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耕堂臨古:臨西周中期《裘卫盉》銘文。《裘卫盉》通高29厘米,口径20.2厘米,重7.1公斤。有盖,鼓腹,连裆,足作圆柱形,管状长流,鋬为长舌兽首状,盖与器以链环相接。盖沿及器的颈部均装饰着垂冠回首分尾的夔龙纹,流管装饰三角雷纹,是西周共王时期铸造的温酒器。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该器盖内有铭文,主要记载了周恭王三年,一个名叫矩伯的奴隶主为向裘卫换取觐见天子的东西,即价值八十朋的玉质礼器和价值二十朋的皮裘礼服,分两次付给了裘卫1300亩农用土地,作为索取礼品的代价。裘卫把这件事情报告了执政大臣,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还进行了授田仪式,从而确认了转移土地归属的合法手续。铭文:隹( 唯)三年三月,既生霸壬寅,王爯旂于豊,矩白庶人取瑾璋于裘卫。才(裁)八十朋,厥贮,其舎田十田。矩或取赤虎(琥)两、两鞈(韦合)一,才(裁)廿朋。其舍田三田。裘卫乃雉(矢)告于伯邑父,荣伯,定伯,亮伯,单伯,乃令(命)参(三)有司,司徒,微邑,司马单舆,司工(空)邑人,服遝受田。燹、(走甫)、卫小子瑶逆者(诸)其卿(飨),卫用作朕文考惠孟宝盘,卫其万年永宝用。
2、田徽铭文【巴尔库尔古镜】纪晓岚先生自述——田耕野老丈领兵驻扎巴尔库尔时(即巴里坤。“坤”字用吹唇声读它,就是“库尔”的合声),军士凿井得到一面镜子,制作精妙。镜上的铭文字形既不是隶书,也不是八分书(“隶”就是现在的楷书,“八分”就是现在的隶书),好像是唐代景龙年间的钟铭,只是因受泥土的侵蚀多处有剥损。田老丈珍惜它,经常带在身边。田老丈死在广西军府时,将古镜交给我姐姐的女婿田香谷。这面古镜传到香谷的孙子时,忽然下落不明。后来,有位姓戈的亲戚在市场上得到古镜,把它还给田家。去年,田家想制作镜屏,将古镜寄到京城,请我考定。我交给翁树培检讨推敲铭文的内容,才知道是唐代的文物。我替田家将翁检讨的释文刻在屏脚上,题了三首诗在屏背上:“曾逐毡车出玉门,中唐铭字半犹存。几回反复分明看,恐有崇徽旧手痕。”“黄鹄无由返故乡,空留鸾镜没沙场。谁知土蚀千年后,又照将军髯上霜。”“暂别仍归旧主人,居然宝剑会延津。何如揩尽珍珠粉,满匣龙吟送紫珍。”香谷的孙子自己有题识,也刻在屏背上,详细地叙述古镜的来龙去脉。《夜灯随录》记载,威信公岳钟琪西征时,有一位裨将得到一面古镜。岳钟琪向他讨取而没有得到,裨将因此遭受祸害。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与田老丈得到古镜的时间、地点完全相同,我怀疑就是这面古镜有关情况的讹传。(故事来自《阅微草堂笔记》,图文无关)
3、田铭文的出生日期2005年,一件中国包道在德国拍卖,但买家认为是赝品,拒绝出价。一个外国人看到刀上的字喜出望外,花了13万欧元买了下来。7年后卖了4830万!德国慕尼黑有一家小型古董拍卖公司,专门拍卖盔甲兵器等一些古董。2005年10月,这家拍卖公司举办了一场小型拍卖会,所有的藏品都来自东亚国家。然而,拍卖会上的大多数古董都不寻常,如一些日本山城、韩国头盔等。在拍卖的后半部分,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中国点头。拍卖师向一群买家介绍这把中国腰刀,上面刻有“乾隆年制”的铭文,应该是中国乾隆年间的古董。我看到这把用和田玉制成的大刀刀柄,上面有一串奢华的黄流苏。白云的刀身与刀柄连接处,有金银镂空的刀针,刀身布满黄金制成的吉祥图案和各种吉祥花饰,精致奢华。剑鞘由桃木制成,刻有三个镂空镀金装饰。拍卖公司显然不知道这件瓷器宝刀的来历,但是从它华丽精致的工艺就能看出它的不简单!主持人随后给出了6000欧元的起拍价,台下的买家在一阵混乱后恢复了平静,然后大家开始出价:9000欧元,10000欧元,30000欧元...很少有人知道这把精致的宝刀。拍卖公司简单介绍,这件武器可能来自中国清朝皇室,是一家德国餐馆老板的藏品。至于来源,就不清楚了。自从这本《中国包道》第一次出版以来,大多数外国人看不懂它。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可能是清朝皇家包道的赝品,所以他们在竞标时谨慎。有意思的是,拍卖公司对这把刀的高价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所以起拍价只有6000欧元,甚至还不如一把普通的日本山城高!