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潘资料简介(曾国藩用人之道)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0 11:28:24 浏览
1、曾国藩用人之道

作为“笨鸟先飞,早入林”的典范,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曾经背书被“小偷”嘲讽,科考7次才中秀才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就是这么一个先天“有点笨”的人,却能够在鱼龙混杂、尔虞我诈交织的官场中明哲保身,到老还能全身而退,着实令人心生不解。这样的传奇人物,真的“笨”吗?其实不然,虽说曾国藩的记性当真不佳,但他的悟性好,重点是肯学、勤学,学百家之长,成就自己的为人、为官之道,这才是他异于常人之处。而在他习百家之长的“书单”中,有这么一本书特别,特别到他需要反复研读七遍以上,时间跨度长达数十年,几乎贯穿了他半载人生。这本书就是《易经》,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作,圣人孔子为其注释,而后经后世人反复研读至今的奇书。据《曾国藩日记》记载,从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曾国藩开始研读《易经》开始,直到曾国藩晚年,身体极度衰弱的情况下,他依旧还在研读《易经》,更是在书中“一阴一阳为之道”的理论基础上,加以领悟出“削息赢满”的道理,成为平衡自己人生得与失的一把尺。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易经》这本书足以称得上“奇”,但现代能有曾国藩这样的毅力,将书反复研读的人,还是少之又少,更多的,甚至会认为《易经》就是一本用作卜卦的玄学书籍。但事实上,《易经》更多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在遇到各种难题的时候,能够找到对应的解决之法,从而向着自己理想人生更进一步的“答案之书”。当然,要解译这本“答案之书”并不容易,也并不难。你所要做的,就是去接收将《易经》中的繁文缛节,转化成用听就可以获取的知识点,从而理解这传承千年的“易经智慧”。这是一堂长达64节,对应易经64卦的易经思维课,也是一把开启你人生中“创业、安身、立命”三扇大门的钥匙,培养自己的格局,学会用更宏大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的方法。如果你此刻恰巧正面临重要的人生抉择,不妨从《易经》中找找答案。#头条历史#

2、曾国藩十二心法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也是一位享誉中外的湘军统帅,被后世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于1861年10月17日与世长辞了,享年63岁。如今曾国藩,在现代人口中的评价一直都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褒者认为他是中国近代事业开创者、晚清的“续命重臣”、洋务运动创始、优秀的军事将领、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等,被惯以“圣人”名号。然而,骂者却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烧杀抢掠、滥杀无辜,被称为“刽子手曾剃头”。下面我们列举曾国藩的事迹:第一、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于1856年在安庆创办了内军械所。这个军械所位于安庆城内,占地面积较大,设备齐全,生产的武器装备质量优良,备受军队和民众的青睐。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终成功地将内军械所打造成为当时中国大的军械生产基地之一。第二、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曾国藩于1860年在上海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个机器制造总局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之一,也是曾国藩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重要尝试。第三、洋务运动发起人曾国藩是在清朝末年,19世纪60年代发起了洋务运动。这一运动的发起地点主要是在江南一带的苏州、上海等地。曾国藩发起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以应对外部的压力和挑战。在这一运动中,曾国藩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艺,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他还注重培养人才,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工厂和机器制造厂,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第四、湘军的创办者曾国藩是在清朝咸丰年间创办了湘军。当时,他在湖南担任巡抚,面对太平天国的威胁,他决定组建一支新军来对抗太平天国。他在湖南招募了一批士兵,并通过改革训练,使他们成为一支精锐的军队。湘军的主要作用是保卫湖南和南方地区,防止太平天国的扩张。同时,湘军还参加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如定远战役和天京保卫战等,为清朝的稳定和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五、文学成就他的著作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其中著名的是《曾文正公全集》。这部著作包含了曾国藩的许多重要著作和信札,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是研究清朝晚期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要资料。此外,曾国藩还著有《曾氏家训》、《曾侯乙编年》等著作。第六、天津教案事件1870年,天津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教案。当时,天主教会在中国肆行宣教活动,引起了当地民众的反对。为了表达对天主教会的不满,天津民众攻击了天主教教会机构,造成了数十人的死亡。当时,洋人提出了明确的条件:一、将肇事者全部斩首;二、赔偿经济损失。由于清政府没有与列强对抗的实力,只能硬着头皮接受。终,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被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判20人死刑、25人流放,赔偿各国白银共计50万两,派崇厚为朝廷特使赴法国赔礼道歉。这个裁定是由曾国藩提出的。然而,这个裁定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和反对。曾国藩从“中兴之将”、“千古第一完人”,变成了人们口中的卖国贼,大汉奸。后,曾国藩的徒弟李鸿章接手了这个烂摊子。他好说歹说,争取了一些利益,将20人死刑改为16人死刑、4人缓刑,其余不变。然而,这个事件对于中国来说,仍然是一次深刻的教训。第七、平定太平天国事件的争议曾国藩认为起义造反的就该十恶不赦。身为国家重臣,曾国藩自然万事以国为重。他的行为也是为了稳护当时动荡堪的朝廷,是他的职责所在。在晚清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曾国藩的多数作为都是在为清政府“续命”,是不折不扣的朝廷大忠臣。曾国藩的死被认为是圆满的,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曾国藩去世时是坐姿,而非躺姿。这一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吉利的,因为坐姿代表着人生在世时坚定不移、不屈不挠,而躺姿则代表着人生的结束和消逝。第二、他死的时候已经满了60岁,且“走”得特别快。这一点也被认为是吉利的,因为60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代表着人生的圆满和完整。第三、他死在了两江总督任上,且后时刻仍未停止为朝廷、为国家尽忠。他死在两江总督任上,也表明他在生命的后时刻仍然在为国家和人民尽心尽力,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曾国藩死时留下的两个遗憾第一、是未能完成自己的“北洋大计”。他认为,只有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第二、是未能见到自己的孙子。曾国藩有两个儿子,但都在他之前去世了。他希望能够见到自己的孙子,但不幸的是,他在去世前未能如愿。总结:曾国藩虽然在去世前有所遗憾,但他的死亡仍然可以被视为圆满。梁启超将他与孔子、孟子并列为“圣人”,并称他为“半个圣人”,这也与他圆满的死亡有一定关系。#历史人物##曾国潘资料简介#

