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去拜佛,问住持:朕要下跪吗?住持简单回答了一下,救了全寺的人。所谓“伴君如伴虎”,与皇帝同行,底下的人对于自己的言行往往谨小慎微,因为说错一句话,很有可能就会掉脑袋!朱元璋晚年时也会因人说错话随意降罪于人,这与他的经历有关!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由于在元朝的时候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所以庶人常常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故朱元璋又名朱重八。年幼的朱元璋常常都是在温饱线上挣扎,更别说读书识字了,所以早早为生计而犯愁的他,找了一份给地主放牛的工作,但是没多久就被辞退了。又加上连年的灾荒,更是食难果脯,朱家没办法,只好跟着灾民一起逃荒,朱元璋的父母不堪旅途奔波,竟死在了路上。就这样,17岁的朱元璋开启了流浪生活。他一边走,一边乞讨,从濠州到合肥,又到了河南,经过了陈州、汝州之地。这样的日子里,朱元璋虽然吃了很多苦,却学到了很多东西,了解了人间疾苦,增长了见闻。有一段时间为了能够活下去,便出家做了和尚。也可以说当时寺庙里的和尚们养活了他,若是没有这一段时光,恐怕就没有未来的皇帝陛下了,所以朱元璋要比其他皇帝更加亲近佛教,毕竟也算是有着养育之恩存在。这段经历,本身并不算有多苦难多卑微,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它再正常不过了。只是,当多年后朱元璋坐上了皇位,身份大不同往日的时候,有些过往的身份和经历,难免就成了某种忌讳了。以至于多年后,他打下了江山,坐上了王位,每每忆起过往仍难以释怀。偶有不知轻重者在其面前失言,几乎都是落个自讨苦吃。正因为如此,在外人看来,朱元璋疑心很重,在他面前回话一定要慎之又慎。洪武十年,朱元璋携左右外巡。来到一处寺庙,朱元璋触景生情。联想到昔日皇觉寺寺庙方丈的恩德,于是便走进去祭拜,希望大明江山也能得以庇护。当时皇上名义上是来拜佛进香,实际上就是来游玩的,朱元璋毕竟是开国皇帝,九五之尊,不再是当年的小和尚,岂敢让他跪拜。方丈一听,浑身一颤。方丈明白,朱元璋既然这么问,肯定是不想跪拜;如果自己顺着他的意思说不需要,那自己就要给出不跪拜的理由,而且要,找不出漏洞,不然适得其反,惹怒了朱元璋,全寺庙人的性命有可能就不保了。方丈看着眼前的朱元璋,上前一步说:“现在佛不拜过去佛。”朱元璋做过和尚,也撞过钟,可是他依旧没明白住持的意思,他问住持,“什么是过去佛?什么又是现在佛?”他说,“皇帝陛下的功德堪比佛祖,那金殿上坐得是过去佛,您就是现在佛,我们佛门有八字谶语——现在佛不拜过去佛,皇帝陛下请上座。”朱元璋在听过这个方丈的话后十分满意地笑了笑,边笑边向佛拜了拜,但是并没有下跪,随后就离开了寺庙,待朱元璋走后,寺庙的众人才松了一口气。这八个字来自北宋时期,大相国寺的主持之口。那时,赵匡胤信佛,有时间就会去寺庙里参拜,突然有一天,他心中升起一个疑问:佛教中佛祖为圣,可在人间,他又是一国之主。所以,他在参拜时到底需不需要下跪?于是,赵匡胤便向住持方丈说出了心中的疑问。谁知,这位方丈只用8个字回复,就把赵匡胤哄得格外开心。方丈大概没想到,跨越四百年的光阴,他的这番话竟然还能救了自己的同门。简简单单八个字瞬间取悦君心,而方丈这八个字无疑是将朱元璋比作了当时佛,意思是同为佛自然是不必跪拜的,自此避免一难。这样既可以对朱元璋的勤于政事的认可,也满足了朱元璋的虚荣心,不得不说老方丈真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试想如果当时说错了话,那么这个寺庙可能就不会存在了,所以帝王之心难测,虽然朱元璋信佛,也不见得他会跟老百姓那样一样尊敬佛。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所有人都想要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就连皇帝也不例外,朱元璋也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能得到方丈的认可。