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资料简介(王安石的资料300字)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0 14:06:22 浏览
1、王安石的资料300字

王安石纪念馆王安石纪念馆,颇具江南特色,仿宋建筑,肃穆庄重,秀逸超脱的风格,令人流连忘返。建于1985年,占地20亩,给人的感觉是很古老。馆内有门楼、隐壁、水榭、游廊、碑廊、亭台、荷池、曲桥等景,浑然天成,翘角飞檐,圆柱简瓦,绿木葱葱,修竹掩映,饱涵古典文化内涵,散发出浓郁的书卷气。纪念馆有两层陈列厅,介绍王安石生平史迹:一楼陈列“故里情深”“治善州邑”“荆公新学”“熙宁变法”,二楼陈 列“文学造诣”“人文品格”“终老金陵”“千秋评说”共八个部分。王安石著名的“上仁宗皇帝事书”,“三不足论”,“熙宁新法”的主要内容,在馆里有展示。还展示了王安石手书的《愣严经旨要》的复印件,看完陈列,感觉到王安石真是不简单……一池荷叶满园香,半山亭里微风凉,古木苍苍诗碑在,荆公安乐此厅堂。有一池荷叶,满园清香,荆公亭里面,有微风送清凉,古树苍翠,诗碑还在,仿宋纪念堂,有这么一处所在,王安石应该会安乐的。2023.6.23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赣东大道1085号

2、王安石的资料简介20字

据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开天辟地的创建了"粪刑",而倪瓒是中国历史上死于"粪刑″的人。倪瓒(倪云林)号称元代四大家之首,也是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无锡人氏。他擅长画山水墨竹,作为元末明初的画家和诗人,他的画总让人感觉清幽脱俗,宁静淡然,笔法简逸又层次丰富,他的画影响了明、清二代画家。传说1976年在江苏无锡一所古宅内发现一幅古画,当时这幅画已经破烂不堪,有一个文物贩子看到这幅画,感觉对方冒充古画坑自己,不敢贸然收下,后来这幅画经专家评估鉴定后是倪瓒的画,市场价值2个亿,是真是假我们无法考证,但倪瓒留在世上的每幅画都是价值连城。内心憧憬和与世无争,倪瓒用独特的艺术取向以及朴实的审美观,把中国山水画提升到简疏空灵的境界。清乾隆帝是众所周知的"书画痴",他对倪瓒的画喜爱有加,从小就喜欢模仿倪瓒的画,在位时也是中国历代古字画收藏大家,也收藏了许多倪瓒的画,同时乾隆帝的绘画手法也有倪瓒"逸笔草草"的画风。除了说倪瓒的美名外,倪瓒还有一大怪癖,就是洁癖。他的一生把洁癖演释到了,天下也许没有第二人。他家里十分干净,每天仆人们打扫的一尘不染,连家中的梧桐树每天擦拭的光洁如新,所以说他家的梧桐树一直养不活。家中的厕所被做成香厕,上面是高高的台子,下面铺满羽毛的香木格子,如厕时粪便从高台落下立刻被羽毛盖住,一旁仆人随即换上新的羽毛,顿时香气扑鼻。有时家中客人偶尔咳嗽,倪瓒命仆人到处寻找痰液擦试,仆人们找不到痰液,只能用晨露代替痰液。有次倪瓒好不容易看上一个歌妓,带回家中又担心不干净,让歌妓一遍遍的洗澡,折腾到天亮感冒了,良辰美景的"巫山梦"也作罢了。有人说倪瓒的洁癖天下第一,无人能比,而王安石却是天下脏的宰相。有记载说王安石不爱干净,甚至一年不洗澡,邋遢,身上长满虱子,其它官员都不愿与他一齐上朝,因为他身上的味道太难闻了。大英百科全书里的世界文化名人中,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人就有屈原、倪瓒等,这说明倪瓒的画开创中国画的新纪元。当然倪瓒的死也叫人难以置信,据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因倪瓒拒绝入朝为官,明太祖朱元璋知道他有洁癖,让人把倪瓒捆绑在粪桶上,臭气冲天,对于一个有洁癖的人来说是生不如死,之后一病身亡。也有人说倪瓒临终前患痢疾,秽不可近,更有人说拒绝入朝为官,被朱元璋叫人扔进粪坑淹死,处以"粪刑"。行走惠山古镇,在倪云林先生祠驻足许久,倪云林先生祠里面有乾隆22年二下江南亲笔书写《帝锡德音》御匾,祠堂正门就是影壁,上面有倪瓒的《六君子图》,两侧墙上有介绍倪瓒的生平事迹,还有许多倪瓒画作的复制品,供游客欣赏参观。静静地走在祠堂里,默默地注视所有介绍倪瓒的字与作品,悄悄地离开大师久远的故事……(照片为原创)

