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帝简介(东帝为什么叫正统)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8 17:59:08 浏览
1、东帝为什么叫正统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前秦的第二位国君苻生性粗暴、猜忌暴虐,身边人“得保一日,如度十年”。357年,堂兄苻坚将苻生囚禁,废黜他为越王。苻生被废后,苻坚继任为前秦第三位国君。不久苻生被杀,时年23岁。​比较阅读:《世界文明史》​1、罗马西帝君士坦斯被部下马格尼提阿斯刺死。2、罗马东帝君士坦都击灭马格尼提阿斯,再统一帝国。3、匈奴人中的一个分支侵入俄罗斯。

2、东帝汶与中国的关系

公元751年四月,唐朝军队与南诏军队在西洱河进行决战,唐军大败,六万唐军将士战死,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成了光杆司令,狼狈逃跑。西洱河大战是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唐军第一次遭遇大惨败,作为第一责任人的鲜于仲通应该受到朝廷的严厉处罚,甚至有杀头的危险。可是朝中有人好做官,鲜于仲通当年行善积德接济过落魄的杨国忠,善有善报,兵部尚书杨国忠一手遮天,把鲜于仲通的惨败说成大胜,对他论功行赏!阁逻凤国王收唐军尸骸,筑“京观”,刻石称“天宝战亡士座之墓”(即万人冢)。 阁逻凤国王北附吐蕃,吐蕃赞普封阁逻凤国王为“赞普钟”,即蛮语赞普弟弟的意思,赐金印,吐蕃赞普还给阁逻凤一个“东帝”的称号。阁逻凤国王刻碑于国门,说自己是逼不得已背叛大唐王朝!#东帝简介#

