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珍,字世玉,安定郡临泾县(今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人,北魏外戚大臣,武始侯胡深之子,宣武灵太后(北魏胡太后)的父亲,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他承袭父亲爵位为武始侯,并且离开故乡临泾,居住在京都洛阳。胡国珍的祖父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后秦文桓帝姚兴之子的勃海公姚逵的平北府咨议参军,他的父亲胡深,做过赫连屈丐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夏武烈帝赫连勃勃)的黄门侍郎,在北魏太武帝攻打夏国都城统万城时,胡深因为诚心投降而被赐予爵位为武始侯。胡国珍从小就勤奋好学,志趣高雅,喜欢清俭,他在太和十五年(491年)承袭父亲爵位。北魏宣武帝元恪喜好佛教,请了一些和尚、尼姑在宫里讲佛,其中一位尼姑就是胡国珍的妹妹。在宫里讲佛的几年中,她常常对周围的人说自己家的侄女多么美貌,而且有才学,被宣武帝听到后,就下诏将胡国珍的女儿胡氏选入宫中,不久她生下了儿子元诩,也就是后来的北魏孝明帝。当北魏孝明帝元诩即位后,尊母亲胡氏为皇太后,也就是宣武灵太后(下文简称为灵太后),同时孝明帝又册封作为外祖父的胡国珍做光禄大夫,因为即位时孝明帝的年幼,所以灵太后临朝听政。灵太后临朝后,册封父亲胡国珍为中书监、仪同三司,赐予绢布,每年八百匹,给他的妻子每年封赐四百匹绢布,家中姐妹也都有差使。胡国珍随同太师高阳王元雍、太傅清河王元怿、太保广平王元怀入居门下,共同处理政务。灵太后看到父亲已年迈,就不想让他过多操劳,但同时还要让父亲享受到各方面的荣耀,就封胡国珍做了司徒公、侍中,为此灵太后、孝明帝率领百官一起到他家里祝贺,并且为他办了盛大的宴会,宴会上气氛热烈,此时灵太后的母亲皇甫氏在景明三年(502年)死于洛阳,已经过去十六年了,就追封她为秦太上君。胡国珍年龄虽然已老迈,但他奉信佛法,天天念经,事事整齐干净。他每次出入,还能跨马据鞍,神龟元平(518年)四月七日,他步行了四五里路从自己建的佛像处回家,八日,他又去观看佛像,一直到晚上才肯坐下休息。由于过度劳累得病,灵太后亲白侍奉他吃药、吃饭,直到十二日,病逝,享享年八十岁。胡国珍在生前就表示死后要安葬在故乡洛阳,因为他的祖、父辈及胡氏诸多族人都葬在了洛阳,灵太后便在洛阳为父亲建造墓地,可是她内心也矛盾,便说道:父亲要葬在故乡是因为思念他的两位长辈,就像我会思念父母一样。于是到了后来,灵太后便将母亲的棺柩迎请来,与父亲胡国珍葬在一起。
2、北魏殇帝历史惨皇帝,被迫给柔然公主侍寝的北齐高欢被迫侍寝。·公元535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分别由丞相高欢和军阀宇文泰两位权臣掌控,并终以此成立了北齐和北周。在高欢和宇文泰的北边有一个强大的柔然,很明显柔然支持谁,另一个人就得遭殃。·公元545年为维系和柔然的关系。北齐神武帝高欢派遣使者前往柔然为儿子高澄求亲。柔然王同意和北齐联姻,但拒绝将女儿嫁给高澄。简单地说北魏实力长期远高于柔然,而且农耕文明对草原文明具备天然碾压优势。柔然族野蛮无知、不通礼法,因此也被北魏称之为蠕蠕族。《北史·蠕蠕传》中曾写到:"后太武帝以其无知,状类于虫故改其号为蠕蠕"。很明显这是一个蔑称。但柔然王曾被北魏皇帝封为蠕蠕王,这种侮辱性称号他也接受了。可见当时北魏的强盛,因此柔然王有慕强心理倾向于把女儿嫁过来,以后立自己女儿的儿子为帝等于变相拿下了北齐皇位。但北魏当时毕竟已经分裂了,柔然王觉得自己实力高于高欢和宇文泰任何一家。高澄只是个世子未必就能成为高欢的接班人,不保险,所以柔然王要求自己女儿必须嫁给高欢,一个50多岁的老头。高欢很无语,但形势比人强,还是同意了。·随后16岁的柔然公主嫁了过来。随行而来的还有柔然王的亲弟弟秃突佳。柔然王说了什么时候外孙出生,什么时候秃突佳回国。高欢对柔然公主重视,驱逐了皇后和一切妃子,独宠柔然公主一人,这也是柔然王当初联姻时的要求之一。但是高欢毕竟已经50多岁了,在那个年代属于高龄,对和柔然公主同房一事实在是力不从心。
