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的简介(过秦论上朗诵)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8 10:47:58 浏览
1、过秦论上朗诵

今天很多人说到秦灭亡的原因,都把其归结于秦始皇的暴政。西汉初年大儒贾谊把秦朝的灭亡归结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司马迁也说秦始皇大兴土木,暴虐无道。对于这些评价,很有可能是为了给灭秦的西汉王朝提供合理合法存在的依据,吸取秦亡教训,所以肯定要对前朝的皇帝和问题来说事,故意夸大其词,甚至抹黑和妖魔化。当然,秦帝国的崩溃,是个复杂的问题,很难用单一因素来解释,秦始皇本人性格也起到了双刃剑的作用。秦人五百五十年的民族梦,在秦始皇十年期间转化为现实,极大地膨胀了秦始皇的帝国信念,他迫不及待地希望看到中央集权下的帝国社会能够蒸蒸日上。才智过人的秦始皇多疑、自大,尤其是统一全国后,因为胜利来得太突然,导致他刚愎自用,秦二世也是如此。二十万秦军的投降和被项羽坑杀,已经宣告了秦帝国军事防御体系的崩溃,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在咸阳城内,沉溺于酒色,不问政事的秦二世依赖手段毒辣、疑心颇重的宦官赵高,使秦帝国的命运葬送在了一个宦官手中。如果我们冷静下来,不难发现,在那个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秦帝国的灭亡也在情理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秦帝国之前的商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高峰。统治者为了更好地掌控国家,采用了以血缘为基础,分封其王室宗亲来统治各自所辖地区,他们对君王个人负责,并定时向君王汇报各地的政务,我们称之为“分封制”。这套政治制度下,人们如何相处办事,来维护社会的稳定,需要核心价值观的支撑,这个核心价值观,就是礼。随着礼制的不断完善,形成了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政治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宗法制度,使得人与人之间有等级、地位的区别。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在进入春秋战国之后,已经不能周天子王权的合理合法性。此时诸侯纷争、社会制度的变更以及王室权力的下移,诸侯国僭越礼制的现象层出不穷。面对群雄纷争的政治局面,作为偏隅一角、国力弱小的诸侯国秦国,开始认识到了西周旧制——“分封制”体系存在的弊病。因此在秦孝公即位之后,任命商鞅主持变法,秦国走上了改革之路。经过了两百多年的曲折探索,不但完成了王国至帝国的历史性转变,而且在始皇帝时确立了一套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政权郡县制。此时的皇帝,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秦始皇摒弃了之前以血缘关系分封诸侯进行管理的模式,而是通过在全国建立郡县,选拔任命官吏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地缘政治开始走向中国的历史舞台。由于血缘已不是维持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关系的纽带,为了这套政治制度合理有序地运行,秦始皇必须建立起一套文化价值理念为帝国保驾护航。只可惜,秦始皇并未完成这样的政治构思,面对来之不易的统一局面,他只能靠着严刑酷法、集于一身的无上权力治理国家,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构想在他去世之前也没有实现。尽管秦帝国昙花一现,但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制度传给了西汉王朝。这套政治架构经历了汉初的一百多年才得以完善和巩固,并在西汉中晚期逐渐形成了以规矩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理念。什么是规矩呢?规矩其实就是超越了血缘、门派的一套制度理念,通俗地说就是按照法治理念办事,这与商周以来形成的礼制观念,是属于两个不同性质的文化价值体系。恰恰是这套为人处世的核心价值观念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并未成形,即便是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国家治理体系,如果缺少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以法家思想处置一切,那么对于一批长期处于分邦建国制度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东方六国百姓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东方六国地区的文化习俗和观念得不到认可,那么社会治理体系也逐渐会被否定。于是乎,我们看到了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的“揭竿而起”,看到了刘邦、项羽在楚地的起兵举义,秦王朝的短命或许也在情理之中。其实,不管人们怎么说秦王朝的短命或者秦始皇的暴政,我们必须承认他这个的政治创举,正所谓“百代行秦政”,秦始皇所创立的这套政治体系,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帝国时代的中国面貌,推动了华夏文明的演进,影响着后世近两千多年。

