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军队任职的。其实在1924年就已经是国军中将政治部主任。在1927年我军建军开始就担任军委书记,统管全军。一起来看看他的军职简历:
2、周恩生平简介200字以内联合国至今只为17人降过半旗,中国就占了六位,前五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后一位却鲜有人知道。其中一位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在北京离世。这一年,是他患癌的第4年。即使在生病以后,周总理依旧保持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周总理在医院里留下的后一句是“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后一句话,依旧是对人民的无限牵挂。周总理去世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中国,在他的葬礼当天,十万人民长街相送,万人空巷。总理去世的消息传到联合国,第二天就下降了半旗,之后破例连续降半旗一周。是历史上第一位联合国为之下降半旗的中国人,这也是联合国致哀降半旗长的一次。有其他国家的代表对此提出质疑,当时的联合国回应道“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可是周总理却没有一分钱存款。再是,中国有10亿人口,周总理却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总部也会为他降半旗。”这话一出,再也没有人敢质疑。周总理为少年时所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影响到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他努力推动了新中国的发展,在国际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在这六位中让联合国降半旗的第二位是总司令。中国十大元帅之首朱司令,于1976年7月6日在北京因病医治无效也离开了我们,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朱司令的一生都在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而奋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之一。朱司令参加革命近70年,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几个历史时期,经历过许多磨难和险境,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被毛主席称为“人民的光荣”。在建国后亦是不断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推动军事建设。他的思想决策让如今的中国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使外敌不敢再犯。痛失两位老战友的毛主席,在朱老总去世后曾发出过“朱毛朱毛,朱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叹。1976年9月9日,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也永远的闭上了双眼。联合国得知这个噩耗,迅速下降了半旗,并持续了两天。毛主席在战争年代,用落后的武器带领着人民抵抗了鬼子的侵略,又在抗美援朝时期,打败了精锐的美国大兵。在他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他站在天安门城墙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发表演讲的身影将永远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和平年代时,和周总理一起秉承和平外交方针,并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代表我国与众多第三世界国家友好外交,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联合国第四位降半旗的中国人是宋庆龄女士。1981年5月29日,90高龄的宋庆龄女士在北京逝世。宋庆龄女士也是第一位获得联合国降半旗的女性。她的团结抗战的思想,为国共两d实现第二次合作搭桥铺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之后她一直为全国的妇女儿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当时宋庆龄女士已不是国家,联合国也依旧为她降半旗致哀。得到联合国降半旗的第五位是“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公。93岁的邓公因病抢救无效,于1997年2月19日逝世,联合国也为同志降半旗1天以表哀悼。邓公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改革开放道路基本道路。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使祖国遗落在外的两颗明珠,香港、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在他的主持下,我国恢复了与苏的友好来往,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发展了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为中国打开了外交新局面。理论更是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现如今我们能拥有美好的生活离不开理论的深远影响。第六位让联合国降半旗的中国人就是青年烈士杜照宇。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的生平也令世界人民深受感动!2005年杜照宇前往中东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执行维和任务,在黎巴嫩任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在哨所的8个月里,杜照宇与哨所的其他观察员一起,先后执行巡逻任务150余次,累计行程1.6万多公里,处理了大大小小的冲突200余件。2006年以黎冲突正式爆发,危急时刻杜照宇主动要求留下,为另一位生病的观察员替岗。不幸就发生了,以色列军队对黎巴嫩南部希亚姆镇进行空袭,杜照宇所在的联合国观察哨所遭袭发生爆炸,随后在确认遇难的四人名单中,年仅34岁的杜照宇就是其中一位。维和部队从不干涉他国内政,但是袭击联合国观察哨所一事却让事情变了质。事件发生后,联合国与中国都谴责以色列的暴行,并为在这次事件遇难的4名观察员降半旗致哀。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所有伟大的人民英雄致敬!
