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牧割据简介(州牧割据的局面)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8 13:06:08 浏览
1、州牧割据的局面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对地方官的官名很感兴趣,比如什么北海太守,荆州牧,还有什么刺史,但是不求甚解,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区别和层级关系。总的来说汉代的地方政府分两级,郡和县。汉代有一百多个郡,每个郡有十到二十个县,那么全国总共有一千一百到一千四百多个县。汉代郡长官称太守,地位与中央的九卿平等。汉武帝时,为了更好的控制地方,实行监察权,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中央向每部派一个特派员来监察地方官,这个监察官就叫刺史。平均每一个刺史的调查区域不超过九个郡,地方实际的行政还是由太守负责,刺史只是一个耳目。汉成帝的时候将刺史改为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西汉后期由监察官变成地方的军事长官,之后又废置。到汉灵帝时,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再设州牧,掌一州之军政大权,比如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都是割据政权,地方不尊朝廷,汉室江山愈发风雨飘摇。#州牧割据简介#

2、州牧割据的历史事件

#历史开讲#《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汉献帝建安五年)黄巾起义后,东汉政权四分五裂,出现了割据各地的州牧(管辖一叫军政大权的官吏)、郡守(掌管一郡军政大权的官吏)之间争夺地盘的大混战,北方地区形成了袁绍和曹操两大割据势力隔黄河对峙的局面。曹操,(155一一220)字孟德,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出身于中小地主。一方面镇压过黄巾起义,另一方面他对现实有较清醒的认识,接受了农民起义的一些教训,曾采取了某些比较开明的政策,如屯田、抑制豪强兼并等,来缓和阶级矛盾。他胸怀大志统一中国大志,在军阀混战中逐渐扩大势力,统一了北方。袁绍,出身于“闯世居三公位”而势倾天下的名门豪族家庭。他怀着割据称王的野心,起兵后,收罗了名士、游俠,勾结中国境内的北方乌桓奴隶主军事政权,扩张地盘,搞分裂中国军阀剧。逐步占有骥、青、幽、并四州成为全国大的军阀。曹操军事上的节节胜给袁绍的军事割据来极大威胁。袁绍来个先发制人,拉起三军倾巢而出。向许昌扑来。公元200年,袁、曹两军在官渡(今河北中牟县东北)进行了一次争夺中原地区的决战。曹军虽然在兵力上和物资供应上居于劣势;但曹军政今严整、内部统一,战斗力较强。曹操利用袁军内部矛盾重垂、政治腐败、军心涣散、轻敌无备等种种弱点,实行轻兵偷袭战术,烧了袁军的粮草辎重,并乘其军心动摇之际,一举歼灭了袁军主力,尊定了统一中原的基础。大战的序幕刚一拉开,曹操就在白马、延津两地分别采用声东击西和诱敌深入的战术,出奇制胜地歼灭了袁绍的部分主力,大挫了袁军的锐气。首战告捷使曹军初步扭转了战略上的被动地位。接着,曹操又指挥军队大踏步地往后退,撤到官渡一线,凭借有利的地形,以逸待劳。同袁绍足足对峙了三个多月,寻找战机。终曹操根据实际军情,抓住袁军的弱点,主动出击。曹操与袁绍的决战打响了。在金秋十月的一个晚上,曹操亲率“精锐步骑”五千,打着袁军旗号,踏着星光,衔枚疾行,直插袁绍的屯粮之地乌巢,一把大火将乌巢屯粮全部化为灰烬。兵马未到,粮掌先行,乌巢被烧,军心动摇,此时袁军大乱,不战自溃。兵败如山倒,四散逃去。曹军趁机全线出击,如排山倒海之势向袁军压去,歼灭袁军七万多。袁绍后只带着一群残兵败将,逃回河北。不久,气得便一命呜呼了。官渡之战,后以袁败曹胜而载入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史册中。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又攻下袁绍盘踞多年的老巢河北地区。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在一群残兵的拥持下,投奔辽西乌桓而去。乌桓是中国北方境内的一个奴隶主军事政权,他乘中原多年内战的机会,经常侵扰北方,“略有汉民合十万余户"。对于乌桓的入侵,原先拥有重兵的袁绍,不但不抵抗。反而“立其酋豪为单于“,与之狼狈为奸。袁绍的养虎为患,结果使北方人民的生命财产,蒙承受了很大的损失。这次袁绍兄弟逃到乌桓,两股势力和在一起,“屡次入塞为害”,向曹操大举进犯。面对袁氏兄弟和乌桓的进攻,曹操又率轻骑长途跋涉,直捣乌恒的心脏地区一一柳林(辽宁朝阳南),大破乌桓,彻底消灭了袁氏割据势力。曹操自起兵以来,身不离鞍,马不停蹄,先后消灭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对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巨贡献。

3、州牧割据是战争吗

在东汉时期,大的地域行政单位是州,相当于今天的省,州的高长官或为刺史,或为牧。二者区别在于:刺史只拥有州的行政权,牧则兼有州的行政权和军权。早在汉光武帝时代,州牧曾因权力过大被取消,到东汉末年,州刺史因为没兵权,无力招架黄巾起义的浪潮,朝廷不得不恢复州牧制度。而后,黄巾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但无数手握实权的州牧却演变成割据势力。像曹操、袁绍、刘备这些赫赫有名的乱世军阀都先后以州牧的身份独霸一方。#三国#

