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简介100(邓稼先故居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0 14:19:52 浏览
1、邓稼先故居简介

1986年,杨振宁听美国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美国科学家参与做成的。他回国探望好友邓稼先,临走时忍不住问道:“到底有没有美国人?” 邓稼先说了句:你先走吧!不久后,杨振宁收到好友的来信,激动得热泪盈眶。杨振宁和邓稼先在物理界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然而,更难得的是,他们两人也是“竹马之交”自幼一起长大,是一辈子的知己,好友。 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成为了世界科学界的美谈。兴趣相投的他们,从小立志要报效祖国。两人就读同一所大学,而且选择的专业都是物理。 毕业以后,为了能学到更多有用的理论知识,他们都去了美国留学。留学结束后,邓稼先放弃国外的优渥待遇,毅然决然回到了祖国,投身在他的科研事业中,隐姓埋名在荒凉的戈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整整8年,他都没有和家人联系过,一心一意做试验,明知道这种核辐射对身体有害,但他却先后15次近距离接触,终在他和其他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相继试爆成功。这就意味着将来再也没有人敢欺负我们了,我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然后,遗憾的是邓稼先因长时间饱受到核辐射的折磨,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即将进入生命倒计时。与邓稼先不同的是,当年,杨振宁虽然选择继续留在国外,只是为了学到更多先进的科研知识,将来好回国效力,如今杨振宁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切。1957年,杨振宁获得了科学界的高荣誉—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被美国《自然》杂志评为“影响世界千年的科学家”中健在的人。当时远在美国的杨振宁听说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试爆成功,内心激动不已!得知好友病重,他特意申请回国探亲,两人久别重逢哽咽不止。当他见到病床上被病痛折磨得骨瘦如柴的邓稼先,忍不住落泪,他好奇地问:你为了研究核武 器把身体搞成了这样,你拿到了多少钱?邓稼先笑着伸出了两根手指:我得到了高奖金20块钱,原子弹10块,氢弹10块。 望着充满自豪感的好友,杨振宁却觉得有些惭愧,久久不能言语。临走时,杨振宁还是忍不住向好友求证:听美国人说这次原子弹之所以能够研制成功,他们也有参与,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虽然很想痛痛快快地告诉好友,但是他知道,就算是交情再好,有些话还是不能随便说,必须得请示上面才行。于是,他对杨振宁说:你先走吧!邓稼先向周总理请示该如何回答,周总理回复:跟他实话实说吧!没过多久,杨振宁收到好友寄来的信,得知这事都是我们独立完成,根本与美国人没关系,他激动得泪流满面,迫切地想要回到祖国的回报,然后,这条回家的路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死前,他还去了一次天安门广场,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他笑着问警卫员:以后的人,会记得我们吗?有人曾说邓稼先就像是一位“圣人”,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让很多人自叹不如。2003年,杨振宁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近些年来,一直提携我国的科学发展,默默地推动我国科学进步。清华的朱邦芬院士说:杨振宁帮助清华物理系从根本上改变了面貌。邓稼先和杨振宁两个人都伟大,只是两个人的伟大方向不同。杨振宁的伟大是属于全人类的伟大,他创造的是全人类文明的精华。邓稼先的伟大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他保护了中华文明,他保护了他的中华民族。老一辈的科学家比如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华罗庚........他们的事迹都让人为之动容。现在的孩子,可能对于这些科学家的名字感到很陌生,但是我相信只要孩子肯耐心地看完,一定会深受启发。他们身上那种不惧艰难,勇敢,坚强,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好好学习。只需一顿洋快餐的钱,送给孩子一套《给孩子读的“中国榜样”故事》如果你想让孩子德才兼备,成为国之栋梁,就给孩子读一读“中国榜样故事”丛书!这套丛书介绍了邓稼先、钱学森、李四光、竺可桢、童第周、苏步青、华罗庚、陈景润、钱伟长、钱三强等科学先驱的事迹。让孩子从小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形象,远比追星要有意义得多。感兴趣的朋友,请点击下面链接“看一看”#邓稼先简介100#

