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上朝的时候,受到了谏官陈锷的冲撞。朱棣一气之下把陈锷埋在城外,只让他露出一个脑袋。谁料,7天未进水米的陈锷却还拒不认错。可朱棣不但没有处死他,反而把他连升四级。陈锷是广东番禺县人,为人刚正不阿。年轻的时候苦读诗书,可是因为天赋一般,后只考上了一个举人。按说这样的身份是不能入朝为官的,可是陈锷的运气却好,明朝初年百废待兴,放宽了用人的标准。在太学院毕业后没多久,陈锷就被任命为一个五品官职刑科给事中。这个官职和御史差不多,都是得罪人的差事。因为没有什么油水,还比较得罪人,没有几个人愿意干。可陈锷的性格却很喜欢这份工作,他本身性格就比较耿直,再加上职责所在,只要有官员犯错,陈锷从来都是直言敢谏。无论对方是皇亲国戚还是高官,他都不会网开一面。这样耿直的性格让明成祖朱棣十分的头疼,不仅如此,陈锷每次上柬声音还特别的大,朱棣对此苦不堪言。可奈何陈锷的弹劾从来都是有理有据,所以朱棣也拿他没有办法。朱棣的性格和明太祖朱元璋差不多,不但喜怒无常,对待犯错的大臣更是严惩不贷。一次,朱棣在处理一次公务的时候,和陈锷产生了争执。如果换作其他大臣,肯定是不敢去惹暴躁的朱棣。可耿直的陈锷却不管这一套,只要是不合乎法制的事情,他都要去管一管,哪怕面对的是高高在上的皇上。朱棣看到陈锷在大庭广众之下,也不给自己面子,立刻龙颜大怒。让人把陈锷拉到奉天门外,挖了个坑将他埋了起来,只露出了一个脑袋。并且还下令,不许任何人给他食物和水,朱棣想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地治治这个顽固分子。很快朱棣就把这件事忘到了脑后,直到7天后,才想起陈锷还被埋在城门外。朱棣本来就没想致他于死地,赶紧地让人把陈锷给挖了出来。此时,已经7天水米未进的陈锷已经极度地虚弱。朱棣看他这个样子,顿时气消了一大半,于是问道,“你知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服不服?”没想到,即使如此虚弱,陈锷还是像往常一样,用他那大嗓门说,“臣没有错,这都是天性使然。”朱棣十分地佩服陈锷的气节,作为一个谏官,就该像他一样,面对再强大的压力也坚决不改变正确立场。不仅没有处死他,还让连升4级,并且尊称他为“大声秀才”。正常人如果经历了这样的生死大劫,肯定都会从中吸取点经验,以后收敛点自己。可陈锷却一点没有意识到这些,还是像往常一样的“轴”。结果没多久,就在再次因为上柬的事情的罪了朱棣。可是这样的忠臣杀也杀不得,可是不处罚他又拍有些官员模仿。为了眼不见为净,朱棣就发配他去修象房。这个差事又苦又累,一般受罚的官员都会花钱雇人干。可两袖清风的陈锷实在太穷了,穷到根本没有钱去雇人,只能一个人苦苦支撑。不知道过了多久,朱棣再次想起了陈锷。听说他还在修象房,赶紧去查看。路上碰到一个浑身脏兮兮的人正在趴着干活,就令人去询问陈锷在哪。结果那人却哭着说,“臣就是陈锷。”朱棣没想到他竟然清贫到如此的地步,知晓陈锷的确是个难得的忠臣,再次解除他的处罚,后面多次给他升职。在波谲云诡的官场中,像陈锷这样的不懂变通的人,成为了很多的人的眼中钉,只是碍于他的身份,一直没办法收拾他。没想到,陈锷却主动的为这些人制造了机会。在湖广担任按察使的时候,陈锷盯上了作恶多端的楚昭王朱桢他是朱元璋的第六子,也是朱棣的弟弟。这个朱桢虽然犯了很多事,可却都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朱棣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但陈锷却咬住他不放,朱棣为了息事宁人,只能将他贬为浙江海盐县令。对于陈锷来说,越小的职位对他更是一种保护。直到明仁宗即位后,陈锷再次得到了重用,任荆王府长史。他还是一如往常的刚正不阿,为荆王提出了很多的好的建议。仁宗为此的高兴,还亲自赐下“忠良鲠直”四个字。陈锷的耿直终还是为他引来了祸患,为母丁忧后的他,因为再次触犯到一些藩王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感,被降职为镇江府同知。虽然不能在直言上柬,可陈锷在新的职位上同样是兢兢业业。不仅重新修葺了堤案,还兴修了学校和庙宇等地方,把那里建设的气派。后来因为年纪太大,实在不能胜任,于是上书祈求回乡养老,回乡2年后,67岁的陈锷因病去世,结束了他秉性刚直的一生。明末人谈迁曾评曰:“陈公之鲠直,九死不移,宜其简在帝心,徒以执政不悦而竟不果召。惜哉!”对于帝王来说,能够拥有这样一位直言上柬的言官,应该是他们的幸运,忠言逆耳利于行。虽然陈锷的一生中起起伏伏,多幸运的是他却在复杂的官场中保住了性命,后得到了善终,这也算是陈锷正直一生大的福报,他身上的优秀品质就算放到今天,也值得学习和赞扬!
