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7 06:37:08 浏览
一、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1、农历五月初是我国人民习惯所称的端午节。

2、这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民族传统节日。

3、"端"就是开端,而"午"和"五"古时互为通用,故称端午节。

4、这一天,又是我国历史上陆碧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的日子。

5、故六朝以来,人们便把这个节日和纪念屈原的活动联系在一起。

6、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7、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8、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9、王甚任之。

10、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闭悉滑,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谤屈原。

11、楚王继而逐渐疏远屈原,也不采纳他的谏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12、屈原满怀悲愤,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13、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14、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

15、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16、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撑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17、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往江里面投,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18、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19、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轿腊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20、旧日的端午节还有独特的习俗、。

二、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有多少

1、农历五月初是我国人民习惯所称的端午节。

三、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1、农历五月初是我国人民习惯所称的端午节。

四、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1、农历五月初是我国人民习惯所称的端午节。

五、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

1、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2、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3、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

4、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

5、《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

6、以恶鸟,故食之”。

7、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8、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

9、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10、《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

11、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

12、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六、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

1、纪念屈原此说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2、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3、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4、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5、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6、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7、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8、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9、”习俗有、吃粽子、饮雄黄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

10、)等回答者、馨幔|二级|2011-3-919来历是纪念屈原,习俗是包粽子,赛龙舟回答者、夏薰恋人|一级|2011-3-920习俗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

11、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12、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13、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14、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15、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16、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17、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18、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19、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20、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21、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22、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

23、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24、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25、回答者、知道了33|一级|2011-3-1220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26、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27、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28、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29、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30、挂艾叶菖蒲榕枝、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榕枝,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31、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32、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

33、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34、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35、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

36、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37、”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

38、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39、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

40、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

41、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

42、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药。

43、而石榴花和黄巢的关系,还有一段故事。

44、黄巢之乱的时候,有一次黄巢经过逼个村落,正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好奇,就询问原因。

45、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惟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

46、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并且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

47、赛龙舟、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48、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屈原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49、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50、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51、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52、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53、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54、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55、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56、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57、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58、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59、回答者、怒火中的蚊子|二级|2011-3-1314念屈原此说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60、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61、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62、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63、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64、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65、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回答者、僵尸杀手王|一级|2011-3-1321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传说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

66、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

67、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68、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69、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70、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71、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

72、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73、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

74、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75、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76、端午亦称端是我国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77、“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

78、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79、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80、五月五日,月、日都是故称重也称重午。

81、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82、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

83、事实也正是这样的。

84、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

85、吴越民族图腾祭说。

86、起于三代夏至节说。

87、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88、迄今为止,影响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89、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90、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

91、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92、农历五月初俗称“端午节”。

93、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94、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95、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重端阳、中天等。

96、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97、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98、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99、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100、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101、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102、纪念屈原说。

103、此说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104、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

105、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106、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107、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108、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109、‘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110、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111、”迎涛神说。

112、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113、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114、龙的节日说。

115、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116、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117、其主要理由是。

118、端午节两个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119、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120、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121、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122、恶日说。

123、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

124、《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125、《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126、”《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

127、《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128、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129、”《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130、《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

131、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132、”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133、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

134、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135、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

136、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137、夏至说。

138、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139、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140、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141、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142、由此午节的早起源当系夏至。

143、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为广泛。

144、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145、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赛龙舟等等回答者、a1323933782|二级|2011-3-1922习俗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

146、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147、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148、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149、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150、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151、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152、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153、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154、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155、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156、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157、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

158、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159、回答者、热心网友|2011-3-。

七、端午节的习俗和传说

1、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八、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1、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九、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1、你好,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