2、邓稼先简介100字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问妻子,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许鹿希没说什么,只是把邓稼先抱在怀里,像哄着婴儿一样,用摇动来缓解邓稼先的苦痛,她多么想把他抱得更紧,甚至恨不得把他融化进自己身体的血液里,补偿夫妻二人28年来的分离之痛。杨振宁曾经说过,“邓稼先的人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往前走的。没有犹豫,没有矛盾。"1964年,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一星元勋,用自己的知识和青春,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才实现了中国自己的原子弹氢弹之梦,这就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两弹精神。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邓稼先的父亲是当时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父亲的影响下,邓稼先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知识并进行学习,但和父亲专注于社会科学不同,邓稼先小时候对物理知识情有独钟,经常向父亲在物理领域的朋友请教知识。17岁时,邓稼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没想到,这一举动不仅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程。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面对导师和美国政府的挽留,他毅然回国。1958年,为了拒绝核大国的核讹诈、核威胁,我国果断决定发展核武器。此时邓稼先刚从美国归来8年,34岁的他正处于意气风发的年纪。参与核武器的研究和实验是国家的需要,心怀家国的邓稼先自然是义不容辞。邓稼先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从1958年到1986年,他参加了32次核试验。但是,邓稼先由于长期高强度工作和处于高辐射环境,1985年,他被确诊为直肠癌,同年7月30日住院调节。1986年,邓稼先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一天,他突然有了精神,专门和妻子一起乘车去了天安门广场。他在天安门广场,看着街上人来人往,突然问:“鹿希,你说三十年后,可有人还会记得我们。”一句话就让许鹿希红了眼睛。这个简单的问题揭示了邓稼先这一生对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在头版发表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长篇报道。文章介绍了邓稼先与妻子许鹿希分居28年,隐姓埋名,克服重重困难,为中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将一生献给国家的感人故事。1986年7月29日,“两弹元勋”邓稼先永久的闭上了眼睛,享年62岁。弥留之际,邓稼先还在思考国家的未来,他一直在讲,“不要让别人把我们甩得太远……”两弹开国元勋邓稼先在生命的后时刻,对妻子许鹿希说出了世界上感人的情话:“如果生命终结后可以重生,那么我依然会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选择你。我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没有遗憾。”邓稼先把一生献给了国家,许鹿希默默地为家人挺身而出,但两人都没有后悔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邓稼先一生的真实写照。邓稼先为国铸剑隐姓埋名28年,与妻儿子女聚少离多,为国家放了一个“大炮仗”,把一切奉献给了祖国,他是当之无愧的国家脊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娱乐八卦板块占据越来越多的流量,许多孩子们平常的休闲都是追星、打游戏。但是像两弹元勋这样的民族脊梁的事迹不应该遗忘,在《写给中国孩子的榜样故事》这套书中,全方位描写了邓稼先、钱伟长、钱三强、钱学森等10位科学家的人生励志故事,讲述他们的英雄事迹,解读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我们享受如今和平环境的时候,在我们可以讨论国外战争的时候,我们应该记住,是邓稼先、钱三强、程开甲、郭永怀等等,正是有了这样一批默默奋斗的人,我们才有如今的生活。《写给中国孩子的榜样故事》这本书就向大众传播了这些伟人的故事,即能让孩子们看到榜样的力量,也让孩子们多了解这些伟大人物的生平故事。榜样是一种动力,榜样是一面旗帜,榜样是一座灯塔,可以为当代青少年引领方向,指导他们奋勇前行。希望青少年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要知道,“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阅读榜样故事,有助于他们汲取榜样力量,让他们不再沉迷于游戏,树立远大理想,建立正确价值观。让孩子们铭记那些功勋卓越的科学家和爱国者,孩子们有必要读一读《写给中国孩子的榜样故事》丛书。这样一套具有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榜样丛书,值得孩子们阅读

