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简介墓(陶墓)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8 19:32:12 浏览
1、陶墓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文物# #历史#今天带领大家认识的是蛋壳陶高足杯,此物属海岱龙山文化时期的器物代表之一。为黑陶材质制成,高19.8cm,口径10.7cm,足径5.5cm 。应该是作为祭祀使用的礼器。此物上世纪三十年代出土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瓦屋村4号墓 ,现藏于台北。蛋壳陶高足杯分杯身(右上图,倒置)与足部(右下图)两段制作,使用轮制法制造。杯身的下段有十道弦纹;足部中空,有十二节竹节纹,其中十节有三角形之小孔。杯身底部与足部顶端的弧度吻合,可上下套合在一起,严丝合缝;且杯身厚度还不到0.1公分,薄如蛋壳。整个物件严丝合缝,实属精美。

2、陶墓历史

1400年前的隋朝,一个9岁小姑娘突然病逝,深爱她的外婆伤心欲绝。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她在外孙女石棺上刻下了一句4字诅咒:“开者即死”。1957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们在西安城发现了一座墓葬,当考古学家清理完夯土后,他们发现了一座形状逼真的殿堂式石棺。这座石棺由17块青灰色岩石板拼接而成,其中一处刻着“开者即死”的字样。考古学家们并不会被这些字所迷惑。他们看到如此高规格的墓葬后,立即断定其中必然有令人惊喜的发现。墓志盖子上刻着九个字:“隋左光禄大夫女墓志”。虽然墓志的文字只有370个字,但每个字都透露着悲痛与思念,让人不禁落泪。在石棺的南北两端摆放着陶屋、灶、井、磨,东西两侧摆放着陶罐和俑。显然,墓主人李静训的至亲们担心她孤单,所以墓中的俑居多,有武士俑、镇墓兽、仪仗俑、家畜和家禽俑等等,使墓葬仿佛变成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当众人打开石棺盖后,他们看到了一座精美雕刻的石棺,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棺内堆满了珠宝,每一件都极其珍贵,而小小的李静训则安详地躺在其中,双手放在胸前,看起来极其可爱。李静训的全身都镶满了各种珠宝,令人眼花缭乱。金手镯、金戒指、银甲套,还有玛瑙、珍珠、玉钗等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特别是她脖子上戴着的那条镶满珍珠和宝石的金项链,奢华,价值不可估量。这条项链被誉为世界上美的项链之一,如今被收藏在国家博物馆。这条项链制作精湛,动用了当时的工匠,将28个金质球形链珠串成项链主体,每个金球里都嵌有润圆的珍珠。更难得的是坠子上的鸡血石和青金石,规格之大令人惊叹。