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孙氏简介(安徽孙氏映雪堂族谱)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8 18:57:49 浏览
1、安徽孙氏映雪堂族谱

清朝时期安徽进士分布图虽然北方人口远多于南方,但是南方进士数量完胜北方。其中颍州府的亳州、太和、涡阳和蒙城,更是黑窝。单论状元,中原官话区只有寿县孙家鼐一人高中状元。北方人口虽多,但是由于长期战乱,容易形成剽悍民风,文风不可能兴盛。由于淮河地处南北分界,南北双方政权在淮河两岸长期拉锯,周期性的十室九空,性命尚不可保,哪来的潜心修学的雅兴。流传至今的江淮土著,真正是屈指可数。以寿县为例,现有姓氏350左右,但是多系明朝初年迁移而来,土著姓氏寥寥无几。状元孙家鼐所属的寿州孙氏,就是明朝初年从山东省济宁府迁徙而来,经四百多年耕读传家,终成清朝时期“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的江淮地区名门望族。

2、安徽孙氏宗谱

孙震方宅建于1931年,位于旧天津英租界新加坡道(大理道66号),孙震方是原通惠实业公司总经理,安徽寿州孙氏是清末民初新兴的家庭实业集团,近祖孙家鼐是光绪帝老师京师大学堂创始人。孙家鼐有六子,其中长子孙多鑫、次子孙多森和幼子孙多钰,均为袁世凯和周学熙的北洋实业做出巨大贡献。两代人在上海天津经营实业,孙震方为孙多森长子。(图四五取自网络)#建筑# #摄影# #天津# #旅游#