3、曾国藩的个人简介

1853年,长沙,趁曾国藩的团练主力不在,一群绿营兵持枪围攻他的公舘。曾国藩一咬牙打开大门高喊:“就此停下,既往不咎。”话音未落,只听“砰”的一声,曾国藩耳边一热。谁人如此大胆,竟然敢向曾国藩开枪,而曾国藩一介文臣,又是如何逃生的呢?说这些就不得不从曾国藩幼时介绍。曾国藩的家庭条件还算可以,因为父亲乃是私塾秀才,所以曾国藩跟着他也受到了不少教育,于是便一路考取功名,后也是顺利在朝中任职。因为他性格坚韧,又十分能吃苦,所以一路高升,官至二品。1851年时,出了一个太平天国,这是一个农民起义组织,因为彼时清政府的昏暗统治,导致百姓民不聊生,涌现出了大量的起义军,而太平天国则是其中十分强劲的一支队伍,让清朝不得不正视。为了能够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便派曾国藩培养团练,然而曾国藩十分清醒,他明白这样无法抵御太平天国,只有训练出庞大的军队,才能阻挡他们。于是他开始筹谋组建湘军,然而组建湘军需要大量的钱财,既要给他们发军饷,又要置办先进的武器,可是这笔钱他从哪来呢?他起初也在富豪乡绅之中筹集,可是所得却并不多,于是他只能另辟蹊径。他想到向皇帝索要了一些文凭和虚衔官职,然后又在富豪乡绅中卖,这些有钱人见到能买官职和文凭,哪里还在乎钱财,于是这让他收集到了不少钱,也终于组建好了湘军。军队组建好了,接下来便要开始训练了,他对湘军的要求十分严格,训练很艰苦,就连驻扎于长沙的绿营军也要一起练。这群绿营军哪里能吃得了这个苦啊,因此私下里对他是怨声连连。而其中就有一个副将清德,因为不满如此高强度的训练,于是便与曾国藩起了争执,而曾国藩也不是好惹的,直接上书一封,结果让清德直接被踢出了军营。彼时因为曾国藩受命前去搜查土匪,曾国藩到了后,便以雷霆手段,杀了不少人,平息了祸乱,此后更是为了让地方安定,便开展了打击黑恶势力的行动。因为他清楚如今的时局如此动荡,四处皆有百姓起义,那是因为当地官员的昏庸。因此他办这些事都不经过当地官员的手,也导致不少官员的利益被触及到了,因此他遭到了不少官员的记恨。他们一直找机会想要报复曾国藩,而不久后机会便来了。一天曾国藩将团练主将派了出去,而官员们也听说了,于是他们便去找鲍起豹,在他面前不断挑唆,导致鲍起豹也愤怒难当,让他的手下去主动挑衅湘军。湘军自然也不能忍受,两方便撕扯了起来。然后他将这件事情大做文章,称曾国藩要将绿营军狠狠处罚,并大肆宣扬出去,这下更是惹得全体绿营军不满,发动了抗议,众人直接持枪围攻了曾国藩的公馆。此时曾国藩还不明所以,一脸震惊的看着他们将自己围了起来,但是看到群情激奋,他也隐约意识到了这群人早就对他不满,可他毕竟是朝中大臣,也是他们的上司,他不相信这些人真的敢做什么,于是便咬着牙将门打开喊到:“就此停下,既往不咎。”此时的绿营军早已经没有了理智,一心要讨伐他,见他开门,更是直接射击,一颗子弹擦着他的脸过去,曾国藩只听到“嗡”的一声,然后耳朵便一热,他连忙将身子缩了回来。结果士兵们竟然冲了上来,想要将门推开,他这才回了神,意识到了自己此刻真的有生命危险,于是连忙跑到其他大臣的房间前,敲门希望他们能够帮助自己。可这一切就是其他大臣希望看到的,见他如此落魄心里正高兴呢,怎么可能给他开门。眼看着士兵就要攻了过来,巡抚怕真的出了事,这才出门调解此事。总之曾国藩在此吃了一个大亏,而他也明白自己只是一个文臣,不能和这个武将硬碰,所以便选择了离开,去其它地方专心训练军队了。#历史开讲#作者:三摩地参考资料:《清史稿》