关于朱元璋,历史上还有多的典故,比如“月饼起义”、“五更吹号”、“火烧庆功楼”、“梦游西岳”等等。其实,说明史,就很难绕过朱元璋。《明朝那些事儿》在开篇是这么介绍朱元璋的:学历:无文凭,自学成才。主要经历:放牛。撞钟。造反。做皇帝。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明朝那些事儿》一直是备受读者喜爱和推崇的史学读本,很多历史老师和教授都在推荐阅读,毕竟读史使人明智,在没事的时候去学习一下也是有很多好处的。《明朝那些事儿》绝非一部只有消遣价值的小说,它还是一部严谨的历史作品。它的语言风格是幽默有趣的,但也绝非只说俏皮话,在表达家国情仇、刻画人物命运的时候,常能以抒情的笔法调动读者的情感,令人热血沸腾、催人泪下,或扼腕长叹、回味无穷。作品兼具历史演义小说、正史、爽文等多种文体的优势,阅读体验。据说这本书还入选“全国十大畅销书”,很多历史教授都认可了它的价值,并表示值得每个孩子读一读,对提高历史成绩很有帮助。喜欢的朋友不妨点击图片下方“书籍链接”获取。
2、大明朱元璋简介明朝初年有一桩著名的大案:胡惟庸谋反案,表面上看起来,是丞相胡惟庸僭越皇权、结d营私,结果自寻死路的案件。实际上,这是朱元璋为了强化皇权,打击功臣集团,亲自炮制的政治冤案,用三个字来形容就是“莫须有”。当时,许多开国功臣都牵连其中,3万多人被杀,10年后又引出李善长谋反案,导致1万多人被杀。再加上蓝玉的案件,前后被杀的人多达4、5万人,在封建王朝历史上,可谓是空前绝后。经过这两起案件,明朝开国功臣集团,基本都被屠戮殆尽,只有极个别人侥幸活命,除了大家熟知的汤和之外,还有一个人比较出名,他叫郭德成。郭德成的两个兄弟都是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妹妹则是著名的郭宁妃,郭家在明朝初年可谓是显赫至极。明朝立国后,朱元璋论功行赏,郭家人都得到了金银财宝和高官厚禄,唯独郭德成是个例外。更奇怪的是,并非朱元璋抠门或是对郭德成有意见,而是他自己不要封赏。朱元璋是草根皇帝,清楚人性本质,他明白没有多少穷人能够拒绝名利富贵。起初,朱元璋认为郭德成是故作姿态,甚至觉得他有些虚伪,便多次进行试探,后来才对他心服口服。有两件事特别有意思,下面分别介绍。这天,郭德成陪朱元璋喝酒,分别的时候,朱元璋突然偷偷塞给郭德成一块黄金,还交代他不要告诉任何人。郭德成拿着黄金,非但不觉得高兴,反而如坐针毡,他知道这件事不可能瞒得住,一旦走漏消息,自己便犯了欺君之罪。郭德成反应很快,就在离开皇宫的路上,她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只见郭德成把黄金装在靴子里,然后假装喝醉了,摇摇晃晃地走出去,趁着脱靴子的机会,把黄金掉在地上,然后大摇大摆地回家了。即便皇帝追究起来,郭德成也可以说自己酒后不记得了,朱元璋后来果然没有查问这件事。还有一件事同样与喝酒有关。这天,郭德成喝醉了,竟然在朱元璋面前跳起舞来,还把头发披着,说话都吐词不清,惹得朱元璋哈哈大笑。没想到,一向谨慎小心的郭德成竟然酒后失言,随口接了一句:“还不如剃光头呢!”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当过和尚,登基后不愿别人提起这段经历,郭德成显然踩到了雷。当然,朱元璋也并非传闻中那么小心眼,只是酒后说的胡话,还不至于让他大开杀戒,这件事就过去了。第二天,郭德成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为了弥补过错,防止朱元璋秋后算账,他苦思冥想,找到了一个好办法。郭德成叫家人端来一大坛子酒,然后全部喝下去,再次把自己灌醉,紧接着跑到附近的寺庙里剃了光头,还坐下来打坐念经。消息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他的愤怒全都烟消云散,反而对郭德成的机智过人十分欣赏。
