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把脉的正确方法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7 15:25:13 浏览
一、中医中的把脉怎么学啊?

1、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2、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

3、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4、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5、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

6、左关候肝、胆。

7、左尺候肾、膀胱。

8、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

9、右尺候肾。

10、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

11、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

12、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

13、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

14、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15、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16、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17、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18、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19、浮而有力为表实。

20、浮而无力为表虚。

21、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22、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23、主病、里证。

24、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25、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

26、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27、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28、主病、寒证。

29、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30、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31、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32、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33、主病、热证。

34、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35、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36、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37、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38、重按空虚。

39、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40、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41、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42、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43、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44、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45、均属生理现象。

46、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47、主病、热盛。

48、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49、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

50、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

51、又主湿病。

52、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53、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

54、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55、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

56、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57、脘腹是人体的重要部位,脐上属胃,脐下属肠,大腹属脾,脐腹属肾,少腹属肝。

58、通过手指的触摸、按压可了解局部的冷热、软硬、胀满、肿块及压痛等情况,有助于了解脏腑的病情。

59、一般以触摸、按压虚里穴(心夹搏动处)诊断病况.虚损病证、跳动明显,按之搏指。

60、肺气虚证、跳动散漫而数肝气郁滞、两胁胀痛,痛处按此连彼。

61、肝虚、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

62、瘀血、胁下肿块,刺痛拒按,痛处不移。

63、肝癌、胁下肿块,按之表面凹凸不平,则应警惕肝癌。

64、肝气犯胃、胃部胀痛,按之旁及两胁。

65、胃寒、胃痛骤烈,疼痛拒按,发冷怯寒。

66、气虚、胃腹痛经久不愈,按之痛缓或痛止。

67、虚、腹痛喜暖喜按,按腹软无力。

68、实、腹痛胀满拒按,按腹充实,叩之声音重浊,或按之有包块不移者凡是看过中医的患者,往往会看到医生先给病人“号脉”教科书上叫“切脉”,切脉的同时医生会先“看”,看病人的“动”、“静”,也就是病人的“神”然后观察病人气色、通过气色的明快和晦暗以及脉象的迟数和尺肤的寒温,分清疾病属“阴”属“阳”属“寒”属“热”,再看病人的舌,舌体分上、中、下,舌质,舌底,上以求上“心、肺、头、上焦”,中以求中“脾胃、中焦”,下以求下“肝肾、下焦”。

69、通过舌苔的厚薄,以及脉象的浮沉,探求疾病的“表里”,通过脉象的有力、无力,分清患者的“虚实”。

70、“八纲”既明,通过病人对疾病的主诉,进一步辨明疾病所属的脏腑、经络。

71、以此辩证,论治。

72、下面分别论述“脉因证治”首先论“脉”,脉包括,切脉、望脉络。

73、脉络分体表脉络及舌底脉络。

74、体表脉络主要观察面部皮肤的细小络脉,青紫为寒,红赤为热为出血。

75、枯燥为津亏,白为寒。

76、舌底脉络是家传秘法、舌下络脉细而短,色淡红,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和舌下粘膜色偏淡者属于气血不足。

77、舌下络脉粗状,或色呈青紫,紫红,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状或络脉曲张者属血瘀。