3、安徽省孙氏家族

三国时孙家英才豪杰三位孙坚、孙策、孙权的个人能力分别怎么样?哪位出色?三国分裂之局面,从广义来讲,自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在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起,至晋灭吴(公元280年),前后长达八十四年。但自狭义言,从曹魏篡汉(公元220年)至晋灭吴(公元280年)前后只有六十年。而且自司马氏篡魏开创晋朝(公元265年)以至晋灭吴(公元280年)这十五年间,只是晋吴并立之局。从魏、蜀、吴三国来说:“魏自曹丕篡汉,至被司马炎篡夺,延绩了四十六年;蜀自刘备称帝,至后主降魏,延绩了四十二年;吴自孙权称帝,至晋灭吴,延绩了五十一年。所以照三国各别的寿命来讲,吴国算是长的。照政治上的便宜而言:曹魏占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便宜;蜀汉占了帝裔的便宜;至于孙吴呢,什么便宜都沾不上,竟能在分裂之局中,延祚长。孙吴的第一世人物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乃春秋吴国孙子兵法作者孙武之后。少时做县署小吏,十七岁即胆识过人。孙坚对他父亲说:“让我去抓他们。”其父说:“凭你一人,怎使得?”孙坚不顾,带刀一跃上岸,走近盗贼,登一高地,故意左右挥手,好似指挥部众掩捕之状。贼人望见,以为官兵来到,竟弃了财物纷纷四散逃走,孙坚紧追其中一贼,斩其首级而还。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乱起,孙坚在中郎将朱俊麾下为佐军司马,率领乡里丁壮及淮泗一带精兵作战河南汝颖二水间。后破宛城贼,孙坚有登城第一功,被任命为部司马那时已二十九岁。两年后边章韩遂在凉州作乱,孙坚在征讨大员车骑将军张温帐中,任高级参谋。曾建议张温以军法处斩讨贼无功之中郎将董卓,张温不能采纳。后来孙坚以平长沙贼区星有功而被任长沙太守。又以平零陵、桂阳贼众而被封为程侯,那时孙坚已三十五岁。董卓专恣洛阳汉室朝政时,诸州郡在袁绍号召之下,一齐起义兵兴讨。孙坚亦自长沙带部队往应。到达鲁阳(河南鲁山)与据守南阳一带的后将军袁术相结,袁术上表朝廷任为代理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孙坚与董卓的部队在距鲁阳百余里的地方作战,大破卓军。董卓遣将军李催到孙坚军营求亲议和,被坚拒绝。孙坚乘一股锐气进军洛阳九十里之大谷,吓得董卓挟汉献帝及百官以及洛阳数十万人民迁都长安。临去时焚烧宫室,发掘陵墓,奸略百姓,使洛阳成为废墟。孙坚部队先人洛阳,修复帝陵,收拾残破,然后返回鲁阳。孙坚曾在洛阳宫中甄官井,取得传国玺。孙坚在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奉袁术命去攻荆州刘表,刘表命黄祖拒之于樊城邓县之间,孙坚渡汉水,围襄阳,黄祖布阵于城外岘山。坚轻敌,率数十骑陷敌人所布疑阵,死于坠石及乱箭之下,才得三十七岁。坚有四子,长子策,次子权,其他为翊与匡。孙策字伯符,其英武一如其父,长得一表人才。三国志吴书上说他“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父死之后,先归葬曲阿(江苏丹阳),然后奉母吴氏居江都(江苏江都)。江都属徐州广陵郡,当时徐州牧陶谦对孙策不甚友善,恰巧其舅父吴景被袁术任为丹阳太守,所以又奉母归居曲阿。在那里募集了数百人、成立了自己的队伍。孙策替袁术攻得庐江郡,袁术答应给他庐江太守,结果却另委了刘勋。前一些时,曾答应给他九江郡太守,另给了人,可能是欺他太年轻。袁术之占有寿春,是驱逐了原来的扬州刺史刘繇夺来的,刘繇失了扬州就渡江攻丹阳郡,把在丹阳的吴景和孙贲赶到了历阳(安徽和县)。孙策在对袁术失望之余,向袁术自请领兵去助母舅吴景攻刘繇。把刘繇设在牛渚(采石矶)的大营攻占,得了很多粮食。孙策的部队后来扩充到近万人,因为他军纪严明,所过秋毫无犯,广受各地百姓欢迎。他又经略江东,击败许贡王朗而占有了吴郡和会稽郡。王朗逃到东冶(福建东北部),孙策领兵进击降之。那吴郡的许贡败后潜伏不去。被策捕杀。孙策又经略豫章郡(郡治南昌),那太守华歆,不战而降,孙策称之为上宾,后来王朗和华歆都受曹操征召而受重用。袁术僭号称帝时,他立即去书责而绝之,可见他心存汉室。他后来又攻皖城(安徽安庆)驱刘勋而占庐江郡。曹操笼络,与结姻好,并以朝令策封他为讨逆将军、吴侯兼会稽太守。他攻黄祖为父复仇,但并未及建功而遇刺身死。原来他性好游猎,在丹徒(江苏镇江)遇许贡的家客为主复仇,乘其在江边一人骑马疾驰逐兽时,暗箭伤其脸,归后箭疮发作。临危托长史(秘书长)张昭善辅其弟,并呼十九岁之仲弟孙权到榻前,佩以印绶说:“带领江东士众,决战两阵之前,而与天下英豪争雄,你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你。”当晚不治,时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得年才二十六岁。创业英雄往往短命,守成的是孙权,却活到七十一岁,做 了五十二年吴主,称得上孙氏第三世英豪。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历史# #历史故事# #我上头条#