4、曾国潘经典版本

1995年,曹德旺的福耀玻璃上市,事业顺利,没想到官司缠身,和福建一建有建筑合同纠纷。他的好朋友上海锦江饭店总经理袁辽俊送给他一本《曾国藩传》,曹德旺看了三遍,才明白朋友的良苦用心。朋友告诉他,“做人要学曾国藩”,曹德旺从书里悟道两个字“守雌”:做人要学会吃亏。从此曹德旺逢人就说自己佩服的是曾国藩,而书中一个疯和尚给曾国藩开的药方“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被曹德旺挂在办公室里几十年,成为他为人处世的座右铭。这12个字其实是说做人做事不可太过强势,不管干啥,放低身段,心态平和,效果可能要好的多。“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益;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曾国藩的这副对联,被哇哈哈集团总裁宗庆后挂在自己办公室里。当年吃过很多苦,创业时年近50的宗庆后,读了《曾国藩传》,对曾国藩送给他的下属也是他的亲家郭嵩焘的一副互相勉励的对联很有感触。这副对联里的好人,指的是成功的人,一个成功的人多半都是从吃苦开始的,所以做人不要贪图享乐。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失误都是忙中出错、草率、顾及不周而犯,要以一种淡定从容的心态去解决。遇事从容是一种气魄,遇事不慌不乱,才能做成大事。那时宗庆后还在杭州的街道上卖冰棍,终成为中国饮料界的一代宗师。除了这些商界成功人士,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多次推荐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传》。也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白岩松主持央视《东方时空•东方之子》,因为采访的人物都是著名人物,刚刚出道的白岩松有些胆怯,刚好他正在读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传》,读完之后,他感慨:当合上后一页时,我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开始更有勇气去面对一个又一个摄像机前的《东方之子》。而且之后,白岩松每次遇到困难,就用曾国藩的这十六个字给自己鼓劲:“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这十六个字说明了一个道理:过好当下。不对过去迷恋,不对未来痴想。华润医疗集团CEO冯唐把曾国藩当做管理、决策人才的重要参考;梁启超读曾国藩,收获了一套家庭教育良方,所以他一门九子,个个才俊。曾国藩天资并不聪明,考秀才考了七次;曾国藩人生充满坎坷,曾经有三次到了要自杀的境地;曾国藩家世普通不过,从他往上600年,曾家都是庄稼汉。但是也就是这个曾国藩十年七次升迁,32岁做上了二品大员,相当于省部级干部,书生带兵,带出了赫赫有名的湘军,他送出去了批留学生,他推荐和提拔了李鸿章、左宗棠等一大批有名的晚清人才。所以才有“做人要学曾国藩”这个说法。写曾国藩的人很多,而唐浩明的《曾国藩传》小说,堪称是容易入门了解曾国藩的作品,用历史小说的题材,讲述了曾国藩的一生。正如白岩松所说,唐浩明是当代曾氏研究专家,被誉为“中国研究曾国藩第一人”“曾国藩的异代知己”。所以唐浩明的笔下的曾国藩,和其它作品相比,更经得起推敲。而跌宕起伏的故事语言和小说题材,让它又比专业典籍让读者容易读懂,从而更吸引人。30年来,唐浩明的《曾国藩传》卖出千万册,读者遍布各个领域年龄层。有位网友说,我还是喜欢看唐浩明版的原因,是我可以从中学习曾国藩的生存之道,和为官之道,学习他的办事套路,政治能力。给大家推荐这套刚刚上市的唐浩明《曾国藩传》,这套书是唐浩明先生在原版基础上的新校正版,调整之后,更适合阅读感受。赶上双11,出版社给出低价,一套三本只要64元。如果你也对曾国藩感兴趣,想知道他更多的为人处事的智慧,欢迎点下面看一看了解。#双11好物节#参考资料 曹德旺《心若菩提》;唐浩明《曾国藩传》;白岩松《白说》等