3、东帝怎么独立的

#关注俄乌局势新进展#【俄乌危机的剧本,早在战国时代就曾上演过,普京很有必要看一看】当前的#俄乌局势# ,不由让我想起我们战国时代的一段尘封往事。齐湣王田地,齐宣王之子,田齐的第六代君主。即位之后,欲振俄国——噢不——齐国雄风,掀起了与秦争霸的一系列战争。秦国毕竟山高路远,一时难以短兵相接,决一雌雄。再说秦国实力在那摆着,多少年的西方霸主,老虎屁股轻易摸不得。那就先想办法摆平身边这些近邻吧!这些人是倾向于连横还是合纵,到底是敌是友,总也要先摸摸底儿吧。那就先从楚国开始吧!齐湣王即位第二年,即公元前301年,攻楚,大破楚军于垂沙,楚国求和;公元前300年,攻韩,韩国求和;公元前298年,齐国又纠集魏、韩联军攻秦,兵临函谷关,秦国为之割地求和。天啦噜!乌拉!几仗下来,齐湣王一时风头无两!发出了苍茫大地、舍我其谁的感慨!与此同时,北方的燕国,与齐有家仇国恨的燕昭王,正站在刚刚筑起的黄金台上,千金买马骨。这小子可谓励精图治,求贤若渴,只为一雪前耻。但燕王就像当年的越王勾践一样,表面上对齐王服服帖帖,像对自己爹妈一样恭恭敬敬地伺候着,以使其对自己放松戒备。燕王派苏秦出使齐国,骗取了齐湣王的信任,一度被任命为齐及其他列强多国丞相,苏秦利用这一切有利条件极力挑拨齐与各国关系,又一再忽悠齐王出兵去吞并富裕却弱小的宋国。但宋国真的是肥肉吗?不!它是烫手山芋。在当时的战国,相当长的时间里,各国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制衡局面,虽然战争不断,但都是打打和和,打败了也不过是割地赔钱认个错而已。但如果真有一国想吞并另一国,国际社会的列强马上就不乐意了。为什么?因为格局轻易不能变!一国独大或者己国处于劣势的局面,决不允许发生。所以,齐国一旦进兵欲吞并宋国,秦王就怒了!跳着大喊:齐王不要脸,竟然敢动我的小兄弟!我要马上出兵!马上!援助乌克兰!但苏秦此时就恰如其时地出现在了秦王面前。他告诉秦王:老大,千万不可出兵!动动你的猪脑子想想啊!如果宋国被灭,楚国及韩赵魏那帮家伙必然兔死狐悲,战战兢兢,时时刻刻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宋国,由此必然倒向大秦的怀抱,你不动一兵一卒,得到列强支持和拥戴,利益实现大化,这样的生意去哪儿找?秦王一拍桌子,眼珠子一转,看着苏秦说:你小子简直是蔫坏蔫坏的!我喜欢,就依了你了,hiahiahia……苏秦感慨唱到:是谁导演这场戏?在这孤单角色里……剧本果然按照苏秦导演的方向发展,齐国吞并了无辜娇小的宋国,但也彻底失去了楚国、三晋等的支持。对这结果感到开心的除了秦王,还有当时战国的某个球队,为之也很是高兴了一阵子,因为他们的国际排名终于可以上升一位。上天欲让人灭亡,必先令其疯狂。吞并富有的宋国后,齐湣王自称东帝。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并周室,自称天子,野心越来越大。燕国默默地看着这一切,终于说:是时候了!齐王四处树敌,燕王则趁此良机,遣使与魏、楚联系,并派乐毅赴赵,促使赵王劝说秦国伐齐。共同的利益使他们结成了“背约”同盟,对齐国形成了从北、西、南三面包围之势。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带领秦、燕、魏、赵、韩五国联军大举进攻齐国。拉开了一场灭国之战的序幕。联军势如破竹,攻破齐国七十二城。临淄被攻破之后,齐湣王出逃到卫国,卫国国君让出王宫让他居住,齐湣王却依然傲慢,卫国人恼了要揍他,湣王只得离开卫国,跑到邹国、鲁国,依然很吊的样子,邹、鲁的国君也都不愿收留他,于是齐湣王辗转逃亡到齐国五都之一的莒地,苟延残喘。此时楚顷襄王为分占齐地,便以救齐为名,派楚将淖齿率兵入齐。齐湣王很开心,幻想借助楚军力量抵抗燕军,还委任淖齿为齐国丞相。却不曾想,淖齿脑袋一抽竟然杀了齐湣王,并与燕国一起瓜分了齐国侵占的土地和财宝。齐王在看到刀刃临颈时,有没有喊一声“天亡我!非战之罪”就不得而知了,但齐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大秦一统。宋国无辜,和乌克兰一样,成了大国争斗的棋子,但又该如何评价齐国呢?在俄乌这场纷争里,如今的各国,又都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亲爱的朋友们,是你们发挥的时候了……

