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沆简介(崔沆和崔瀣做了什么)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8 08:14:03 浏览
1、崔沆和崔瀣做了什么

崔怡(?—1249年),高丽王朝武臣政权领袖,崔氏家族第二代独裁者。原名崔瑀,本贯牛峰,于1219年接替其父崔忠献而掌权,任内设立“政房”,强化崔氏家族的统治。1231年遭遇蒙古入侵,高丽战败,向蒙古称臣。崔怡为了躲避蒙古压迫,乃利用蒙古人不习水战及四处征伐而无法专顾高丽的特点,于1232年挟持高丽高宗迁都于江华岛,并下令重雕高丽大藏经以祈祷击退蒙古。1234年受封晋阳侯,后升为晋阳公,官拜中书令,1249年去世,传位于庶次子崔沆,谥号匡烈。#高丽王朝历史人物#

2、崔沆怎么读

“沆瀣一气”一词火了,上海一高校也因为这个成语又躺枪了近日,上海交大在学校一微信公众号中发布了一篇叫做“我们的抗疫手记校友篇”的文章。其中一句话引起了很大争议,是这么写的:“在交大的抗疫工作中,全校师生沆瀣一气、团结向前……”“沆瀣一气”这个成语是褒义带是贬义?《辞海》解释是: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据前人考证,“沆瀣一气”早出自宋代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南部新书》为宋代笔记小说,北宋钱易所撰。《南部新书》共分10卷,记载800余条,内容大多为唐代事。书中所述诸人轶事,以士大夫居多,合而观之,有唐一代的官僚百相图宛然在目。钱易在书中记载了这样的两则秩事:杜审权,大中十二年知举,放卢处权。有戏之曰:“座主审权,门生处权,可谓权不失权。”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第一个故事说的是,唐代宰相杜审权在主持贡举时,录取了一个名叫卢处权的考生,因为二人名字中都有一个“权”字,所以,被时人戏称为“座主审权,门生处权,可谓权不失权”。第二个是崔沆与崔瀣的故事,唐僖宗乾符二年科举,崔沆任主考官,应试考生为崔瀣,结果是崔瀣被崔沆录取了,高中进士。好巧不巧,两人同姓,名字中又分别是“沆”与“瀣”,合起来是一个词,所以人们在议论这件事时,又拿二人的名字开起了玩笑:“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象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按当时科场惯例,科举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座主)的“门生”,于是崔沆跟崔瀣就成了恩师(座主)跟门生的关系。“沆瀣”一词现在很少单独使用,不过它却有悠久的历史,系指夜间的水汽、露水。屈原在《楚辞·远游》中写有:“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从这个成语的起源来看,沆瀣一气只是一句玩笑话,并不含贬义,历史上也无崔沆、崔瀣营私舞弊的记载,它在很长时间里是中性成语,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变成了贬义成语。清代思想家王韬在《淞隐漫录》卷一二写有:“是年小度玉峰,未即售,归而旋遭寇难,流离之中,惟以杜子美、李义山两集相随,故发为歌吟,抑塞磊落,感慨苍凉,与草堂翁沆瀣一气。”说的是有个叫庄奋鹏的人,在流亡时期,只携带着杜甫、李义山的诗歌集,经常吟诵,直抒胸臆,他和草堂翁杜甫等人是沆瀣一气,志趣相投的人。清代小说家曾朴创作的长篇谴责小说《孽海花》第十四回写有: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应该说,直到清代,“沆瀣一气”还可以是褒义或者是中性。但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后”沆瀣一气“还是从一个褒义词或中性词变成了贬义词。