3、1965年11月,毛主席和周总理同时给一个人寄了贺卡,庆祝她80岁的生日,周总理还专门安排了一架飞机送她去上海参加生日宴会,而这个宴会的主人公竟是一个美国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中国人民的朋友,曾为苏联工作,六次来到中国,后定居中国,死后更是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他和写出《红星照耀中国》的斯诺与美国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女士并称为3S。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传奇女士的一生。1885年,安娜出生在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这个州位于美国内地,地广人稀,主要就是经营农业。当时这个州处于比较贫困的水平,在100年之后都还被编成不包邮地区的段子,更别提现在了。小安娜的母亲热衷于妇女运动,这一点影响了安娜的一生,再加上生活地区的耳濡目染,所以她对穷苦人民一直抱有支持的态度。1887年,他们搬去了俄亥俄州,随后在当地念完了小学。后来,他们家又去了英国、法国、瑞士,在15岁的时候从瑞士读完中学课程。然后他们又回到了美国。安娜在15岁之后就尝试写文章给报社投稿,也许就在此时她就想到以后要当一名作家。他在欧柏林学院读完大学,然后又取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1910年,她进入美国童工会任职。在此期间,她一直关注这工人运动,并且发文支持,但她与共产d人真正结缘,还要等到1921年。在这年,安娜去了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人民面对着陌生的事物表现得相当谨慎。1921年俄国遭遇自然灾害,安娜被派去报道俄国的真实情况。与人们想看到的不同,安娜并没有妖魔化新生的俄国苏维埃政权,反而广泛介绍了在列宁指导下,俄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之后,安娜就作为外派记者常驻莫斯科,并且此后一直为苏联工作了30多年。在苏联人的口中,安娜了解到了中国,也了解到中国正在进行的革命运动。1925年,他来到中国,结识了宋庆龄,向国际社会报道了在中国发生的罢工运动。1927年第二次来到中国,看到了上次两个合作的政d走向关系破裂,她也走访了上海、湖南、武汉等地区,根据两次经历,写下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一书》。在为苏联工作的期间,她创办了《莫斯科新闻》报纸,介绍苏联的情况。1930年正是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期,报纸的宣传吸引了很多美国工厂来到苏联投资建设,促进苏联发展。1938年,安娜第三次来到中国,当时正处于抗战时期。他看过斯诺的报道,想看一下中国的共产d人是怎么样的,便前往八路局总部,见到了共产d的,根据自己的实地考察和采访记录,写下了《人类的五分之一》一书。1940年,她第四次来中国,当时国民d蓄意制造皖南事变,并在国际社会大肆造谣,是新四军不听命令,率先攻击国民d军队的。我d在国内报纸上进行反驳,但是在国际社会上的却发不出声音。安娜在重庆和夫妇见面后,得知事情真相,当即表示要发表文章。交给他一些资料,嘱托她回到美国再发表。后安娜在美国报纸上揭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她回到苏联,在枪林弹雨中进行战地报道。德国战败后,1946年安娜第五次来到中国。、等中央领导都接受了她的采访,就是在这次采访中,毛主席做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所以国外也有人称安娜为纸老虎女士。由于和中国走的过近,并且在报道中指出中国的共产主义模式和苏联的不同,安娜受到苏联的怀疑,并以美国间谍的罪名被逮捕。在关押了6年之后,赫鲁晓夫上台后,安娜也被放了出来。