3、朱元璋父母简介大家好,今天我介绍的是明朝。明朝是一个大家所熟悉的朝代,它于公元一三六八年建立到公元一四六六年毁灭,期间经历了二百七十六年。它的建立者正是明太祖朱元公,公元一三二八年,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当时谁没想到也没料到这个捡起的这个小婴儿日后会成为一代王朝的建立者。公元一三五一年至公元一三六七年由于原政府的腐败无能,各地纷纷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就是当时的湘军起义。正值青年的朱元璋也参与了这场奇迹。公元一三六七六三年为了争夺鄱阳湖水域,朱元璋与陈文亮在淮阳湖上展开激烈的大战,终朱元璋大获全胜。这是自赤壁之战以来又一次以少胜多的仗义。公元一三六七年,朱元璋派出二十万大军追击元朝,成功推翻元朝。于是在公元一三六八年在南京建立了明朝成功成立年号洪武。朱元璋在位期间制定了一系列的利国利民的政策,稳定了百姓的生活,稳定了百姓的生活,恢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史称鸿鹄之志。公元一三七零年,朱元璋将令重新科举文科考试,主要以四书五经为主,而考试的文体是八古文。这就是,这也是明朝的跨科,被称为八古曲式。公元一三七四年朱元璋下令设立宝钞提取丝,次年开始印发,大名通行宝钞面儿有一百文两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一贯五百文共六种。顺桑在位期间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仅公元一三六八年到公元一三九五年间,明朝各地开通开凿,开凿堂四万多处疏通河流四千多道,期间他也制定了大明律大明律是朱元璋主持编定的法律。他是在总结、历史、法律、劣质的基础上诞生的,是明代时期所依据的重要法律。公元一三八二年,朱元璋将清军都未府改名为锦衣,锦衣卫让其成为一个真。即便侦察军补阳判、处罚等军人于一体的错误系统制机构,直接由皇帝亲自获管。好的,我今天介绍就到这里了,再见。
4、朱元璋的资料大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介绍。原名朱中坝,后名兴宗。汉族,浩州钟礼(今安徽凤阳),25岁加入红巾军,率领郭子兴反抗元朝的暴政,龙凤七年(1361年)被封为吴国公爵,十年自称吴王。元朝二十八年(1368年),基本击败了各种农民起义军,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后,在南京称帝,封大明、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的统治被称为“洪武统治”。他被葬在明孝陵。朱元璋简介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他原名朱中坝,后名朱兴宗,父亲朱时珍(原名朱吾思),母亲陈姓。明代徐振清《剑生野闻》中,他引用朱元璋的《初石德碑》上的碑文,据记载,其中朱元璋家族,自金灵芝居荣,宗朱家间巷,至所属,乡,其于今日在江苏省南京市,朱元璋历代以上务农为生。据记载,朱元璋的第五代祖先朱中霸嫁给陈家,生了三个儿子。老大朱62,老二朱12,老幺朱白柳。朱柏六是朱元璋的皇帝,也就是第四祖师。后来,高祖朱白柳嫁给胡家,生了两个儿子,大朱四武和二朱四九。这位朱思久就是朱元璋的祖上。后来,祖孙朱思久嫁给侯孝贤,生了四个孩子:第一个、第二个、第五个和第十个。朱元璋是朱元璋的祖父。在朱的第一代,他嫁给了王家,生了两个孩子,分别取名为51和54。朱五四是朱元璋的父亲。《明太祖志》卷一说:“颛顼帝先立高颛顼,周武王先立高颛顼,再赐苗族高沮。”春秋时,朱氏子孙为朱氏下城,朱氏住在培国乡(今安徽淮北市)。朱元璋生于文宗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十月二十一日底)。丁氏末年,浩州(今安徽凤阳)钟礼是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四弟八。他从小贫穷,他的父母和兄弟死于瘟疫后,皇治顽疾。#大朱元璋简介#
