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周刊简介(梨园周刊播出时间)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8 10:14:49 浏览
1、梨园周刊播出时间

#头条创作挑战赛# 京剧四大名旦中,程砚秋早到成都(1936年)。其后是尚小云(1958年),再后是荀慧生(1963年);而梅兰芳直到1961年去世都从未来过。对此,成都的京剧爱好者深表遗憾。1936年5月下旬,程砚秋应邀率剧团入川在重庆短期演出,搭档有花脸郝寿臣、小生俞振飞、老生王少楼等。当演出结束即将买舟东下之际,成都"已巳"、"七三"京剧票社受各界人重托派员赴渝,特邀程先生莅蓉示范。盛情难却,程砚秋于6月10日抵达成都,各界代表齐集牛市口车站迎接。他的搭档因践约已先回上海,随行而来的只有场面十余人。主持演出事务的早就做了充分准备,确定春熙大舞台为演出地址并提供班底,两家票社推出佼佼者密切配合。为了欢迎这位艺术家,春熙大舞台门前用鲜花扎成一座高大的牌坊,剧场四周和舞台左右亦用鲜花装饰,花团锦簇。程砚秋头三晚打炮戏的剧目是《金锁记》(探监·法场)饰窦娥,《汾河湾》饰柳迎春,《骂殿》饰贺后。《金锁记》中,他指定彩旦月月红饰禁婆,又挑选两名个头高大的演员饰刽子手。首场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程砚秋独创的低回婉转、如泣如诉的声腔艺术征服了观众。当年他三十多岁,身体开始发福,时值夏天,舞台侧边专门安排了一台电扇。三场演出盛况空前,轰动蓉城。演完头三场,程砚秋由人陪同到灌县游览都江堰、青城山。归来又应邀续演三场,剧目是《玉堂春》饰苏三,《甘露寺·回荆州》饰孙尚香,《朱痕记》饰赵锦棠。票社名票参与配戏,留下许多说不完的佳话。程砚秋这次来成都,不仅推动了蓉城京剧事业的发展,开创了专业与业余同台演出的范例,而且培养了观众欣赏"程派"声腔艺术的兴趣和爱好。票友中学他的随之大量涌现。六十多年过去了,程砚秋作古已四秩春秋。真正的艺术具有悠久的生命力。欣闻《梨园周刊》评说五小程旦,了解到不少师承程派艺术的中青年演员涌现,深感后继有人,欣慰!本文原载于《戏剧电影报•梨园周刊》,原题《剪烛西窗忆秋声》,作者艾芦#我要上 头条# #天津头条# #好腔调戏曲季# #程砚秋#

2、梨园周刊越剧

#头条创作挑战赛# 程砚秋先生以全面的艺术才华自成流派。一般观众的印象,总觉得他展示在不同的节目之中,而先声夺人的,还是程腔的音韵之美。但几十年来他从未忽略过对武打的研究和进取。如1939年程先生就请我的老师翁偶虹先生把《百花赠剑》按传奇原本改编为京剧,此剧中就有很好的舞蹈与武打技巧。程先生对于新剧目的编排上演,向来是要有一个缜密思考、精心推敲的准备阶段。当时山西梆子来京公演,其中也有这个戏,名为《百花亭》。程先生与翁先生不谋而合,亦有意改编此剧。二位观看了梆子的演出,对剧中的"饮茶"、"背兵书"的神气做工,"点将"一场掏翎子的身段都赞许。二位经过磋商、畅谈统一了认识,提出了想法确定了结构。程先生兴致极大,盼演心切,翁先生也兴奋不已,挑灯濡笔,一气呵成。剧本完成后,程先生满意。翁先生也称是与程先生遥相默契的得意佳作。由于剧中着重刻画百花公主刚强单纯、恃勇而骄的性格,从正义与非正义的是与非中,表现她那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女儿心肠,故取剧名为《女儿心》,于次年赴沪演出期间,出演于黄金大戏院。在这出戏里,程先生除创造几段新腔外,还特制了豹尾双枪,大显武打身手。"点将"一场,特制了24面百花旗,各绣应节花枝,场面绚丽、文武并重、红级一时。正巧,当时的"四小名旦"李世芳,也从山西梆子移植了此剧,取名《百花公主》。当他知道程也编排此戏时,他恐怕珠玉在前,自己的演出相形见绌,便婉转地告知程先生。程先生安慰他说:"但放宽心,我这出《女儿心》只在上海公演,决不在京津各地演出。营业收入也不会受影响。"果然,程先生谨守诺言,《女儿心》始终未在京津亮相,致使众多酷嗜程剧的人们,至今谈起,仍然引为憾事。【本文原题为“《女儿心》公演前后”,田有亮撰文摘自《戏剧电影报•梨园周刊》1999年第27期。图1为程砚秋、俞振飞之《春闺梦》;图2为李世芳之《百花公主》;图3为史依弘之《百花公主》】#我要上 头条# #天津头条# #程砚秋#

