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姚崇(姚崇辞官)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8 07:05:48 浏览
1、姚崇辞官

公元721年,宰相姚崇患病,命不久矣。咽气前,他掐着长子的手,含泪说:“我走后,咱家会被灭族!有1件事,你须谨记,听我安排。”究竟是怎样的妙计,能够让姚氏族人免于灭顶之灾呢?那还得从姚崇和张说的关系说起。姚崇是唐朝著名的宰相,其当朝为相才思敏捷,通达知变,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为“唐朝四大贤相”,还拥有“旧时宰相”的高度评价。张说与姚崇同朝为相,既是同僚,亦是政敌。姚崇为人正直圆融,无论是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的才能亦或是为人处世的情商都高张说一筹,深得唐玄宗的赏识;张说虽然才能不亚于姚崇,但性格过于耿直,得罪了不少人,与姚崇的关系更是素来紧张。一日,张说偷偷前往岐王李隆范家中一叙,万万没想到此事竟传到了姚崇耳中。要知道唐玄宗即位后对几个兄弟都极为忌惮,一方面玄宗极力维护兄弟手足亲情,另一方面玄宗还不遗余力地削弱众亲王手中掌握的实权,断绝他们与朝中大臣的往来,以防他们在朝中大臣的怂恿和撺掇之下萌生不臣之心。因此,张说此时的这一举动可谓是稳稳地撞到了“枪眼”上。翌日,姚崇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进宫,玄宗见状忙问姚崇身体如何。姚崇连忙回答:“微臣病非在身体,而是心病。”在玄宗的追问下,姚崇将“张说密会岐王”一事全盘托出,玄宗当即警觉起来,正所谓“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姚崇正是利用了唐玄宗内心的猜疑,铲除了朝中有力的竞争对手,不久后,唐玄宗便将张说贬为相州刺史。可惜,后来姚崇身染重病,他自知命不久矣,也深知张说的报复心极强,一旦自己不在,缺少“保护伞”的姚氏族人必然会沦为张说的“眼中钉、肉中刺”,说不定还会有杀身之祸。想到这里,姚崇不寒而栗,在临终之际,他用仅存的力气对儿子说道:“我走后,咱家会被灭族!有1件事,你须谨记,听我安排。”明代冯梦龙《智囊》一书中曾记载:“张丞相与吾不协,然其人素侈,尤好服玩。”这说的便是张说生活奢侈,尤其喜好奇服和古玩。姚崇说道:“张说为人贪婪,我死后他一定会来府中吊唁,届时可把我珍藏的奇珍异宝悉数送于他。”见儿子沉默不语,姚崇又补充道:“任何奇珍异宝,但凡张说喜爱,尽可给他,趁他心情大好之际,要求他为我做一篇墓志铭,切记写好后须立即呈报皇帝,并把墓志铭刻碑,不可有误,或许此计可保尔等性命。”说罢,姚崇便咽下后一口气,溘然长逝。正如姚崇所料,张说果然前来吊唁,看到姚崇棺前摆满了奇珍异宝,张说两眼放光。姚崇儿子见状,想起家父临终前的嘱托,事关族人性命,万万不可拖延。于是姚崇儿子走上前对张说道:“家父生前十分仰慕您的文采,希望大人能不计前嫌为家父写一篇墓志铭,当然这些宝物权当对大人的谢礼,万望大人收下。”被眼前宝贝冲昏头脑的张说心想:“就是一篇墓志铭而已,一篇墓志铭换一堆古玩字画,这可真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啊!”于是,张说连夜写好姚崇的墓志铭,全篇尽是对姚崇为人和政绩的夸赞,详尽而生动。依照原计划,收到墓志铭的姚崇儿子遂动身前往宫中,将张说写的《姚崇神道碑文》呈于唐玄宗过目,看毕唐玄宗褒奖道:“姚崇为人贤明,张说文采华丽,你们二人真可谓是实至名归。”在得到玄宗的赞许后,姚崇儿子立即将墓志铭刻碑,此事才算是告一段落。得知皇帝褒奖后的张说恍然大悟,连忙派人前往姚府假意想要取走碑文修改,却被告知墓志铭既得唐玄宗肯定,便已立碑,不能修改。明白真相后的张说后悔不已,长叹道:“死姚崇竟能算计我活张说,可见姚崇的才能远在我之上啊!”可以说,正是姚崇洞悉张说为人贪婪的弱点,才能将张说算计至此。先让子孙放低姿态,以“化干戈为玉帛”为由,求取张说为其撰写墓志铭,再得到玄宗的肯定,为其作注,这样既能让自己的政绩流芳百世,也能保全族人的性命。这便是一代名相姚崇的过人之处,其为人处世、智慧谋略堪称。参考资料:[1]曲立时.“死姚崇算计活张说”[J].老年教育(长者家园),2022(06):26.[2]沈淦.死姚崇智斗活张说[J].第二课堂(高中版),2011(11):75.