4、安徽孙姓来源简介

上一篇:湖北阳新、大冶卢姓孙姓全国人口为2300多万,属特大姓了,阳新七普孙姓户籍数为4478人,排名第51位。大冶孙姓约2000人,排名第80位。孙姓来源复杂,主要来源于姬姓,卫国姬康叔八世孙姬和因功被周平王封卫武公,其子叫惠孙,其孙子武仲乙取祖父名为氏,即孙乙,后代以孙为姓,即姬姓孙氏。另一为田完(就是田氏代齐的始祖)五世孙田书因功受封,齐景公赐他孙姓,孙书即为妫姓孙氏,春秋时伟大军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就是孙书孙子,伍子胥就是同孙武一起扶佐吴王阖闾攻入楚都(阳新伍姓有介绍),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杀后孙武也抑郁而死,虽然孙武为齐国人,但其至死也末离开吴国,其墓在苏州市元和镇。战国时军事家孙膑和三国吴王孙权均为其后裔。孙权的吴国都城开始在武昌(今鄂州,鄂州受吴文化影响很深,市内有吴楚大道等),后迁南京,太子孙登镇守武昌,传说孙登因水灾来阳新赠灾,不幸染疾而亡,后世为纪念他在大冶湖南岸建太子庙以供奉祭祀,这就是太子镇的由来,而大王殿则是祭祀吴王孙策,后改为祭祀孙权,清朝中期发展为集市成今天大王镇。孙权六子孙休生四子,其长子孙wαn(上雨下单,念湾,其四个儿子名字都是由孙休自创的生僻字)在孙皓继位后被封为豫章王,吴国灭亡后,孙wan隐居修水与武宁之间大山深处黄金洞,江西大部分及湖北、安徽等地部分孙氏即为其后裔。黄石地区孙姓基本上就是孙wαn后裔,具体为:1、明成化年间(公元1480年前后),孙武第87世孙孙清二从瑞昌迁往兴国州板桥铺(离水源村不远),后世主要居住在木港镇、枫林镇一带。2、明万历年间,孙以泰及三个儿子孙胜一、孙胜二、孙胜三从瑞昌迁蕲春,再迁大冶殷祖西凉亭孙垅庄开基立业,后世主要居住在殷祖镇、刘仁八及黄石皇姑岭等地,四子孙胜四在殷祖出生,孙胜一后世主要迁往英山、安徽,大冶本地的是孙胜二、三、四后人。孙清二爷爷孙尚埙及孙以泰爷爷孙尚篪是双胞胎兄弟,因此大冶、阳新两地孙氏血源很近。孙从鹤,阳新县木港镇贺狮桥湾人,太平天国任命的兴国州监军,隶属翼王石达开部下,1853年太平军(民间俗称长毛)攻取兴国州后组建兴国军,孙从鹤为监军兼统领,是兴国州实际上的一把手,积极拥护太平天国,湘军围攻武昌,其率领兴国军驰援并包打洪山营,并打死湘军名将罗泽南,曾国藩部下彭玉麟对兴国军恨之入骨,曾想血洗兴国州,兴国州人对太平天国的支持还表现在科考上,1852年太平军夺取武昌后开科取士,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决定在武昌举行太平天国科举考试,杨秀清任主考,总共六百余人中进士,兴国州籍竟达376人,占一半以上,大王上刘庄人刘继盛为本榜状元,阳新县各姓家谱中在1852年之后十几二十多岁没有后人的男丁很多是由于参加太平军战死的缘故。兴国州人优良的革命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影响也很深,"小小阳新,万众一心,要粮有粮,要兵有兵″使其成为全国有名的烈士县,全县有名和无名烈士多达二十多万。下一篇:湖北阳新熊姓

