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环线之——嘉峪关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km处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长城与北京长城和山海关长城不一样。城墙大多用夯土筑城,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让我们感到称奇的除了长城巍峨和绵延外,还有建筑在45度山坡上的"悬臂长城"。长城依山而建,其坡度和建筑难度之大是罕见的,堪称世界奇观。
2、天下第一墩简介位置第四天下午,从敦煌莫高窟赶往嘉峪关,大约4小时路程,到了嘉峪关以后,这里的门票包含了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以及天下第一墩,但是因为时间原因我们只去了嘉峪关关城和悬壁长城,进入了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以后,看到了用黄土夯制的城墙,600多年保存完好,是河西走廊路上的交通要塞,看到了连接明长城和天下第一墩的明墙。大约游玩2小时左右我们来到了悬壁长城,长城十分陡峭,因为有点海拔所以爬起来还是有点喘,虽然看过八达岭长城,但是这里的长城也别有一番感觉。明天继续下一个景点……
3、天下第一墩门票其实结合历史书籍也不觉得亏!尤其是天下第一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到地方还真没啥感觉!#天下第一墩简介#
4、天下第一墩嘉峪关早上好!读首诗嘉峪关外的明长城遗址作者:杨瑞福导游说,走出“天下第一墩”不远眼前的一堵小土墙就是中国西陲的明长城所残存的遗迹,我不知道它是否留下可靠的遗嘱请后代的史学家予以公证这堵墙过于寒酸了一人多高,全无我在燕山之上惊叹不已的八达岭和居庸关高大魁梧难道远离了龙庭连保卫自己的愿望,都只配如此渺小和不堪起伏不平的墙上没有一滴眼泪流动的痕迹只有浑身上下的刀剑之伤值得炫耀它不倒下,也不坍塌的原因难道是要让麻木不仁的来访者继续触目惊心#天下第一墩简介#
5、天下第一墩是哪个省的1983年7月,嘉峪关出土一只2000年前的野猪蹄,是汉代士兵舍不得丢弃,把它埋在了沙土里,战士却不幸全部阵亡,野猪蹄竟成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西端的关口。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卡。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文物部门对全国进行文物勘察。嘉峪关自然成为重点勘察地点之一。由数十名文物专家组成的考古科研队接到命令前往嘉峪关进行文物发掘。起初,在嘉峪关及附近发掘出不少的青铜戈矛,青铜箭头等古代兵器。因为嘉峪关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青铜兵器文物的出土并没有出乎专家们的意料。正在大家认真仔细的对嘉峪关勘察的时候,一阵狂风吹过,考古科研队的人员纷纷躲在城墙脚下躲避这场风沙。待风沙过后,一行人在低头拍打身上风沙的时候,发现了在城脚下一只完整的猪蹄。当时许多专家被这个猪蹄惊呆了,毕竟专家们出土过陶瓷,青铜器,玉器等文物,甚至会有一些发霉的粮食或者酒水。但是,这个猪蹄的发现让专家恍惚了好一阵。本来专家们以为是助理工作的时候带了一只猪蹄当作零食。说道:“以后出来工作尽量带些干粮,像猪蹄这样不容易保存的食物下次就别拿了,容易坏。”小王懵了,对着老师说:“老师我没带猪蹄啊!”这下,师生几个都懵了,既然不是自己人带的,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这只猪蹄本来就是这里的。专家拿起那只猪蹄仔细观察后发现,这只猪蹄已经风干,并且呈现的是一种标本的状态,不像是当时携带的新鲜猪蹄。专家们带着疑问,将猪蹄送到了专门的机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这只猪蹄的主体并不是家猪而是野猪并且有烧烤的痕迹。同时经过碳元素衰减检测,确实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知道了这个猪蹄的来历,专家们开始讨论为什么这只猪蹄会被剩下,并且又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呢?专家们带着疑问,翻阅史料查找这只猪蹄的来历,后查清楚了这只猪蹄保存下来的原因。据史料记载,当时在嘉峪关守卫的兵士生活十分地艰苦。为了改良生活,驻守的将领们带着士兵们进行了一次狩猎,打到了这只野猪。士兵们兴高采烈地把业主抬回了嘉峪关,架起火把这只野猪烤了起来。正当大家大快朵颐的时候,外族突然向嘉峪关发起了袭击。士兵们纷纷放下手中的食物,向敌人冲去。一名小校官担心手里的猪蹄回来后找不到,就挖了个坑把手里的猪蹄埋了进去。在这次抵御外族入侵的战役中,嘉峪关守关的将士英勇作战,经历了几个昼夜终于将敌人打回了嘉峪关之外。其中,这名小校官尤其勇敢,为了感念将军带领他们改良生活,几次冲锋都是先锋,杀的敌人望风而逃。可想而知,这名英勇的小校官为了抵御外族英勇牺牲,这只猪蹄也永远地埋在了那里。因为嘉峪关气候干燥,土地是沙土地,吸收了猪蹄的水分,所以保存了下来,一直到1983年7月的一天,考古专家对嘉峪关进行考古勘察被专家们发现。