3、核专家邓稼先简介

西南联大是在抗战时期成立的临时大学,但在短短8年多的时间里,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王希季等人,翻译界世界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先生等。他们在特别简陋的条件下,各自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成就了辉煌的事业高峰。《认知天性》中说,一个人准确认识自己的能力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做适合的、更好的选择。但是,人们常常难认清的就是自己了,不仅如此,我们还有极强的天分说服自己接受自己想看到的结论,同时否认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真相。就像一句格言说的:“自以为能或不能,都有道理。”那么,如何准确地校准对自己的认知呢?除了自我认知,还需要客观评价。书中介绍了测验、同伴反馈以及实践这三种方式。01 提高元认知能力,准确评价自己衡量自己的表现,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以及不知道什么,被心理学家称作元认知。那些学习能力强的人通常元认知能力较高,而学习能力弱的人元认知能力较低。心理学家认为:效率受两种能力影响,一是一个人领悟周围世界的能力;二是衡量自己表现的能力,即元认知能力。有些学习者常常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例如,听完一节课,觉得自己听懂了,都会了,然而,一做题,发现自己要不做错,要不不会。其实,懂得与运用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只有真刀实枪的测试能给予学习者正确的反馈。能独立完成,就是真的会了;不能独立完成,就是假会。02 正确对待评估,提高自我评价的准确性在很多领域,同伴评估可以是就某个人的表现给出反馈,这是一种较为客观的外部考量。比如在职场上,会有很多考核指标,完成考核任务的情况就是一种评估标准。另外,我d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自我批评是一种元认知能力,而正确对待批评,不仅可以校准自己的判断,还是学习和提高的好方式。03 模拟真实环境,评估自己的程度应急演练就是模拟真实环境,当风险发生后,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应对的一种方法。日本属于地震多发地带,日本从小学生开始就经常模拟地震时如何逃生的演练。因此当我们看到地震发生后,日本人的井然有序,这是无数次演练的结果。运动员在训练中,也有很多模拟真实场景的情况。比如羽毛球运动中,平时训练时,现场会模拟有风的情况,有观众欢呼叫喊的声音等,以培养运动员临场对意外情况的心理承受能力。总之,通过测试、同伴反馈与实践,我们能更准确地评价自己的表现。认清自身,可以让我们不至于陷入死胡同,做出正确的决定,并反思下一次怎样做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书中说:不同的人具备不同的智力优势,智力并非恒定不变,通过练习我们可以弥补自己的弱点。