78、舌底脉络细暗,属气虚血瘀。

79、舌底脉络紫暗怒张属气滞血瘀。

80、舌底脉络红紫夹杂,属于脾虚血瘀。

81、总之心开窍与舌,通过舌质根据分经可很直观地看出何脏何腑病变。

82、但是如果这时看出的病变往往很重,而舌底脉络所反映疾病的征象常常早于舌质的变化。

83、正常的舌底脉络主干呈单支、双支、三支几种形态,分支又有若干小分支成树枝样分布。

84、主干脉以暗红为佳,分支脉以粉红色的网状小脉络,多不显露于外并且没有瘀点。

85、舌底脉络的异常能真实地反映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

86、虚者舌底脉络淡红而细短,瘀者青紫而粗(怒张)。

87、寒者脉络淡紫紧束,热者紫红而怒张。

88、正常的舌伸缩抬举自如。

89、舌僵不语、偏斜,是中风。

90、切脉切脉也叫号脉、把脉、平脉。

91、实际上平脉其义自现、以医者的平静之脉体察患者脉位、寸、关、尺脉,脉形,脉数,脉势。

92、通过位、数、形、势,体察患者脏腑气血的太过与不及。

93、太过为实,不及为虚。

94、切诊中的三才诊法极为实用。

95、八卦由三个爻组成,上要为“天”中爻为“人”下爻为“地”。

96、寸为“天”,关为“人”,尺为“地”。

97、浮取为“天”,中取为“人”,沉取为“地”。

98、按照全息理论,“天”应“上”为心与肺、头。

99、“人”应中焦脾胃。

100、“地”应下焦、肝、肾、膀胱、下肢。

101、并无需严格的分左右手。

102、平脉法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

103、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盛。

104、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

105、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

106、气独盛者,则脉强。

107、血独盛者,则脉滑。

108、气偏衰者,则脉微。

109、血偏衰者,则脉涩。

110、气血和者,则脉缓。

111、气血平者,则脉平。

112、气血乱者,则脉乱。

113、气血脱者,则脉绝。

114、阳迫气血,则脉数。

115、阴阻气血,则脉迟。

116、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

117、病变百端,本原别之。

118、欲知病源,当凭脉变。

119、欲知病变,先揣其本。

120、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121、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

122、荣卫血气,在人体躬。

123、呼吸出入,上下于中。

124、因息游布,津液流通。

125、随时动作,肖象形荣。

126、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127、察色观脉,大小不同。

128、一时之间,变无经常。

129、尺寸参差,或短或长。

130、上下乖错,或存或亡。

131、病辙改易,进退低昂。

132、心迷意惑,动失纪纲。

133、愿为俱陈,令得分明。

134、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

135、脉有三部,尺寸及关。

136、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137、肾沉心洪,肺浮肝弦。

138、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139、变化相乘,阴阳相干。

140、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

141、设有不应,知变所缘。

142、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查表里,三焦别焉。

143、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于贤人。

144、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部。

145、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

146、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气。

147、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气。

148、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

149、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

150、故曰阴阳。

151、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

152、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

153、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

154、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

155、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

156、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157、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

158、若见损至脉来,为难治。

159、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

160、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161、假令得纯弦脉者,死。

162、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163、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

164、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165、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

166、脉来头小本大,故曰复,病在表也。

167、上微头小者,则汗出。

168、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169、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

170、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

171、若得数者,则剧。

172、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北方肾脉,其形何似?师曰、肾者水也,其脉沉而石,肾病自得此脉者,愈。

173、若得实大者,则剧。

174、何以知之?实大者,长夏土王,土克北方水,水脏立涸也。

175、师曰、人迎脉大,趺阳脉小,其常也。

176、假令人迎趺阳平等为逆。

177、人迎负趺阳为大逆。

178、所以然者,胃气上升,动在人迎,胃气下降,动在趺阳,上升力强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为逆,大逆则死。

179、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

180、风中于前,寒中于背。

181、湿伤于下,雾伤于上。

182、雾客皮腠,湿流关节。

183、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84、风令脉浮,寒令脉紧,又令脉急。

185、暑则浮虚。

186、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燥而数。

187、风寒所中,先客太阳。

188、暑气炎热,肺金则伤。

189、湿生长夏,病入脾胃。

190、燥气先伤,大肠合肺。

191、壮火食气,病生于内,心与小肠,先受其害。

192、六气合化,表里相传,脏气偏胜,或移或干,病之变证,难以殚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193、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194、师曰、夫色合脉,色主形外,脉主应内。