5、朱元璋子孙简介朱元璋出身的那天傍晚红光满天,邻居们都以为朱家着火了,赶忙跑去救火;但是到了朱家发现一切都很正常,大家感到很是惊讶。后来朱元璋长大成人,伟岸超群,还心存大志向。这是一般我们对于开国皇帝的印象,毕竟不是从小便心存志向怎么会有如此大的成就呢?但实际上真是如此吗?我倒不这么认为!元末混乱时期,朱元璋的父母去世以后连一个入土为安的地方都没有,好在有好心人看朱元璋实在是可怜便给了他一块地埋葬父母。埋葬父母以后朱元璋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吃饱饭,为了能有口饭吃,朱元璋便去皇觉寺当了和尚。在皇觉寺朱元璋其实跟地主家长工没什么区别,除了做粗活以外,还要打扫卫生、看管仓库,还要做添油工。即便是如此朱元璋还经常挨骂,除了能吃饱饭,跟以前的生活确实也没什么区别。即便是这样能,这份能吃饱饭的工作也没做多长时间,仅仅五十多天后因为饥荒严重,朱元璋不得不走出寺庙出去化缘,其实说白了就是要饭吃,朱元璋去的地方是淮西跟河南一带。真的是印证了一句话:在生存面前,尊严真算不得什么。不过朱元璋跟其他的要饭的乞丐不一样,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让他有了后来的成就:在化缘的时候,朱元璋会注意观察淮西地区的地理风情,不仅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还结识了很多的英雄豪杰(当然也是跟朱元璋一样到处讨饭的)。在外化缘三年,朱元璋慢慢的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完全褪去了少年时的青涩。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举起了反抗元朝腐朽统治的大旗;而且仅仅在一年的时间,数百万起义军此起彼伏,即便是当年驰骋沙场手的蒙古骑兵,也不能将起义军全部压制下来。当然这时候朱元璋还在皇觉寺做着和尚,而且并没有一点想要参加起义军的意思。但一封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朱元璋的命运:汤和是朱元璋年幼时期的朋友,也是凤阳老乡,他惦记着年幼时期的朋友便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大概的意思是自己正在郭子兴的红巾军中做千户,希望朱元璋能投奔自己一起。其实这时候朱元璋还没有打算加入起义军,便悄么声地将信烧掉了;但是到了晚上,朱元璋的师兄告诉他:已经有人发现朱元璋看了起义军给他的写的信,并且准备去告发他。若是真有人告发的话,朱元璋是在劫难逃,摆在朱元璋面前有三条路:造反逃走继续留在皇觉寺朱元璋一时间真的拿不定主意,便找到自己的朋友周德兴,看周德兴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周德兴也拿不定注意,便提出算上一卦,看看究竟走哪条路更加好一些。算卦的结果是:逃走、继续待在皇觉寺都不是吉利,若是加入起义军造反的话或许能无事。既然没了退路,朱元璋只能选择去投靠自己的老乡汤和。汤和此时正在濠州郭子兴的红巾军军营之中,而且濠州城已经被元军围困多日,郭子兴正一筹莫展。朱元璋前去投奔,被当成了奸细给抓了起来。郭子兴见到朱元璋相貌很是奇怪,下巴很突出,便问朱元璋:“你来干什么?你是奸细吗?”朱元璋冷静地解释道,自己是前来投军的。郭子兴自然不会相信朱元璋的话,毕竟郭子兴本人都是泥菩萨过河,此时会有人主动投军吗?郭子兴笑了笑,威胁到:“这都什么时候了,还前来投军?你也无需解释,一会就把你拉下去杀头!”本以为朱元璋会跪地求饶,没想到朱元璋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奥!”郭子兴顿时对朱元璋来了兴致,没想到面对死亡朱元璋这么冷静,倒不敢小看眼前这个人了。一番询问下才知道朱元璋真的是来投军的,是千户长汤和介绍来的。因为朱元璋给郭子兴留下的印象很是深刻,郭子兴惜才,并没有将朱元璋编入汤和所在的部队,而是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做亲兵。从这个时候开始,朱元璋正式开始起义军的生活,并且因为表现英勇,又有计谋、处事冷静,关键是深谋远虑,被郭子兴提拔为九人长。没过多久郭子兴更是将自己的义女马秀英嫁给了朱元璋,而马秀英便是我们熟知的马皇后。@史小晋说:其实对于我们一贯的思维来说,认为每一位开国皇帝从小就是心存大志向,而且为着自己的大志向努力奋斗的人。