3、梨园周刊片尾

杜近芳的婚礼隆重,梅兰芳先生是证婚人。她爱人是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的高徒。这样一对郎才女貌的婚事,当然不能一般。我帮她请人布置礼堂,大幕上悬挂着一龙一凤,拥抱着大金双喜字。还请了京剧院和我院朋友们分别负责签名、发喜糖、招待来宾。那天到场的人坐满了礼堂,除梅兰芳、福芝芳夫妇外,司仪是李少春。嘉宾有马少波、袁世海、林巧稚、梅葆玥等以及京剧院同仁和我院的医护人员,我还记得那天是大雪纷飞,可前来祝贺的人仍是络绎不绝,真是盛况空前。(摘自李遥岑《好友杜近芳》一文,刊于2000年出版的《戏剧电影报•梨园周刊》)#每日读书打卡# #戏曲# #北京头条# #天津头条# #杜近芳#

4、2022年梨园周刊

#头条创作挑战赛# 50年代初期,张世麟领班到东北各地巡回演出,途经锦州时,曾做短期演出。那时我因年幼很喜欢看武戏,曾经看过他演的《金钱豹》。只见钢叉飞舞,在张世麟的身上前后左右飞转,不时腾空飞起。孙悟空是哪位扮演的我记不清了,跟斗翻的好,干净利落。二人配合默契,特别是飞叉更令人称绝。孙悟空从两张桌子顶上翻身而下并倒地而卧时,张世麟的飞叉已到胸前,双手接叉装作被刺状旋转身体,不迟不早,恰到好处,得到满堂喝彩。近在电视上看到张幼麟的《金钱豹》,功底和技艺都不错,美中不足的是飞叉一节欠父辈的火候,不是飞叉卧接,而是卧等飞叉。这种表演有一定的难度,可是只有更大的难度才会更精彩。父辈能够练就的,幼麟经过努力也会成功的。(文:王文林,原题《张世麟飞叉叫绝》,载于1999年4月19日出版的《戏剧电影报•梨园周刊》)#我要上 头条# #天津头条# #戏曲#

5、中央电视台梨园周刊

#头条创作挑战赛# 1998年,上海有线电视台曾播放过陆耀良说的评话《三国长坂坡》,其中有一段插说,大概意思是:赵云、魏延争攻凤鸣关,魏延向赵云说:"老将军一生一杆银枪百战百胜,凤鸣关由我来攻取吧!"赵云以为对方暗笑自己一生只会用枪作战,而不会用其它兵器。于是,待到了两军阵前,赵云就对魏延说,借将军大刀一用。不等魏延回话,抽过魏延的大刀上阵,力斩五虎。魏延心服,但不识这路刀法,向赵云请教,赵云说是关羽战长沙时所用刀法,由关羽传授。不知这是否是《凤鸣关》赵云使刀的原因,望大家帮助指正。(本文原题《浅议京剧中赵云使大刀之缘由》,凌松撰文,摘自《戏剧电影报•梨园周刊》)#我要上 头条# #天津# #戏曲##梨园周刊简介#