195、其色露脏,亦有内外。

196、察色之妙,明堂阙庭。

197、察色之法,大指推之。

198、察明堂,推而下之。

199、察阙庭,推而上之。

200、五色应五脏,如肝色青,脾色黄,肺色白,心色赤,肾色黑,显然易晓。

201、色之生死,在思用精,心迷意惑,难与为言。

202、色青者,病在肝与胆。

203、假令身色青,明堂色微赤者,生。

204、白者,死。

205、黄白者,半死半生也。

206、色赤者,病在心与小肠。

207、假令身色赤,明堂微黄者,生。

208、黑者,死。

209、黄黑者,半死半生也。

210、色黄者,病在脾与胃。

211、假令身色黄,明堂微白者,生。

212、青者,死。

213、黄青者,半死半生也。

214、色白者,病在肺与大肠。

215、假令身色白,明堂色微黑者,生。

216、赤者,死。

217、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218、色黑者,病在肾与膀胱。

219、假令身色黑,明堂色微青者,生。

220、黄者,死。

221、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222、阙庭脉,色青而沉细,推之不移者,病在肝。

223、青而浮大,推之随转者,病在胆。

224、阙庭脉,色赤而沉细,推之参差不齐者,病在心。

225、赤而横戈,推之愈赤者,病在小肠。

226、阙庭脉,色黄,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

227、如水急流者,病在胃。

228、阙庭脉,色青白,推之久不还者,病在肺。

229、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肠。

230、阙庭脉,色青黑直下晴明,推之不变者,病在肾。

231、推之即至者,病在膀胱。

232、明堂阙庭色不见,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焦有积。

233、推之明于水者,病在上焦有饮。

234、推之黑赤参差者,病在下焦有寒热。

235、问曰、色有内外,何以别之?师曰、一望而知之者,谓之外。

236、在明堂阙庭,推而见之者,谓之内。

237、病暴至者,先形于色,不见于脉。

238、病久发者,先见于脉,不形于色。

239、病入于脏,无余证者,见于脉,不形于色。

240、病痼疾者,见于脉,不形于色也。

241、问曰、色有生死,何谓也?师曰、假令色黄如蟹腹者,生。

242、如枳实者,死。

243、有气则生,无气则死,余色仿此。

244、师曰、人秉五常,有五脏,五脏发五声,宫商角徵羽是也。

245、五声在人,各具一体。

246、假令人本声角,变商声者,为金克木,至秋当死。

247、变宫徵羽,皆病,以本声不可变故也。

248、人本声宫变角者,为木克土,至春当死。

249、变商徵羽皆病。

250、人本声商变徵声者,为火克金,至夏当死。

251、变宫角羽皆病。

252、人本声徵变羽声者,为水克火,至冬当死。

253、变角宫商皆病。

254、人本声羽变宫声者,为土克水,至长夏当死,变角商徵皆病。

255、以上所言,皆人不病而声先变者,初变可治,变成难疗,词声之妙,差在毫厘,本不易晓,若病至发声则易知也。

256、师曰、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

257、脉之呻者,病也。

258、言迟者,风也。

259、摇头言者,里痛也。

260、行迟者,表强也。

261、坐而伏者,短气也。

262、坐而下一脚_____者,腰痛也。

263、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264、病人长叹声,出高入卑者,病在上焦。

265、出卑入高者,病在下焦。

266、出入急促者,病在中焦有痛处。

267、声唧唧而叹者,身体疼痛。

268、问之不欲语,语先泪下者,必有忧郁。

269、问之不语,泪下不止者,必有隐衷。

270、问之不语,数问之而微笑者,必有隐疾。

271、实则谵语,虚则郑声,假令言出声卑者,为气虚。

272、言出声高者,为气实。

273、欲言手按胸中者,胸中满痛。

274、欲言手按腹者,腹中满痛。

275、欲言声不出者,咽中肿痛。

276、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

277、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少谷神,虽困无苦。

278、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

279、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280、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