2、姚崇家境

有一天,唐玄宗和宰相姚崇唠家常,突然笑着问道:“听闻爱卿的几个儿子很聪明,他们现在担任什么官职啊?”姚崇心下一惊:有人在我背后捅刀子!仔细一想,姚崇便将嫌疑转移到了同为宰相的魏知古的头上。魏知古的前半生仕途坎坷,虽然比姚崇大了两年,但却仅仅只是唐朝体制末端的一个小官员,而和他同时代的姚崇已经是一代宰相了,是魏知古高不可攀的存在。幸运的是,魏知古有幸结识了姚崇,受到了姚崇的鼎力相助,官职也逐渐上升,由一个小县官升至丞相之职。但是魏知古却和姚崇有着天壤之别,姚崇是唐玄宗在集市上发掘出来的天才,而魏知古则是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位置,因此魏知古对于这个位置看重。按照常理来说,魏知古是姚崇一手带到这个位置的,姚崇自然会用一种俯视的目光看着魏知古。即便后来两人的官职差不多,但姚崇还是忍不住轻视魏知古。对于姚崇的轻视,魏知古心中很是不爽,但又无可奈何,毕竟他欠了姚崇一个天大的人情。那时候的大唐王朝有两个都城,一个是西都长安,另一个是东都洛阳,不过长安要比洛阳要繁华得多,洛阳不过是唐代中叶时设立的一个副都而已。不管是姚崇还是魏知古,都是希望能够留在长安的。姚崇毕竟是唐玄宗的亲信,因此他的实力肯定是强于魏知古,于是姚崇为了减轻他的竞争压力,主动向唐玄宗建议将魏知古送往洛阳。在姚崇的一番操作之下,唐玄宗听从了姚崇的建议,将魏知古送往洛阳,这也让魏知古对姚崇产生了敌意。当时魏志古被调往洛阳任吏部尚书,主要负责科举考试和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姚崇的二位公子恰好也在洛阳任职,他们听到魏知古要去洛阳当参试官后都是大喜过望,希望能借着父亲的名头,让魏知古给他们一个机会,好让他们升职加薪。在姚崇的二位公子眼中,魏志古是他父亲亲自培养出来的,所以理应回馈一下,报答姚崇的知遇之恩。可这两位公子不知道的是魏志古因为姚崇对他的轻视,两人之间逐渐有了矛盾,到后闹得不欢而散。但也正是因为姚崇二位公子的举动,魏知古才有了反击姚崇的理由。魏知古表面上是同意了姚崇二位公子的要求,可背地里就将这件事情汇报给了唐玄宗,连带着姚崇也被殃及池鱼,遭到了唐玄宗的怀疑。当魏知古回到朝中之后,将所有的事情都上报给了唐玄宗,唐玄宗对此愤怒,可是他却找不到任何姚崇的把柄。更重要的是,姚崇乃是大唐的栋梁,这种事情要是直接去追究,恐怕会破坏君臣之间的和谐,终唐玄宗想到了一个委婉的方法。一日,唐玄宗与大臣姚崇闲聊,唐玄宗若无其事地说道:“爱卿家有多少个孩子,年龄多大,担任什么职务?你为了国家,天天奔波,也要为你的孩子着想,不要辜负了他们的天赋,适当提升一下就好。”姚崇能够成为唐玄宗的亲信,眼界自然不会差,姚崇脑子一转便知道这背后有人在捅刀。姚崇知道自己的两个儿子皆在洛阳为官,如今陛下询问吾二子之所为,可见这件事情与科举之事脱不了干系,那么这背后黑手肯定是魏知古了。姚崇知道唐玄宗想要试探自己,所以开门见山地说道:“我有两个儿子都在东都当差,但那两个孩子实在是太不成器了,贪得无厌却没有什么阅历,只知道用我的身份来作威作福。现在魏知古正在洛阳当差,他们肯定会向魏知古讨要一个位置。”唐玄宗见姚崇老老实实的认错,也就不再那么咄咄逼人,而是将整件事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跟姚崇说了一遍。姚崇毕竟是在朝堂上摸爬滚打了这么久,面对魏知古的背后捅刀,他非但没有向唐玄宗讨回公道,还恳求唐玄宗能够原谅魏知古。姚崇恳请道:“我那儿子目无尊长,坏了规矩惹怒了陛下,如今陛下不予追究,我已是感恩戴德。