但实际上朱元璋一开始真的只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甚至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家当和尚。在生存面前即便是作为开国皇帝首先想到也会是填饱肚子的问题,不过朱元璋之所以能建立大明王朝,确实有异于常人的地方,他在化缘的三年时间里,并没有一门心思只想着化缘。而是了解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还有地理环境,甚至结交朋友,这对他日后的起义生活影响是大的。另外有一点,朱元璋深谋远虑的特点比较好,毕竟起义军中并不缺乏勇猛作战的人,缺的就是有计谋、能考虑长远的人。参考资料:《明朝那些事儿》、《明通鉴》#历史开讲#
6、朱元璋义父简介朱元璋宴请功臣,刘伯温悄悄把龙袍一角压在身下,等所有人都喝醉后,朱元璋悄悄站起来走了出去,因龙袍牵动,刘伯温一下就察觉了,赶忙起身跟着出了门。刘伯温刚走出去,身后传来一声巨响,他回头一看,庆功楼已燃起熊熊烈火,喝醉的功臣们无一幸免!正所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简直就是神仙一样的人物,也是辅助朱元璋定鼎江山的大功臣。而朱元璋出身低微,深知民间疾苦,也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所以当上皇帝后对官员严厉,有任何贪赃枉法的行为都严惩不贷。但同时,朱元璋也是个残酷无情的人,他生性多疑,喜欢株连无辜,对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们痛下杀手,比如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等,都是对大明朝有大功之人,但都被朱元璋下令满门抄斩。这其实并不矛盾,是朱元璋的经历造就了这一切。朱元璋家境贫寒,刚懂事起就一直给地主放牛,在他还没成年时,旱灾、蝗灾、瘟疫接踵而来,他的父亲和大哥都感染瘟疫死了,家里甚至都没钱下葬。为了活下去,朱元璋不得已出家当和尚去了,指望着寺庙里能供他吃住,没料到,当时生逢乱世,寺庙里也没啥余粮了,主持就让和尚们自己去想办法化缘,于是,朱元璋和尚没当几天,又成了叫花子。好在没过多久,在儿时好友汤和的介绍下,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反元义军,然后靠着过人的能力和见识,一步步攀爬,后竟然成为了真龙天子。正是因为他这样独特的经历,让他尝尽人间冷暖,洞悉世事人情,当初在跟张士诚、陈友谅争霸时,有人建议他先打张士诚,再打陈友谅,因为张士诚势力更弱。但朱元璋却觉得,张士诚爱财,而陈友谅则爱惹事。要是先打张士诚,陈友谅肯定会搞破坏,但要是先打陈友谅,张士诚一定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结果真被朱元璋猜对了,他跟陈友谅打得热火朝天,张士诚却依然不动如山,后消灭掉陈友谅之后,再腾出手来对付张士诚,难度已经大大降低了。但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因为太了解人性了,朱元璋在登基后,开始变得多疑起来,猜忌那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洪武初年,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几十位侯爵以及数百名伯爵,其中功劳大的不仅当了大官,得了财富,还被赐予了免死铁券。但日子一久,朱元璋就开始后悔了,总觉得这些功臣一个个都对朱家江山有威胁,当初一起打天下时,大家是同生共死的战友,但现在天下一统,就成了尊卑有别的君臣,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于是,为了把所有的威胁都扼杀在萌芽状态,朱元璋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功臣剪除计划:要把那些对朱家江山有威胁的功臣一网打尽。