281、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

282、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283、寸口卫气盛,名曰高。

284、荣气盛,名曰章。

285、高章相搏,名曰纲。

286、卫气弱,名曰揲,荣气弱,名曰卑,揲卑相搏,名曰损。

287、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

288、缓迟相搏,名曰沉。

289、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290、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

291、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脉者,是肺脉也。

292、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293、师曰、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痛重者,须发其汗。

294、若明日身不痛不重者,不须发汗。

295、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

296、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

297、四时仿此。

298、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何以别之?师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

299、日中得病者,夜半愈。

300、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301、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师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302、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

303、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

304、此皆不治,决死也。

305、若计其余命_€镃3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306、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

307、浮者在后,其病在里。

308、假令濡而上鱼际者,宗气泄也。

309、孤而下尺中者,精不藏也。

310、若乍高乍卑,乍升乍坠,为难治。

311、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

312、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梗,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313、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

314、数为在腑,迟为在脏。

315、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316、寸口脉,浮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

317、风则伤卫,紧则伤荣。

318、荣卫俱病,骨节烦痛,当发其汗也。

319、寸口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热。

320、风为虚,虚为寒。

321、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322、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者,而复发热者何也?师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

323、阳脉不足,阴往乘之也。

324、何谓阳脉不足?师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325、何谓阴脉不足?师曰、假令迟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326、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327、其脉涩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328、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329、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

330、清邪中于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于下名曰浑也。

331、阴中于邪必内栗也。

332、表气虚微,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

333、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

334、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

335、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上焦拂郁,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

336、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

337、若胃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

338、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愠咽塞。

339、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

340、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齐筑湫痛,命将难全。

341、寸口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倦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

342、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

343、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

344、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

345、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346、寸口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

347、紧去人安,此为欲解。

348、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

349、食自可者,为欲解。

350、寸口脉,浮而大,有热,心下反梗,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

351、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梗。

352、汗多则热盛。

353、脉迟者,尚未可攻也。

354、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师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

355、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紧故当汗出而解也。

356、若脉浮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357、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师曰、脉大而浮数,故不战而汗出解也。

358、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师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汗出而解也。

359、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师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

360、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

361、数而解者,必能食也。

362、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363、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

364、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365、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未欲解也。

366、若脉和,其人不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欲解也。

367、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知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

368、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

369、病人云,实咽中痛。

370、虽尔,今复宜下之。

371、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痛,病人自卧。

372、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

373、何以知之?凡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反沉迟,故知愈也。

374、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

375、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

376、凡里有病者,脉当沉细,今反浮大,故知愈也。

377、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

378、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

379、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380、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

381、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382、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

383、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

384、又问曰、何缘得此吐利?师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为灾怪耳。

385、伤寒杂病论卷第二平脉法下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师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

386、凡脉沉涩迟弦微,此名阴也。

387、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388、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389、若脉数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动摇者,名曰动也。

390、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391、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

392、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393、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

394、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

395、得此脉者,必难治。

396、脉阴阳俱促,当病血,为实。

397、阴阳俱结,当亡血,为虚。

398、假令促上寸口者,当吐血,或衄。

399、下尺中者,当下血。

400、若乍促乍结为难治。

401、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却结于脏。

402、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403、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师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

404、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梗,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405、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406、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407、脉瞟瞟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408、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阴气衰也。

409、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410、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411、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

412、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

413、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

414、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415、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416、脉阴阳俱弦,无寒热,为病饮。

417、在浮部,饮在皮肤。

418、在中部,饮在经络。

419、在沉部,饮在肌肉。

420、若寸口弦,饮在上焦。

421、关上弦,饮在中焦。

422、尺中弦,饮在下焦。

423、脉弦而紧者,名曰革也。

424、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

425、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426、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

427、减则为寒,芤则为虚。

428、虚寒相搏,此名为革。

429、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430、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