就这样,经过几轮竞价,终价格定在了8万欧元。之后就没人愿意出价了。毕竟,没有人是大输家。如果你买了一件不知道真假的工艺品,你会损失很多。就在主持人要敲定这笔交易的时候,一个老外突然开价13万欧元,把现场其他买家吓了一跳。当然,没有人愿意再和他争夺这把宝刀。他如愿以偿,买下了这个“宝贝”。和其他买家不同,这个老外是个“中国通”,是个识货的人。他在观察拍卖时,偶然发现这把宝刀上除了“乾隆年制”外,还有两个小铭文。铭文在剑柄正反两面的金银丝框中,正面用隶书“田字十七”,背面为“宝腾”。从刀上的铭文来看,如果这把宝刀是真的,很可能是一把乾隆御用腰刀!据北京故宫博物院档案记载,乾隆皇帝曾命清宫署制造一批极为精美的皇家宝刀,与拍卖中的腰刀相似,共造了90把。根据命名规则,有“田字”、“人字”、“帝子”三种,每把宝刀的数量为30把。这些腰刀都是乾隆亲自命名编号的,每种的数量从一把到三十把。比如田字的30刀数量是从紫苑1号到田字30号,只是名称不同。众所周知,乾隆皇帝一直自诩“武功高强”,同时为了发扬先人的尚武精神,决定打造这些军刀。第一批剑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开始设计制造。但直到乾隆六十年后,才造出四批刀,也就是说,这九十把刀,造了四十多年!那么,为什么才90刀就要这么久?原来乾隆皇帝要亲自过问这些宝刀的制造。无论是设计图、刀鞘、样式甚至是上面的花纹、文字,都要一个一个的过审批。比如刀的样式确定后,要造一把木样刀,送给乾隆玉兰;刀柄的玉质和花纹也需要皇帝亲自检验。当时从新疆进入北京的美玉有限,这些刀的铸造进度也比较慢。制造过程更加严格。每完成一道工序,掌柜都会将宝刀送到养心堂,交给乾隆玉兰。经过反复检查,甘龙将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并要求制造办公室在修改后再次提交,直到甘龙满意为止。就这样,第一批刀花了10年才完成,可见乾隆皇帝的重视。在制造完成后,他亲自提拔制造处司库白为外交大臣。乾隆皇帝喜欢这些精美的腰刀,不仅多次赋诗称赞,还在庆典、木兰求仙、游览名胜、接近外国使节等许多场合佩戴,以示皇帝的威严。乾隆四五十年后,这些刀有一部分被送到盛京祭祀祖先。清末民国时期又回到故宫博物院的军械库,现在故宫博物院有50多件。分别是:田字1号到26号,帝子1号到27号,人字1号到26号,中间的数字语无伦次,但是其他30把宝刀都不见了。恰好外国人拍下的这把“田字十七号宝腾刀”属于失传的宝刀之一,但其真伪不明,多数人认为是赝品。不知道,过了半个月,这个点头的身份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英国举办的中国文物展中,这把宝刀受邀参展。中国的专家发现,这把宝刀与故宫的“田字十八霜明”宝刀相似。经专家鉴定,此“田字十七号”确为真品甘龙腰刀,国家一级文物。随后,这条价值不菲的咸鱼翻身,估值从13万欧元飙升至4000万人民币。2012年10月,“田字十七号宝腾”包道在嘉德秋拍上以4830万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了中国皇家制品拍卖的高纪录!
4、田铭文出生日期2019福禄寿喜,吉语银锭美好的祝愿。在众多留存的历史银锭中,有一类以吉祥祈福语言为铭文的银锭独树一帜,深得民众的喜爱成为人们贺礼祝福馈赠的常见用品。这种钱有各式各样美好祝愿语的吉语银镚不仅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也是招财进宝的象征性物品。在存世的吉语银锭中,重量有一两、二两、三两、五两、十两、五十两!铭文以福禄寿喜为多见,福字很有趣,拆开看就是有衣有田、有口饭吃就是福,也就是人们美食无忧,就是福气就是幸福。因此福一直是过去和现在人们追求的目标,是一个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福"字银锭是吉语银锭中常见的品种。"禄"本义是福气、福分,后引申为俸禄,当官就有钱。因此古代人就把当官当做人生成功的标准,"寿"为长久之意。中国自古就有祝寿文化,比如六十岁称为初寿,八十岁称为中寿、百岁称为高寿。再如七十七岁称为喜寿,八十八称为米寿,九十九称为白寿等。在日常生活中,将健康长寿视为一种福气,相互祝寿的用品都冠一个"寿",比如寿面、寿桃、寿联等等。铸造"寿"字银锭,也是用于祝寿,寓意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喜是汇字,从口同著著也通声,意为"乐队"。"口"指声音,引申为高兴、快乐,让人高兴快乐的就是喜。喜事、喜气洋洋、喜形于色、喜上眉梢等等。"喜"字银锭即是为满足人们之间相互贺喜送礼的需要,各地银楼专门制作的贺喜银锭!除了福禄寿喜外,还有天官赐福、"招财进宝"、"一本万利"、"黄金万两"、"日进斗金"、有的还并配以招财童子至利市仙官来祈求生意兴旺语的五十两重的开炉锭。商家开门做生意,图的就是生意兴隆,财源广。还有更直接的把渴望发财的愿望铸在银锭上。比如"戳记】见我发财"铭文的圆碗锭。有这种银两要入手的可以找我。