为此,朱元璋以犒劳的名义,大兴土木,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庆功楼,等庆功楼建好后,他再把那些被他视为眼中钉的功臣们一举召集起来,举办了一场豪华的庆功宴。在庆功宴上,功臣们一个个醉生梦死,喝得一塌糊涂,朱元璋见状,立刻悄悄离开,然后下令,一把火烧了庆功楼,于是,功臣们全部葬身火海,只有机智的刘伯温逃过一劫。这个故事就是民间传说中的《火烧庆功楼》,整个故事有鼻子有眼,但这个故事本身其实是假的。根据正史记载统计,除了开国时的6位公爵,朱元璋后来又封了十几个公爵,加起来一共25个,其中,有5个是得了善终的,4个被朱元璋所杀1个没有善终,剩余15个在洪武三年以前就死了。而79个侯爵中,出了19个死得早了,善终29个,被杀28个,未善终3个。由此可见,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确实是事实,不过把所有功臣骗到庆功楼一把火烧死实属子虚乌有。不过,朱元璋也确实对功臣们毫不手软,当上皇帝后确实屡次大开杀戒,一次就能杀几万人,只是他每次杀人,都会给自己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杀得光明正大,从不躲躲藏藏。就比如胡惟庸、李善长、蓝玉这些人,他都会给人安上一个“谋反”或者“乱d”的罪名,然后再下令处死。朱元璋主要有三次大清洗,第一次是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把文官集团清洗了一遍。第二次是洪武二十一年,又把武官系统清洗了一遍,这两次针对的都是开国功臣。第三次是朱标死后,朱元璋又把大明开国以后逐渐建立功勋的人清洗了一遍。经过三次大清洗,满朝文武人人自危,谁都不敢有丝毫出格的举动,朱元璋也终于放了心,把江山交到了朱允炆手中。然而朱元璋能清洗功臣,却没办法阻止祸起萧墙,后朱允炆削藩引起诸位藩王众怒,竟然被燕王朱棣赶下台去。朱元璋肯定想不到,他杀了那么多功臣,反而为朱棣夺位铺了路。#历史##大朱元璋简介#
7、朱元璋皇后简介朱元璋的简单介绍和主要经历: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主要经历:1328年-1344年放牛1344年-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1347年-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1352年-1368年造反(这个猛)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然而对比现在90后的主要经历:1999~2005年,读小学2005~2008年读初中2008~2010年读高中2011~2015读大学2016以后出来社会工作至今大概7年时间了感觉大半个人生都花在了读书上,后续还是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社会的步伐,不然真的会被社会淘汰出局!我也认同人生就是一场修行,而这场修行好就是在红尘俗世之中修炼;人与人之间若无相欠,怎会相见,有因必有果,所以要尽量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缘尽则自散,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关系很好的人,却不知不觉就消失在自己的生命之中,再无瓜葛;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是人,天地无情,天地那么大,怎么会有人管的过来,天遵循道法自然,万事万物轮回,所以遇见事情麻烦不要总想着靠祈祷 靠去寺庙上香,靠上帝来拯救,我们永远尽人事,知天命,顺势而为,不怨天,不怨地,自强者,无边际,天助自助之人。人生没有意义,但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尽可能多的体验人生。但要重视自身性命,不可随意践踏结束掉自己的一生。