此外,还出土了一件嵌有珍珠和宝石的金花蝶头饰,精致而可爱,明显是为孩子设计的。头饰顶部是一只振翅欲飞的蝴蝶,翅膀微微颤动,仿佛随时都会飞离,堪称巧夺天工。李静训墓中的许多文物都带有西域的影子,可见杨丽华对她这个外孙女的宠爱有加。在这些随葬品中,还发现了一件颇具"现代范儿"的物品,那就是一只小小的绿色玻璃瓶,高12.5厘米,瓶口和腹部的视角都呈现椭圆形,器壁薄,保持了传统瓶子的形状。经过化验,这个玻璃瓶的质地是高铅玻璃和碱玻璃,在那个时代,它可谓是珍贵的。这也表明,早在隋朝时期,我们的玻璃吹制技术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静训的陪葬品数量超过230件,奢华至极。不禁让人叹为观止,这个年仅9岁的女孩的陪葬品规格竟然能与王侯将相相媲美。那么,为什么一个女童能够获得如此殊荣呢?这就要从她作为墓主人的李静训非同寻常的显赫家世说起。李静训的外祖母杨丽华是历史上一位非凡的女子。她曾经成为公主,太子妃,皇后和太后,一个人经历了后宫中尊贵的位置。然而,这四个身份并非杨丽华所期望,但她不得不接受。杨丽华的父亲是杨坚,母亲是著名的独孤伽罗。杨丽华的一生经历堪称传奇,甚至出现了“五后并立”的局面。然而,她与丈夫宇文赟的感情并不和睦,因此只生下一个女儿,名叫宇文娥英。公元581年,杨坚篡夺北周王朝,建立了隋朝。杨丽华从太后变成了公主,随后亲自为女儿宇文娥英选定了丈夫,名叫李敏。而宇文娥英与李敏所生的第四个女儿,就是开头提到的那个小女孩李静训。公元600年,李静训出生,从那一天起就受到了外祖母杨丽华的喜爱。李静训在宫中被杨丽华抚养长大,备受宠爱。李静训出身显赫,不仅享有母亲家族的荣耀,而且李家族被誉为忠烈之家,祖父李崇更是为杨坚立下了卓越的战功。历史记载中,李敏不仅英俊潘安,而且才华出众,这也是杨丽华看中他并选他为女儿婿的原因。李静训继承了父母优良的基因,聪明可爱。杨丽华对她寄予厚望,亲自教导她,期望她能有出色的未来。然而,可悲的是,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命运并不长久。公元608年,李静训因疾病而逝,据记载,这一天正是6月1日。尽管只有9岁,李静训享受了高规格的葬礼,显示了杨丽华对她的深深宠爱。杨丽华将李静训安葬在皇家尼寺中,并请来近3000名女尼为她超度。为了防止将来有人盗墓,杨丽华还命人在棺木上刻下了“开者即死”四个大字。短短的四个字,承载着外祖母将自己的哀思和深爱寄托在这座精心建造的地下宫殿中,希望恩宠和繁华永远伴随着她年幼的外孙女。李静训去世后的次年,庇护她的外祖母也辞世了。昔日显赫的家族立即遭到诽谤,李静训的父亲被处决,母亲被赐死,其他家族成员则遭到杀戮或流放。随后,李家成为隋朝大的牺牲品,整个家族被政治所吞噬的惨状,李静训在生前无法见证,恐怕也无法理解。她短暂的生命只被爱所包围,如同一株从未离开过温室的皇室之花。她在生前享受着星河的灿烂辉煌,在死后也得到日月的璀璨光辉。正是因为承载了她所受的千万宠爱,我们为她感到惋惜。假如李静训没有因病早逝,那个家族的大乱之年,她是否能够幸免于难!#考古里的故事# #考古未解之谜# #考古可以多有趣#