5、安徽孙氏文化

包拯60岁大寿时,感慨自己无后。突然,儿媳抱着1岁多的男孩,跪了下来:“这是您的儿子,请您取名。”包拯是我国著名清官,在人们心中,他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是公平正义的守护神。在民间,包拯有很多传说,比如“狸猫换太子”“铡美案”“血手印”“蝴蝶梦”等等,不过,这些都来自于民间故事、元曲和清代小说《三侠五义》,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在真实的历史中,包拯28岁中进士,好不容易成为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可此时,他的父母年迈,必须有人照顾。终,包拯辞官回家,先赡养父母,并为父母守孝,一直到38岁,才重新回了官场。他的官场之路,走得格外顺遂,先后在安徽、广东当过地方长官。公元1043年,44岁的包拯被宋仁宗安排回京,担任监察御史,专门负责监督大臣。他真的铁面无私,得罪了无数权贵,但宋仁宗很信任他,无论多少人参奏包拯,宋仁宗始终力挺他。包拯对宋仁宗也很不客气。有一次,宋仁宗给张贵妃的大伯赐了个淮康军节度使。包拯很不爽,因为这不合规矩。于是他抓住宋仁宗各种训斥,铮铮有词,非逼着他撤回圣旨。宋仁宗也要面子,每次都拂袖而走,但终,他还是把圣旨撤了回来。包拯是个很固执的人,对贪官污吏好不容忍,比如转运使王奎,多次剥削百姓,中饱私囊。为了扳倒王奎,包拯前后弹劾7次,后一次,他对着宋仁宗破口大骂:“你不听我的劝,就是不体恤百姓,任用酷吏!”(《中国通史》:“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说实话,能遇见宋仁宗,也是包拯的幸运。否则,他这样的做派,遇见一个不宽仁的君主,早就不知道要死多少次了。只是,造化弄人。铁面无私、一心为民的包拯,差点香火断绝。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包拯不是没有儿子,只是55岁那年,他失去了的儿子。这一年,他的儿媳崔氏只有21岁,刚新婚2年,刚生下幼子。古代的寡妇很辛苦,包拯不忍心让儿媳过这样的日子,便主动告诉她,愿意让她回家另觅良缘。不过,崔氏很崇拜公公,无论包拯怎么说,她死活不愿意改嫁。她“蓬垢涕泣出堂下”,并对包拯说:“翁(指的是包拯),天下名公也。妇得齿贱获,执浣涤之事幸矣,况敢荐家乎!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他也。”此后,崔氏守着儿子包文辅,誓死不改嫁。包拯也没有再劝,毕竟,未来,孩子可以成为儿媳的依靠。然而,5年后,包文辅意外夭折,自此,包拯的香火彻底断绝。这世间大的痛,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包拯先后失去儿子、孙子,并面临着香火断绝的哀痛,但他还是主动告诉儿媳,他愿意让她回家,另寻良缘。崔氏的母亲也劝女儿改嫁:“夫死守子,子死何待?”的确,丈夫死了,还可以守着儿子,如今儿子也去世了,也该考虑自己的后半辈子怎么办了。但崔氏坚决不肯。她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后来,朝廷封她为为寿安县君,知庐州事张田还特意撰写了《崔节妇传》。好在,包拯并没有真的香火断绝,或许,好人总是会被眷顾的。60岁那年,包拯意外从儿媳崔氏口中,得知自己居然还有一个儿子,年仅1岁。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包拯以前有个媵妾孙氏,但两人性格不合总是吵架,后,包拯把她送回了娘家。不过,谁也不知道,此时孙氏已经怀孕了,回家后不久,就生下了儿子。儿媳崔氏先知道这件事,把孩子抱回来养在了自己身边,一直想找机会和包拯说。恰逢包拯60岁大寿,她便抱着孩子,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包拯。晚年得子,包拯很开心,给孩子取名包綖(后改名为包绶)。公元1062年,包拯去世,享年63岁。此时,他的幼子包绶还只有4岁。他被嫂子崔氏抚养长大,也当了大官,还成了宰相女婿,历任将作监丞、国子监丞、汝州通判等职。他继承了父亲包拯的志向,一生刚正不阿,清苦守节。包绶是在去潭州任职的路上病故的,他的箱子里,除了诰命、书籍、文稿外,没有留下多余的一文钱。包拯在世时,留下了37字家规:“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毅之后,不得葬于大营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句话的意思是,后代子孙,若是当官时贪赃枉法,不得放归本家,去世后,也不能埋在包家祖坟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短短八个字,掷地有声,而他的后人,也没有辜负他的期待。我很敬佩包拯,因为他刚正不阿、勇敢无畏。在古代,能周旋朝堂的人,都是聪明人,大家做事不分对错,只讲利弊。可包拯是个较真的人,他心存百姓,靠着一腔孤勇,守护公平正义。一个勇敢无畏的人,一定是个真诚的人。当然,宋仁宗也值得敬佩,若无他的胸怀,这世间便没有包拯的出头之日。素材来源简史,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6、安徽孙氏拳

