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简介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司马光砸缸)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1 10:42:07 浏览
1、资治通鉴司马光砸缸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初次册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臣司马光说:我知道圣上的职责中没有比尊崇礼制更重要的,尊崇礼制没有比守分更重要的,守分没有比匡正名分更重要的。什么是礼教?就是国家法纪。什么是分?就是君臣有别。什么是名?就是公、侯、卿、大夫的官爵。四海之广,亿民之众,大家情愿受制于圣上一人,尽管其中有力量绝伦、智慧超人的人,也必须都在圣上足下为他奔走服命,这难道不是以礼作为礼纪朝纲的作用吗!因此,圣上统辖三公,三公督率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控制卿、大夫,卿、大夫统治百姓。高贵的指挥贱民,贱民服从高贵的。如此,上层指使下层,好比心腹控制四肢运转,树木的根、干控制枝、叶;下层事奉上层,如同手足守卫心腹,枝叶遮护根和千。然后上下才能互相保护,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所以说,圣上的职责没有比尊崇礼制更为重要的了。文王演绎《易经》时,以乾、坤二卦为开头的两卦。孔子在《系辞传》中解释说:"易包罗万象,天以阳刚,尊贵高上;地以阴柔,卑贱低下,于是乾坤的次序排列得到了确定。地的地位卑下,天的地位高上,卑高的大义得到了确定,于是万物贵贱的地位便大明于世了。"这就是指君主和臣子的名位,如同天地的不可更动啊!《春秋》一书的主旨是贬低诸侯,保持周王室的地位,周王室的官吏地位虽然低下,孔子在《春秋》中还把他们排在各国诸侯之上,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孔子对君臣的分际,一直都是特别关注和重视的。如果暴虐昏庸的夏桀、殷纣不是遇到仁德圣明的商汤、周武这样的对手,以至汤、武取代桀、纣,四海归心,奉天承运,那么君臣的名分,自当坚守名节,誓死效忠。因此,如果微子那样的贤才之士,取殷纣而代之,那么殷商可永远享受天诈;如果季札这样仁德的人,能够担任吴国君主,那么太伯可以永远得到后世的奉祀。但是微子、季札两个人宁可屈辱地做亡国之臣,也不愿取君王代之,其实是因为礼的大节不可破坏的原因,所以说,再没有比崇礼守分更重要的了。

2、司马光资治通鉴全文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编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这句话的意思为,听人说的不如亲身经历的可靠,听到的不如亲眼见到的。