3、

在山东博物馆发现一个神器,传说谁拿到谁就有王权、兵权!图一,亚醜(chǒu)钺(yuè),谁拿到谁就有王权、兵权!怪不得乐颠颠!(山东博物馆)。图二,红陶兽形壶,咱也说不清它是猪猪还是狗狗,总之很嗨皮!(山东博物馆)。图三,金门风狮爷大门陶灯座,很萌,但其实是用来辟邪的!(泉州市博物馆)。图四,铜人面铺(po)首,来自三星堆的神秘微笑(三星堆博物馆)。图五,可以追溯到五代南汉时期的小狮子(南汉二陵博物馆)。图六,这是超凶的镇墓俑!(洛阳市博物馆)。#流失的国宝文物# #奇葩的文物# #秀出您的藏品# #秦汉文物# #文物出差记# #给文物起小名# #旅行见闻# #旅游##陶简介墓#

4、

【诞辰130周年纪念日!向陶先生致敬!】今天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的纪念日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推动平民教育、乡村教育以“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晓庄学校为起点30年矢志不移爱是陶行知为人处世一以贯之的灵魂也是他的个人信仰和对教育的核心理念他永远怀着“爱满天下”的一颗心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精神潜移默化影响着后人↓↓↓1981年,作为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文革”后的首批毕业生,杨瑞清面临着人生的选择:进城还是回乡。临近毕业之际,一份立志发扬“晓庄精神”,志愿到偏僻农村办学的志愿书在全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递交志愿书的就是平时沉默寡言的杨瑞清。带着满腔热情,杨瑞清来到了江浦县五里村小学。当时的五里村小学就象电影《凤凰琴》中的山村学校一样——“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泥孩子。”由于教学质量不好,农民纷纷把孩子转到别的小学。村民们看到分来一个满脸稚气的学生仔,露出了失望的神情,村干部也背地里猜测这个小年青能成什么事。杨瑞清带着初为人师的喜悦投入到教学之中。他接手的是被称为“二年级万岁”的差班,38名学生竟然有20人留过级。杨瑞清把这个班命名为“行知实验班”,暗下决心,一定要实践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思想,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一年后,杨瑞清所带班上所有的留级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顺利升入二年级。有“升迁”机会,却不到县城里当官,安心在乡村小学扎根……在艰苦的条件下,搞教育改革,不断探索求新,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现在的杨瑞清是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他始终以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精神激励自己成为“陶子之后,亿万陶子”中突出的一位时间回到2021年的今天南京晓庄学院师德教育馆开馆据悉,这是迄今为止,聚存陶行知文物、史料多的场馆,也是家师德教育馆。 该馆位于南京北郊劳山脚下的南京晓庄学院行知园。步入师德教育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达3.6米的陶行知雕像,这是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为开馆所作的新作。雕像表情庄重,目光深邃。左手持书,身姿微微前倾,似正在台上演讲,阐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塑像立意在于表现陶行知伟大的教育思想和卓越的教育成就,”前来参加开馆仪式的吴为山表示,此前为塑像他研究了大量史料和陶行知研究成果,“我在这里塑造陶行知先生的雕像,就是让他永远在这里讲述自身、讲述人生、讲述他心中的爱,让所有人走进这里时,可以聆听他的教诲。”师德教育馆共两层,面积1.1万平方米,以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为素材,以“四有好老师”为主线,挖掘1600多件珍贵史料、文物,采用展板、实物、情景重现和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全面展示陶行知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以及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据介绍,教育馆内珍藏了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27件,三级文物11件。教育馆展陈由序厅、尾厅、“理想信念展厅”“道德情操展厅”“扎实学识展厅”“仁爱之心展厅”四个主题厅和一个专题展厅组成。整个展厅将文物和史料解构成场景画面,为形式设计赋予内容深度,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展体验。据了解,师德教育馆所在的行知园是陶行知当年办学原址的核心区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发源地和实践地,占地约100亩,还包括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墓、晓庄十英烈纪念碑等,是陶行知生平展示、教育思想研究、师德师风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被授牌“江苏省师德教育基地”“南京市师德教育基地”,是南京和省内外许多学校教师和师范生入职、入学的第一课堂。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陶育人”造就时代“大先生”素材来源 | 光明网;南京晓庄学院;紫金山新闻图片来源丨南京晓庄学院;南京新闻;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

5、

说到陶瓷,陶明瓷不能不提,明瓷就是陪葬品。商、周、三晋、战国的陶明器的胎质粗细不一,一般墓葬中的明器,陶土不经淘洗,火候较低,胎质疏松。贵族墓葬中的明器,陶土经过淘洗,器形规整。它们经轮制、磨光(或上陶衣)彩验、线刻或压划暗花等复杂的制陶工艺制成。战国时期,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三晋两周地区的贵族大墓自战国早、中期起逐渐用陶礼器代替铜礼器随葬,而且在小型墓中也发现这种现象。所以陶礼器的制造迅速发展起来,仿照铜器形式的鼎、豆、壶、簋、值、概等等成套成组地生产,磨光、暗花、殊绘、线刻的装饰手法广为应用,把陶器的制作工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各国在陶器的组合、形制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别。如三晋两周地区在战国早、中期的墓葬中,鼎、豆、壶的组合是比较常见的,即鼎、豆、壶是基本的随葬品。到了晚期,豆为盆所代替。在楚国,则盛行鼎、篮、壶和鼎、敦、壶,用鼎、豆、壶的少见。在秦国,更多的使用实用陶器及仿铜制品来随葬。器物的形状各国也各不相同,例如壶,秦国的多系平底,带圈足的很少;韩国的壶,“须很长,底和圈足都很小,各部分的比例不很协调;楚国的壶,器形修长,底部圈足或假圈足很高。​