若因为此事将魏知古革职,百姓会觉得陛下对我有偏袒,违背了以德治国的原则,还望陛下三思而后行。”唐玄宗被姚崇说得很是动容,从那以后就很信任姚崇,把朝中的一切大事都托付给姚崇去处理,而魏知古则渐渐受到唐玄宗的忽视。很快,魏知古被削去宰相之职,转任兵部侍郎,这一次的暗中较量,终以魏知古的一败涂地而结束。姚崇也是个聪明人,唐玄宗一提起自己的几个孩子,他就能猜测出几个孩子在干什么。而在皇上要革除魏知古的时候,姚崇也站出来替魏知古说了几句好话,这更是他的高明之处。姚崇能在官场上一帆风顺,绝非侥幸,更多的还是其本身的聪明才智。参考素材:《智囊》#历史开讲##分享历史五千年##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

3、姚崇现状

有一天,唐玄宗向宰相姚崇提出,想重用他的儿子。谁知姚崇一听就骂道,我儿子又给找魏知古找麻烦了。姚崇是唐中期的著名宰相,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深受皇家重视。姚崇当官期间多次推举贤德之人出仕,这其中就有一个叫魏知古的人表现为优异,终官职和姚崇不相上下。但是随着魏知古官位的升高,他和老领导姚崇的关系却并没有越来越友好,甚至有不少“嫌隙”。姚崇当官虽然洁身自好,但是他的儿子们却没有他那么高的品行。特别是得知魏知古升任吏部尚书,又负责东都洛阳的官员考核时,两个儿子就开始打上魏叔叔的主意。毕竟魏知古能有今天的地位,那也是姚崇提拔的结果,于是,两个儿子就仗着自己老爹的名气,对魏知古提出无理要求,经常让他做这做那,为自己谋好处。魏知古碍于老领导的面子,不敢拒绝两位公子,但是心里对此却十分生气,回到京城后,就向皇帝参了一本。唐玄宗一听,赶紧召来姚崇准备问问这个事,但是唐玄宗问得也很巧妙。根据《智囊》记载:“卿子才乎,皆何官也,又安在。”这话的意思是:“你的儿子才能怎么样啊,现在担任什么官职,又在哪里呢?”一般人听领导这么关心自己的儿子,都知道这背后有两层意思,一:孩子肯定干了什么坏事,领导在故意试探。二:领导打算重用自己的孩子。但是姚崇太知道自己孩子的秉性了,肯定不是什么好事,而且以他久在职场的敏锐,立马就猜到儿子一定在洛阳给老魏找麻烦了,不然不至于魏知古一回京,皇帝就问他儿子的情况,而且还问得这么巧妙。而姚崇的回答却更为巧妙。《智囊》记载:“臣有三子,两人分司东都矣,其为人谄道者即为道士,则士大夫攻乎异端者息矣。”这话的意思是:“我有三个儿子,其中有两个都在东都洛阳,他们平时就欲望很多,但又少与人交往,所以一定会去找魏知古求取职位,但我还没听到确实的消息。 ”这话答得真是巧妙,唐玄宗提出要重用两个儿子,本来就是别有用心,如果姚崇信以为真,肯定就会死命地夸自己两个孩子,为他们掩饰错误,那唐玄宗就有理由处置姚崇了。然而,姚崇却主动说自己的儿子索官,但在汇报时刻意强调:我现在还没有确实的消息。就是表明,如果两个儿子真干了这事,也是他们自己的行为,并不是我授意的。听了姚崇的回答后,唐玄宗高兴地问:“你怎么猜到的?”姚崇说:魏知古本来出身低微,是我推荐他,才有了今日的地位。而我知道,我的儿子并没有什么大见识,所以一定会认为魏知古受我恩惠,会为了报恩而给他们好处,所以才去找他求职。姚崇这一招高明,不仅没有偏私自己的儿子,反而主动坦白,这一交待,就将魏知古的行为定义为小人行径了。唐玄宗一气之下,就准备罢免魏知古的官职。这时,姚崇反而求情道:“是我的的孩子不肖,扰乱陛下的法令,陛下能特别宽谅他们,已经是微臣的大幸了。如果因此而免除知古的官职,全国的官员百姓一定认为陛下偏私微臣, 这样就妨碍皇上以德化育天下的美意。”这一招实在是高明,表面上是帮魏知古求情,而实际上却狠狠地将魏知古踩在地下摩擦。