来安徽淮南旅游,共花费1300元。淮南这个县城的景点占整个市的一半,很多历史典故也是出自这里。八公山寿县八公山,是大别山的余脉,西汉时因淮南王而改名为八公山。取自于淮南王刘安得道升仙的故事。初夏的八公山一片新绿,浓密的树荫遮住了五月天不算辣,但也让人感到微热的阳光。道路两旁树木和石块交织着,树丛中随处可见突然冒出的石头。疏落的小树沿着山坡蔓延着。一路上,可以看到断断续续出现的亭子、雕塑,每一个都讲述着个久远的故事。林中的红亭,叫做寻道亭,又称八公亭。看来是刘安和八公当年寻道求仙之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这是发生在公元383年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和南方的东晋之间一系列战役。苻坚兵败,他站在城楼看着远处的八公山,西风萧瑟吹过,草木晃动,在苻坚眼中都成了东晋的兵马,草木皆兵由此而生。西风呼啸、鹤声唳啼在苻坚耳中都成了东晋追兵的呐喊。所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就成了已有风吹草动就极度紧张的代名词。八公山,山不高,也算不上名山大川,但是这座山却是步步都有故事,处处都有传说。站在山顶远眺,碧霞祠的所有建筑,尽收眼底。灰瓦屋顶层层叠叠,有了绿树的陪衬,这些新的建筑,竟也有了几分沧桑的历史感。出八公山不远就有一个类似豆腐博物馆的地方。这里有一个著名的泉眼,玛瑙泉,这里在明清时为游览的圣地,直到清末和民国初期才逐渐荒废。但泉水却溪流蜿蜒,叮咚悦耳,当地的人们在这里建造绵延数里的村落,这就是著名的豆腐村。安丰塘这是历史上古老的水利工程,比郑国渠和都江堰还要早300多年。25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建设的理念和治水的水平之高也是令人称奇。这里曾出土过“都水官”的铁锤,说明这里当时有设官职管理这里的。直到今天,2500多年前的水利灌溉工程,仍然发挥着作用。水边的亭子,配得上亭亭玉立的字眼,它默默凝视着万顷波涛,穿越几千年的层层云雾,亭子的石碑刻着寿县政府对安丰塘历史的记载和汇集的河流图。孙叔敖一个清廉的官吏,虽然位居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生活简朴,为官正直,勤恳敬业。他去世时仅38岁,有人说他是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正像上面所说的县令,为官一任,心系百姓,会被后世记住。安丰塘边有孙公祠,就是后世为纪念孙叔敖而建的,建于何时不详。寿县古城墙寿县古城墙是国内保存完好的古城墙之一。为什么人们不提寿县这个曾经的五个王国的都城,却总是更多关注寿县的古城墙。可能是因为对于寿县古城保存的古迹已经不多了,即使有那么几个景点也都是后来的新建筑,很难看到厚重的历史沉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遗憾。虽然古城墙已经完成了当初的使命,但它依然庄严地守护着寿县这座古城的今朝和未来。寿县古城有四个城门。东门宾阳,历来东门都是迎宾之门,意喻每天迎来的第一个嘉宾就是万物敬仰的太阳;西门面对寿西湖,故名“定湖”;北门称“靖淮”,因其紧邻淮河,常有水患,取名希望淮河平静安靖。南门的护城河与淝水相通,舟楫往来,商贸繁荣,称之“通淝”。不同的名字,不同的含义,一座城还是很讲究的。古代匠人的独具匠心在寿县古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除了护城河环绕城墙,还设有护城石堤。与军事防御功能外,还发挥了防水患的功能,在洪灾中,寿县能够幸免于难,和古城墙的防洪能力紧密相关。古城墙约7.8公里,在阳光灿烂,气温适宜的假日里,沿着城墙缓步而行,可以边走边欣赏古城内外的景色,煞是怡人。这也是古城居民日常活动的好地方。走完城墙,在城里闲逛,可惜的是古迹难寻了。一些寺庙、道观、老宅都是新建的建筑了,没有更多的特色,所以也没拍什么照片。寿县孙家是寿县城著名的大户人家,据说当时的寿县,全县一半的土地,五分之三的房屋面积都属于孙家。孙氏家族第十四代孙方锟是著名的书法家。寿县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现在的文化博物馆珍藏着国家一级文物160多件,二、三级文物2000多件,这在一个县级市还是很少有的。在寿县街头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点心,大救驾。一听就知道这种点心必然和某位皇帝有关。这就是“赵匡胤困南塘”的故事。明天就要离开寿县返程了,晚饭后走到城门看看夜景,夜晚的寿县很安静,夜幕下的城墙依然静静屹立着。几千年来这里从繁华喧闹走向今天的安静祥和,历史的脚步远去,现在的寿县已经卸去了王国都城的荣耀,回归日常生活的琐碎,在自己僻静的一隅静看世间风云变幻。#淮南头条##安徽孙氏简介#