2、过秦论的背景和含义

商鞅交法。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赢政仅仅花费10年时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长达200多年的战国混乱时代,实现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然而其灭六国并非赢政一代人之功。西汉著名史学家贾宜《过秦论》,曾经评价此举为"奋六世之余烈"。这六世的第一世之功便是家喻户晓的"商鞅变法"。公元前362年,也就是秦始皇出生前的103年,年仅21岁的秦孝公赢渠梁继位。此时的秦国早就没有了春秋穆公时的霸主地位。经历了几代君主的地位动荡之后,国力相比其他六国相差甚远,肥沃的河西之地还被旁边的魏国给夺去了。年轻的赢渠梁接下的秦国是一个妥妥的烂摊子。外有当时第一强国魏国虎视眈眈,内有各大老氏族饱含私心各怀鬼胎。秦孝公不愿意秦国毁在自己手里,决心效仿其余六国的变法之举,改变秦国落后挨打的情形。一指发往天下的《求贤令》就此而出。正是这纸《求贤令》招来了强秦之法的缔造者:商鞅。商鞅原是卫国人(河北河南交界),卫姓公孙,所以叫卫鞅,也称公孙鞅。后来因变法有功封至商·之地,所以后世皆称为商鞅。商鞅变法使秦国有了与其他六国争霸的实力,更为秦国吞并其余六国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可是一个变法到底是如何改变了这个烂摊子的弱国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废除贵族权力,取消继承特权,设立军功制。周天子是以分封制来管理天下的爵位和土地都是以继承的方式来传递的。在他分封的各个诸侯国里面也是如此。诸侯们将天子分封的土地,再次分封给身边的功臣亲友,可谓是一人立功,不仅全家享福,乃至子子孙孙都能够享受由先祖所带来的福禄。这种制度在刚刚周朝建立的时候,还能激励将士奋勇建功,为家族为后辈打出一片天地。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土地官位、权力都被这种士族所把持所占有,新人无功可立了,甚至立功也没有办法得到奖赏,没有了。贵族们坐享其成,平民们一直贫困。商鞅正是看透了这一点,他废除贵族的权利、爵位、土地,是不可以继承给下一代。贵族子弟们如果想要富贵,就只能拿起刀枪,拿起自己的学识来建功立业,自给自足。这个做法虽然激起了大片老氏族的不满,但是有效的推动了人才的产生,让贵族子孙知道,想要权力、想要财富就要自己努力,让平民和奴隶也有了翻身建功的机会,让他国的人才也有了一展抱负的平台。秦国也因此有了自己的人才体制。也正是因为这个制度,后世的司马错、樗里疾、张仪等等名臣名将不断涌出,使秦国越来越强大。·第二:废除奴隶制和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化。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国家对于土地管理的一种方式,始于商朝,盛于周朝。国家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各个氏族、地主,地主驱使奴隶们耕种,每年交一定的粮食给诸侯和国家。分封土地的地主不准买卖、不准转让,因此地主们想要收获更多的粮食,只能压迫手下的奴隶。而奴隶为别人打工,自然不可能全心全意,所以导致土地大面积荒芜、稀疏,国库粮食也是糟粕。奴隶们饱受地主的压迫翻不了身,土地荒芜人烟稀少。商鞅之法废除了奴隶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化,使地主们可以卖出不需要的土地来换取金钱,一些装饰物等等。奴隶们也可以用自己的积蓄,买得自己的土地,为自己的土地劳作,肯定是更加尽心尽力,劳作好的还可以减轻甚至免除赋税。这个制度使得大面积荒地得以开垦,激发了农民的耕作积极性,秦国国库粮食变得越来越丰沛,农民对国家也更有归属感了。·第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战国时期以农业为本,人民生存需要粮食,出兵伐敌需要粮食,臣子奖赏也是粮食。商鞅之法激励农民工作,并且对那些弃农经商之人给予惩罚,严重的甚至会让一些人全家贬为奴隶。重农抑商与土地私有化使秦国粮仓丰富,给了秦军打持久战的底气和资本。在后世著名的长平之战前期,秦将王纥与赵国名将廉颇对峙三年之久,廉颇坚守不出,秦军又是远道而来。之所以能撑住三年,很大程度上都是仰仗于秦国的重农抑商政策。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孝公之子秦惠文王赢驷拿下巴蜀作为粮仓,同时商人的流动性也比农民的流动性要大很多。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战国时代,如果没有足够的农民、务农会使国家动荡,不利于管理。·第四个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普遍推行郡县制。我们之前说过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一个个诸侯、氏族、地主管辖自己的土地,在自己的土地里,土地领主就是神一般的存在。随意杀戮、随意管束、随意制定法律,导致君主对偏远地带的管束几乎为0。郡县制的颁发推翻了这些领主的神权,将秦国全国分成31个县,县令和郡首都由中央直接任免,能者居上。同时为了更好的管理郡守,县令还颁发了连做法划分:伍、什、里、乡等,要求互相告发。一旦发觉包庇者,连同犯罪者一同处罚轮刑,这一法度的颁发使秦国进入了君主高度集权的状态,使君主想做的事情不会被老世祖所牵制,可以放开手脚、任免官员、治理国家。