431、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

432、假令下利,以胃虚冷,故令脉紧也。

433、寸口脉浮而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434、浮则无血,紧则为寒。

435、寒气相搏,则为肠鸣。

436、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不出。

437、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饲。

438、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439、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

440、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曰泄风,久久为痂癞。

441、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

442、在尺为关,在寸为格。

443、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444、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捋,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

445、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则遗溲。

446、寸口脉微而涩,微者胃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则面色黄,荣气不足则面色青。

447、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448、寸口脉微而缓,微者胃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卫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

449、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失经,名曰血崩。

450、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451、寸口脉弱而迟,弱者胃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452、寸口脉弱而涩,尺中浮大,无外证者,为病属内伤。

453、寸口脉弱而涩,尺中濡弱者,男子病失精,女子病赤白带下。

454、寸口脉洪数,按之弦急者,当发瘾疹,假令脉浮数,按之反平者____,为次论“因”根据望诊、切诊的结果找出病变的原因,询问病人是否属实,加上病人的主诉。

455、客观辩证的找出疾病的原因。

456、三论“证”根据以上望闻问切的结果辨别疾病属于何证。

457、再论“治”,根据四诊八纲辩证,选择合理的治法。

458、寒以热治,热以寒治。

459、寒热错杂,寒药热药并用,气虚温之,血虚濡之。

460、阴虚润之。

461、血瘀之证当细分辨之。

462、并非化淤只用活血祛瘀药。

463、活血化瘀药能清除体内淤浊物,改良微循环,增强人体抵抗力,减少疲劳。

464、淤血和痰饮往往同时存在,痰瘀胶结杂病丛生。

465、血热则壅阻不行,血寒则泣而不行,血少则瑟缩而不行,阴虚则涩而不行。

466、因此活血之法,并非只用活血化瘀药。

467、正确懂得用法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血少补之,阴虚濡之,气虚温之。

468、因寒而瘀,应用当归、黄芪、桂枝、细辛、红花、麻黄、荆芥、生姜、干姜、炮姜、良姜、荜拨等药。

469、因热而瘀,应用丹皮、赤芍、丹参、络石藤、等药。

470、阴血不足之血瘀,应用当归、麦冬、生地、沙参、玉竹、黄精、枸杞等药。

471、另如桃仁、苏木等平性药物无论寒热均可用之。

472、另外白花蛇祛风、通络、止痉,无论寒热夹风者尤宜,不但可祛络中淤血,通脉效果堪嘉。

473、调节中的用药原则是“有是证则用是药,用是药则得其效”。

474、久病用大方,方中药味多,涉及多个脏腑用药。

475、新病小病用小方,药味少。

二、我想学习号脉,该如何入手?

1、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三、中医把脉男女佳时间 中医把脉看男女的原理

1、??关于中医把脉看男女的佳时间,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中医把脉看男女的理论。

2、中医书籍里有记载。

3、在把脉的时候,如果左边的脉跳动得快的话就是男孩儿,右边跳动快的话就是女孩儿。

4、也有把脉主要看寸脉的。

5、每个人的把脉方法是不一样的。

6、一般情况下,怀孕三个月胎儿的胎心逐渐增强。

7、所以怀孕三个月的时候把脉判断小孩儿的性别是比较准确的。

9、中医把脉看男女的原理是根据脉搏跳动的快慢。

10、但是这种情况也不能一概而论。

11、脉搏的跳动和孕妈妈的情绪也有关系,如果再把卖的时候,孕妈妈的情绪比较激动就会导致脉搏跳动的快,所以这个时候判断是不准确的。

12、所以建议孕妈妈在把脉的时候一定要放松心情,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样把脉才能够准确。

13、在进行把脉看胎儿性别的时候,各位准妈妈的姿势一定要正确,如果姿势不正确的话,就会影响对脉络的判断。

15、正确的把脉姿势应该是正坐或者是平躺。

16、妈妈们在平躺的时候两手一定要放平,手心向上。

17、右手腕处放一个垫枕便于把脉。

18、如果姿势不正确的话,就会影响身体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医生的判断。

19、因此这个时候把脉得出的结果也不准确,所以把脉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20、这一点是特别的重要的。

