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歌与汪曾祺》之《汪曾祺》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买过一套争鸣时期作家系列作品合集,里面既有早已成名的名家之作,也有当时刚崭露头角的,新生代作家的作品,比如现在早已名声斐然的刘恒,刘震云,苏童,莫言,池莉等,合集中收录的都是他们早期的作品。此外还有很多不太知名的作家的作品。这其中也包含汪曾祺的一篇中篇小说《受戒》。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作家的文风大多还有点树标杆,重说教,端着架子,高高在上的感觉,有着比较强烈的时代烙印。看到汪老的这篇《受戒》,仿佛在一群穿着大红大绿,梳着齐耳短发,有着红扑扑的脸蛋,壮实又健康的女孩当中,突然看到一个身着旗袍,眉目如画,身姿窈窕,优雅恬淡的女人,让人完全耳目一新,惊艳当场。小说没有宏大的主题,没有大是大非,非忠即奸的强烈的戏剧冲突,清新隽永,恬淡唯美,意趣十足,含蓄又诗意地歌颂了人性的美好。《受戒》是那套丛书中令我印象为深刻的一篇作品,从此喜欢上了汪曾祺的书。后来才知道汪老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后一个士大夫。”他的作品永远都不急不缓,如清风徐徐,是人间的烟火和草木,是雨里的青山,梦里的人。读之能使人澹泊安然,心静如水。看似幽闭无聊的日子,因有汪曾祺的书在手,有船歌悠扬的乐声飘荡在耳边,便有了岁月静好,“除是人间别有天”的意境。享受当下,一切都是好的安排!
2、汪曾祺代表作的书评汪曾祺晚年的时候,总被儿女们欺负,他平时都不吭一声。可他喝了酒,胆子就变大了,居然放豪言说:“你们对我客气一点,我将来可是要进文学史的。”后来,他凭短篇小说《受戒》,当真进了中国文学史,那年他60岁。提起汪曾祺,你会想到什么?或许,是他在西南联大念书时,常常逃课跑出去酒喝;或许,是沈从文偏爱这位得意门生,不管不顾给了他120分;又或许,是他笔下让人口水直流的美味,高邮咸鸭蛋、云南汽锅鸡、蜂蜜小萝卜、塞馅回锅油条……汪曾祺的趣事很多,随便拎出来一件,都足以让人津津乐道。可是,触动我的,还是他那苦中作乐的精神。读着他的文字,我总愿意相信,只要肯用心,再灰暗的日子也有色彩斑斓的可能。在张家口沙岭子改造时,汪曾祺干着起猪圈、刨冻粪、扛麻袋这类繁重的工作。累得够呛,他还能乐呵呵地说,终于体会到“劳动是沉重的负担”这句话的内涵。有一次,所里给他安排了一项特别无聊的任务,让他去沽源的马铃薯研究站去研究马铃薯的品种。在那种绝塞孤城,他竟然能把这活儿做得趣味盎然。在马铃薯开花的时节,他采几丛花,插在玻璃杯里,画花画叶子;天气转凉,无花可画,他就画一个整薯,再切开画一个剖面。画完之后,他随手将马铃薯扔进火堆里,烤熟,吃掉。后,竟画出一套《中国马铃薯图谱》。也怪不得他调侃:“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马铃薯的,全国盖无第二人。”和汪曾祺同时期的文人学者,因为被批判,毁损了心性和才华。可他却在被下放时写出了美如幻境的《葡萄月令》,开篇处写:“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在那样艰辛的岁月里,他还有心思去听雪落、赏雪景、观察白雪纷扬而下时的葡萄。虽然他用了20年的时间才摆脱右派的影子,可他却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尝尽人间冷暖,看透世事沧桑,他依然保有年轻时的天真与洒脱。我想,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之,这就是大的善良与通达吧。如果你觉得生活很累,人生无趣到一眼望到尽头,就读一读汪曾祺的作品。在散文集《人间草木》《人间邂逅》《人间有味》《人间有趣》中,既有他对一蔬一饭的热爱,对一草一木的钟情,亦有他邂逅的那些人,走过的那些路,看过的那些风景。他的文章不仅让你感受到纯粹的文字美,也能带你捕捉平淡岁月中的小美好。有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横条看一看,即可购买,看不到横条的朋友可退出重进。#情感# #阅读的温度# #读书#汪曾祺散文集4册
3、汪曾祺代表作电子版偶然间读到汪曾祺先生的一个小短篇《豌豆》,写的妙趣横生,丝丝入扣,不由得生出些许想法。汪曾祺,中国后一个士大夫,这一称号的来源据传是其好友林斤澜组织的一场汪曾祺作品研讨会上,几位学者给出的论断,后经人们口口传颂而广为人知,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称号并不为人质疑,反倒是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不由得让人敬佩。士大夫者,来源甚早,春秋时期就有“刑不上大夫”,后来的士大夫泛指读书人,而士字更带了几分阶层的意味,正所谓“士农工商”。我们对这一词的印象便充满了纯粹的书生气。汪曾祺便是这位一样写满了“纯粹”的作家。初识汪老先生,还是中学课本上的一篇《受戒》,这个短篇清新自然,读来宛若清风拂面,让人爱不释手,更是让那时的我对纯洁美好的爱情产生了懵懂的向往。然而,美则美矣,当时并不了解这一小小的短篇,居然产生于1980年,对当时的文坛乃至文艺界产生了不啻于核爆炸般的影响,在那个革新除弊的特殊时代,打开了改革的窗口,以文字独有的能力,以人性的纯朴,以感情的纯粹,以无以伦比的美好,一举激活了文坛的一汪死水。汪老先生的作品我读过的不多,然而每篇文章初看仿佛工笔画,处处充满细节,读来妙趣横生,细品又仿佛山水画,文字中的情感往往能够溢出纸张,引人入胜。汪老先生是在用文字完成他对美的追求,而且是纯粹而执着的,我想这大概就是他被称作“后一位士大夫”的原因吧。
4、汪曾祺的小说代表作《游踪行旅亦有趣》中的作品有叙事的、抒情的、释理的,文笔手法细腻,结构顺畅,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流畅优美。汪曾祺先生的大部分作品都倾注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江苏高邮这一方土地,本书中他也用质朴的语言将自己所走过的北京、香港、昆明等地的所见所闻所想,以独到的审美娓娓道来。
5、汪曾祺的代表作美食《汪曾祺全集》收入迄今发现的汪曾祺全部文学作品(小说、散文、戏剧、谈艺、诗歌、杂著)以及书信、题跋等日常文书。作品以初发表的版本为底本,校勘精良,每篇皆有题注,交待原载及收入作品集、文本改动、笔名等版本信息,书信题注介绍收信人简况等。
6、汪曾祺写家乡代表作作家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后一个士大夫。” 他的文章优美,淡雅,朴实,精炼。他在散文作品《人间草木》中“文章杂事”一章中总结:“ 如果平日留心 积学有素就会如有源之本 触处成文否则就会下笔枯窘 ,想要用一个词语 一时却找不出来 。语言要有磨炼 ,要学的。 ”我在学写微头条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一篇文章让人愿意读,首先必须有好的题材,让别人感兴趣,产生共鸣。其次是语言的驾驭,如果没有语言的积累功底,即使有了好的题材也深感组织的语言贫乏空洞,干巴巴的味同嚼蜡,终究吸引不了读者。因此当有了这种体会后我就改变了想法,打消了多产念头,为了取得所谓的数量,无病呻吟,硬挤出些平乏毫无思想的文字堆砌,连自己都觉得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