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资料有哪些

走进王荆公一:王安石生平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他是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形象淡远纯朴、二: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然而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从开始实施到变法被废长达15年。在这十五年中,都不免产生或大或小的弊端,但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如“富国强兵”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免役法的推行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关于此次前所未有的变法,世人给出了两面的评价,如下:蔡上翔: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罗大经: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梁启超:①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②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对于王安石这次的变法,我认为这次的变法正如梁启超先生的看法,他值得被世人称颂,因为他的超越千百年的壮举;他值得千古流芳,因为有的人死了,但是他还活着,他永远的活在每一位开天辟地的英雄们的身上。三:王安石诗词鉴赏王安石一生中曾经两次出任江宁知府,在此期间写下了许多怀古的诗词,其中以这首《桂枝香·金陵怀古》为出名。这首词奇伟壮丽,气象开阔,打破了北宋词坛靡靡无力的局面,堪称千古名篇。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词是我小学的时候古诗词鉴赏中背到的,当时第一次看到这首词的时候,我的想法是看起来很好背呀!超开心的我!但是当我背下词后,我记下来的意思,那时候我才知道,这首词折射者的是一个大宋子民对他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是对商女国破之后,依旧在唱着亡国的歌曲,这是他对其的悲哀与无奈;“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时间在飞快的流逝着,宇宙很大,国家的兴衰是必然的,但是那一抹绿意确是他心头对大宋的忠诚与喜爱;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作于王安石晚期,是王安石的代表作。这首诗通过写江南春来,表达了自己的思念家乡的情感。全诗的点睛之笔在于一个“绿”字,将名词化用为动词,形象地描绘出了春风对植物的复苏作用,并且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觉。这是网络上公认的大众答案但是我的理解却有些许不同。在这诗歌中,我看到的是在异地的人儿思念故土,却又回不去的悲哀,明明只有数重山,但是我却不能翻山越岭的回到故乡,因为我在这里有责任,在这里是部分人的心愿。该诗歌的后两句不愧为千古名句,四季在不断地更换,而我只能借月倾诉我的思念之情,在回不到故乡了。谢谢!以上的我的见解,大部分引用了网上的默#中华文化传诵人# 《走进王安石》+微头条/图文+全国大学生组+余思俊

4、王安石的历史资料800字

北宋时期,当朝宰相王安石竟然发现自家的小妾和家丁偷人。就在他想要惩戒二人之时,小妾的一句诗,却改变了王安石的想法。王安石的小妾何许人也?她又是怎么做到的呢?这一切,还得从二人相遇的那一天开始说起。小妾名为姣娘,人如其名,姣娘正值锦色年华,眼波流转,摇曳生姿,像一朵娇艳欲滴的鲜花。除此之外,姣娘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当地凡是认识姣娘的人,都由衷的赞叹道:“谁要是娶了她,可太幸福了!”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姣娘的名声就传到了当时身为宰相的王安石的耳朵里,王安石一时对这个名为姣娘的女子来了兴趣,定是要看看她是否如传言般美貌动人、才貌双全?果不其然,王安石在见到了姣娘之后就被她所折服,当即将她纳为自己的小妾,这正是两人故事的开始。虽然迎娶了这样一个娇妻,但王安石对姣娘并未有多上心,朝中繁忙的事加上逐渐衰老的身体让王安石渐渐力不从心。可姣娘还年轻啊,她正是需要被呵护的年纪,嫁进王安石府中仿佛进入了“冷宫”一般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机缘巧合之下,姣娘结识了一位身强体壮、血气方刚的家丁。其实早在姣娘刚入府的时候,家丁第一眼便对她心动了,只是苦于二人身份地位的悬殊,家丁始终不敢对姣娘表达自己的心意,只好将这份情感藏在心中。可姣娘和主子的情感并不像家丁想象中那么甜甜蜜蜜、如胶似漆,他看着姣娘从初生机昂扬的样子到如今死气沉沉的模样,他实在是不忍心。家丁决定向姣娘表白,即使不能为她做些什么,但仍然希望这份感情能带给她一点慰藉。令家丁没想到的是,姣娘接受了他的表白,从此二人开始了地下恋情。有天,家丁接到消息称主子今天不回府,姣娘和家丁都是年轻人,就满心欢喜的在房间里翻云覆雨、颠鸾倒凤。谁知,王安石早就听闻了二人私通的风声,只是一直不敢确认,今天果然在房门前听到了二人的苟且之声。怒火上头的王安石气冲冲的走向门口,正欲一脚踢开大门,却立刻收回了脚。王安石暗自琢磨道,我乃朝中要臣,此时若走漏风声,岂不是我一生的清誉都尽毁于此,我得想个办法让她两自行分开,思及此,负手离去。转眼,中秋佳节已至,王安石心中的方法已经成型。此次庆祝中秋节,王安石一如往常摆设家宴,共赏明月。只是宴会接近尾声时,王安石遣散了所有人,点名留下姣娘,要求她来照顾自己。原本热闹非凡的聚会,只剩下了王安石和姣娘,他佯装醉酒,望着明月,满目愁容,吟诗一首:“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姣娘何许人也,顿时明白了王安石话中有话,也深知他早已知道自己私通的事情。慌乱之余,姣娘大脑飞速转动,既然王安石已经知道了,却不选择当面戳穿,那必然是有其他原因,也就意味着此事还有回旋的余地。姣娘立刻吟诗回应王安石:“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够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王安石当下一惊,一是没想到自己的小妾竟会如此回复自己,二是没想到姣娘态度如此诚恳。王安石转念一想,自己年龄确实比姣娘大了许多,朝廷里总有忙不完的事情,陪伴姣娘的时间少之又少,他认为自己对姣娘有所亏欠,更何况我还是当朝宰相,何必揪着这个事情不放呢?终,王安石成全了姣娘和家丁,二人选择远走他乡,重新开始新的生活。王安石和小妾的故事逐渐流传开来,大家都称赞王安石“宰相肚里能撑船”,心胸宽阔,何等气度!然而,历史上并没有关于王安石和姣娘的记载,相关资料显示这个故事也仅仅只是民间的传言,因为王安石一生只娶过两个妻子,第一个妻子名为彭氏,彭氏死后王安石娶了自己的远方表妹吴氏。历史久远,许多事情无从考证,但“宰相肚里能撑船”已经成为了后人表达一个人海纳百川的优秀品格,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必过于纠结他人的对错,既是宽容自己,也是放过自己。参考资料:[1]傅允生.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王安石青苗法与免役法再评价[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02):23-33.[2]李华瑞.近二十年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重新认识——为王安石诞辰一千周年而作[J].史学月刊,2021(11):5-30.#历史开讲#