结果第二天,唐玄宗就下诏,罢除魏知古参知政事的宰相职位,改调为工部尚书。这个故事被收录在《智囊》当中。怎么样,会说话厉害吧,这看似简单的对话,背后全是心机算计,如果姚崇说错一句话,不仅救不下自己的儿子,可能还会搭上自己的前途。#历史上的趣事#其实,现在职场中,这样的情况也不少,许多表面上看起来和谐好友的同事,可能转身就到领导面前去捅刀子了。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阴谋与心机可以不用,但是不可以不懂。所以在此,我推荐大家看一下明代鬼才冯梦龙的《智囊》,这套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明末5000多年的1200多个智慧故事。这套书被称为“小资治通鉴”,自问世之后,就受人追捧,就连康熙、雍正都喜欢,为了不让更多人读到此书,还曾将它列为禁书,仅供宫中的人阅读。纪晓岚更是倒背如流,曾国藩将它放到案头,夜深人静时细细品味。军机大臣李鸿章也常常随身随带,从里面汲取做人处事的智慧。所以我建议大家读一下《智囊》,每读一则故事,就像多经历了一次人生,即使不能全部理解其中奥秘,也能收益不少,对自己在职场、社交中都会有所帮助。这里,我隆重推荐一个优惠版本。文白对照,解除了你的阅读障碍。全书一共6本只需要68元,除掉运费,平均每本不到10元,不过一餐饭钱,就可以读到古人几千年的智慧。心动不如行动,点击下方横条即可拥有。套装更优惠!

4、姚崇近况

公元721年,唐朝名相姚崇突患重病,临终前,他拉着长子的手说:“我死后,姚家恐怕会有灭族之祸,有一件事,你们一定要按照我说的去做,兴许还能有一线生机”。长得吓得魂飞魄散,连忙苛求请教。姚崇是唐朝名相,曾经有一句话“唐三百年辅弼者,前称房杜,后称姚宋”,这句话说的是唐朝的四大名相,房杜自然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姚宋就是姚崇和宋璟的代称,可以想象姚崇到底有多有名!姚崇历经武则天、唐睿宗、唐中宗和唐玄宗四朝,他开始发迹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姚崇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但是年少时他对读书不感兴趣,整日就是打猎自娱。到他20岁时,经过父亲的劝告,他开始考科举。他初入官场,一开始并不受重用。后来还是李尽忠率领突厥作乱,他攻下河北很多地方,当时军机事务很多,姚崇就被分配去处理,他在办理事情时进退有度,武则天很满意,所以从此开始,他便扶摇直上,两年后,升任为宰相。不要以为宰相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在唐朝宰相高也只是三品官。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所以在“三省”常常会出现七八个宰相同时议政的景象。姚崇为官多年,他与人相处温和有礼,极少出现有人交恶的情况,但是他偏偏就和他同为宰相的张说不对付。张说确实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是武则天时期一届的科举第一,他文采出众,知识渊博,还具有军事才能。如果就按才华来判断的话,张说真的没有话说,从他识破奸计保住太子李隆基这一功劳来看,他都堪比狄仁杰了。但是姚崇就是看不惯他,姚崇觉得他的人品不行,做事会投机取巧,认为他有奸臣的潜质。相对的,姚崇不喜欢张说,张说也不喜欢他。他们两个人要是抓住对方的错处,就一定会给对方一个下马威。