4、州牧割据的原因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这是东汉王朝崩溃的号角。为了挽救这个无可救药的朝廷,刘焉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在各州刺史之上再设置一个州牧,统领本州的军政大权。这个提议终形成了地方拥兵自重的情形。刘焉本来想的是避难,没想到不光地方诸侯赞同,连朝中官员也寻求到地方去主政。于是刘焉成了益州牧、太仆黄琬成了豫州牧、宗正刘虞幽州牧。一时间,东汉王朝连兵权也没了。而紧接着群雄割据时代。刘焉本来想去交趾做州牧,他觉得那边比较安全。可是侍中董抚说,益州之地有帝王之相。这本身是一个大不敬的话语,可是刘焉并没有阻止,反而觉得他说的对。于是就改了主意,跑到益州做他的州牧去了。东汉王朝把宗亲派去做州牧其实也有效仿西周,诸王守藩屏。刘焉、刘虞、刘表、刘繇等人就是带着这样的任务去了地方。可是他们去了之后就完全不听朝廷的话,毕竟在那个军权决定一切的时代,土皇帝往往比真皇帝更吃香。事实也是如此。真皇帝马上就要吃苦头了。刘焉带着他的“东州兵”进入益州,原本想着是做个山大王。没想到他的基业被他的亲戚刘备给霸占了。而作为一个外来户,刘备带来的队伍更加复杂,某种程度来说,益州终选择投降也跟这复杂的人员组成有一定的关系。刘备接受了刘璋的这个盘子后,开始封赏群臣。所以,刘备势力的关系网更加复杂。关羽、张飞、糜竺、简雍等人是多年来随刘备南征北战的平原派,诸葛亮、马良是荆州时期的心腹,法正、董和、李严等人代表了东州人的利益,黄权、彭羕等人则是益州本土人士的代表,至于马超则属于外来依附的实力派人物。如此复杂的人员组成,历代执政官要干的事就是整合和安抚。一旦内部不稳定,那都有可能直接背刺。所以蜀汉会第一个灭国,跟人员组成有关。因为热爱益州的本土人士并没有受到重用,而外来户占据了高领导岗位也许这种人员构成也会给后来人提个醒,调和各方势力才是治国之道。#历史#

5、州牧割据是谁的天命

公元188年,太常刘焉向汉灵帝刘宏建言,提议用宗室、重臣为州牧,在地方上凌驾于刺史、太守之上,独揽大权以安定百姓。刘宏采纳了这一建议,史称“废史立牧”。“废史立牧”造成了各地割据军阀的形成,汉帝国皇权开始瓦解,成为压垮大汉的后一根稻草。#州牧割据简介#

6、州牧割据的意思

浅谈东汉末年宗室刺史和州牧的作用和地位。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十分动荡,在这个时期,宗室刺史和州牧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他们的行动和政策不仅直接影响到地方政治,也与整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密切相关。在东汉末年,宗室刺史是由皇室成员担任的官职,主要职责是管理地方行政、军事和经济事务。他们是皇室成员在地方政治中的代表,也是地方政府的高长官。宗室刺史的职位通常分为三级,分别是刺史、都督和大将军,他们管理的地区包括州、郡和县等,其职权和地位较高。宗室刺史的任命和调动通常由皇帝亲自决定,这也反映了其地位和重要性,在东汉末年,由于宗室成员的数量众多,因此宗室刺史的任命和调动比较频繁,这也导致了一些宗室成员在地方政治中的角色变化,有时甚至发生了政治斗争。宗室刺史在东汉末年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维护皇室利益。由于宗室刺史是由皇室成员担任的官职,他们的首要职责是维护皇室的利益在政治上,他们通常支持皇室中的一派,以保护自身的地位和利益,在军事上,他们也会积极抵抗外族入侵,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地方政治稳定,宗室刺史在地方政治中的地位较高,他们可以通过实施一些政策和措施来维护地方政治的稳定,例如,他们可以鼓励农民生产,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提高地方经济水平等。推动文化繁荣,宗室刺史在地方政治中担任重要角色,他们可以推动当地文化繁荣,他们可以赞助学者和艺术家,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提高地方文化水平,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有利于吸引人才和促进社会发展。彰显皇室的统治地位。宗室刺史作为皇室成员在地方政治中的代表,他们的地位和职权直接反映了皇室的统治地位。通过宗室刺史的管理,皇室可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加强对地方政治的控制和管理。在东汉末年,州牧是地方政府的高长官,主要负责管理州的行政、军事和经济事务。州牧的职位通常分为三级,分别是州牧、都督和大将军,州牧的权力范围通常包括一个州和其下辖的郡和县等。州牧的任命和调动通常由中央政府决定,但也存在一些地方权贵干预州牧的情况,在东汉末年,一些州牧因为贪污腐败或者政治不当被罢免,也有一些州牧因为政绩卓著而受到重用。州牧在东汉末年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维护地方政治稳定。州牧作为地方政府的高长官,其主要职责是维护地方政治的稳定,他们可以通过推行一些政策和措施,调节地方社会矛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维护地方社会的和谐。高长官,他们的任命和调动通常由中央政府决定,但也存在一些地方权贵干预州牧的情况。通过对州牧的任命和调动,中央政府可以加强对地方政治的控制和管理,维护朝廷的统一和稳定。东汉末年的宗室刺史和州牧在地方政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宗室刺史代表皇室在地方政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加强皇室的统治地位,维护地方政治的稳定,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州牧作为地方政府的高长官,其主要职责是维护地方政治的稳定,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强对地方政治的控制和管理,维护朝廷的统一和稳定,因此,宗室刺史和州牧在东汉末年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作者观点:本文主要参考了陈寅恪、汤用彤、周宏和邵广昭等学者的相关著作,并结合了史料和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力求全面客观地展示了东汉末年宗室刺史和州牧的作用和地位。参考文献:[1] 陈寅恪:《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纲要》,商务印书馆,1996年。[2] 汤用彤:《东汉政治制度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3] 周宏:《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4] 邵广昭:《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