5、曾国藩资料简介

1832年,湖南湘乡县出现了高考“父子钉子户”,43岁的曾国藩父亲第17次出现在考场上, 还带着22岁第6次进入考场的曾国藩。“看,那就是曾家父子。”“加上今年,曾麟书已经考了17次,真是有毅力啊。”当时是春天的一个清晨,头发依稀有些灰白的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站在考生队列里,迎着人们怪异的目光,有的捂嘴笑,有的指指点点,悄声议论,但他面带微笑,镇定自若。而曾国藩低头抿嘴,不敢看别人的目光,突然有一双温暖的大手轻拍自己的肩膀。曾国藩抬头,正迎上父亲有力的目光,他会意:不要在意别人的说辞。多年后,曾国藩依然清晰的记得那段时光,记得父亲的教诲。自己第6次参加童试后,他和父亲日夜苦盼,放榜的日子终于来了,父子俩直奔放榜处,目光急速扫描,追寻自己的名字,突然“曾麟书”3个字出现在榜单上,“爹,爹,中了,中了!”曾国藩大呼,他看到父亲定住了,眼睛死盯着自己的名字,随即2行泪水顺着已有皱纹的脸庞滴落。他知道这么多年,父亲有多不容易,顶着巨大的压力,乡人的嘲笑,他们曾家终于出了一个秀才,这是曾家莫大的荣耀。“曾子城(曾国藩原名)的名字也在榜单上!”有人笑着大喊,曾家父子兴奋地凑上前。谁知,曾国藩迎来一盆冷水,他是被当作反面教材上榜,因为文章写得欠佳而被点名。此时,他恨不得有个地洞钻进去。回到家,他直接把自己关进书房,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笨啊。在他懊恼之际,父亲的身影又出现在他身后,告诉他:只要坚持,一定会成功,你爹考了17次终于中了秀才,你还年轻,你比爹强多了。曾国藩看着父亲走出去的背景,咬着嘴唇,暗暗下决心,继续努力。一路走来,自己考了6次,每次落榜,父亲都给自己力量,去迎接下一次考试。从小,父亲对他们兄弟几个的影响很大,常常督促他们学习。在他们家,每天要早起,但小孩子喜欢睡懒觉,他父亲就想到一个法子。在他们床上吊一个秤砣,秤砣下面挂一个大盆,每当他们睡懒觉,不愿意起床时,他父亲就用香点吊秤砣的绳子,绳子断后,秤砣就会“咣当”的一声掉下来,他们也就被吓醒,这就是他们家的闹钟。而他的父亲呢,为了给孩子们营造学习氛围,还办起私塾,同时总结自己17次考试的经验,传授给孩子们。在父亲的影响下,曾国藩几兄弟养成了好学习的习惯。曾国藩常常认为自己愚钝,好在父亲总是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他们兄弟5个,字写得整齐,文章修改得好,兄弟直接互相帮忙……这些小事总能得到父亲及时的鼓励,父亲常常告诫他们:笨没关系,勤能补拙,做学问要专心,写文章要积极向上。望着书架上的《二十三史》,曾国藩感慨万千,当时曾国藩去京城参加考试,但没考上,他一路游历回家,到南京时,全身上下已经没有一文钱,好在父亲的朋友借给他钱,他才得以继续前行,谁知半路他进了一个书店,被一部书迷住了,曾国藩当即掏出身上所有钱买下了这部《二十三史》。想着自己考试落榜,又私自借钱,还拿钱去买书,特别怕父亲责罚,谁知,回到家父亲知道后,并没有生气,也没有揪着考试不放,而是真诚地和儿子说:你悉心读书,学业有成,就不辜负父亲的苦心。曾国藩还把其父亲 “ 尔借钱买书‚吾不惮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 的话记在日记里,督促自己努力读书。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在父亲以身作则的教诲中,曾国藩几兄弟养成勤俭好学的好习惯,并把这些好习惯传递给下一代,留给后辈巨大的精神财富。参考资料:《曾国藩传》#我在岛屿读书#

