奉行。整日与皇太子接触,将来前途不言而喻。也就是这一年,朝廷中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铁血宰相”武元衡被刺身亡。白居易因为替武元衡说话,要求缉拿凶手,第二年被贬江州司马,写下了举世瞩目的《琵琶行》。武元衡之前也担任过太子右庶子一职,之后连升三级,任中丞、户部侍郎、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开始主持国事了。韩愈离高位其实已经很近了,所以在这里他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从朝廷整体局面来看的。二是,“永贞革新”失败。第二年,除了白居易被贬江州,因参加王叔文改革的“二王八司马”再次遭贬,其中就包括他的好友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刘禹锡在京城陪韩愈赏花,留下了“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著名诗句就走了。留给韩愈的是无尽的寂寞与失落。才子们纷纷被贬谪,留下的都是些什么人呢?他们又能将国家带向哪里呢?辉煌还是毁灭,已经迫在眉睫了。武元衡的被杀,意味着潘镇割据尾大不掉,已经无法翦除了。“永贞革新”失败了,意味着后改革的希望也破灭了。谁能来拯救大唐盛世呢?那些能“斗芳菲”展露才华的君子纷纷离去,倒是那些“杨花”“榆荚”一样“无才思”的小人,洋洋得意,在天空乱舞,一起埋葬春天、埋葬盛唐。“杨花”与“榆荚”,说它们是“无才思”,其实是有深层寓意的。“杨花”,即柳絮,在文人心中总带着一份轻薄,比如杜甫诗句,“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其中同样有所暗指祸国殃民的跳梁小丑。韩愈《晚春》共两首,还有一首“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可作另一种生动诠释。“谁收春色将归去”,这里表面看是写“春色”,实际上是写“大唐”。“慢绿”“妖红”同样暗指被贬谪的才子们,而“榆荚”“柳絮”同样指朝中小人。与本诗“杨花”“榆荚”行为相互印证。连起来看,实际上说的是一回事。晚春只剩下“杨花”“榆荚”,大唐只剩下“无才”“小人”。春归是迟早的事,唐亡也是早晚的事。诗人用了一件“咏春”的外衣,巧妙避免麻烦,却不留情地痛骂了那些祸国殃民的小人,这才符合韩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只停留在惜春,不似韩愈风格,则不能读懂这首诗隐藏的愤怒与不平。当一个盛唐过去了,大将功臣尽去了,只能留下一些小人在“空园”任意“撩乱”了。至此,我们从这首诗中读到的其实是一份寂寞与失落,而非热闹与春意。“斗芳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就只剩下“杨花”“榆荚”陪着晚春一起乱舞了。这个世界,永远不缺乏小人,但是他们得意的日子也不多了。#二王八司马事件简介#

4、二王八司马的影响

805年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驾崩,当时已经中风失语的太子李诵继位,即唐顺宗,顺宗的心腹集团得以掌控朝政,史称“二王八司马”,针对德宗晚年的多项弊政发起了“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的做大,但改革仅仅持续了数月,受到新政威胁的宦官集团便册立顺宗长子李纯为太子,并联合外部藩镇势力逼迫顺宗禅位,史称“永贞内禅”,李纯即唐宪宗,顺宗则在806年正月十九日因病驾崩,有观点认为顺宗为宪宗和宦官所害;宪宗在位期间,大力提拔宦官势力,对外部割据的藩镇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打击,其中著名的便是针对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战争,此次战争声势浩大,持续数年,同时牵动了北方藩镇,终唐朝名将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定了淮西,大大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威望,此后北方各藩镇或是被军事平定或是主动入朝归附,至唐宪宗驾崩时,除卢龙镇外,唐朝国内已经没有能够威胁中央的割据藩镇存在,史称“元和中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唐宪宗驾崩,太子李恒继位,即唐穆宗,穆宗延续了宪宗宠信宦官的传统,消灭了不忠于自己的其他宦官,掌握了权力,但穆宗生性喜好玩乐,不勤于理政,任用的宰相有无远见,在卢龙镇主动归附朝廷之后,中央对藩镇将领的安置不周以及对地方兵权的划分不当终造成卢龙镇再次割据,导致河北各藩镇再次成为唐朝隐患,此后再未平定;穆宗纵情享乐导致中风,于824年正月二十二日驾崩,太子李湛继位,即唐敬宗,敬宗年仅16岁,如穆宗一般纵情享乐,喜好打马球,不听劝阻前往骊山游玩,荒废朝政,肆意惩处打骂下人,此时历经宪宗穆宗二朝发展的宦官集团势力已经壮大,对敬宗行为不满的宦官于826年十二月八日晚弑杀敬宗,拥立穆宗次子李昂为帝,即唐文宗;唐文宗在位期间,朝廷的“牛李d争”达到白热化,地方藩镇再次不服中央,屡有动乱,而内廷的宦官势力也极其庞大,唐文宗一心想振兴国家,于是与朝臣密谋先铲除宦官这一心腹之患,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唐文宗的授意下,一场意在铲除宦官的兵变悄然开始,但终失败,唐文宗被宦官挟持,朝廷官员被宦官掌控的禁军大肆屠杀,朝堂为之一空,唐文宗彻底沦为傀儡;840年正月四日,唐文宗驾崩,宦官拥立皇太弟李炎继位,即唐武宗,武宗大力提拔李d,任用李德裕为相,成功压制了宦官势力,平定昭义刘稹叛乱,有效威慑了地方藩镇,并出兵击败了南下的回鹘残部,大扬国威,史称“会昌中兴”;针对当时已经严重的寺庙隐匿人口,占据土地的情况,武宗下令拆毁佛寺,逼迫僧尼还俗,此举与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合称“三武灭佛”,有效增加了中央政府的税收来源,时值吐蕃内乱,武宗甚至开始谋划出兵收复陇西失地;但武宗迷信道教,长期服食丹药,终于846年三月二十三日驾崩,渴望夺回权柄的宦官拥立宪宗之子李忱继位,即唐宣宗,宣宗早年为避祸一直装作痴傻之样,为武宗所轻视,故而被宦官相中,宣宗登基之后便显露本性,再次压制宦官势力,并决心推翻武宗朝的所有政策,贬谪李德裕,终结牛李d争,下诏恢复佛寺,虽有不当之处,但宣宗之政仍然大大恢复了唐朝国力,此时唐朝的劲敌吐蕃已经陷入内乱,边境的军阀割据自立互相攻伐,沙州豪族张义潮于848年趁机起义,光复沙州、瓜州,遣使入朝,请求归附,宣宗敕封其为归义军节度使,并趁机发兵收复陇右诸州,张义潮也率军东进,至851年,河西走廊地区除凉州外已经全部光复,宣宗治下的唐朝一派繁荣景象,史称“大中之治”,但随着唐宣宗于859年八月七日驾崩,唐朝的后一个太平年月也随之逝去了。