3、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冯唐谈《资治通鉴》。司马光小时候,一帮小孩在玩,有个小孩淘气,掉到了一口大缸里,眼看就要被淹死了。其他小孩都想各种方式,比如去叫大人,比如试图推翻这口缸,比如拿个水杯,把水从缸内往外舀。司马光知道按其他小朋友的方式,大缸里的小朋友可能就淹死了。他找了一块大石头,“咣当”就把缸砸了。从此,司马光声名远扬,别人一见他,就说这就是砸缸的司马光。这种危急时候表现出的智慧,不是读书所能赋予的,需要天赋。司马光有这种“带头大哥”的天赋,读了很多书,还当宰相做了很多事,主编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300多万字,充满了高质量智慧和案例教学。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重视人和事的例子。《资治通鉴》从头到尾贯彻了案例法的运用,用事来告诉你怎么做事,用案例来教育你什么是常识。一些道理反反复复说,大多数人就是不听。过去的圣人、大师以及之后的商学院,都用的是案例法教学。《资治通鉴》是编年体的中国通史。时间像流水一样,很多事发生在时间这条河流里,由人生事。司马光不考虑人,只谈事,这样让后来的人更容易了解事情内含的规律,不要重复过去的错误。《资治通鉴》共294卷,一言以蔽之:狗改不了吃屎,人实在不长记性。你能深刻地体会到轮回,就是在这万般苦之间转来转去,就是跳不出来。过去的事情历历在目,为什么人类就是不吸取教训?个体的人也一样。原来你爱上一个“人渣”,过了十年,你还可能爱上另外一个人渣;十年前是个“渣男”,十年之后同样的“渣男”老了10岁,这就是人类的整体和人类的个体。如果你能通读《资治通鉴》,掌握其中60%的人类智慧,你就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人,可能一辈子都比别人走得更顺、更祥和、更幸福。所以,读《资治通鉴》可以少犯傻,摆脱“轮回”,掌握人类智慧。如果能用追逐自身美貌、身材的决心和动力,去追逐一点智慧的进步,这个世界会更美好一点。《资治通鉴》是帮你完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好的一部书。如果你是中等资质之人,你学通《资治通鉴》,很有可能将来是个大企业家,甚至可能是个大官。对于一些只是想养活自己,轻轻松松过日子,只想有点风骨,别老跪着去挣钱的这种人,也要学学《资治通鉴》,能站着把钱赚了。张老师珠玉在前,小编瓦砾在后,补充几句。第一,司马光砸缸,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首先,这口缸很大,估计也很贵,你一石头砸了,谁赔?再则,你一石头砸上去,如果恰好小孩的头部就在缸壁旁,把小孩震成脑震荡,甚至砸成植物人,咋整?司马光父亲司马池时任光山县令,司马光有父亲庇护,底气十足,所以敢砸。别的小朋友很可能也有人想到了砸缸这个方法,可是家境贫寒,只好望缸兴叹。多只能大喊一声,砸缸,用石头砸,搬大石头。我们在生活中其实会遇到很多事,并不是你没想到,而是不敢做。马未都讲过一个故事。他早玩古董,一个朋友,也是行家,说得一套一套,但是没钱。一日,马未都带他进了拍卖场,指着一个瓶子说,这是宋朝的,三十万,转手就能卖三百万,你要买,我给你筹钱,五分钟给我答案。此人呆立半晌,一句话把马未都逗乐了:马爷,我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由此可见,这个朋友不是缺乏智慧,而是没有勇气。三十万不是小数,如果他看走了眼,很可能这辈子翻不了身。他不敢赌。他有价值的一句话只能是:马爷,我觉得这是宋朝的瓶子,你买不买,买了是赔是赚,跟我不相干。但是30万对于马未都而言,只是九牛一老,人家如果想买,马上就会下手,大不了买个赝品回家插花,就当交了学费。于是有了第二个问题,我们读《资治通鉴》,你是玩家,还是闲家?许多人都说,教员看了多少遍,冯唐看了多少遍,某某看了多少遍,所以成为人中龙凤。其实古往今来,看过《资治通鉴》的何止千万,真正学到东西,学以致用的,又有几个?我也看过起码一遍《资治通鉴》,而且写过很多读书笔记,但我觉得帮助并不大。因为我即使明白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做,我也不敢做。更何况不是真的很明白。所以,《资治通鉴》是给玩家写的,不是给闲家写的。司马光是给小皇帝写的,小皇帝是大宋朝大的玩家,有能力,有勇气,有资本学以致用。对于芸芸众生而言,你根本没有这么多试错成本。所以才有这么一句话:我即使明白这个世界所有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就叫“知易行难”。冯唐是搞咨询的,咨询不是玩家,是闲家,把想法跟客户一说,客户听不听,听了用不用,跟他没关系,他只管拿咨询费。所以,如果你是抱着冯唐“学智慧,赚大钱,明世事,懂道理”的目标去读《资治通鉴》的话,我觉得还是不要期望值太高。一来你未必能懂,二来懂了也未必能用。但是《资治通鉴》中讲了很多小故事,司马光又是大文学家,写得文采飞扬,引人入胜,每天看上两三页,就当小说看,也是极好的。这套《资治通鉴》六卷本介绍给大家,物美价廉,纸质优良,印刷精美,喜欢的朋友可以买一套看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4、司马光资治通鉴故事