5、王安石的作品

北宋的司马光与王安石是一对“死对头”,政见相反,一个是保守派的领袖,反对熙宁变法;一个是变法派的领袖,主持熙宁新政。不过,俩人也是朋友,朝堂之下,也能以礼相待。更有意思的是,司马光与王安石的私人生活与性格,却相似。彼此见到对方,就如照镜子一样。他们都是私生活十分俭朴的人,宋人邵伯温说,“荆公(王安石)官浸显,俸禄入门,任诸弟取去尽不问。温公(司马光)通判太原时,月给酒馈待宾客外,辄不请。”只不过王安石不修边幅,天性不会享受生活;而司马光则是有意识地过着朴实的生活,严格要求自己。他们都是终身不纳妾的士大夫,难得他们的夫人也一样,都给丈夫买了小妾,但都给丈夫送走了。王安石送走小妾的事迹,载于邵伯温《邵氏闻见录》:“王荆公知制诰,吴夫人为买一妾,荆公见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安石曰:‘汝谁氏?’曰:‘妾之夫为军大将,部米运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公愀然曰:‘夫人用钱几何得汝?’曰:‘九十万。’公呼其夫,令为夫妇如初,尽以钱赐之。”司马光送走小妾的事迹,亦见《邵氏闻见录》:“司马温公从庞颖公辟为太原府通判,尚未有子。颖公夫人言之,为买一妾,公殊不顾。夫人疑有所忌也,一日教其妾:‘俟我出,汝自装饰至书院中。’冀公一顾也。妾如其言,公讶曰:‘夫人出,汝安得至此?’亟遣之”。“公(司马光)无子,以族人之子康为嗣。”所以邵伯温说,“荆公、温公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皆同。”资料图他们也都不喜欢乘坐轿子,认为乘坐轿子乃是以人代畜,不人道。《朱子语类》载,“南渡以前,士大夫皆不甚用轿,如王荆公(王安石)、伊川(程颐)皆云,‘不以人代畜’。朝士皆乘马。或有老病,朝廷赐令乘轿,犹力辞后受。”《邵氏闻见录》则载,“司马温公为西京留台,每出,乘马,或不张盖,自持扇障日。程伊川谓曰:‘公出无从骑,市人或不识,有未便者。’公曰:‘某惟求人不识耳。’王荆公辞相位,惟乘驴。或劝其令人肩舆,公正色曰:‘自古王公虽不道,未尝敢以人代畜也。’”所以邵伯温很感慨:“呜呼!二公之贤多同,至议新法不合绝交,惜哉!”他们的性格同样执拗,都是牛脾气,决意要做的事情,九条牛都拉不回。王安石推行新法,一意孤行,完全听不得同僚的反对意见,人称“拗相公”;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上台后废尽新法,也是一意孤行,被苏轼起了一个外号:“司马牛”。真是一对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