6、曾国藩作文素材

1872年,曾国藩去世,曾家正在举行葬礼时,曾国藩的死对头左宗棠送来一副挽联。众人一看内容,大惊失色。但是作为一个晚年能够带着棺材长途跋涉,只为驱逐侵略者,誓死捍卫领土主权的民族英雄,左宗棠自有他广阔的胸襟和气度,气量怎会如此狭小。那副28字挽联是这样写的: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这是对曾国藩一生中肯的评价,也显示了左宗棠的胸怀广大。左宗棠出生在湖南湘阴的一个日趋没落的小地主家庭里,那个时候,正好处于地主阶级改革时期。在改革派思想的影响下,左宗棠的思想日益倾向改革派,就把自己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签订了屈辱的中英《南京条约》,这次战争对左宗棠的影响很大。左宗棠痛斥投降派极力吹捧的“敌军火炮之强大,战舰之坚硬”,只是为了给自己开脱责任,说明了他十分关心国家的命运,也证明了他是一个爱国者。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筹措战争赔款和弥补军事开支,开始搜刮百姓,增加苛捐杂税,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各地起义此起彼伏。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地主阶级无论改革派还是保守派,在共同利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联合起来,组成镇压农民起义的联合阵线。左宗棠作为封建官僚,从阶级立场出发,他站在了农民阶级的对立面,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他踏着起义军的枯骨,成为“同治中兴”的功臣,在左宗棠的人生经历中掀开了新的一页。左宗棠和曾国藩是老乡,大家都是湖南人,又一起击败了太平天国,按道理关系应该不错。但后来两人之间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两人后决裂,其实在两人决裂之前就一直小矛盾不断了。左宗棠和曾国藩前后有20多年的交情,可以说情谊深厚,关键左宗棠本人还是曾国藩一手提拔起来的,属于典型的“知遇之恩”。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湖南老乡,前者比后者大了1岁,时间回到清朝道光18年,当时已经27岁的曾国藩又一次参加了会试,且终于中试,成为了后殿试中的三甲第24名,有了赐同进士出身的身份,关键是还成为了当时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后来他们这一届学子又进行了朝考,曾国藩比较争气,弄了个一等3名,被道光帝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开始了仕途,不过左宗棠在科考之路上就没这么好运了。道光12年,只有20岁的左宗棠参加了在长沙的乡试,成功中第,这让年轻的他意气风发,抬头挺胸准备决战京试。可意外的是,他从此之后这个乡试的高中竟然成为了终巅峰,未来6年的时间里3次入京考试,但都没能成功。考场上的失败,意味着他不可能像前辈曾国藩那样正儿八经的进入仕途大展宏图,因此有些心灰意冷。后曾国藩选择了弃考,在家乡静心研究起儒学,还学习了大量的地理、军事著作,让他成功蜕变成了一个见广识多的人,所以他的很多观点日后就和曾国藩不同,也为终的绝交埋下了伏笔。而且两人的为官之道也不同,曾国藩有明哲保身的想法,左宗棠却愿意舍身为社稷,在左宗棠眼里一切事情都不如国家来的重要。有一次曾国藩的父过世,前线战事吃紧,曾国藩却受到朝廷掣肘,于是一气之下回老家为父亲奔丧,这件事让嫉恶如仇的左宗棠说他是不以大局为重,引起曾国藩的不快。但是左宗棠不知道的是,曾国藩入朝为官之后十几年不曾回家,就连母亲死后,还在孝期的曾国藩就被叫去平定太平天国的运动了。这般牺牲也就罢了,后来在朝堂之上处处被人穿小鞋,过得也不好,泥人还有三分脾性,更何况他曾国藩。于是从这个时候起,左宗棠就有几分看曾国藩不顺眼了,两人虽然是多年的朋友,但是在观念不同,道路不同的时候,难免会分开。虽然终导致两人关系破裂的是,洪天贵福是不是已经身死的问题,但是两人在此前已经矛盾重重,洪天贵福的问题,只不过是压死骆驼的后一根稻草而已。参考资料:《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九》《左宗棠评传》#历史开讲##分享历史五千年##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