作家作品:《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是司马懿的后裔。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三国时代连年战乱,瘟疫横行,平均寿命不到20岁,人口死亡率90%。总人口只剩下几百万人,有一个人却侍奉过汉献帝。魏明帝,曹芳、曹髦、魏元帝,晋武帝七朝皇帝。享尽荣华富贵,活到90多岁。宋朝的司马光,就是司马光砸缸。那个故事的主人公,《资治通鉴》的作者是他的后裔。他就是阴狠腹黑,不及其兄司马懿。虚伪脸后犹有过之的厚黑学鼻祖之一司马孚。司马孚家族是河内郡温县人,兄弟八人都才名卓著,其中寿命长。出名的就是老二司马懿和老三司马孚。兄弟两人都在曹操手下当差。曹操末年,对立曹丕还是曹植为太子,举棋不定,司马懿兄弟也看不明白,曹操的心思。于是司马懿去侍奉曹丕,为曹植出谋划策。司马孚去侍奉曹植,这样两头下注不管曹氏兄弟中哪个终成为继承人,司马家族都能得到重用。后来曹丕当了皇帝,司马懿作为他的心腹,成为朝廷重臣,司马孚也因为哥哥的关系,顺利投到曹丕一系继续晋升。时光如梭,20多年后,当司马懿筹划发动政变时,司马孚也参与了密谋,高平陵政变开始后,司马孚负责守卫司马门,阻断曹爽集团的内外联系,防止他们调兵为司马氏的篡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侄子司马师专权期间,兴兵伐吴,在东兴被吴军击败,吴军反击围攻新城。司马孚统兵南下救援侄子,击败吴国权臣诸葛恪,西线战场姜维进攻陇右。司马服又赶赴关中坐镇长安,指挥众将稳住了形势,击退了蜀军攻势。可以说,司马孚辅佐哥哥和侄子,真的是尽心竭力。司马氏代魏建晋的功劳,有很大一部分是司马孚立下的,可是行动上如此,忠于家族的司马孚,口头上却始终自称是大魏忠臣。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常说,看一个人不要看他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司马孚的行为说明他是司马家族,篡权的坚定支持者,他口头上自称忠于魏的言论,只能说明此人做事极其谨慎。曹魏曹魏内部还有不少忠于曹氏的人,魏氏反扑夺回政权的可能性。虽然微乎其微,但并不是完全不可能。后来司马师死亡之际,魏帝曹髦差点成功的调兵举动,和后来领兵讨伐司马昭的行动,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司马孚习惯性的像当年司马懿为曹丕做事,而他侍奉曹植两头下注一样,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不断表达自己忠于曹氏的态度,那么万一曹氏夺回政权,那么司马家族就不会面临灭族之祸。皇帝会看在司马家族中他这个大魏忠臣的份上,给司马氏留一条生路,因此虽然魏帝曹芳被司马氏废掉时,司马孚带头上表请求废掉皇帝,但是魏帝曹髦被司马昭的马仔,当街捅死时,司马孚却假惺惺的,抱着皇帝的尸体痛哭,转头就又带头上表。请求废皇帝为庶人,可能是装忠臣装习惯了,有些说话习惯改不过来了。后来司马炎篡夺皇位,魏元帝被贬为陈留王,离开洛阳时,司马孚又装模作样的,拉着魏元帝的手哭道。"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真是让人佩服此人脸皮之厚。司马炎称帝后,封司马孚为安平王,连他的儿子孙子都封为王。老家伙当时已经86岁了。当了王爷在晋朝又活了六年。92岁去世,临死之前,司马孚竟然留下遗言。他死之后要在墓碑上刻上"有魏贞士司马孚之墓"。意思是他司马孚,永远是大魏的忠臣。这遗言让他的儿孙目瞪口呆。大魏都亡了六七年了,老家伙你还装什么装?司马孚为人小心谨慎,为家族大业装了一辈子,到死当着晋朝的王爷,还厚着脸皮以魏朝的忠臣自居,可谓是比他哥司马懿还能装。司马懿死前二年终于不装了,冒着风险、奋然一击夺取政权。司马孚却是装忠臣到死,狠毒心黑的段位虽不及其兄,脸后虚伪的水准却已远远过之

5、司马光 资治通鉴

礼的作用,就在于辨别贵贱,序次亲疏,裁制万物,办理日常事务。没有名分的约束就不能得以彰显,没有器物就得不到体现。所以用不同的名分来命名,用不同的器物来辨别,然后由上而下,才能光辉灿烂,并井有条,这就是礼的根本所在。如果连名分、器物都完全丧失,那么礼又怎么单独存在呢!过去仲叔于奚对卫国有功,接受国君嘉奖的时候,谢绝了实质的封地而请赐象征地位名分的繁缨。孔子认为还不如多给他些封地,因为唯独名位与器物,不可以随便假以他人,这是国君权力的象征;否则,如果处理政令不遵守原则的话,整个国家也就会随之走向灭亡。卫出公在位时,期待孔子来为他办理政事。孔子却认为正名定分才是当务之急。他认为名分不正,人民举止言谈便不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试想,繁缨,不过是马头上的小饰物,而孔子却格外重视它的意义;正名,可说是政治上的细枝末节,而孔子却把它列为施政的第一要务。究其根源,因为名器一旦遭到败坏,那么君臣上下、诸侯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法保持了。由此可知,一切事情的发展,都是先由细微末节而后逐渐发展显著的。圣人的思虑深远、见微知著,所以能在细微处小心处理;平常人见识短浅,除非弊端严重到不得不收拾的地步,才会设法补救。在问题细微的时候处理,用力少而功效多;到严重时才补救,往往竭尽所能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易经》说:"行走在严霜之上时,就知道水快要凝固成坚硬的冰块了。"《尚书》上也说:"为政的道理,在于时时注意事情的细微末节。"指的就是防微杜渐这样的道理。所以说没有比守分正名更重要的了。呜呼!周幽王、周厉王丧失为人君主的德行,西周的气数也日渐衰败,社稷纲常败弛倾颓,以下犯上,王室衰败时有发生。诸侯之间擅自征伐,大夫独揽大权,礼的重要体制,已经快要丧失殆尽了。然而对周文王、周武王建立的功业尚绵延不绝地延续下来,大概是由于周朝后代子孙,还能坚定地恪守名分的关系。这话怎么说呢?昔日晋文公有大功于周王室,请求周襄王允许他使用王者葬礼,周襄王不予准许,说:"这是国家的礼乐典章制度,用以显示周圣上和诸侯的不同。古往今来从来没有国君未更变,而懵行一国二王的现象,这也是叔父文公您所厌恶的啊。不如这样吧,叔父您有封地,尽管按照王者的葬礼形式好了,又请示我赏赐干吗呢!"文公于是心生畏惧,不敢再违背礼制。当时周王拥有的土地面积,并不比曹国、滕国大多少,周王统治的百姓,也不比邾国、莒国多多少。但是经过数百年之后,周仍然是天下共同尊奉的君主,纵然以晋、楚、齐、秦等强盛的诸侯国,也不敢轻易地加害于它,是什么原因呢?就在于名分还依然存在的原因啊!再说鲁国的季氏,齐国的田常,楚国的白公,晋国的智伯,他们四家大夫的权势力量,都能够取代国君,自己掌握政权,然而他们终究不敢为所欲为,是力量不够强大,或者是心有不忍吗?只是因为害怕触犯名分,找诸侯的辱骂和讨伐呀。现在晋国大夫无视君上,瓜分晋国,周圣上不仅讨伐,反而对他们百般宠爱,使他们身列诸侯的地位,连这点名分都无而弃之不顾。先王的礼制,到这里可以说是败坏完了。