4、大连东帝幼儿园简介

诸侯封号六:公元前165年,朝错尚书建议薛藩,也就是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当年齐王刘则死无子,文帝借此机会于次年重封齐国淮南国时,将其1分为六,淮南1分为三,屡建了贾谊重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策,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太子刘启是为景帝,景帝即位后,朝错得到进一步重用,提出许多改革措施,公元前154年,朝错再次建议薛藩上书杨扬30篇,其主要矛头直指吴王刘备,我们象山菜也历史悠久,从那个汉朝已经开始那个,呃,生生生产,产业了将近两千多年,历史史启刚是象山传统制盐方法的传人,两千多年前,吴王刘备就管理着今天象山地区,吴王刘备是刘邦的侄子,在诸侯王中实力强,吴国东面临海可主盐牟利,境内有铜山,刘备派人铸铜钱,号称无钱遍布天下,此时其他诸侯国也纷纷扩大自己的实力,景帝顾虑重重,生怕一招不慎招致不可收拾的后果,刘备知道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于是悄悄联络楚赵,焦西,焦东,淄川,济南六国准备起兵反叛,当时朝廷削夺吴国封地的诏书一道,刘备率先在广陵起兵,答出诸朝错的口号,诸侯纷纷响应,史称七国之乱,一时间战争的烽烟弥漫了全国,尽管汉景帝已有所准备,然而七个诸侯国同时反叛,这显然远出乎他的预料,他赶紧派太尉周亚夫等将领,分兵三路阻击叛军,但景帝毕竟年轻,执政时间不长,他整日坐卧不安,他在想薛藩之举是否太草率了,警闭惊恐之余,接受袁盎的建议,在朝左上朝时将其逮捕,并立即行刑,朝错穿着朝服在东市被处以腰斩之刑,然而筹措之死并不能阻挡刘备的反叛步伐,当朝廷使者令刘备拜授皇帝诏书时,刘备已自称东帝,至此景帝放弃幻想,一心评判吴楚军首先遇到景帝的弟弟梁王的坚决抵抗,攻城不下,太尉周亚夫趁机断其粮道,叛军转而进攻屯兵昌邑的周亚夫君,周亚夫坚壁不出,待叛军断粮人心涣散,大败齐军,刘备弃军逃走,仅有数千将士随从楚王自杀,刘备逃到东岳,东岳王杀了他,将他的头送往长安,七国之乱仅三月就被平定,公元前145年,景帝下令诸侯王不得治国,将其任用王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降低官员级别,改丞相为相,减省立员以和中央官区别,诸侯王权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权显著增强,公元前142年,年仅15岁的太子刘彻正在提前举行成人礼,因为此时的景帝已经病入膏肓,一年之后景帝驾崩,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经过文景之治后,汉王朝已步入鼎盛时期,中央与诸侯王的势力对比已发生全面逆转,强势的汉武帝将对诸侯王问题做彻底的解决。

5、东朝帝简介

农历二月初六,民俗传说为东华帝君诞辰。东华帝君,全名为东华紫府少阳帝君,另外还有扶桑大帝、东皇太一、东帝、东王公等多个称号。是男神天团领主之一。其原型传说是商汤太乙,更可能源于古人对太乙星的崇拜。