6、梨园周刊戏曲频道

谭门七代,一脉薪传,谭氏家族的历史,浓缩了京剧近两百年的发展历程。谭元寿先生的经历,则另有其厚重,他有比其前辈与晚辈更丰富、更复杂的经历,时代的氛围与社会的变革,影响着谭元寿先生的艺术经历和成就。《谭派掌门谭元寿》是和宝堂与张斯琦为谭元寿先生写的评传。他的祖居在京剧的发源地:湖北江夏。其祖上辗转进京亲历了汉调的京化,即京剧的衍变与升华,以至清宫无谭不欢,京都戏园无生不谭,更有梁启超先生赞其“声名廿纪轰如雷”。他身穿慈禧太后所赐曾祖之龙袍,假CCTV空中剧院主演曾祖杰作《连环套》,他的子孙或为今日头牌须生,或为长安大戏院之主演。承上启下,七世佳话,演活了黄忠、范中禹、孙悟空、蔺相如、诸葛亮、郭建光等艺术形象,传承着一部近二百年的“英秀堂”史,同时也是一部浓缩本的京剧史,为此欧阳中石先生谓之“谭门元寿”也。和宝堂,1947年生于北京。1959年就学于北京市戏曲学校,学习京剧老生。启蒙老师是喜连成科班头科名须生陈喜星,又得余派须生杨菊芬、王少楼、胡盛岩等以及武生教师王德禄、诸连顺、安晓峰等教授。中专毕业后向北京梨园公会会长沈玉斌学习京剧史,向戏曲理论教师刘建华、范钧宏、吴祖光学习京剧表演理论。长期担任北京市戏曲学校专业教学研究室主任和教学督导,负责编写京剧剧目教材,同时兼自由撰稿人三十余年,著作有《松柏庵往事》、《为京剧号脉——和宝堂戏曲杂文集》、《谭门七代》、《苟慧生》、《谭富英》、《赵燕侠》、《张学津》等,并长期为《北京晚报》、《梨园周刊》和原《中国京剧》等各报刊杂志撰稿。作为京剧人,力主京剧恢复主演中心制和自由挑班演出的体制,支持艺术个性的张扬,流派的复苏,反对京剧的“话剧化”。张斯琦,1990年生,毕业于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自幼喜...(展开全部)和宝堂,1947年生于北京。1959年就学于北京市戏曲学校,学习京剧老生。启蒙老师是喜连成科班头科名须生陈喜星,又得余派须生杨菊芬、王少楼、胡盛岩等以及武生教师王德禄、诸连顺、安晓峰等教授。中专毕业后向北京梨园公会会长沈玉斌学习京剧史,向戏曲理论教师刘建华、范钧宏、吴祖光学习京剧表演理论。长期担任北京市戏曲学校专业教学研究室主任和教学督导,负责编写京剧剧目教材,同时兼自由撰稿人三十余年,著作有《松柏庵往事》、《为京剧号脉——和宝堂戏曲杂文集》、《谭门七代》、《苟慧生》、《谭富英》、《赵燕侠》、《张学

7、cctv11梨园周刊

望着《梨园周刊》上连载的《厉慧良与厉家班》的文章,泪水蒙住了我的眼睛,一段往事涌上心头。那是1955年6月11日的下午,我正要下班(当时我在天津恒源纺织厂工作),有人告诉我传达室有人找我。到那一看,原来是厉慧良来我厂观摩业余剧团的活动。在活动中我提出能否合作演出?慧良一听就乐了,原来他也早有此意。我们一拍即合,马上定戏码、定人头、定下转天晚上由慧良携夫人在我厂礼堂与我们进行合作。戏码是我厂司机杨派老生杨守泉的《文昭关》;厉夫人薛慧萍和张仲魁的《钓金龟》;大轴是厉先生的《艳阳楼》。他饰高登、我饰花逢春、陈建民的青面虎、郭寿奇的呼延豹、张德华的秦仁,其他角色也都由我厂业余剧团的演员担任。由于有厉先生参加演出,我格外兴奋。开场我走了三个虎跳一个前扑,走边时一气拧了二十多个旋子。(这次)演出效果大出慧良的意料,他高兴地说:"全国各地专业演员和票友合作演出的颇多,但像今天只有一个专业演员其余全是票友配演这样的大戏,尤其又是武戏,实属少见的了。"这次演出相当成功,受到本市内外行的一致称赞。看过的觉得意犹未尽;未看到的则是惋惜得很。各种渠道传来信息,希望能有机会再次合作。时至华北地区物资交流大会在天津召开。接到万国权的电话:"听说你们和厉先生合作演出的很不错,能否再次合作给物资大会助助兴?"由于万国权同志的相邀我们才得以再次合作。彼时,上海京剧团正在中国大戏院演出。我们利用他们演出空隙,星期天日场在中国大戏院,晚场在耀华中学礼堂,原班人马进行演出。戏码是日场增加了哈鸿筠的《断密涧》,晚场增加了万国权的《坐寨盗马》。这次演出更是轰动全市,前台人满为患,后台拥挤不堪。上海京剧团全体演员观看了演出。纪玉良、王正屏、李仲林等对演出之精彩、配合之默契大加称颂。演出后李仲林问厉先生:"这是哪个班?"厉先生笑道:"全是票友。"李不信,厉先生把我和孙洪文(鼓师)叫过来说道:"他们真是业余的!"并指着我说:"如果今儿我不演高登,是他演。"当时他们几个人还赞扬我的扮相漂亮,真不简单。在当时万国权同志与我们经常合作的剧目有:《艳阳楼》《挑华车》《将相和》《霸王别姬》全部《除三害》等。当时慧良已是相当知名的艺术家。他平易近人、没有艺术家的架子,他对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对业余演员的热情指导和提携,使我终身难忘。本文原载于2000年8月7日《戏剧电影报•梨园周刊》。李士勤口述,沈良整理。图片素材源自网络。侵删。#头条创作挑战赛# #我要上 头条# #天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