6、资治通鉴司马光批语

笔记?《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司马光著作的,这部著作一共有294卷,三百多万字,它讲述的历史跨度共包含了16个朝代,也是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花了19年的时间才编写完成的。这部书借鉴过去的事情,帮助现在的统治者治理国家,所以这部书的名字叫《资治通鉴》,也被后世历代皇帝及太子必读的第一治国教材。1⃣️三家分晋三家分晋已经到了春秋末期,当时称霸中原的晋国内部发生了政变,大权落在了智、赵、韩、魏四家手里。在这四家里,智家要强于其他三家,当时智家当家做主的是智宣子的儿子智瑶。智瑶是一个心高气傲、贪图利益、固执任性的人,不爱听别人的建议,喜欢别人吹捧他。智瑶觉得三家大夫软弱无能,就想吞灭他们的想法,更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向韩、卫、赵索要万户居民土地,韩康子、魏桓子比较惧怕智瑶的攻击,乖乖地交了万户居民土地以保百姓安居乐业,而有骨气的赵襄子却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智瑶的要求。智瑶生气,立刻联系了韩康子、魏桓子兵分三路去攻打赵襄子,赵襄子看到他们来势凶猛,只好带着兵马逃到了晋阳,可刚到晋阳就被他们围住了,应为晋阳城内粮草充足,赵襄子命令,将士们只准守城,不许交战,就这样坚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终没有攻下晋阳城。后来还是智瑶利用晋水灌入晋阳城内才攻破了赵襄子,情急之下赵襄子派家臣张孟谈私下联系韩康子、魏桓子,密谋攻打智瑶,利用水势反攻智瑶军营,灭掉他的族人,瓜分剩余的封地,这就是三家分晋。特别强调:期间,智瑶的谋士?疵(Chi ci)还多次提醒他,要注意韩魏会谋反的,可是智瑶却任性妄为,认为他们不敢兴风作浪,结果可想而知,结局惨败。精句:《夏书》中说过,“一个人多次犯错结下的仇怨可能不会在明处,应该在它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小心提防。”贤德的人都谨慎的处理小事,所以才没有大的祸患。《周书》说:要想打败他,就要先帮助他,要想得到他,就要先给予他。给的多就助长了对方的骄傲,因为骄傲就会导致轻敌,这也是反败为胜的原因。#一看就懂的史记# #读书# #每天微习惯打卡##司马光简介资治通鉴#

7、司马光资治通鉴原稿

毛主席评点司马光:司马光可说是有毅力,有决心噢,他在48岁到60岁的黄金时代,完成了这项大工程(指主撰《资治通鉴》——引者注)。当然,这段时期他政治上不得志,被贬斥,这也是他能完成这部书编写的原因。——摘自毛主席1975年同工作人员孟锦云的谈话(见范忠程主编的《博览群书的》第193页,湖南出版社1993年12月版)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毛主席极为喜爱的史学名著,竟然读了17遍!毛主席同史学家夸奖了这部书的学术成就,也与身边工作人员长谈了司马光写作此书的条件、背景,司马光给人的启示。照片:1966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