5、田字铭文是什么2014年,遵义要修一个大型水库,贵州省考古文物研究所接到任务,对即将淹没的区域进行一次大范围的抢救性考古勘测。结果就在遵义新浦区发现了一座一墓两坑的古墓,考古人员异常激动。因为早在1982年,这里就发现了两座一模一样的墓葬,分别是“播州”曾经从唐朝到明朝延续700多年的大的土司杨家在明朝时的两位土司杨铿和杨烈各自的夫妇墓葬,曾经出土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文物。所以考古人员几乎肯定这也是杨氏家族的土司墓葬了,异常兴奋。但是挖着挖着,考古人员彻底失望了,队员们辛辛苦苦,仔仔细细挖了好几个月,结果一无所获,除了些烂得剩下木头桩子的棺椁,初步推断可能是宋朝的墓葬,其他就没啥新发现了,看样子就是一个普通百姓墓。但是考古人员又不是盗墓的,看到没有经济价值,就整个丢在一边了。就算这些烂木头,考古人员仍然按照程序,细心地、按部就班地清理出来。就在清理二号坑这些烂木头的时候,突然又有了意外发现。扒开这些烂木头上的腐朽物,露出了一条条横向的黄色、白色的细长条。这让考古人员感到意外,伸手一拉,发现两侧都有抓钩。考古人员很快意识到,原来这些就是用来勒木成板的抓钉,而且它们是材质竟然是金和银的。棺材板上的抓钉都是金银做的,这立刻推翻了考古人员之前认为的普通百姓墓,这说明这还是土司杨家的墓啊。考古人员继续往下清理,惊喜开始不断浮现出来,不断的由黄白之物露出来,而且远比金银抓钉要精致珍贵,无论造型还是工艺,异常讲究。它们是金杯、金盘、银瓶、银灯盏、银执壶、银碗、银筷,等等。然而这才是刚刚开始,随着一号坑被继续清理,才发现金银器层层叠叠,开了一层又一层,足有上百件之多,让考古专家目不暇接,惊讶得嘴巴一直无法合拢。随之而来的是,就算是杨家的土司墓,可是如此奢侈的墓葬,究竟又是宋朝的哪一代?南宋还是北宋?这是考古学专家们急切要搞懂的问题。金银器专家们从一个带盏托的黄金耳杯上面的云雷纹,很快判定这是典型的南宋器物。这就不奇怪了,因为正是从南宋开始,由于商业的高度发达,金银器才正式告别了皇家专享,进入到了寻常百姓家里的。明朝人写的《水浒传》里,西门庆才可以花几两银子叫个“外卖”酒席;王婆才可以让人给她打个金镯子。但是即便如此,用这么多金银器陪葬,普通人就做不到,杨铿和杨烈的墓里也没出土这么多金银器,换句话说,杨家土司再有钱,理论上奢侈到这个程度也不是一般土司。这一下子又让考古专家们陷入了沉思。于是专家们抓紧了对两个墓穴的清理发掘进度。很快一号坑再次传开了消息,在一个木制盾牌下面,发掘了大量的刀、枪、箭镞等兵器。在这堆兵器的下层,又发现了一柄金黄闪闪的宝剑。这说明这墓主人是极有可能是一个武将啊,但很可惜,宝剑上并没有某某专用的铭文,仍然无法确定墓主人身份。好菜不怕晚,就在考古专家一筹莫展的时候,还是二号坑给出了答案,在二号坑出土的一个银烛台上有一行不起眼的铭文,让专家们很快锁定了墓主人的身份。烛台上刻着“乙卯田都统司公用”,放在普通人的眼里,这段话还是白搭。但是专家们不一样。“都统司”这个职务是南宋朝廷针对少数民族设置,只出现于1220到1260这段时间之间;南宋时有“都统司”的乙卯年,一下就锁定了公元1255年;2号坑是妻墓,妻子姓田,田家和杨家的世代通婚,那这个一号坑必然还是杨家人;所以一查史书,立刻确定了一个人,那就是杨家第十四世土司杨价。关键杨价为什么在南宋会如此留名呢?因为著名的“青野原之战”,蒙军突袭四川,宋军四川主帅赵彦呐大败,被困于今甘肃徽县青野原,就在众人坐困危局之时,杨价带着5000播州军奇袭蒙军大营,大败蒙军,解了四川之围,解了南宋之危。后来杨价还被宋理宗封为“武功大夫”,他麾下的“播州军”被赐名“御前雄威军”。如此杨价之墓出土如此之多金银器皿,以及大量兵器,就不奇怪了。南宋将领有钱,看来此言亦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