3、崔沆和崔瀣是亲戚吗

谢晋元等德盔骨干军官战前曾分批侦查上海陆战队驻地。唐朝的士族大概可以分成5支,其一是长江以南的“侨姓”,其二是东南的“吴姓”,其三是山东的“郡姓”,其四是关中的“郡姓”,后是代北虏姓士族,主要是北朝汉化的鲜卑贵族后裔。这五大世族当中又以山东士族跟关中世族实力为强劲。士族在唐朝中期以后虽然因为科举开始衰落,但还有不小的影响力,黄巢进入长安后,宰相豆卢瑑(昌黎豆卢氏 外戚驸马豆卢建之后)、崔沆(博陵崔氏宰相崔铉之子)、于琮(河南于氏,唐宣宗驸马,唐初功臣于志宁之后)、和裴谂(河东裴氏 ,裴度之子)等百名士族子弟躲藏在民间,黄巢都将他们捕获,给他们官职,但他们拒绝效忠黄巢,黄巢大怒将他们全部杀害。朱温篡位时候又杀尚书左仆射裴枢(河东裴氏吏部尚书裴向之孙)静海军节度使独孤损(河南独孤氏 外戚独孤信之后)、右仆射崔远(博陵崔氏,河中节度使崔玙之孙)吏部尚书陆扆(吴郡陆氏、宰相陆贽族孙)工部尚书王溥(太原王氏)等三十余士族官员逼杀(或诛杀),并投尸于黄河,朱温的心腹李振意犹未尽,对朱温说:“此辈常自称是清流,应当投入黄河,使之变为浊流!”朱温哈哈大笑,立即命人把这些尸体投入滚滚黄河,史称这次事变为“白马驿之祸”。经过黄巢朱温的折腾,强盛数百年的士族门阀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的宋明从此进入了不同于士族门阀为根基的科举文人统治时期。#崔沆简介#

4、崔沆崔瀣是什么关系

崔怡(?-1249年12月10日),是高丽王朝崔氏政权第二任独裁者,原名崔瑀,本贯牛峯(朝鲜语:우봉 최씨)。崔瑀是高丽权臣崔忠献之子,在崔忠献掌权的时候,东辽国的国君耶律金山入侵高丽,崔瑀在开京宣义门外进行阅兵。高丽的官军(朝鲜语:고려군)不堪战斗,崔忠献的私兵(朝鲜语:사병)强盛,击退了东辽兵。1219年,崔忠献得病将死,自知死后将有人叛乱,秘密叮嘱崔瑀勿来探望。于是崔瑀也称病不出,令女婿金若先(朝鲜语:김약선)侍疾。果然在崔忠献死后,将领崔俊文(朝鲜语:최준문 (고려))、池允深(朝鲜语:지윤심)、柳松节(朝鲜语:류송절)、金德明等密谋暗杀崔瑀,欲拥立次子崔珦(朝鲜语:최향 (1168년)),遣使请崔瑀前往探病。崔瑀再三不至,因此他们前往崔瑀的府邸邀请。崔瑀将他们逮捕,杀死了崔俊文,并将其他人流放海岛,随后将崔珦及其d羽全部杀害,成功掌权。根据《高丽史》的记载可以看出,与崔忠献相比,崔瑀更显仁慈。为了获得更多人的支持,他将崔忠献收藏的金银珠宝进献给了高丽高宗,将崔忠献夺占的田地退还原主,同时将搜刮的钱财发放给人民。崔忠献统治期间,卖官鬻爵现象十分严重;崔忠献本身亦是贪财之人,以贿赂多少来任命官职。崔瑀一改其作风,以才能来任命官职,同时又诛杀了一些不守法度的官员。正因为如此,在崔瑀的统治期间,高丽人开始逐渐愿意接受军政统治。1221年,高宗册封崔瑀为晋阳侯,但崔瑀辞去了这个封号。不久进叅知政事吏兵部尚书判御史台事。而崔瑀执政的时候正值蒙古帝国崛起之时,1225年,建立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派遣使者这可要求高丽朝贡,但被崔瑀拒绝,将使者礼送出境。成吉思汗当时正在征讨西夏,无暇顾及此事,而崔瑀也大肆调兵前往北部边境,并修筑北方的要塞以防备蒙古。同年崔瑀将百官朝见的场所改设于自己府邸的政房(朝鲜语:정방)之中,所有奏章经崔瑀批复后才告知高宗,高宗完全成为了一个傀儡和摆设。123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派大将撒礼塔入侵高丽。崔瑀亲自率兵抵御蒙古的入侵。为了增强高丽军队的实力,崔瑀派人重金诱使山贼、僧兵等为之效力,但终蒙古骑兵兵临开京城下的时候,崔瑀将自己的私兵全部用于保卫自己,守城的军队皆老弱之卒。另一方面,派遣使者赴蒙古营中请求讲和,但使者被拘禁。第二年崔瑀发现无法抵抗蒙古军后,将开京洗劫一空,把高丽王室、大臣和百姓迁移到江华岛。由于蒙古军不擅水战,因此高丽王室在崔氏政权灭亡后仍能安然无恙。1235年,因迁都之功,崔瑀被高宗封为“晋阳侯”。此后又进爵为公。1249年崔瑀病故。高宗为之罢朝三日,赠其“金紫光禄大夫、守大师、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上柱国、上将军、监修国史、判御史台事”,封晋阳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食,实封一千户,谥匡烈,葬礼十分隆重。后来又将其灵位配享于康宗之庙。1258年崔氏政权覆灭之后,高宗命令撤去其在太庙中的配享灵位,其绘于朝堂之上的壁上功臣形象也被抹去。1262年,元宗重建功臣堂,追授其为迁都功臣,又将他的画像绘于功臣堂上。崔瑀没有嫡子,只有嬖妓瑞莲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万宗(朝鲜语:만종 (고려))、万全。崔瑀初希望传位给女婿金若先,因此让两个儿子都到松广寺出家,后来崔万宗成为断俗寺(朝鲜语:단속사지)住持,崔万全成为双峯寺(朝鲜语:쌍봉사)住持。二人都聚集无赖僧为门徒,大肆敛财,胡作非为,各州县十分畏惧,但却无可奈何。刑部尚书朴暄(朝鲜语:박훤)认为这是祸害,建议崔瑀将二子召回,同时派按察使清剿并囚禁为乱的僧众。崔瑀听从了建议并照着做了。但崔万宗、崔万全回到京城之后,反诬告朴暄离间父子关系,于是崔瑀将朴暄流放黑山岛,释放了僧众。令万全还俗,改名崔沆。在崔瑀死后,崔沆顺理成章地继承了其权位。#高丽王朝历史人物##崔沆简介#

