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资料简介100字(唐代诗人杜甫生平资料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1 12:56:07 浏览
1、唐代诗人杜甫生平资料简介

【巩义才是杜甫的老家】在全国范围内著名的杜甫景点,那一定是成都的杜甫草堂。但很多人不知道老杜却是地道的河南老乡。他出生于河南巩义,图7、8那个窑洞就是他的出生地。自从杜甫的高祖在巩义为官,诗圣自小就是官二代,家境也算富裕,年轻时也是游玩山水,善交好友的阳光青年,甚至结交偶像李白,立志乐天一派。不想后期家境败落,又遇到安史之乱,本该报效国家的杜甫却迟迟找不到认可,生活穷困潦倒,工作失意,阳光青年也变成了忧郁大叔,奋青的态度一直伴随其后半生。即便在成都杜甫草堂4年短暂的幸福时光,那也是朋友帮忙建造的。【感悟】李白的一生对于普通人来说高高在上,犹如明星,仅是理想主义的偶像。而杜甫的生平似乎就在你我的身边或者身上。【近日,笔者已完成巩义杜甫故里、巩义康店墓地拍摄工作,剪辑即将完毕,工程文件却损坏,只能重头再来】

2、杜甫个人资料简介80字

建议修建“望岳楼”李继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曾作有《望岳》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是历代文人题咏泰山诗篇中的佳篇章,为历代所传颂。曾有前人指出:别人千言万语也超不过“齐鲁青未了”一句。韩愈诗有“求观众山小,必上泰山岭”一句,但气魄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稍逊几筹。《望岳》一诗以真实反映了泰山雄伟壮丽的气魄而出名,泰山也以诗圣杜甫的千古佳篇而更负盛名。《望岳》一诗,在岱庙既有全文碑刻,在泰山也有佳句镂石。南天门正后铁瓦厅堂的“未了轩”即取此诗诗意。鉴于以上历史背景及文学背景,我倡议在泰山脚下修建“望月楼”。设想是:楼址可设在城内通天街南头。仿唐古式建筑,全木结构,五至六层。内塑杜甫身像,迎门刻杜甫《望岳》全诗。楼内室厅四周悬展杜甫生平介绍、杜甫的著名诗书字画。也可以是仿制品,也可以是著名书画家的作品。楼下可设工艺美术服务专柜及唐代名吃馆。楼上四周设望岳观光走廊,中间置唐书、唐画展室及文房四宝,以供名流志士、迁客骚人即兴作诗、题字、绘画之用。楼四周还可衬以青松亭、翠竹轩、红梅阁、菊仙台等卫星建筑,以供游人下榻小憩之用。整个《望岳》楼的服务人员,皆着唐代服装,行唐代礼节。游人登此楼。仰可望泰山之雄貌,府可视汶河之古渡。建筑这样一组小巧玲珑且具有唐代建筑特色的新景点,一则可饱中外游人之眼富;二则可为游人提供观光抒情之场所;三则可增加泰安的旅游收入;四则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我们这一代的文化遗产。鉴于国家投资有困难,我倡议采取发动驻泰单位、厂矿企业、大专院校和个人集资捐款的办法建造。捐资者可修碑刻名纪念,这也是我国历代公益事业所曾有的传统。济宁仅因李白与杜甫饮酒而建了《太白楼》,益都也因范仲淹任职而建了《范公寺》,济南因李清照而建《南丰祠》。杜甫的《望岳》诗,其声誉皆在其上。因此,建筑《望岳》楼是泰山建设的必然之举。泰安没有《望岳》楼,我认为这是古人留下的一个遗憾。今天,我们应该填补历史上的这一空白,在雄伟的泰山上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劳动和智慧,给泰山增添新的光彩。中共泰安市委研究室 李继政1985年12月《大众日报》(内部参考)中国诗歌在线,欢迎诗人们回家!登录网站中诗在线注册方法:手机、电脑、QQ或扫描微信二维码注册均可欢迎点击关注支持中诗在线公众号二维

3、杜甫的资料简介100字左右

两百字概述杜甫一生生平与成就: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初春优越富足之家,年少优游,参考落第,历经长安困守,战乱流离,蜀中漂泊,于冬季舟中长逝,享年五十九岁。虽官场不得志,但也狂放不羁;虽颠沛流离,但心系苍生;虽穷困潦倒,但心怀国事。其诗反映的“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其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称为“诗圣”。他豪气干云,诗艺精湛,格律严谨,沉郁顿挫且兼备多种风格,流传千余首,对中国古典诗歌影响力巨大。附诗喜欢的三首望岳岱中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杜甫诗人简介资料