6、天下第一墩嘉峪关敦煌月牙泉夏至节——爱与感恩书写第18天今日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长的一天,我这一天的行程也算是人生中经历路程较长的一天,从张掖经嘉峪关再到敦煌的月牙泉。激动,感动,兴奋,喜悦种种体验都有。车从张掖一路西行,车窗外,夏日的河西走廊盛满古老的寂静,一望无垠的大漠是不成风景的风景。在黄沙的尽头,在从祁连山连绵而来的长城边,嘉峪关的雄姿终于出现在我们眼前,它身披土黄色的战袍,倔强地屹立在茫茫戈壁,像一匹咴咴嘶鸣的战马。嘉峪关头顶,瓦蓝瓦蓝的天空飘浮着几缕白云,更添英武之气。白云苍狗,嘉峪关虽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打,但依旧气势逼人。我看见嘉峪关雄伟高大的城楼,土夯的坚固城墙上,高悬“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厚重的朱红大门,青石铺成的道路,青石上层层叠叠的脚印……这一刻,阳光像炽烈的火焰,点燃我的思绪,点燃嘉峪关的前世今生,与生长于此的传说和沙尘碰撞在一起,腾起一阵阵尘烟。嘉峪关始建于公元1372年,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西端的关隘,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为历代军事重地,素有“河西第一隘口”“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整个建筑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关城有三重城郭,层层设防,它的内城、外城、城壕组成了三道防线,形成重叠并守之势。内城外墙相连环接,箭楼角楼相倚相望,壁垒森严,与关外的长城连为一体,形成庞大的防御体系。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这样的气势在静穆的雪山映衬下,更显雄伟壮观。我们从东门登上城楼,跟随一个旅游团的脚步,过箭楼、敌楼、角楼、阁楼,看到城墙上那些或大或小的方形射孔。站在关城上,基本可以看清关城全貌。目光顺着关城的中轴线看去,从前向后依次可看到光化楼、柔远楼和嘉峪关楼,三座关楼均以“过洞式门楼”形式排列,且同处一线,令人叹服。环顾四面,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楼,各有不同,直矗青空。那一个个城堞、烽燧,就像一个个骁勇善战的戍边将士严阵而列。东西瓮城布局森严,三座高台楼阁建筑,依托宽大的城壕和长城烽火台组成威风凛凛的建筑群,令敌人胆寒却步,如果敌人攻入,完全可以“瓮中捉鳖”。内城宽广,可以跑马,内藏十万兵力也不会拥挤。内城建有关帝庙、文昌阁和戏台,供守边将士在那里谒拜孔子,诵读诗书,默记经典,当然还可以在闲暇时看戏,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唱不尽的戍边豪迈,诉不完的思乡情结。行走关城之上,我抚摸着留有历史余温的城墙,遥看隐隐弥漫着硝烟的烽火台,思绪如在沙海逶迤,连绵不绝。我依稀看见西汉霍去病的战马从这里驰骋而过,明代冯胜从这里班师凯旋,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车轮在这里隆隆驶过……碧血黄沙,铸就了多少热血男儿,那些英雄似星辰般镶嵌在历史的天空,如记忆般镌刻在嘉峪关的城墙上。伫立关城,极目远望,连绵起伏的祁连山巍然屹立云间,山下是一望无际的大漠,长城似一条蜿蜒奔腾的巨龙,烽燧遗墩、断壁残垣若隐若现,眼前犹如一幅沧桑的边塞历史画卷。穿越时空,每一块砖瓦土石,每一处关隘烽燧,都让我真切地同历史对话,金戈铁马仍在耳畔回荡,声声驼铃仍在激荡心弦。嘉峪关,积淀了太多历史情感和文化精神,见证了太多生活变迁和文明光辉。一望无垠的大漠戈壁滩无人区,成了特殊的书本上梦中的风景。除了林立的电缆设施像卫士一样守卫在这辽阔的大地,其他都是寂寞了。当一个人真想静而不被打扰的话,你来这里吧,随便找个地方下车,大地天空一望无垠都属于你了。下午来到敦煌鸣沙山·月牙泉,其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南五公里处,风景名胜区占地面积为76.82平方千米。鸣沙山和月牙泉以“沙泉共处、沙水共生”独特方式著称于世,千百年来,二者形成了浩瀚沙海中的奇妙景观,月牙泉汉代时称为沙井,唐代时称药泉,清代始称月牙泉,在汉朝代就是旅游圣地。1988年7月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被纳入政府管理和保护,1989年2月列为“市级风景名胜区“;是敦煌的典型标志之一。在2015年被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属于中国敦煌世界地质公园。爬上山是有点累的,但乐趣无穷,关键是好友教我照相,也是我今天较大的收获。看着骆驼队走过,想起《驼铃》的歌声,也是有意义的事情了。夏至的敦煌的九点半,天还没黑,吃完饭,在院子里等她们,风特别的凉爽,吹走了一天的热浪。今天夏至,晚饭上有面,夏至吃面,一天短一线。10点了,天完全黑下来了,离开家第三天了,有点想念家人的亲人,各种友人了,遥祝家长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