四、诊脉的方法

1、诊脉又称切脉、按脉、持脉。

2、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3、而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相关,病位浅在表则脉浮,病位深在里则脉沉。

4、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属热则脉数。

5、邪气盛则脉实,正气虚则脉虚。

6、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7、如久病脉缓,是胃气渐复病情向愈之兆。

8、久病脉洪,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9、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

10、若脉急数,烦躁,则病进。

11、脉诊的方法有3种、①遍诊法。

12、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见三部九候)。

13、②三部脉诊法。

14、即察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

15、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也有加上足少阴(太溪穴)以候肾的。

16、③寸口诊法。

17、即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

18、遍诊法和三部脉诊法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证和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以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

19、时间、诊脉的时间好是清晨,《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经络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20、”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

21、但也不是说其他时间就不能诊脉,汪机认为、“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

22、”总的来说,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

23、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

24、在特殊情况下应随时随地诊察病人,又不必拘泥于这些条件。

25、体位、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

26、不正确的体位,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而影响脉象。

27、指法、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

28、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

29、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30、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

31、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

32、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

33、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

34、诊小儿脉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且易哭闹,不合作。

35、举按寻、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索脉象的一种手法。

36、滑伯仁《诊家枢要》说、“持脉之要有曰举、按、寻。

37、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38、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

39、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

40、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

41、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

42、”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叫举,又叫浮取或轻取。

43、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叫按,又叫沉取或重取。

44、指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寻。

45、因此诊脉必须注意体会举、按、寻之间的脉象变化。

46、此外,当三部脉有独异时,还必须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

47、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取之义。

48、平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如脉之迟数,均以息计。

49、另外,还提示医生诊脉时,要虚心冷静,思想集中,全神贯注地体会脉象,《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50、五十动、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

51、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其意义是、一方面借以了解脉搏跳动五十次中有没有出现结、代、促脉。

52、但必要时可以延至第二第三个五十动,总以达到辨清脉象为目的,所以每次候脉时间以3~5分钟为宜。

53、另一方面,又提醒医生诊脉时不得三举两按草率从事。

五、如何把脉

1、诊脉又称切脉、按脉、持脉。

六、如何学把脉图

1、False。

七、如何学习把脉?

1、False。

八、如何把脉

1、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时间  诊脉的时间好是清晨,《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经络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2、”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

3、但也不是说其他时间就不能诊脉,汪机认为、“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

4、”总的来说,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

5、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

6、在特殊情况下应随时随地诊察病人,又不必拘泥于这些条件。

7、体位  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

8、不正确的体位,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而影响脉象。

9、指法  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

10、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

11、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12、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

13、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

14、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

15、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

16、诊小儿脉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且易哭闹,不合作。

17、举按寻  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索脉象的一种手法。

18、滑伯仁《诊家枢要》说、“持脉之要有曰举、按、寻。

19、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20、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

21、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

22、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

23、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

24、”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叫举,又叫浮取或轻取。

25、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叫按,又叫沉取或重取。

26、指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寻。

27、因此诊脉必须注意体会举、按、寻之间的脉象变化。

28、此外,当三部脉有独异时,还必须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

29、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取之义。

30、平息  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如脉之迟数,均以息计。

31、另外,还提示医生诊脉时,要虚心冷静,思想集中,全神贯注地体会脉象,《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32、五十动  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

33、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其意义是、一方面借以了解脉搏跳动五十次中有没有出现结、代、促脉。

34、但必要时可以延至第二第三个五十动,总以达到辨清脉象为目的,所以每次候脉时间以3~5分钟为宜。

35、另一方面,又提醒医生诊脉时不得三举两按草率从事。

36、如果你想详细了解学习脉诊(把脉),好仔细研读中医诊断学,并请教有经验的医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