6、

清代书法家黄自元楷书字帖《陶先生墓表》鉴赏,欧楷书法的学习精品,被称为欧楷馆阁体的巅峰。

7、

从盘龙城遗址到陶寺遗址的“盘龙”有渊源尧,陶唐氏,以陶正起家立国,封唐侯。王天下后称王号为唐。王都在翼州平阳,古代的江汉地区(大夏),今天的武汉盘龙城遗址!山西陶寺,翼州迁北叫冀州,陶寺是陶唐氏尧后裔建国和立宗庙的地方。盘龙城、陶寺遗址见证了陶唐氏从王朝变成国家的历史过程。现以“陶盘龙盆”为证:虽然目前学者想要把彩绘龙盘定为“王者之器”、“尧王器”,想把它打造得如同“盾”牌一样的坚实。故对该龙盘有说法如下:1、发现了中原地区早的龙图腾,是龙图像的早标本。2、龙图腾作为代表“国家”意志的“图徽”,龙盘应属部落联盟的盟徽,即龙族族徽。尧部落即是龙图腾的主人。3、彩绘龙盘是“王者之器”。4、龙盘作为帝尧王族神化的象征图示,源于“赤龙”与尧诞传说。5、图案中的龙,用朱砂绘制,据此认定它是“赤龙”,龙身上的鳞状纹可看成是“龙负图”。龙盘中的形象与《竹书纪年》中尧帝传说耦合,或可作为帝尧王族神化的象征图示。6、盘内龙口似衔着羽毛状物,说它是麻黄草,王在“大麻”的作用下可达到通神状态。【盘子新释】所释之“盘子”,实则如“矛”,能戳穿学者打造之“盾”。“盘子”即“盘”龙子之古事。释之如下:1、盘是盛水之器。龙是主管水的神祗,故龙在盘中。盘的主题表明龙传承、龙族、龙后裔的身份。2、龙盘固定摆放于墓主右侧偏上部,数量固定,仅一件。古代讲究左尊右卑、左主右次、左父右子。故此为特别的安排,是古代“礼”的传承,也体现“盘子”为政权者、传承者、直系后裔“子”的标志。3、“盘子”出土于大墓,是等级差别与身份地位的象征物。只出土5个,可初步拟定陶寺遗址至少曾经“生活”着“五个”或“五代”龙子。这点也可打破某些人的陶寺有“王”的幻想了。史传承为尧禅舜、舜禅禹,其王代更换是在异族之间进行。异族政权的更换之后,怎么可能一直抱着别人的族属图腾,到死都做别人的“盘子(儿子)”呢?4、“盘子”两个相对较早,两个较晚,表现出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偏晚的比偏早的龙,更接近后世之龙形象,这表明陶寺文化有代更,显示出它们的区别与进步。5、“盘子”的龙似蛇又似鱼,尚无我们已知的龙之全形,如此设计,谓其“小”、尚未成形也,意指龙子,类似我们后传的“龙生九子”寓意。龙子,水中之物也。6、“盘子”之龙有锯齿状牙齿。序齿(始)而论,齿小而多,表示龙的后裔——子孙兴旺,这也是墓中人的理想与希望。7、“盘子”之龙,舌呈树杈状分支,不似蛇/鳄之舌,其状若小树苗,尤其像木棉树苗,分叉甚多,此寓意龙之“苗裔”甚多,枝杈通达四方,根深而叶茂;又表明龙子其顽皮若小孩爱伸“舌头”噜噜噜的与人戏耍玩闹。8、龙子头部两则方形似耳,或似简化形态的双耳,有人也理解为“角”。这也是龙子身份的再次表明,古“耳”、“角”皆通“儿”。盘中龙身份再次强调他是龙子/龙孙。9、“盘子”表明陶寺人的起源。盘子具有祖宗三代的特征与元素:①尧形龙泥质褐陶,内壁磨光涂红,赤龙之貌,其上祖火德,赤龙用陶,其上祖为陶唐氏尧龙/尧王/尧帝。②帝喾纹赤色身上有鳞状斑纹,呈放射状斜线,象鬓毛或羽毛,表明小龙子是长“鬃/羽毛”之后裔。该纹饰是“帝喾”的专属纹饰。古传帝喾是帝尧父,喾尧父子关系在此(陶寺)又一次得到证实。“盘子”的高祖即帝喾。帝喾是尧、舜、禹/夏、殷商、周,几个朝代都崇拜的先祖,故其标志纹频频出现在各大遗址中。③颛顼色施黑陶衣。颛顼帝,主北方之帝,色黑。“盘子”的远祖即为水帝颛顼。陶寺的“盘子”,用颛顼色、帝喾纹、尧形龙,来表明其祖宗三代的特征与元素。盘龙盆新释符合陶唐氏民族的历史记录!#陶简介墓#