6、东帝墨荷

列国争雄的战国与尊王攘夷的春秋有很大的不同。井田制度被废除,分封贵族退出历史舞台,以私人占有土地为基础的地主阶级兴起。郡县制的推行,政府直接管辖郡县,消除了世袭等级贵族割剧的局面。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战国时代整个社会面貌与春秋时代已经不同了。战国初期,列国表面上还处于诸侯地位,赵、魏、韩分晋以后还要经周威烈王认可,田氏代齐以后也要经周安王和诸侯认可。公元前367年东周分裂为东周和西周两小国以后,列国揭去了薄薄的诸侯面纱,公然称王称帝。公元前334年,齐、魏“会徐州相王”,魏尊齐威王为王,齐尊魏惠王为王。楚国之外,七国中齐、魏早称王,出于名家代表惠施的策划。公元前325年,秦惠文君自称为王。同年,魏惠王又尊韩威侯为王。公元前323年,魏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有魏、韩、越、燕、中山五国参加,从这年起燕、赵、中山也开始称王了。“齐魏相王”本来是为了合纵抗秦,秦为了连横攻魏又拉拢齐国,“五国相王”又是为了合纵反对秦国和齐国。列国就这样在争雄斗争中纷纷称王。大国都已称王,人间的名号无以尚之,便把至上神的称号拿过来。公元前288年秦又拉拢齐国称帝,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竞相称王称帝不是没有意义的游戏,这种现象反映着战国时各国的性质以及政治抱负。战国时的各大国由分封制度下服事天子的诸侯国彻底脱胎换骨为地区性的主权国家,这些地区性主权国家的抱负不再是共奉天子,也不再满足于借用尊王的旗帜建立霸权,而要统一天下、建立全中国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随着列国争雄过程中各族融合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春秋时的百余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20余国,战国中期越亡于楚后,便只有七个大国了。七国本身都是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齐国内有原来的东夷各族。秦国内有义渠、大荔等西戎各族。燕国内有原来的狄族、北戎。楚国疆域大,有原来夷族、越族、濮族、蛮族。三晋更有原来狄族的许多后裔。七国疆域内的各少数族与华夏族趋向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交往十分密切,大多逐渐与华夏族融合起来。处于七国周围地区的各少数族与七国的关系既有对抗又有和平交往。各族之间日常和平交往不会像剧烈冲突那样引人注目,各族日常交往没有被大量记载下来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战国时各族交往扩大,人民之间友好关系发展,各族人民共同推动中华文明发展无疑是基本历史事实,各少数族也作出了特殊贡献。例如战国时完善的铁器制造早出于南方民族。又如棉花的引入种植、棉织品的纺织早也来自南方的少数族。与列国争雄相伴的“大一统”观念承认华夏与四方“五方之民”存在的事实,主张各族在一个统一政权下共同发展。战国时天下统一还不是现实,但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天趋势。形成于战国时的许多著作都讨论了“大一统”这个时代课题,有的还设想了“大一统”后治理天下的方案,包括《管子》、《公羊传》、《禹贡》、《周礼·职方氏》等。《禹贡》托名大禹,被编入《尚书·夏书》,《职方氏》假托为西周制度,被编入《周礼·夏官司马》,实际都是战国人设想中的大一统国家制度。《禹贡》依据山川地形将“天下”划为九州,《职方氏》依据战国时七国疆域将“天下”划为九州。九州与中央的关系则按照距京畿远近划分,每500里为一服。《禹贡》将天下划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职方氏》划分为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蕃九服。这样的行政区划在历史上都没有完整地存在过,但表达了以天子为国家示首、以王畿为中心的“大一统”思想,包括华夷统一的理想。这种“大一统”观念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重要历史作用。以后封建王朝的国家元首有皇帝和天子双重称号,皇帝是对“王侯”(包括郡县)而言,天子是对“四夷”而言,体现了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根本事实。《管子·小匡》已有“东夷、西戎、北狄、中国诸侯”五方的名称。《礼记·王制》叙述了“五方之民”经济、文化、习俗的差异以后说:“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认为各族的经济、文化、习俗的差异是环境不同造成的,在各自的环境下都有合理性。治理各族地区要“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修教齐政是统一,“不易其俗”、“不易其宜”是尊重各族的特点。这种因俗而治、不抹煞各族特点的主张在后来的历史上得到发展,成为治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民族政策的一条重要原则。#读史日记#

7、东帝与西帝是什么关系

中国历史事件:公元前288年,秦国老大秦昭襄王认为自己实力很强,开始谋取帝位,就对外自称“西帝”,然后让权臣魏冉跑到齐国,叫齐国国王称“东帝”,史称“齐秦互帝”,然后秦国还要求齐国一起打赵国。苏秦建议秦王先接受这个建议但是不执行,等秦王先称帝,要是引起天下人口诛笔伐,齐王这时候不称帝就可以收买人心。秦昭襄王分析利弊后也不再称帝,还是对外称秦王。