2、谈迁商榷的作者明末清初浙江海宁史学家谈迁,立志要编撰一部翔实可信的明代史书。为此,他博采众长,考证订补,参阅大量史籍,数次修改书稿。从明朝天启年间着手写作,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五百多万字的著作,取名《国榷》。然而,他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的时候,在一天晚上,家里进了小偷,将这部书的手稿偷走了,半生努力付诸东流。此时已经是清顺治四年,谈迁已经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了。他终日懊悔,茶饭不思,寝食不安。所有人都认为他将消沉下去了。但他没有,他很快就振作了起来,打起精神从头开始书写。又经过了四年的时间,终于在顺治十年,他再一次完成了这部作品。谈迁编著《国榷》的事迹也被苏教版语文教材收入小学课文中,题目为《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我们也一样,身为普通人,从来就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谈迁这种不屈不挠,矢志不渝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去学习。
3、谈迁的简介明代一朝,素来文官权重,而至此特殊时期,武将拥兵自重,逐渐掌握主动权。且马士英等人此次所拥立的福王,在文官们的内心深处,也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此议一旦形成,那些“拥立潞王”、“拥立桂王”的规划迅速瓦解。就连钱谦益也有这样的表现:“钱谦益侍郎触暑步至胶东(指高弘图)第中,汗渴,解衣,连沃豆汤(指解暑之绿豆汤)三四瓯。问所立?胶东曰:‘福藩。’色不怿,即告别。膠东留之曰:‘天子毋容抗也。’钱悟,仍坐定,遽令仆市乌帽,谓:‘我虽削籍,尝经赦矣,候驾龙江关。’”(谈迁:《枣林杂俎》仁集,《异议》条)福王即位已成定局,却苦了史可法。史可法因有把柄落在了马士英手中,有苦难言。当然,他还是以大局为重,没有闹意见,转而护送福王至南京就任监国。当福王一行到达南京时,“所过民家俱供香花,纵市人瞻仰,都人以纱灯数百盏来迎。生员、孝廉时有伏谒于道傍,人情欢豫”(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甲申日历》)。似乎又是一番繁盛的景象。殊不知,这些繁盛背后正隐藏着重重杀机:马士英居功专权,阮大铖小人得志,太监们重新跋扈,武将们拥兵乱为,d争重新加剧,新朝一片混乱……而这一切的根源实与史可法有很大关系。李清评论:“使诸臣果以序迎,则上何至书召四镇,士英与杰又何得居功?非钱谦益、吕大器误之而何?”(李清《三垣笔记》)这固然很有道理。但是,钱谦益、吕大器毕竟没有主持大局,而史可法则是真正拥有决策大权的。人的一生中会面临无数次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当中,有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假如选择正确,以后的路就好走了。假如选择错误,以后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政治路线上,更有站对路、站错路的说法。一个王朝的命运也是如此。当然,我们不能把弘光政权迅速瓦解的责任推在史可法身上。