姚崇有一次犯错,被贬为同州刺史,就是州的高长官,等于市委书记级别的职务。唐玄宗看到姚崇被贬的时间久了,所以就想要把他召回去继续做宰相。张说本来就嫉妒姚崇的才能,因为他们的每次较量,他都会输给姚宠一筹,所以他就在暗中使绊子不想让姚崇再回到中枢。但是张说的小心思早就被唐玄宗看穿了,他给姚崇使绊子,都被唐玄宗给化解了。不过,唐玄宗也看重张说,所以并没有惩罚他。要姚崇顺利回来了,他当然知道张说对他耍过的计谋,所以他一定要给张说一个好看。张说看到姚崇回来了,唐玄宗自来就比较喜欢姚崇,为了自保,张说就想要去抱岐王李范的大腿,希望将来姚崇攻击他时,岐王可以帮他说说好话。张说这一次可以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唐玄宗忌讳的就是大臣私下去结交诸侯王,因为他可不想自己的亲人和手下联合起来,给他制造威胁。张说明知唐玄宗的忌讳,却知法犯法,只要姚崇告状,他就完了。姚崇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一个机会的,他为了能够在唐玄宗面前合理的说出来这件事,还不会让唐玄宗认为他故意为难张说,姚崇想了一个好办法。有一天散早朝后,姚崇故意装脚疼,走得很慢。唐玄宗看到了,自然就关心他:“姚爱卿,你这是怎么了?”姚崇说:“回禀陛下,微臣脚有疾。”唐玄宗就问他:“那你疼不疼呢?”姚崇说:“微臣疼在心里,不是在脚上。”脚疾却能心疼,唐玄宗都被吓到了,他问姚崇:“爱卿,这是怎么回事呢?”姚崇说:“张说近频繁和岐王接触,要是让其他人看到了,指不定怎么误会呢,所以我担心!”唐玄宗听到之后大怒,他把张说贬出京师,外放到相州去做刺史了。之前唐玄宗还想做个和事佬给他们两个人化解一下,如今怎么都恢复不好了。虽然说姚崇一直都能胜张说一筹,但是姚崇终究还是比张说大了16岁,他如今重病,他没有败给张说却败给了岁月。姚崇知道,一旦自己死了,自己的三个儿子没有一个人会是张说的对手。所以为了保住姚家,姚崇才对大儿子临终吩咐:“在我死后,你们把家中值钱的宝贝都拿出来吧摆着,等张说来,他看中什么,你统统给他送去,再让他帮忙写一篇墓志铭,你们拿到墓志铭之后要尽快把这件事传出去。”大儿子又问:“如果张说没有看中任何东西呢?”姚崇说:“那你们就赶快收拾行囊逃命去吧!”不久之后,姚崇病逝,张说也被重新提拔回京城,他本是去姚家看笑话,却被姚家的几样宝贝给吸引了,他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姚家长子看到,就暗中记下来了。等到张说离开之后,他随即就带着这几样宝贝去张说家,把宝贝送给他,还请他帮父亲姚崇写一篇墓志铭。张说看到宝贝,他也没有多想,直接就帮忙写了一篇。姚家长子一看,张说的撰稿水平真的相当不错,他拿着墓志铭就赶快呈报给唐玄宗过目,还立即让工匠把这篇墓志铭给雕刻出来。刚做完这一些,张说就派人要讨回墓志铭,他说有几处文笔不当要拿回去修改一下,但是姚家长子说:“陛下已经认可了,现下已经雕刻成碑文了。”张说这才说道:“姚崇临死,又算计了我一次!”因为张说本想找姚家的麻烦,但是他给姚崇写的墓志铭如实称颂了姚崇的一生,现在他就不能“自己打脸”再去找姚家的麻烦了。

5、姚崇个人简介