3、北魏皇帝列表北朝5朝30帝中,只有这3位帝王能称得上是一代雄主,可惜都英年早逝!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452):灭大夏,北燕,北凉,驱逐吐谷浑,统一北方,饮马长江,44岁病逝;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迁都洛阳,推行汉化,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32岁病逝;三、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消灭北齐,攻击南陈,取得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再次统一北方,36岁病逝。如果这三位帝王中的任何一人能活过60岁,大一统的王朝或将更早建立!#北魏帝简介#
4、北魏文成帝翻译北魏宣武帝元恪(483年~515年),北魏第八位皇帝,孝文帝元宏次子,母为文昭皇后高照容。太和七年(483年),出生于平城宫。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册立为皇太子。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北魏孝文帝去世后,即位于鲁阳,由“六辅”(元详、王肃、元嘉、宋弁、元禧、元澄)秉政。他在位期间,扩建都城洛阳城,巩固汉化基础,废除子贵母死制度,又趁南朝齐梁更迭,向南朝发动一系列战争,同时北攻柔然,国势盛极一时。但他一生笃信佛教,浪费无数,钟离之战失败后,猜忌忠良至亲,导致外戚高肇专权,朝政日趋黑暗,国力逐渐衰败。延昌四年(515年),驾崩于式乾殿,年仅三十三岁,庙号世宗,谥号宣武皇帝,安葬于景陵。#北魏皇帝# #北魏历史上的皇帝#
5、北魏教帝的事迹中国九大古都(五十一)北魏北魏(386年~543年),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王朝。也称“后魏”“拓跋魏”“元魏”鲜卑族拓跋氏所建,传12帝。4世纪初,拓跋氏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等地建立代国,376年,为前秦苻坚所灭。386年,代国王族拓跋珪乘符坚淝水之战兵败之机复国,称代王,同年改称魏王,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建立北魏。他相继击败库莫奚,高车,柔然及后燕等,势力日益强大。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正式称帝。其孙太武帝拓跋焘时,先后灭夏,北燕,北凉,统一北方,与南朝宋对崎,其疆域东起辽西,西至今新疆东部,南达秦岭,淮南,北抵蒙古高原。493年,孝文帝拓跋宏宣布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不顾群臣反对,下令南征,从平城进至洛阳,以南征相要挟,迫使群臣支持迁都洛阳。随后下令全面汉化,皇族带头与汉族世家通婚,改姓为元。汉化包括制度,礼仪,姓氏,籍贯,语言,服饰,墓葬,覆盖全部,是历史上全面彻底的主动汉化。遭遇激烈反对,大臣叛乱,太子逃亡,但孝文帝坚决镇压,坚持改革,终至不可逆转。东汉中期,鲜卑族取代匈奴控制蒙古草原。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建立了北方一大半的国家,虽然没有统一北方,但在各民族中崛起势头为迅猛。北魏皇始三年七月(公元398年)拓跋定都平城,开始解散部落,大兴营造,快速吸收中原先进文明,迅速由部落制转化为有定居点,有宫殿,有典章制度的政权。公元439年,北魏军队兵临城下,北凉灭亡,北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
6、北魏庄帝北魏、西魏和东魏帝王世系传承简图北魏王朝后8年陷入皇族内讧,8年内换了7位皇帝。
7、北魏帝墓在哪里来自蒙古的元从二十一功臣,拓跋王朝。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的第一个王朝。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7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孝文帝拓跋宏迁都阳,大举改革。在拓跋珪开创北魏时,初有二十人跟随,将这二十一人称为,“元从二十一功臣”,而这二十一位功臣必须具备“初随太祖幸贺兰部”这一基本条件 。拓跋珪幸贺兰部是指北魏建立的前一年,为躲避独孤部谋杀,拓跋珪亡命贺兰部的事件。而这二十一人是拓跋珪流亡时期的主要成员,后来成为北魏建国的基石。#北魏帝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