8、南通东帝

公元前286年,取得合纵抗秦、官拜六国相邦的苏秦,献计助齐湣王举兵灭了宋国,可让齐湣王没有想到的是,这正是做了16年“卧底”的苏秦为自己布下的诱饵。苏秦,战国时期外交家、谋略家,师从鬼谷子。官至六国相位,可谓权倾天下,那他为什么还要做“间谍”呢?这事儿,与燕昭王有关。公元前316年,燕国38代国君姬哙,做了一个震惊世人的决定:把王位没有传给太子姬平,而是禅让给了丞相子之。姬哙想学尧帝禅位许由、舜帝禅位大禹,可他没想到的是,时代已经大不相同了。太子姬平,心有不甘,又无计可施,就在他一筹莫展之时,齐国派使者偷偷来见自己。齐国使者,告诉姬平,齐国愿意帮助他夺回王位。姬平高兴不已,暗地里联合燕国贵 族,本打算和齐国里应外合杀了子之,哪曾想,被杀的却是自己。原来,齐国正是利用了姬平与子之的矛盾,等姬平被杀,燕国出现混乱之时,齐国就以匡扶正统为借口,举兵攻破燕国首都。子之做了国君后,重用奸人,不理朝政,不关心百姓疾苦,弄得全国人民怨声载道。这次齐国派兵围住燕国首都,百姓都以为齐国是来解救燕国的,就主动打开城门欢迎齐国军队进入。出乎意料的是,齐国军队杀死子之后,不但没有撤退,还毁了燕国宗庙,掠夺燕国财物,欺辱燕国百姓。百姓明白过来后,开始反抗齐国人的迫害,没办法,齐国只好退出燕国。国不可一日无主,大家都想起了姬哙的仁义道德,而此时姬哙已经因为自己错误的判断,抑郁而终了。大家就一致推举姬哙庶出的儿子姬职为新的国君,就是燕昭王。在动荡中长大的燕昭王,恨死了齐国人,他做国君的目的,就是复仇。而燕小齐大,燕弱齐强,想要复仇,就只能先使国家强大起来,要实现强国的首要任务,就是广招贤能。燕昭王的礼贤下士,感召很多人来到燕国,其中,就有来自洛阳的苏秦。燕昭王与苏秦一见如故,苏秦替燕昭王分析了天下形势,还说:“要以小博大,胜了齐国,就只有剑走偏锋。”燕昭王急忙问:“如何是剑走偏锋?”苏秦说:“让秦赵联合,攻打齐国。”燕昭王摇头说道:“秦赵乃世仇,让他们联合,根本不可能。”苏秦微笑着说:“齐国是大鱼,当然需要大饵,而这个大饵,臣已经找打了。”就这样,在燕昭王的资助下,苏秦开始了16年的间谍人生。当初,苏秦去过其他国家,没有人礼遇他,使他四处碰壁,家人也冷落他,埋怨他一事无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燕昭王对他的厚待,让苏秦感恩不已,苏秦要报答的,就是燕昭王的知遇之恩。公元前286年,秦国君写信给齐湣王,希望两人共同称帝,秦国君称西帝,齐湣王称东帝。齐湣王问苏秦的看法,苏秦反对称帝,还说:“大王不称帝,天下诸侯都会感谢您,到时您就可以联合各国一起攻打秦国,等六国混乱时,齐国就可以灭了宋国,那么齐国大业可成啊。”当时的宋国,商业发达,富甲天下,齐湣王早就觊觎宋国的财富,此时苏秦提出来,正合心意,安排人做足准备。齐湣王哪里知道,宋国,就是苏秦给齐国准备的鱼饵。公元前286年,齐湣王举全国之力,灭了宋国,但齐军也损失惨重。齐湣王没想到的是,齐灭宋,打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平衡,齐国一时成了众矢之的。燕昭王等了28年的机会终于来了,他派燕国上将军乐毅,统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齐湣王情急之下问苏秦如何应对,苏秦就实话实说了。气愤不已的齐湣王,叫人车裂苏秦,但悲剧已经不可逆转。公园前284年,燕国军队,攻破齐国首都临淄,齐国灭亡。燕昭王大仇得报,却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知己,苏秦。战国时代,鱼龙混杂,但苏秦是个另类。他16年卧底生涯,有过权倾朝野,也有过九死一生,但无论何种环境下,他都初心不改,只为帮助燕昭王完成复仇大业。燕昭王与苏秦的情谊,是可歌可泣的。但为了报答燕昭王的知遇之恩,就设计灭掉一个国家,让百姓受苦,实在不应该。资料来源《史记》。#打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