5、二王八司马原文解释

桃花的象征意义(三)小人『上』春日里桃花逐水被称为桃花水,桃花波、桃花浪或桃花汛。如张正见〝漾色桃花水,相望濯锦流〞,白居易〝三月江水阔,悠悠桃花波〞,骆宾王〝贝阙桃花浪,龙门竹箭流〞,宋湘〝自觉高家堰,桃花汛又春〞……杜甫笔下有〝轻薄桃花逐水流〞的诗句,逐水的桃花〞前面冠上〝轻薄〞两字,往往用来比作小人。宋人刘克庄笔下有〝梦得因桃数左迁〞的诗句,【梦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字,刘禹锡用桃花隐喻随波逐流的小人,写下了两首与玄都观有关的桃花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十四年前(815年),京城玄都观的百亩桃林,拂去了陌上行人的万千烦恼。而今刘禹锡故地重游,百亩桃林已芳踪难觅,取而代之的是青苔密布菜花丛生。刘禹锡并没有怅然若失,反而欣喜若狂。他精神矍铄地向长天大地发出一声呐喊――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十四年的人世消磨,足以磨平任何一个人的锐气与锋芒。刘禹锡任凭岁月的冲刷与洗礼,依旧棱角分明我行我素。〝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曾被人解读成刘禹锡对已故政敌武元衡的蔑视。大和二年(828年),武元衡当年的政治盟友裴度尚在人世。上一年(827年)六月,裴度推荐刘禹锡为〝礼部主客郎中〞。刘禹锡写下《谢裴相公启》以表感谢,此前刘禹锡任连州刺史时写过《贺门下裴相公启》。刘禹锡若【特意】针对已经死去十四年的武元衡进行嘲讽,裴度绝不可能在这一年(828年)推荐他进入集贤院。刘禹锡与武元衡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个人恩怨呢?我们将历史的车轮推动到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这一年唐德宗驾崩。唐顺宗即位,重用包括刘禹锡与柳宗元在内的东宫旧臣,本打算进行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藩镇割据势力与宦官集团的联合绞杀下,永贞(唐顺宗退位成太上皇时,改贞元二十一年为永贞元年)革新就昙花一现般退出了历史舞台。唐顺宗被迫退位成了太上皇,广陵郡王李纯(唐宪宗)即位。唐宪宗不遗余力地打压永贞旧臣,永贞革新的王叔文与王伾,包括刘禹锡,柳宗元在内的八人被贬为八个地方的远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王叔文被贬渝州司户,王伾贬开州司马(不久病死于贬所)。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柳宗元被邵州刺史。同年(805年)十一月七日,韦执谊被贬为崖州司马,朝廷复议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贬得太轻,刘禹锡复贬朗州司马,柳宗元复贬永州司马。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王叔文被赐死于贬所,太上皇唐顺宗驾崩。唐宪宗改年号为元和元年大赦天下,但三令五申八司马不在大赦之列,足见唐宪宗对王叔文及其d羽深恶痛绝的程度。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奉召入京。武元衡此时已官居宰相,是宪宗跟前的大红人。元和十年(815年)春,刘柳二人抵达京城,柳宗元曾写下〝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的诗句。刘禹锡闲来无事,到当时京城的旅游圣地玄都观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