8、朱元璋儿子简介1367年,朱元璋问沈万三:我有士兵百万,你能全赏吗?沈万三毫不犹豫:我给每个士兵一两金子!看着底下人瞬间兴奋的表情,朱元璋的眼神变得幽深起来。沈万三是“资产巨万、田产逾吴下”的江南第一富户,他本名叫沈富,但大家认为他资产巨万,万户之中又有三秀,故而时人常称他为“万三”或者“三秀”。沈万三本身就是周庄镇的大地主,后来又通过帮人理财,赚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紧接着,他购置大量田产,创办钱庄洋行,投资纺织,开展海外贸易,终于成了元末首富。钱无权不稳,生逢乱世,想要保住自己的财富,就必须与政治挂钩。作为投机者的沈万三,曾出资帮过不少军阀。当年朱元璋的对头占据江南时,沈万三出钱出粮,舍命相帮,张士诚为了感谢沈万三的资助,还特地为他立了块碑。张士诚落败后,朱元璋渐渐成为诸多割据势力中为强劲的一方,并在公元1368年于南京称帝,改元大明。尽管朱元璋占据着江南富庶之地,可依旧需要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常年入不敷出。南京作为大明帝国的首都,因为连年战火早已残破不堪。朱元璋迫切的需要扩大南京规模,并重新修筑城墙。沈万三知道了朱元璋的窘迫,也嗅到了与新王朝建立合作关系的契机。沈万三主动找上朱元璋:“陛下,小人听闻财政紧张,难以修筑城防。在下不才,愿为朝廷分忧。”底层出身的朱元璋,向来对沈万三这些“资本家”看不惯。可迫于无奈,他也不好驳斥,就铁青着脸问:“你准备怎么个分忧法?”沈万三表示,愿意出资承担一半的扩建工程。朱元璋对此心有余悸,毕竟一国之都的修葺,竟然交给不入流的商人负责,传出去有损天朝威严,所以他没有立即答应,而是称要考虑考虑。马皇后得知,劝朱元璋道:“把首都交给商人营建,没有面子。可首都破破烂烂,岂不是更没有面子。”朱元璋觉得不无道理,就答应了沈万三。早在朱元璋犹豫之际,沈万三已经召集齐了施工团队。他花重金聘请了大量的营造匠师,从图纸绘画砌砖垒墙到一应俱全。沈万三负责的是聚宝门至水西门一段的工程,其余工程由皇家负责。“沈万三项目部”与“皇家项目部”同时开工,沈万三吃住都在工地上,并以重金酬赏工人们。大家都铆足了干劲,一心把首都营造的气势磅礴。不久后,沈万三的工地竣工了。城墙严丝合缝,坚不可摧,廓房、街道、桥梁、水关、署邸错落有致的分布,沈万三得意洋洋,认为这下自己的地位算是稳了。殊不知,他的做法狠狠地打了皇室的脸,也正在推着自己走入深渊。朝廷负责修建的那部分,因为财政紧张,施工速度慢,用料随意,且没有经过完整的规划,与井然有序的“沈万三项目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工程验收的那一天,朱元璋亲自出席了仪式。一旁的大臣们没有看出朱元璋的不悦,滔滔不绝的介绍着“沈万三项目部”的规划布局,一口一个沈先生捧着“沈万三”。朱元璋板着脸,随意答应的敷衍着。而沈万三也有些飘飘然,觉得自己功勋卓著,洋洋自得。飘上天的沈万三竟然说了这样一句话:“陛下,应天府乃一国之都,守备将士极为辛苦,当多加犒赏。小人愿意为陛下效劳。”沈万三的马匹拍到了马腿上,满眼寒意的朱元璋强压怒气:“哦?那我有士兵百万,你能全赏吗?”沈万三还没察觉到危险,脱口而出:“不说多了,每个士兵我都能分他一两金子。”听到这话,朱元璋恨不得把沈万三给杀了。只是碍于众人在场,他不好发作,怒气冲冲的回到了皇宫。朱元璋拍着桌子怒吼道:“这个匹夫庶民,他的财富都是靠搜刮民脂民膏得来的,他是的乱民,该杀,该杀!”马皇后劝慰道:“你老婆我听说法律这个东西,是用来诛杀不法之徒的,但不是用来诛杀不祥之人。老百姓富可敌国,是老百姓自己不祥,不祥之民,苍天必然会降灾祸给他,陛下又何必再杀他。”朱元璋转念一想,如今天下未定,杀了沈万三恐会令人寒心,于是将其流放至云南。即使沈万三被发配边疆,朱元璋依然盛怒难消。后来,蓝玉案爆发,恰好有人诬告沈万三的上门女婿参与了蓝玉谋反,朱元璋索性直接处死了沈万三一家,不少周镇百姓都受到了牵连。沈万三错就错在摆不清楚自己的位置,他作为政治投机者,曾资助过张士诚,而且朱元璋又极为痛恨这些资本家,可沈万三还上赶着逞能显摆,以为是拍马屁,结果把自己拍死了。沈万三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替朱元璋犒赏三军。#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