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具桶简介(农具筐的用途)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8 20:00:01 浏览
1、农具筐的用途

这个古老的物件,你能叫出名吗?今天去表叔家拜年,见他后院丢弃很多农具,其中有一件较大型的稻谷收获农具,我们这里叫板桶。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在荆州松滋农村,板桶是比较常见到农具,几乎每家都有一个。之所以叫板桶,一是用木板制作的,二是脱粒时拿一把稻谷用劲板,谷粒就落进桶里。制作板桶一般选密度较高、质地坚韧、质量较轻的木板,理想的是杉木。板桶呈梯形体,高70厘米左右,底部面积约为2㎡,底部要用两根雪橇式的厚木条做成滑板,利于在田地里推拉和竖立。收割稻谷时,把板桶放进稻田里,板桶三面围上竹帘,防止谷粒抛撒。割了一大把稻谷后,双手捏紧稻谷杆下部,先向右上扬,然后往板桶的左内侧用力拍打,边拍打边抖动,谷粒就会全部撒落在板桶内。如今,农村种地大多都实行机械化,收割稻谷也用收割机,板桶这种传统的脱粒农具已淘汰多年,能认识的少年过四十了吧。#荆州头条#

2、木粪桶农具

#春天乡村身边事# #长沙头条#别说扮桶了,就是打稻机在我们身边都逐步消失了。各种收割机已经替代它们的曾经的功效。但对于扮桶、对于打稻机却是满满的回忆。扮桶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就是在打稻机发明之前用来为稻穗脱粒的用的。我没用过扮桶,但家中曾经有拥有它,用它来装谷子。父亲用得比较多,在扮桶中间放上篾片稀稀织的折子,拿一把把的稻穗甩向这些折子,就把稻谷脱粒了。在根据余华的小说《活着》改编的连续剧《福贵》中,扮桶出现了很多。从我们种田开始基本上就用上了打稻机。先是用脚踩的。因为家中经济拮据,别人家都用上了三马力带动打稻机时,我们还是脚踩的。上下两丘田,别人用动力打稻机,我和弟弟用脚踩,速度却不比他们慢。只是被我们把打稻机踩的那条木板踩断了。当年春种秋收是多么的辛苦,仍然深深地烙在脑海里。今天又看见这扮桶,让我无限遐思。#头条创作挑战赛#

3、桶状农具

以前我们这边做木桶,嫁装用的,和农具挖河泥用的.这些东西不能用杉木,以前可以到木业社换杉木一立方可换二立方杉木,现在无人用这种农具了,嫁装也不用桶了,现在农村做家具基本不用自家木料,连樟树都没人要。

4、农具竹筐介绍

农具四题(澍雨)镰 刀我本有副钢铁的躯体,无奈沉重的劳作压弯了背脊!也许,连我的视线都压弯了,要不,见到的怎么都是驮背的四季?想不到呵,在科学技术文明的今天,我依然是春种秋收的影子,我还得与社员同赴艰苦,博物馆里尚没有我的位置。大地已播下新的良种,丰收再不是名不副实,如果收获现代化也依靠我,这岂不是一种尖刻的讽刺?再也不能容忍这种嘲弄了哟,我要抬起头来,把身躯挺直;当然,如果需要,我也愿做一名纤夫,奋力拉来现代化的时日!水 车别看我常卧塘边河滨,其实,我是一架上不完的山岭,蹬呵蹬,一代又一代的蹬,没有人登上过我的峰顶。与我吸出的水一同流淌的,是汗水浇湿了的绵绵光阴;与我沙哑的声带一同呼号的,是干渴的冒烟的嗓门。尽管如此,人们对我并无怨言,甚至,还感激我的劳累与忠诚,因为,往往是在艰难的时节,我给枯焦的苗叶送去甘霖……但是,我多么不愿意、多么不愿意呀,再有人在我的山岗上作那笨拙的攀登。我祈求人们厌弃我的陈旧、低能,让机器的欢歌替代我的呻吟。水 碾我是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水碾,溪水潺潺地流进我的心房,碾呀,碾呀,小了一只只石轮,碾呀,碾呀,瘦了一根根木梁。不错,在《天工开物》初版的时节,我曾开启不少惊喜的心窗。但是,在历史的圆圈上我转得太久了,消磨了一代又一代的时光。唉,莫让我老望着卫星、飞船长叹吧,请听听我倾诉衷心的希望:生活切莫要在圆周上转圈了,快离圆的轨道飞去,沿着切线方向!扮 桶我与镰刀命运相依,但个性截然不同,我不沉闷,决不沉闷,我呼喊,喊个不停。有人说:我是出于激动,——多少个金秋、吞进了嘴唇。我说,不——我是在喊,喊出农民的苦衷。我愿这秋天的呐喊啊,已飞越了冬天的时空,已化作了春天的雷阵,正震撼农业部的窗棂!今天,我拼全力作后的一呼:现代化快跨进每一条田垄,收获祖国丰硕的金秋呵,应该有联合收割机的阵容!2023年2月7日附注:本篇发表于湖南省郴州地区《郴州文艺》1980年第1期。