4、邓稼先的作者简介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问妻子,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妻子把62岁的邓稼先抱在怀里,像哄着婴儿一样,用摇动来缓解邓稼先的苦痛,她多么想把他抱得更紧,甚至恨不得把他融化进自己身体的血液里,补偿夫妻二人28年来的分离之痛。偶尔,她也会想,如果在造出原子弹之后,哪怕在造出氢弹之后,邓稼先能够回家,能够脱离这一干就足足干了10年的要命的活计,他也不至于走得那么早!短短两个月后,邓稼先便撒手人寰,临终之前,他曾对妻子许鹿希说:“要是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选择你!”1924年,邓稼先在安徽出生了,那是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的当时社会上的大家,其中他的父亲曾是清华、北大的教授。在这样一个具有文化氛围的家庭中成长,邓稼先从小就有了很好的文化积淀。在邓稼先两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带他去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5岁开始上学,在他父亲的影响下,对中西方文化有了较好的认知,这为他后来的科研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邓稼先在他11岁的时候进入崇德中学学习,10年后就从大学毕业,那一年他才21岁,就成为西南联大物理系的毕业生。1948年邓稼先到美国去的时候,袁永厚说很快天就要亮了,你先别走。彼时的邓稼先明白老领导的意思,他只坚定地讲了一句:“将来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以后一定回来。”就在归国3年之后,邓稼先终于和恋爱许久的许鹿希成婚。那时,他是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她是医学院的教员。家世相当、青梅竹马、彼此爱慕,旁人都说,这是佳偶天成。婚后,两人琴瑟和鸣,有了一双儿女,远在邓稼先还没有接受国家“机密任务”之前,两人的日子过得是甜蜜幸福。可惜幸福总是很短暂,一次调动工作竟然改变了他们的命运。结婚三年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d,成为了一名共产d员。而在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是极弱的,因为中国没有自己的原子弹。在当时,没有原子弹就意味着没有发言权,中国就决定依靠自己的科研力量来发展原子弹。1958年国家相关负责人找邓稼先商量此事,但当时邓稼先并不知道是什么科研计划,他就义无反顾地就同意了,因为他知道国家的需要比什么都重要。但参加原子弹的研发工作,就意味着要离开家庭,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中,就无法照顾家庭了。回到家后,邓稼先草草吃过饭,沉默许久后跟妻子许鹿希说他要调动工作。许鹿希问:调去哪?做什么工作?怎么和家里联系?一连三个问题,邓稼先只回了一句:不能说。听邓稼先这样回答,许鹿希忍不住哭了,她想不通到底是什么让丈夫如此坚决。这一晚,许鹿希一夜无眠。邓稼先从许鹿希身边消失的时候,邓稼先34岁,许鹿希只有30岁,幼小的孩子一个四岁,一个两岁。在许鹿希的记忆中,邓稼先几乎从未休过探亲假。他的工作保密性太强了,而且当时纪律十分苛刻、严格,他不能多说,许鹿希也不能多问,甚至同事都不能来家里,免得出事。至于他突然回来和突然走,以及什么时候回来许鹿希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走的时候,一个电话,汽车马上就在楼底下等着,警卫员一来就马上走了。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长篇报道。介绍了邓稼先为了研制我国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与妻子许鹿希分离28年,隐姓埋名,克服重重困难,为国家奉献一生的感人事迹。从报纸上,许鹿希终于知道,原来丈夫做了这样伟大的工作。这回许鹿希终于可以和丈夫见面了。许鹿希满怀希望一家人可以团圆时,噩耗传来了,邓稼先在体检中被检查出了直肠癌晚期。邓稼先先后做了两次大手术,三次小手术,即便是当时先进的医疗技术,也束手无策。许鹿希悉心照顾身患重病的邓稼先,她拉着邓稼先的手一刻也不想分离,可是天不遂人愿。在生命的后时光,邓稼先要求再去看一眼天安门。望着长安街的车水马龙,他问:“30年后,人们会记住我们吗?”许鹿希答道:“会的,你的功绩可以载入史册,怎么会没有人记住你”邓稼先笑了。说道:“不记得也没关系,我们只是为国家做了我们应该做的。”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躺在妻子怀里逝世,享年62岁。在生命的后时刻,邓稼先口述留下遗嘱: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后得太远!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我们的工作要奔向世界先进。同时也为妻子留下一句话:“要是有来生的话,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选择你。”邓稼先人生故事收录在《写给中国孩子的榜样故事》10册书中,这里有钱伟长、钱三强、钱学森等10位科学家的人生励志故事,讲述他们的英雄事迹,解读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现在的孩子,可能对于这些科学家的名字感到很陌生,但是我相信只要孩子肯耐心地看完,一定会深受启发。他们身上那种不惧艰难,勇敢,坚强,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好好学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图片下方“看一看”入手。#邓稼先简介100#

5、邓稼先妻子简介

“美国再不好,我也不会回中国了。”说这句话的人,叫尹希,出生于1983年,从小就表现出超人的记忆力,街坊四邻都称他是神童。他在上课或者自己学习的时候,从来都不分心,所以学习成绩一直好。根据他父母的介绍,尹希8岁就开始自学微积分和量子力学了。12岁这一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科大历史上年龄第二小的学生。在这里,他可不是书呆子,而是很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比如体育,本来是他的弱项,他愣是靠坚强的意志力提了上去。从科大毕业后,他申请了去哈佛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其实这个时候他想的还是学成后回去报效祖国。在哈佛学习的日子里,他被老师器重,被校方重视。而且,在这里都是高手,让他体会到了很多物理研究的乐趣。不知不觉间,他好像已经习惯了在美国的日子,开始担心回国后会不适应。2015年,32岁的尹希留在哈佛做了一名教授,是美国历史上年轻的华人正教授。后来尹希还加入了美国国籍,一时间,网上传来很多争议和指责的声音,让尹希背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他很生气,觉得加入美国国籍是个人的选择,别人凭什么这样指责他。所以就有了开头的那句“美国再不好,我也不会回中国了。”这句话一出,网友对尹希的意见更大了,纷纷谴责他。看完尹希的故事,大的感慨在于: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回到梦开始的地方。尹希之所以选择留在美国,很显然是因为他在那里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是从小我出发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可喜的是,尹希是少数,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有那么多优秀的科学家,不顾一切,毅然回国。比如钱学森教授,他在美国拥有优渥的生活条件,还拥有先进的科研条件,但听闻新中国成立的消息,第一时间决定回国,即便是面对美国的重重封锁,也毫不犹豫,坚持要回来报效祖国的科研事业。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已经放下了小我,心中全是祖国这个“大我”了。还有邓稼先、李四光、华罗庚等人,都是这样杰出的爱国科学家。在我们国家还弱的时候,若不是有这些人牺牲小我的利益,成全大我的发展,又怎么会有今日之中国呢?下面这些大咖,你认识几个?[比心]#历史#