7、安徽孙氏祖宗大全

包拯六十大寿时,众人向他道贺,可他却失落地说:“我断子绝孙,何乐之有啊?”听罢,儿媳崔氏突然跪倒在地,呜咽道:“您还有一个儿子,如今已经两岁了!”包拯是宋朝有名的好官,他有很多外号,出名的就是“包青天”,而且官职是开封府尹。但是历史上的包拯从未做过开封府尹。在民间传说中,开封府尹包青天,铁面无私,两袖清风,是公平正义的守护神。贪官污吏和市井盗贼只要是提起这个人,心底都要升起一股凉意。他有很多传世案例,什么“狸猫换太子”“铡美案”“血手印”“蝴蝶梦”等等。不过,这些故事多数来自民间传说和元朝的戏曲,尤其是清代小说《三侠五义》记载了很多关于包拯的传说。包拯只是在快六十岁时,暂时代管开封府,但也只管了不到二年。此后,宋仁宗非要给他升官,将他调离了开封府。公元1027年,二十八岁的包拯,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能够成为庇佑一方的父母官是很多寒窗苦读多年士子的愿望,不过包拯却拒绝了朝廷的派遣。正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正是因为家中父母的年迈才导致包拯不愿意离开故乡。为了更好的照顾老人,包拯上书朝廷在合肥附近任职。朝廷考虑了包拯的实际情况,将他改任为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但是包拯依旧觉得离家太远,终决定先辞官,回家赡养父母。直到父母去世,包拯就在坟墓旁边架起一个茅草屋,坚持守孝,父老去相亲都来劝他,他才在孝期满之后出仕。三十八岁的包拯,正式成为安徽地区某地的知县。此后的官途就一路畅通。在地方上,他当过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也干过要职陕西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在中央,他曾是铁面无私的监察御史,也曾是坚决执行的尚书工部员外郎。可能要是没有力挺他的宋仁宗,如此“无情”的包拯早就被权贵吃干抹净了。“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这句话说的就是包拯,生前得百姓爱戴,死后宋仁宗赐给他“肃孝”的荣誉,葬礼也极尽哀荣。他曾经担任监察御史,这相当于宋朝皇帝的“眼线”主要目的就是监督百官,这就说宋仁宗对他的信任,和他为人的公正。包拯的公平也会在皇帝身上体现,当时宋仁宗宠爱的妃子是张氏,张氏的大伯在朝为官,张氏就在皇帝耳边吹风,想让自己的大伯充当淮军节度使。宋仁宗经不住爱妃的撒娇,下令的圣旨都已经写好发出了,可是包拯得知此事之后,严辞教育皇帝,皇帝只好将圣旨追回。有包拯这样的臣子是宋仁宗的福气。一生为国为民的包拯子嗣十分稀少,妻妾也不多,他一生仅娶了两个妻子,第一任妻子嫁给他不久就病逝了,连孩子都未生下。第二任妻子给包拯生育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可是那个儿子在二十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只留下儿媳崔氏带着年幼的孙子。包拯不忍心儿媳守寡,告诉她还可以另觅良缘,崔氏则说:“翁,天下名公也。妇得齿贱获,执浣涤之事幸矣,况敢荐家乎!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他也。”包拯的的孙子在五岁那年突然夭折,此时已经六十岁的包拯走到了绝嗣的境地。当包拯六十岁大寿的时候,众人前来贺喜,唯有包拯满面愁容的说:“有什么好高兴的?我一生不愧天下,却落得断子绝孙的下场。”崔氏此时却突然带给包拯一个巨大的惊喜,他还有个儿子。原来包拯曾经纳了一个妾室,是第二任妻子的丫鬟,孙氏。可是孙氏经常因为一些小事顶撞包拯,包拯就将她遣返回娘家了。孙氏回到娘家才发现自己已经怀孕,却一直未将此事说出。晚年得子的包拯,开心,给这个孩子取名包綖。包拯六十四岁去世之后,儿媳崔氏一直养育着这个孩子。参考文献:《宋史》《崔节妇传》#历史开讲##分享历史五千年##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