5、农具水桶

仅有感恩是不够的,面对农民二字,我唯有愧疚和谦卑我在此写了一年多文字,从未写过问答。今晚手机屏幕上闯来“生产队时期,农民做过哪些贡献”这个问题,不由眼飘轻云,心泛涟漪。作为农民的后代,我对农民二字总是特别敏感。尽管该问题已经是一两年前的老问题,由于题材原因,一直被冷遇着,少有露脸机会。但我还是愿意就此问题,做一个回答。就当是一场感念,提醒自己不忘过去,珍惜今天。一、生产队基本情况生产队成立于1958年,解体于1984年;它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小的独立核算集体经济组织;全国共有680多万个生产队,在共和国历史上存在26年。在川西坝,一个生产队一般由邻近几个院落构成。住户少者十来户,多者二十多户;人数少者几十人,多者百多号人。以我小时候所在成都近郊公社为例,全生产队共有张家林盘、耿家林盘、杨家林盘、王家林盘、钟家林盘、梁家林盘、郭家林盘七个院落;计有农户28户,人口143人,农田150余亩;生产队集体房屋有仓库数间、牛圈房数间;有晒场一处,氨水池一处,麻窖池两个;有打谷机、拌桶等农具若干。生产队时期,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除牛圈里的耕牛外,喂养在每家每户的生猪也属于集体;猪圈后面的猪粪同样属于集体;茅坑满后,生产队安排社员挑粪肥田。生猪每月称一次重量,生产队根据重量给养猪户评定工分;猪养大后交给公社。有一首歌曲《生产队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我们都会唱,而且能从动听的歌声中知道小鸭子属于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时期,人力资源集中管理。一个生产队设队长、副队长、记工员、仓库保管员、饲养员、贫协主席各一名;在非农忙或非重大时节,社员工作时长一般为8小时,主要内容是参加田间劳动和集体教育。生产队队长哨子响起,一声吆喝“开工喽——”,各院里的社员陆续汇集到指定地方,由队长分配当天活路。每天做完活路回到仓库,先集中学习语录和新国际国内形势,后再给每个社员评定工分。特别提下儿童的工作。大人上工时,儿童主要是积肥,放牛,割草,拾麦穗等,重大时间节点还要在村头站岗放哨防止坏人破坏生产,其工作也折算工分。川西坝一年两季,夏收麦,秋收稻。稻麦打下来晒干归仓后,先上公粮。上完公粮余下的粮食,再根据社员所挣工分进行分配。以上,是生产队基本情况。了解这个情况后,才能理解生产队时期社员们所做的贡献。二、生产队时期社员所做的贡献1、上缴公粮。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时期,农民以一己之力,供应着全国工,兵,学,商和城镇居民的全部口粮。以本地城镇居民为例,每人月供应粮在25—32斤之间,而生产粮食的农民家庭月人均口粮完全达不到这个标准。那时,农民现实的梦想就是将来让孩子吃上供应粮。2、供应城镇所需一应农副产品,如麻,油,甘蔗、蔬菜等。3、大搞农村基本建设。我亲见过的,有开荒,修路,修桥,修河,抢险,改造下湿田,建沼气池,建水电站、建村小等,这些大小不等的工程,极大地改变了农村基本面貌。那时流行一句话叫“沟端路直树成行”,到后来基本实现了。至今在川西坝农村仍发挥着灌溉作用的干渠、斗渠、支渠等,都是那个时代完成的杰作。而这些工作,都是农民的义务劳动。当时时兴集体会战,如沱江河改造,县里动员十万民工齐上阵;如犀浦忽发冰雹把成熟的水稻打覆在泥地里,全县组织数万农民几十里奔赴犀浦,从泥地里捡拾稻子……那时只要一声令下,农民放下饭碗就开拔。4、接纳2000万知青。相当于为城镇减轻了巨大的就业压力。5、送百万子弟参军保家卫国。6、形成了以集体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农民精神。社员们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对国家的忠诚,对阶级敌人的仇恨,前所未有。7、推进教育文化和卫生普及。每个大队有自建的小学,医疗站,农民夜校,而且从农民中选拔了大批民办教师,赤脚医生……为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普及医疗提供基本的人力物力支持。不可否认,在生产队时期,农民生活水平仅在温饱线上,传统文化遭到一定破坏,斗私批修扩大化导致亲情淡薄……但是,农民为国家、为社会、为时代所做的整体贡献,必将载入史册。(生产队农民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立删)

6、农具库筒制造

小松第一桶金,买了农机帮岳父岳母干活,孝敬老人,希望小松拍更多视频赚了钱买农具,解放劳动力。京城小二弟弟的视频#农具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