[微风]一日,唐玄宗对宰相姚崇问道:“爱卿的儿子,都担任了什么官职啊?”姚崇心里一惊,马上跪下请罪:“微臣糊涂啊!”那么,究竟发生了何事,唐玄宗这看似唠家常的话语,竟会让姚崇如此惶恐、甚至跪地请罪呢?事情还是要从头说起。姚崇,是唐朝的四大名相之一,他五朝为官,三度任相,从政四十余年,治国经验十分丰富,甚至在唐玄宗时,姚崇辅佐他开创了开元盛世,每次朝廷开始新兴,姚崇都会站出来拯救时弊,被时人称誉为"救时宰相"。[沙尘暴]另外,权术是官员的武器,也是处置矛盾冲突的常用手段,姚崇善变,像他这样有勇有谋、三度任相还屹立不倒的人物,自然在权术上更加活灵活现。但是,在权术的谋略之下,更需要揣测的是人心,在上述唐玄宗看似关心,实则问责的话语,姚崇心里登时一惊,他飞速思考到底是身边的哪个敌对之人在背后捅刀子,并快速起身向唐玄宗请罪。经过姚崇的检索,他马上意识到自己一定是被魏知古陷害了,毕竟两个人的恩怨可谓是由来已久。魏知古原是小官,经姚崇推荐提携,步步高升,但后面因为政治意见不一,魏知古开始频繁阻拦姚崇的政策和建议,后期魏知古竟然与姚崇达到了平级位置,因此两人的矛盾可谓达到了顶峰。彼时,唐太宗受姚崇的举荐,将魏知古调到东都洛阳主持吏部工作,这样的做法让魏知古认为姚崇故意在官场上排挤自己,所以更加恨透了姚崇。恰好姚崇的两个儿子也在东都当官,俩小子仗着父亲姚崇对魏知古有恩,不知深浅,一味请托卖官儿。姚崇虽然在政治上运筹帷幄,但在教育上却不堪做个严父,让儿子们养成了自傲受贿的性子。于是,魏知古回到长安以后,便不动声色,如实向皇帝汇报,指望一举摘掉姚崇。[胡瓜]皇帝也有趣,选个闲聊的时候,故意问姚崇有几个儿子,官居何职,皇帝算定,姚崇肯定替儿子说好话。谁料,姚崇在料定是魏知古在背后捅刀子以后,便心知此时他不仅要大大方方地认罪,还要如实向皇上言明所有情况。于是姚崇便向唐玄宗坦诚说道“微臣有三个儿子,但有两个儿子在东都,因为微臣平日的疏忽指导,个个都不争气,此时他们知道魏知古也在那里任职,肯定给魏知古找了不少麻烦,不过微臣还没有来得及与他们联系。”皇帝很是惊讶,他原以为姚崇必定会隐瞒儿子的劣性,为儿子开脱,却没想到姚崇竟在谈及此事之时,表现得如此大方,甚至还说出了实情,唐玄宗对此可谓大喜,于是又继续问姚崇:“爱卿又是如何知道此事的?”姚崇说道:“当魏知古官场失意之时,是我不忍他的才华就此埋没,所以收他作为门生,一路提携了他;我的儿子实在是蠢笨的很,必然认定魏知古曾经受了我的恩惠对我极度感激,从而容忍他们在东都胡作非为,甚至为他们在此地谋个一官半职。”唐玄宗听了姚崇的话语,倒是做了一个反向判断,他认为姚崇大公无私,魏知古却有负于姚,甚至当即表示要罢了魏知古的官。姚崇见此,便又坚持请求道:“是我儿子无礼,扰乱法纪,您能免他无罪,臣已深感万幸 若因我而贬逐魏知古,天下人必定认为这是因私害公啊。”[握手]唐玄宗见姚崇竟然想得如此周到,便就此作罢,不过之后还是降了魏知古的官级,让他当了一个工部尚书。不得不说,姚崇在权术上面真的是运筹帷幄,他先是猜到了唐玄宗的想法,后又如实回答贬低自己儿子,再用话语巧妙地将过去对魏知古有恩的情况告诉唐玄宗,后又在唐玄宗准备罢免魏知古的官职时,为魏知古开脱,以此巧妙地扭转了局势。所以说,姚崇能一直在仕途上顺利无阻,离不开自身高超的智谋,甚至像他这种官场斗争智慧的典型,还被冯梦龙记载在了人称“小资治通鉴”的《智囊》里,以便为后人研读品鉴、甚至趋吉避凶。不过,要说姚崇为官一生,宦海沉浮,终能得善终,不光因为他政治能力卓越以及其为人处世堪称,重要的还是离不开他此人的深谋远虑,既有识人之明,又有布局谋略!参考文献:《姚崇传》

6、姚崇

公元721年农历九月,长安的四方馆中,一代名相姚崇,气息奄奄地躺在床上。姚家人乌压压地聚在床前,等着听姚崇的遗言。姚崇示意3个儿子留下,摆摆手屏退了其他人。紧接着,他强打精神,对儿子们嘱托道:“我死后,你们一定要遵照我的吩咐行事,否则,全族将会招致灭顶之灾……”儿子们用力点头:“父亲,您请放心。”几天后,姚崇的政敌,张说,前来吊唁。姚家三子果真按照父亲嘱托,事先在灵堂摆满了奇珍异宝。张说见了宝贝挪不开眼,姚家三子便热情地将宝物送与张说,又诚恳地请张说为父亲撰写碑文。