但无论如何,千古名臣史可法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犯了一个致命的失误,对新朝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4、谈迁的作品读音论朱元璋原名不是朱重八今天从京东买到谈迁所著《国榷》一书,介绍朱元璋的祖宗,卷一明确写到朱元璋的祖上有据可查是从五世祖“重八府君”开始,“重八府君”就是朱重八,朱重八生三子,长子朱伯六;朱伯六次子叫朱四九。朱四九长子朱初一。朱初一生两子:长子朱五一和次子朱世珍。其中朱世珍就是朱元璋的生父。朱元璋的伯父朱五一生四子,分别叫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重四。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也是生四子,分别是朱兴隆、朱兴盛、朱兴祖和朱元璋。有人说朱元璋的父亲和几个兄弟名字是朱元璋做了皇帝后给改的名字,这个有可能。但不代表朱元璋几兄弟的名字就是按他伯父的几个儿子“重”字辈来排下去,他伯父的四个儿子名字是从“重一”排到“重四”,朱元璋四兄弟难道年纪都比朱重四小?应当不可能,而应当是名字中间的字不是“重”字。另外中国人起名谁会重叠祖宗的名字,朱元璋的五世祖叫朱重八了,朱元璋还会叫朱重八?万万不可能。
5、谈迁的谈读什么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谁?高丽女子,蒙古王妃还是马皇后?他是一个传奇的帝王,自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侄子的皇位后,他营建了北京城,编撰了[永乐大典],远征了安南,亲征了漠北,派郑和六下西洋。在他统治了22年里,国泰民安八方来潮,无一不展示出一代帝王的雄才伟略,可她的身世却一直是个谜。太祖实录记载,马皇后生了五个儿子,按顺序分别是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和周王朱橚,但是史学们的共识是,朱棣篡位后官方文献被重修过,不足为信。查阅资料显示,太子朱标1355年出生,周王朱橚1361年出生,六年生了五个儿子,这可是在650年前,的成功率和,还五把都开大,你怎么看?崇祯年间,沈若霖的[南京太常寺志]揭开了冰山一角,书中记载了孝陵享殿的神位摆放,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排位居中,下面东列是淑妃,其生有太子秦王和晋王,西列独放碽妃,生文皇帝朱棣,碽妃过去从来没有提及过。[太常寺志]是官方文献,老百姓是看不到的,当朝进士李清看到此书以后震惊,就把这事告诉了当时的礼部侍郎钱谦益,钱也表示蹊跷,并只是他去孝陵做了实地的考察,证实了书中的记载。无独有偶的是,当朝另一位史学家谈迁,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把它写到了自己的书中,所以史学家基本达成了共识,朱棣非马皇后所生,那么碽妃又是谁呢?为何不见有记载?民间游宫妃是高丽进贡给朱元璋妃子的传说,这个显然不太可信。朱棣生于1360年,这个时候元朝还没有灭亡,朱元璋还在和陈友谅纠缠,北面还有刘福通,右面还有张世诚,高丽皇帝再傻也不会在这个时候站队,再说这么大的事儿,高丽史书不会不记载,当年进贡给元顺帝的妃子,就记录在史书之中,韩国还拍了部电视剧,按照韩国人的调性不可能不出声。还有一说,碽妃是朱元璋俘虏的元顺帝的妃子,并当时还怀有身孕,这个就更离谱了,朱元璋打进元大都的时候是1368年,朱棣已经快九岁了,所以史学家猜测,朱棣的生母地位不高,朱棣篡位后出于统治的需要,修改了史书。上面提到的[太常寺志]早已无存,目击者也早已死无对证,朱棣建立观音寺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生母吗?这个你可能永远无法解开……#谈迁的资料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