6、两弹之父邓稼先简介

直到杨振宁百岁寿辰,才终证实网传故事是真的。时间回到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在他的访问清单里,有一个显著的名字:邓稼先!两人相见聊了很久,但有一个话题始终没触及,H武器。在杨振宁登上飞机准备去上海的时候,实在忍不住问:稼先,中国的原子D到底有没有外国人参加?这个问题十分敏感,邓稼先不知道能否回答,他说:振宁,这个问题以后再谈。回到宾馆,邓稼先立即打电话向高层请示,周总理亲自批示:实事求是地说。邓稼先将回答写到书信里,明确告诉杨振宁:我国原子D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看到这个消息,杨振宁泪目,因为当时在美国有很多传言,有说杨振宁学妹寒春帮的忙,有的指向苏L继续指导。这个故事很多人在互联网上看过,但是出处不详。近杨老在百岁华诞庆祝会演讲上,证实了这个流传已久的故事不是段子,而是真的,并进一步披露细节:当时我在北京访问结束,准备去上海。在机场终于憋不住了:稼先,你告诉我,美国媒体说中国原子D有我的同学,美国科学家寒春参加,到底是不是真的?稼先当时沉默了一下,随后说:我回去请示一下给你回复。第二天在上海,邓稼先托人带信给杨振宁:寒春没有参加,中国原子D都是自己做出来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参与。看到信里这样说,杨振宁激动得流泪,值得一提的是信的末尾,邓稼先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当时杨振宁没有明白,邓稼先为什么要将共婵娟改为共同途,直到50年后,杨振宁深深地明白了这个意思。百年华诞庆祝会上,杨振宁记录:稼先,我懂共同途的意思了,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与你在机场分别后,这50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愿望,我相信你会满意的。50年风雨与共,再回国已是暮年,在美国时牵挂祖国,为中国物理学发展添砖加瓦,为科学进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2003年,杨振宁回到清华大学,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这一刻他等太久了!而邓稼先十分明白,杨振宁问这个问题的深层含义,于是更加忘我地投入到第二代H武器的研制工作中。1979年,在一次氢D空投试验中落地失败,氢D直接摔在了地上,实验未达预期,基地派出了100多位防化兵,仍未找到踪迹。邓稼先在计算后判定了可能落地的具体坐标点,决定亲自前往这一危险区域,快到残骸降落区,一直脾气很好的邓稼先大声发起了火,赶走随行人员。他径直走到氢D残骸,仔细观察,弹体已经破损,他捡起氢D残骸,降落伞绳子断裂,邓稼先明白了问题所在。然而,负责辐射污染监测的检测人员也赶到,仪器上的数字让他们十分担心,邓稼先已经遭受到了极为严重的H辐射,他站在H污染严重的原点,这让他留下了病根。他或许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结局,很少照相的邓稼先破天荒的主动要求在这里拍了一张照片。问题发现了,降落伞绳完成了替换,二代H武顺利进行。1985年8月,就在第三代H武实验成功,邓稼先却倒下了。这一期间,邓稼先多次昏迷,每次都强忍着要求出院,基地领导强行把他扣留在了医院。经过系统的检查,邓稼先已经患上了严重的直肠癌,癌细胞已经扩散转移。他面色蜡黄,颧骨突出,吐血、脱发、通便困难,深度的疼痛让他难以坐立。手术醒来后,张爱萍将军问他有什么想法,邓稼先说:没有,不要再给国家增添不必要的麻烦。情况上报到周总理那里,他静静地望着以前基地送来的马兰花,这是邓稼先爱的花,这一年,邓稼先的名字才出现在报纸上!隐姓埋名28载,再公开已是病终身。1986年7月29日下午01:50,邓稼先在夫人的怀中安静离世,享年62岁。弥留中,他说:我选择了H武器,就意味着牺牲和付出,可是,我对自己的选择终生无悔。临终,邓稼先留下遗言:武器方面,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他的爱妻许露希后来在给杨振宁的信中写道:如果人生有轮回,稼先还会选择这条路。每当我阅读《给孩子的中国榜样故事》,才更加明白为什么中国可以一路走向伟大复兴,正是因为我们有邓稼先一样的科学家们,他们隐姓埋名,默默的用生命为中国科技发展而奋斗。金一南将军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在阅读这些战略科学家故事的时候,总是深深地被前辈们所震撼。我也是陪着孩子细致地了解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伟大的一生,隐姓埋名28年,和无数国防人在荒漠戈壁上种出了中国人的蘑菇云,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H事业。国士无双,这才是国人的榜样,才是青年一代应该铭记于心的偶像,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一套完整介绍邓稼先、钱学森、钱伟长、华罗庚等老一辈科学家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用科学技术发展中国的感人事迹,他们高尚的品格,顽强的精神,精湛的技术,是我们每一个奋发图强的青少年的榜样。#头条品书团#读书好时机,一套特别珍藏的书籍,远比零食玩具适合孩子,让他们树立榜样,谱写青春,以后中流砥柱,成为栋梁之材。