5、崔沆主要成就

上交被百度坑了,这么能体现高深学识的成语,你怎么不在首行提示一下当代汉语中它是贬义词啊。我们查到崔沆崔瀣这对师生情深的古典时,立马感动的泪眼朦胧看不清下面的字了,这就是我们要找到,my god要是能翻译成英文就更好了

6、崔沆做过宰相吗

公元880年十一月十二日,唐僖宗李儇登延英殿召开高决策会议,对着宰相们,唐僖宗惶恐不安,流泪哭泣。这一年唐僖宗18岁,孩子终究还是个孩子。面对危局,权倾天下的大太监田令孜还在吹牛:“请陛下准许我选拔左右神策军弓箭部队去守卫潼关,我亲自任都指挥制置把截使,前去拒敌。”18岁的唐僖宗不再是三岁小孩,他明白田令孜是在说大话,黯然道:“禁卫将士不熟悉战场厮杀,恐怕没有用处。”田令孜当然只是说说而已,他要说的话重点在后面:“从前安禄山叛乱,玄宗前往蜀中避难。”宰相崔沆附和:“安禄山只有五万人,无法和黄巢相比。”另一个宰相豆卢瑑接过话头:“当年哥舒翰有十五万大军尚不能把守潼关,今天黄巢贼众有六十万,而潼关又没有象哥舒翰当年那样庞大的军队。幸好田令孜真为大唐社稷着想,事先都有安排,蜀中三川节度使陈敬瑄、杨师立、牛勖倒都是田令孜的心腹,可以往西川躲避,这比起玄宗时的情况来,当然可以说是有备无患了。”唐僖宗的心如同坠入冰窖,两位当朝宰相,不为如何破解危局出谋划策,居然为避难蜀中早有准备而沾沾自喜,国家还有希望吗?”

7、崔沆和崔瀣

沆瀣一气[ hàng xiè yī qì ]基本解释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记载,唐朝有个主考官崔沆,录取了他的门生崔瀣。当时有人嘲笑他们:“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后用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详细解释1. 【解释】: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2. 【出自】: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3. 【示例】: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 ◎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四回4.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近反义词近义词 通同一气 串通一气 同流合污 狼狈为奸 臭味相投 朋比为奸 浑然不觉 猫鼠同眠 狐群狗d 浑然一体反义词 志同道合 自命清高 精诚团结 择善而从 肝胆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