3、过秦论必考题

年轻未必不英雄。汉朝贾谊,十七岁服侍汉文帝,写下传世的《过秦论》,死时仅三十三岁。项羽二十四岁起兵,三年打到咸阳。二十八岁自立西楚霸王,卒年三十二岁。孔明二十七岁当军师,周瑜死时才三十六岁。三国末年的王弼,注释《庄子》,《易经》,死时二十四岁。李世民起兵时只有十八岁,做皇帝时也只有二十六岁。宋朝名将岳飞,死时才三十八岁。马克思写《共产d宣言》时,才二十九岁。列宁三十一岁时创造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生命的长短由天不由我,我们要做的是赋予时间以生命。点赞有鸿儒,关注无白丁!

4、过秦论粤语版

抄书打卡第37天。古文观止之《过秦论》"过秦论”实为“论秦过”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为了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主张,本文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分析了秦王朝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过秦论》的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通过对秦国兴盛历史的回顾,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结论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高中课文选用的是《过秦论》的上篇。本文的语言独具特色,文章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且将对偶与排比浑然揉合的长句相间其中,处处重复却无累赘之感,句句相似也无雷同之嫌,读来琅琅上口。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2、第4、第5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这样写,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5、过秦论背景简介

過秦論一一贾谊(西漢)二、#过秦论的简介#

6、过秦论间简介

秦二世而亡,汉要总结经验教训,于是有过秦论出现,过秦论写的文学水平很高,但是从政治上,就有一句话正确,就是攻守之势异也,秦进攻的时候,就要尽量压缩既得利益阶层,调动所有社会阶层的积极性,但是统一天下后,就处于守势了,这个时候就要培养既得利益阶层,让这些阶层和国家共存亡,这样国家才有守护者,老秦的士族就是,秦能撑五百年,两次连首都都被攻破,但是还撑了下来,就是因为有老士族和秦国共存亡!秦二世而亡,就是没有这种老士族存在,所以汉帝国才封建诸侯,否则吕后死后,汉一样会二世而亡!七国之乱比二世而亡还是要好!

7、过秦论的简介是什么

中华贤士(五)初中语文课本里有两首诗写到他,一首是《贾生》,一首是《过长沙贾谊宅》,他才华横溢,只可惜英年早逝,留给后人多少感叹!贾谊是西汉时期的政论家,年仅三十三岁就抑郁而终了,但是他却用短短的三十三年惊艳了历史。他出入仕途就被火速提拔,更是深受帝喜,但因为多方势力排挤,他被迫出京。三年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在当时就是未来的政坛新星,但他却抑郁而终。他死后,汉文帝念念不忘,而且他的文学作品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的歌颂、赞誉,《过秦论》更是被鲁迅先生称为西汉鸿文。他提倡节俭,西汉时能出现“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贾谊功不可没!

8、过秦论的详细介绍

【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完全是贾谊的书生之论】相信大家都读过秦谊的《过秦论》,他把秦王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归结为秦朝的苛政和暴行,说秦王朝不通权变,没有根据形势变化改变政策方针,建国以后仍然采取战国时期的欺诈和强压政策,不能与民休息、实施仁政,所以很快就消亡了。这个解释有一定道理,但仅仅指出了一个侧面,没有说到根本问题上。其实,秦始皇死后的秦二世,杨坚死后的杨广,虽然有一点昏庸,但都比明朝中期的混蛋皇帝强百倍,明朝中期的政策更混蛋,但为什么明朝江山能够延续,而秦朝和隋朝很快覆亡了呢?根本问题在竞争者身上。在皇帝不开明、施政不行的情况下,如果老百姓都安分守己,或者即便有一些不满的人,但他们的能力和能量都不行,掀不起大浪,那么,混蛋皇帝的政权也是倒不了的。反之,如果老百姓中出了智力和能量都很大的人,还有很大的抱负,那么,皇帝们就要小心了。如果你明白事,把这些人选出来,高官厚禄利用起来,他可能成了你的帮手。如果皇帝不明白事,甚至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什么都不在乎,踩死你就像碾死一只蚂蚁一样,那么,问题很可能就来了。这些人一定会瞅准机会揭竿而起,推翻皇帝的江山。所以,秦二世而亡,根本问题,不仅仅是秦王朝没有实施仁政,更重要的是群众里面出了人中龙凤,皇帝不仅浑然不觉,还逼得他们走投无路,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这些人一旦起事,你就拦不住了。#过秦论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