美国回不去,苏联又驱逐了她,中国知道后,邀请她来中国。1958年,安娜第六次来到中国,之后就没有离开。安娜积极地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是第一批进入西藏采访的外国记者,而当时她已经74岁。她创办了《中国通讯》报纸在美国发行,受到很多人的关注,甚至美国政府还会从里面解读中国的一些政策。在她过生日的时候,还会去看望她,举办西式的生日聚会。1970年,安娜在被她称为 “理想的归宿地”的中国逝世了,被葬在八宝山,墓碑上写着“美国进步作家和中国人民的朋友”。资料来源:《斯特朗:一个革命观察家的中国往事》,原载于《d史博览》2011年第9期,作者:丁晓平
4、1951年,特地下了一个命令,上面说让一个叫袁振英的人,进入广东文物保管委员会工作(处长级),一向公正廉洁的总理,为何会对这个人特殊照顾呢?袁振英,1894年出生在广东东莞,从一些他填写的文件资料里面,可以清楚地知道,他和是中央军校的同事,还是法国求学时的同学。不过有一点十分古怪的是,有人走访过袁的子女,他们完全没有听说过,父亲袁振英和的往事,也没有这段往事的记忆,而且查看袁振英自己留下的资料,也没有发现具体的描述。难道这个袁振英在说谎?但话又说回来,如果是说谎的话,那总理特地照顾他的事情,又作何解释呢?其实袁振英并没有撒谎,他和确实是在法国留学的同学。袁振英是北大出来的,1921年去了法国留学,他还在北大同学陈延年的介绍下,认识了那时已经在法国待了一段时间的。1924年,从法国回到广州,担任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那时候袁振英也从法国回来,不过他没有去黄浦军校,而是去了中山大学。两年后,袁振英带着一家老小,去了武汉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担任教官,也正是在那时,他和成了中央军校的同事。(黄埔军校与武汉军校又都被称为中央军校)再到后来,袁振英和的来往,逐渐多了起来,不过那时袁振英只想做学问,并没有过多地参与政治,所以当逐渐成长为革命的时候,袁振英只是在一旁默默关注。不过两人也有“并肩作战”的时候!当时广东组建了一个反宗教的大同盟,袁振英和经常出席演讲会,袁振英虽然不关心政治,但他一直对宗教没有什么好感,所以经常是“身先士卒”地与那些不同观念者,进行辩论。也就是那时,对袁振英有了更深的印象。而且两人,还有一点很重要的联系,“四一二”反革命爆发的时候,的夫人逃到武汉,又碰上了流产,当年正是袁振英的妻子细心照顾了。后面随着时间流逝,国家逐渐安定,可这时候袁振英却遇到困境。他不仅失业,而且家里已经是十分困苦,几个上学的孩子经常吃不饱饭,而且他的二儿子同时得了精神病和肺病,无钱医治。袁振英年轻的时候,认识一些现在身居高位的朋友,按理说,只要他写信。开口向那些老友求助,那家庭状况肯定能改良!可袁振英书生气很重,不喜欢社交,更不愿向朋友开口求助。所以,袁振英拖来拖去,始终不愿写信求助。但家里的状况实在是等不及,袁振英的妻子因为各种压力,也是埋怨袁振英,而袁振英觉得委屈,经常和妻子争吵。不过后还是袁振英先妥协了!他尝试着给已经是总理的,写了一封信。本来说,袁振英也是试一试,他当年和总理虽然有交情,但实话实说,还没有到“多年好友”的地步,但他没有想到的是,总理立刻让人给他安排了工作,让袁振英进入了广东省文物委员会,他的职位——按现在算是行政十三级,处长级。在当时来说,这无疑是一份稳定的工作,并且有着不少的收入。这对缓解袁振英家庭困苦的情况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因此,袁振英一直是感恩在心。……1976年,去世,已经中风的袁振英,把全家人包括佣人叫到自己房间里,一起听广播,悼念周总理。1979 年,袁振英因病去世。人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本有关怀念的小册子!袁振英是中国那个年代的典型的知识分子,书生气重,但却懂得感恩。从他和总理的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总理的伟人风范,面对一个几十年都没联络的朋友的求助信,周总来没有拒绝,而是尽心尽力地帮助,这样的情怀,令人感动!