8、

探古完结。根部较粗呈兽头形。鼎的双耳和三足分布的位置呈五点式,腹底三足之间有三角形凸起。在中原文化中,鼎是象征等级身份的重器,用于祭祀蕴含信仰或礼俗规制的重要礼器。不过有专家认为,这只鼎也是刻意模仿的产物。我们横岭山发现的青铜甬钟,也跟中原的青铜钟也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认为列器在横岭山出土,与中原的周人用鼎制度有一定的关系。如果确实如此,那么这处以甬钟,鼎随葬的墓葬群中是否沉睡着?一位当年的氏族首领墓主人在生前究竟拥有怎样的身份?对器物了解得越是深入,这处墓葬就显得愈发神秘。可惜的是,在岭南地区酸性土壤和潮湿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墓葬中的骸骨葬具早已腐朽。横岭山先民的真实身份显得扑朔迷离。如今的横岭山脚下每天车流不息。当年的考古发掘现场,已经被山冈上茂密的树林掩盖。二十多年前考古队员离开横岭山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八千五百多平方米的区域中清理出332座墓葬。仅东南较低处的14个探方内未发现墓葬。这处遗址出土了44件完整的陶纺轮。早的纺轮以石头雕凿而成。当古人掌握了烧制陶器的技术之后,用黏土烧制而成的陶纺轮,应运而生。更加有韧性的线,也出现在古人的生活中。古人用这种线编织渔网捆绑工具,甚至是编织衣物。通常出土纺轮的墓葬中,埋葬的往往是女性。考古专家据此推测,横岭山墓地中拥有陶纺轮的墓主人很可能是女性,并且这个族群很可能已经产生了明确的社会分工。比如说275号墓葬。总共出土了7件随葬的纺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田野考古。它表明应该是它这个墓葬的主人。在社会分工,就是在纺织工作中,应该有一种特殊的角色和地位。考古专家还发现,所有出土陶纺轮的墓葬都不出土砺石或铜兵器。砺石用于修理兵器,拥有砺石和青铜兵器,是男性墓葬的标志,纺织则为女性的职责所在。出砺石或铜兵器的墓葬,分布于发掘区中部,而出陶纺轮的墓葬,则分布于其两侧。这种墓葬布局似乎经过了精心的规划和安排。据此考古专家认为,墓葬群的空间布局,是男性墓葬居中。女性墓葬排布在两侧的位置,性别可能是商周时期横岭山社会重要的社会组织原则,和人群区分标准之一。在装饰品方面,男性使用玉管,女性则用水晶。玉玦是男女都会使用的器物。不过出土玉块数量多的4座墓葬均为女性墓葬,成组玉玦青铜甬钟。青铜鼎的出现更是具有重大意义。列器在横岭山墓地出现,证明已经有了等级制度。那么它的社会制度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探索·发现。发展出如此文明的族群究竟来自哪里?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先民究竟是谁?考古专家一直在寻找着答案。横岭山墓地的年代,相当于中原晚商至春秋时期。据此考古专家将目光投向了一个神秘的古国。当时的岭南地区有诸多部落方国。据史书记载,先秦时期,在今广东东部有一个名为"缚娄"的古国。它以罗浮山为地理屏障,以今天博罗龙川为政治经济中心。不过像其他方国一样,史书中对缚娄国的记载,仅有寥寥几笔。它何时起源如何发展壮大。经历了哪些战事纷争,终又如何覆灭。这些信息都如历史长河中的谜案,至今无人知晓。2000年,对横岭山墓地的发掘获评当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拥有先进的陶瓷器烧造技术,深谙玉器的雕琢工艺,男女分工明确,社会等级清晰。埋葬在横岭山脚下的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