7、关于邓稼先的简介资料

杨振宁100岁生日,《国家记忆》专门策划出他的纪录片,主题是关于他的爱国情愫,但在世人眼中,恰恰这一点至今还存在很大争议。其中大家争论较大的是:在祖国缺人才的时候,邓稼先等人纷纷回国,而他却依然待在美国,还加入美国国籍。其实,杨振宁没有回来是有原因的。这个问题,钱学森曾告诉过他的警卫员:“是祖国要他留在国外的,他在美国的作用远比回国大。”因为当时回国主要是研发原子弹、导弹等工程,邓稼先他们的专业较为对口。杨振宁是研究物理的,这些在当时中国各方面条件极为落后的情况下,是没什么用武之处的。而他又是这方面的天才。放在现在没有作用,放在以后作用巨大。杨振宁在1964年的时候加入美国国籍,是因为它有“通行证”的作用,方便他出国与学术交流。到2003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他说:“我身体里仍然是中华文化的血液。”在加入美国国籍的那些年,他依然心系祖国。每当在美国、欧洲讲学的时候,他都会不遗余力地介绍自己祖国的情况,促进祖国与世界各国的认识与沟通。聂华桐说:“我跟他相处多年,我深切感受他是一个牢记根本的人,他关心中国人民生活状况、科技技术发展与人才培养。确实,杨振宁多次凭借自己的声望筹集资金,目的就是帮忙中国学者到美国深造。例如,亿达青少年发明奖、陈省身数学奖。有人说他到了暮暮之年才回国,不就是回来中国养老的吗?可是,杨振宁在归国之后参与建设了60多物理实验,还发表SCI论文30多篇。不仅如此,他在回国时,还把美国的房子卖掉捐给清华大学。姚期智、林家翘这些科学家,也是杨振宁在邀请下回国的。《国家记忆》栏目组在杨振宁百年之际,推出纪录片《大先生杨振宁》,正是因为他对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巨大无比,可以起宣传作用。今年9月22日,在祝贺杨先生百岁华诞时,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夸赞道:“杨先生是我们心中真正的大先生、大师。”#头条故事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