5、与郑洞国郑洞国,1903年1月13日,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字桂庭。早年曾参加五四运动。1924年入黄埔一期,在校期间对政治部主任有着深刻的印象。毕业后参加第一次东征,升任教导第二团三营d代表。第二次东征后,曾被举荐为第一军第三师第八团第一营营长。北伐时,升任第八团团长。后曾参加松口战役。第二期北伐完成后,郑洞国先后参加了蒋桂战争,中原大战,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第四次“围剿”,古北口战役,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1936年,任第二师师长。抗战爆发后,率第二师参加保定会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任九十五军副军长,旋改任国民d机械化部队第五军军长兼荣誉第一师师长。1939年12月,郑洞国参加昆仑关战役后,升任新编第十一军中将军长,后改任第八军军长。1940年,率部参加枣宜战役。1943年初,奉命赴印度任新一军军长,参加指挥缅北反攻战,打通了中印缅公路。1946年3月,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1947年9月,任东北行辕副主任。辽沈战役中,郑洞国率长春守军投诚。在劝降信中,殷勤致意,纵论战争形势,促其起义投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接见并宴请他,鼓励他继续“为人民做点事”。郑洞国历任国务院水利部参事,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黄埔同学会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1991年1月27日因病在北京去世。#淮安头条# #常德头条# #头条创作挑战赛##我要上微头条#
6、我国很多知名人士的家世关系都是夙有渊源,大文豪鲁迅和也是。虽说俩人都姓周但是他们一个浙江一个江苏,怎么看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然而是爷爷从浙江迁到江苏淮安的。鲁迅出生籍是浙江绍兴,奇妙的是他们的家族都供奉着两个相同的人,即宋朝人周敦颐和明朝人周逸斋。这两人前者是宋代湖南人,是著名的理学大家,他的《爱莲说》、《太极图说》对后人很具影响,后者是明朝人。而这两位先祖的溯源资料后都指向河南驻马店的汝南地区,作为有共同祖先的鲁迅和,他们是叔侄关系还真不是客套。揭开两家这层渊源之谜的人正是总理本人,他在1969年4月九届d大会议期间,到北京饭店看望代表们,见到鲁迅的弟弟周建人先生。俩人交谈甚欢时,说道:“您是绍兴周氏20世的后人,我是绍兴周氏21世族孙,我们的辈分您为长,按理是我的叔叔辈,我该称呼您为叔叔。”听总理这么一讲,周建人恍然大悟频频点头,并说:“我信,听我们老人讲我们原籍是河南驻马店汝南县的。”就是因为这个溯源才说鲁迅是自己的族叔。早些年去探望许广平时也说过同样的话,按辈分我该叫您“婶母的。”原来,的祖上也是居住在浙江,有几位长辈都是师爷出身,到他的爷爷周起魁这不出意外,又是承袭祖业。果然他在淮安谋得一份师爷的差事,带着家眷老小来到淮安驸马巷,在这里购得房产安家置业,从此周家就在淮安扎根。据讲,自己的祖上早是从江西九江迁移到浙江绍兴的,先祖周敦颐出生在湖南道州营道楼田保(湖南道县),后,一生都在九江从事理学活动。周敦颐的母亲去世后在墓志铭上特意雕刻有:“吾后世子孙,遂为九江濂溪人。”这块墓碑由九江的周氏族人保存至今。不过祖上九江之说和鲁迅祖上江西吉水的记载还是有了一点差异,鲁迅曾祖叔父清朝人周以均撰写的浙江周氏族谱:《越城周氏支谱》,里面很详细的写有他们这一支堂号为“宁寿堂,”周逸斋作为掌门人于明正德年间带领家族从河南迁居浙江。这样一来鲁迅和的近祖就是河南驻马店汝南地区人,反而又证实了他们是同宗同祖的关系。近些年来,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家族起源传承,认祖归宗的活动也越来越多。2018年河南平舆县在3月份在汝南举行周氏文化节,被周氏一族奉为祖坟的地方就在平舆大王岗乡,说鲁迅和四百年前是一家,还是妥妥的可信呦!同宗同族活动从侧面反映出人们追溯祖先的意愿,我们华夏一族完全不必拘泥于小我家族的格局,大民族、大家庭、大华夏本就是同宗同族的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