几天后,张说在家中后悔莫及:“姚崇老儿,比算计比智谋,我始终输你,你都死了,竟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01姚崇,是唐朝数得上的宰相,他这个人,有治世的大才,而且谋略超群。姚崇初入仕途,还是在武则天当政的时候。起初,姚崇只是个小小的兵部郎中,芝麻绿豆大的官。后来,姚崇在一次群臣商议制敌策略时,对战局分析得头头是道,一下子露了脸,当即被女皇提拔为兵部侍郎。不久后,姚崇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坐上了大唐宰相的位置。后来,神龙政变爆发,宰相张柬之为首的挺李派,发动宫廷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将太子李显推上皇位。而姚崇,虽然也参与了这次政变,却因为感念女皇对自己的恩情,在庆功宴上哇哇大哭,惹得新皇帝不满,直接被调到了亳州当刺史,坐上了冷板凳。直到唐中宗李显过世之后,李显的弟弟李旦继位,姚崇才被调回长安,重新当上了宰相。但这一次,还没等姚崇把宰相的位子坐热,意外再一次发生。当时,太平公主在朝中呼风唤雨,姚崇不肯依附她。结果太平公主一番运作,把他给贬到申洲当刺史去了。直到李隆基当上了皇帝,姚崇才再次得以重用。02张说,虽然比姚崇小了整整17岁,却差不多是和姚崇同一时期入朝为官的。张说是个天才少年,他20几岁的时候,在上万人参加的制举考试中,考了个第一名。武则天把他看作是一个难得的大才子,封他做了个太子校书郎。之后的几年,张说就在皇家出版社担任主编这类的工作,出版了很多书。后来,唐睿宗李旦执政时期,张说当上了宰相,还被指定为太子李隆基的老师。从此之后,张说成了李隆基的人。说起来,在太平公主权倾朝野的时代,张说还有过和姚崇相似的经历呢。同样因为惹了太平公主,张说也被调到了地方,坐上了冷板凳,直到李隆基铲除太平公主,才重新回到长安。03姚崇和张说,其实在初的十几年仕途中,交集并不算多,两人的恩怨,要从李隆基当上皇帝说起。公元713年,身为太子的李隆基,联合自己的兄弟和属官们,发动了“先天政变”,把太平公主一派连根铲除,顺便还“说服”老爸李旦退居二线了。就这样,李隆基坐上了皇位。一夜之间,参与了政变的队友们,成了朝廷的大功臣,纷纷受到了封赏。张说作为李隆基的老师,忠诚的太子d成员,对政变有功,自然也受到了封赏。李隆基让他做了中书令,还封燕国公,说白了,张说成了首席宰相。张说之前仕途受挫,郁郁不得志多年,这下子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席宰相,简直是冲上了人生巅峰。然而,张说才得意了个把月,就从皇上那里闻到了一股危险的气息。李隆基在公开场合,询问姚崇的情况。张说是个聪明人,他察觉到,李隆基这是有重用姚崇之心,甚至是想让姚崇当宰相。张说的猜测是正确的。李隆基刚刚继位之时,在兴奋和激动的情绪下,安排自己人张说当了首席宰相,同时,也将其他政变功臣,安排在重要、关键的岗位上。可想法往往是美好的,新领导班子运转起来之后,李隆基发现,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么回事。姚崇几十年宦海沉浮,为4位皇帝打过工,经历过多次政变,他深谙身居高位的风险,历朝历代位高权重者,能得好下场的少之又少。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身在诡谲莫测的朝堂,唯有走一步,看三步,具备远见和大局观,方能自保。素材内容来自奇韵历史阁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