759年,48岁的杜甫到达成都,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写杜甫初到成都时的情形:“杜甫在庙里没住多久,便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块荒地,先开辟了一亩大的地方,在一棵相传二百年的高大的柟树下建起一座并不十分坚固的茅屋。”顺带说一句,浣花溪这个名字个人喜欢,去成都“杜甫草堂”时特意顺着小溪走了好长一段路。几乎每一位国人都是从小就开始接触杜甫诗作的,从《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到《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都时常被后人吟诵。李龟年是大唐开元时期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遇李龟年,是在724(开元十二年),这时的杜甫是十几岁的少年郎。几十年后,晚年的杜甫在潭州(长沙)再次偶遇李龟年时,写下了这首《江南逢李龟年》。平日里,我们对诗圣杜甫的了解多是因为一首诗作,或者是因为一个传说,的片面。读《杜甫传》,可以让我们对杜甫的生平有更加立体的了解。《杜甫传》中写,游侠与求仙,在李白的一生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对杜甫来说,这两种生活于他遥远。然而,当744年(天宝三年)李白因酒后傲慢得罪了高力士和杨贵妃离开长安来到洛阳之时,杜甫因倾慕李白,被李白的文采吸引,欣然与李白一同渡黄河来到王屋山道家圣地。冯至先生说,这在杜甫的一生里是一段插曲。这段插曲书写了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两位诗人相遇的伟大时刻。在这里,杜甫李白与高适相遇,三个朋友度过了一段呼鹰逐鹿的田园生活。杜甫与李白、高适两人虽然人生道路各不相同,但是他们之间纯挚的友谊、文人间的惺惺相惜令人羡慕,在我看来,李白和高适是杜甫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我在岛屿读书# #余华谈李白:杜甫比他靠谱#

5、杜甫的资料简介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抒情诗。这里面主要涉及的一个国家的衰败史与一个梨园艺人的落魄史。而这一切,恰恰被杜甫看到了。李龟年,是一位音乐家,被后人誉为“唐代乐圣”。而杜甫,是一位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两位圣人,生于盛世,逢于乱世,终从京城长安沦落到湖南潭州,其中不难看到他们的经历,仿佛只是千千万万唐代子民命运的一个缩影。经历“安史之乱”的唐朝,人口从五千多万锐减到一千多万。而那消失近五分之四的人口,都已经成为冷冰冰的数字。活下来的五分之一,也就像李龟年、杜甫一样,漂泊天地间,穷困潦倒。这样的相逢,自然在欣喜之中多了一份惆怅与悲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只有读了杜甫的这首诗,才能更好地对这句话有深入的体会。“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两句是说,当年“我”经常在岐王宅里与崔九堂前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这是写“昔日之繁华”。“岐王宅里”对“崔九堂前”,“寻常”对“几度”,“见”对“闻”,工稳,却不露痕迹,毫无匠气,绝妙天然。“岐王宅”“崔九堂”,涉及到大唐盛世上层的权贵,一个是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范,一个是唐玄宗的好友宰相孙子崔九。他们仿佛就代表了盛唐的气象、盛唐的繁华、盛唐的景象。杜甫因为诗才、李龟年因为音乐才华,共同汇聚在盛世长安权贵家中。那时的他们,饮酒醉歌,填词谱曲,好不快乐。仅仅两句话,就将往日时光一言道尽,其表现力远超一般诗家。“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两句是说,现在恰好是江南风景美的时候,在这落花时节又遇见了你。这是写“今日之漂泊”。正因为有了前两句的铺垫,这两句才显得那么悲沉。不知背景,以为是乐景,重逢么,不就是喜庆的。但是,结合背景,结合李龟年流落江湖卖艺,杜甫漂泊舟上,你才能读到这种相逢的悲沉。一首诗就道尽了大唐又盛世走向衰败,给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警醒后世,真无愧于“诗史”的称号。

6、诗人杜甫的简介资料

晨读历史: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dù fǔ]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人物生平家世背景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巩县。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杜甫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少年时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这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会见了诗人高适,这是第三次漫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天宝四载(745年),他在齐鲁又与李白相见,在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而且共同访问了兖州城北的隐士范野人。两人还互赠了诗篇。杜赠李的诗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赠杜的诗说:“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两人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见面。困守长安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杜甫天宝十载(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待续1)#杜甫的资料简介100字#

7、杜甫的简介资料10字

后世流传的杜甫画像竟是他根据自己的脸所画,真的是玩坏了杜甫!大家都知道大诗人杜甫,一生留下不少的佳作,很多还被收纳在语文课本之中,被祖国的花朵们不断地学习者,不得不说杜甫真的是个智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不过今天小编要说的并不是杜甫,而是民国时期一个大画家,也是为杜甫画了画像的人,他叫做蒋兆和。蒋兆和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画坛独领风骚的艺术巨匠。蒋兆和学贯中西的代表作《流民图》,以其前所未有的宏大、悲壮,以浑厚有力的笔触揭示了大师至真至善的人性,倾泻着对战争的愤怒,表达了对正义与和平的呼唤,为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在世界艺坛上确立了光荣的地位。蒋兆和为杜甫所画的画像模板就是他自己,这个行为也真是够胆大的,一般人那敢这么做。不过,蒋兆和的话很真实,也很传神。即便如此,把他自己的照片和杜甫的画像放在一起,明眼人一看就是一个人。后世流传的杜甫画像竟是他根据自己的脸所画,真的是玩坏了杜甫!不过这也不能怪蒋兆和,因为他也是实属无奈,因为他受邀去给别人画一幅杜甫的画像,他找遍了左右资料,也没有找到一点与杜甫相貌有关的资料,他就根据自己的脸,画了一幅杜甫的画像,只不过这幅画像被现在的我们认为那原本就是杜甫本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