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之趣~慧此字始見於戰國。从戰國文字到楷书,形构都是从心、彗聲。以心表示與心境相關;小篆 形聲字。本議:聪明,有才智
2、小篆秋习篆书《山居秋暝》唐 ·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小篆秋天小篆唐李贺《马诗》释文: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踏青秋。
4、小篆的秋古文字之趣~【赤】《说文》南方色也。从大从火。凡赤之属皆从赤。会意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均为上“大”、下“火”。古文“大”变“炎”,“火”变“土”,烾,古文从炎、土。小篆仍作上“大”、下“火”;到楷书时,“大”变成了“土”,“火”中间拆成了两竖笔,再也不像“火”字了。本义为火红色。
5、小篆简介文字说二十四节气——夏至阴阳昼夜晴空亮夏至乾坤热浪来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夏季的第四个节气,也是早确定的节气。夏:象形字。读作(xia jia)夏通“假”,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雄武的中国人(“中国”特指“中原一带”)。《说文》:“夏,中国人也。从攵,从页,从臼(ju),?,两手;夂,两足也”。后假借指一年四季之中的第二季夏季。甲骨文和金文像昂首挺胸、威武活泼、四肢健壮敏捷而刻画细致生动的人形。小篆由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世袭制朝代。建立者为禹,定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禹本来传位于益,但益却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这段历史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开始。……夏代的历法,是中国早的历法。至:指事字。甲骨文上面像箭,下面“一”横表示箭靶,合起来像箭射于靶子之上,表示到达的意思;“一”横亦说表示地面。《说文》鸟飞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犹地也。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夏至,这天是北半球白天长的一天;从这天起,北半球白昼渐短,黑夜渐长。在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到达地面的北端,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长的一天。夏至日也是正午太阳高度高的一天,且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北回归线地区以南会出现“立竿无影”奇景。一年中都有两次太阳垂直射向地面的时刻。目前,在我们国家设有五处北回归线标志,分别位于广东的汕头、从化、封开,广西的桂平和云南的墨江。位于广东省北回归线以南的湛江、茂名、阳江、云浮、肇庆、江门、佛山、中山、珠海、东莞、惠州和汕尾等城市,一年中都可以看到两次立竿无影。夏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到来,此时,在南方,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正值梅雨季节,潮湿闷热,常有暴雨。在夏季时节,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有“冬吃饺子夏至面”的风俗习惯。在四川人家里都有爱吃的凉面,担担面等习惯。夏天到来,各种作物生长旺盛,瓜果蔬菜也丰富;饮食上,多吃苦味、酸味,清淡食物,不吃或少吃冰冻饮料等食物。夏天也好的养生季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谓:“夏三月,此谓蕃气,天地气交,万物华安;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告诫我们,应无厌于日,也就是不要总是害怕阳光,多晒太阳补充体内阳气。三伏天更是养生的好时节 因此有“冬病夏治”,“冬吃萝卜夏吃姜”等说法。一年四季中,喜欢的是夏季。早晨在柔和的晨光和鸟鸣声把我叫醒,望着窗外,清新空气扑面而来;傍晚,欣赏美丽晚霞西下,一阵温暖的微风拂过脸颊,享受宁静。夏 至黄经斗午托高阳,白昼天光时长。温湿相生雷雨盛,泽田并重稼耘忙。立竿无影观奇景,祀祖消灾仰上苍。华夏遍餐新麦面,阴晴喜盼稻花香。#你好,二十四节气# #你好,夏至##小篆秋简介#
6、小篆秋的写法清朝康熙榆林东路道张衡——一段尘封三百年的历史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城南杏花滩,摩崖尚存清康熙年间的几方石刻。引人注意的是一幅擘窠篆字“浣云”,落款“广川张衡”。张衡(1632—1705),字友石,又字羲文,号晴峰。直隶河间府景州(今属河北)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曾任浙江学政,主纂《浙江通志》50卷。康熙二十七年至三十六年(1689—1697)任榆林东路道(因驻扎神木,故又称神木道),创修希文书院,振育人才,留心政务,执法如山。有《听云阁集》传世,诗多记塞外山川景物。论者认为,其诗“有过人者三:典由学问之博也,议由阅历之久也,品由涵养之深也”。张衡时负盛名,官声极好,诗文俱佳,书法亦精。时人周在建为《听云阁集》作序时称赞道:“宦迹文章标炳宇宙,尤精钟王书法,士大夫得其片纸尺幅者,不啻球璧琬琰,争相矜贵。”张衡来神木上任虽年近六旬,仍没有丝毫倦怠:抚绥兵民,革除陋规,士民感恩,立碑颂之。又疏通茶饮,建立廛舍,中外交易,关市肃然。又垦边外闲田,令兵民耕种,岁获稷数万斛,边俗顿成饶裕。又修希文书院,匾其额曰“荑绿堂”,每月观风课士,捐俸行赏。这段来自张衡之子张灃的记述,对我们了解张衡在神木的所作所为很有帮助。道光县志编修者看重张衡的文采,在艺文志中收录了《修希文书院碑序》《杏花滩记》等三篇文章,对其在神木的政绩记载相对简略。张灃繁碎的笔致,提供了更为详尽的信息:(康熙)丙子年(1696)噶尔丹之役,圣驾北征,沿边征调,羽檄飞驰,先大夫戎衣介马,公式弓束矢,与总戎辈罄控于崇冈乱石之上,望者以为定远复生,充国再见。十年以来,修防御,明战法,兵民一体,烽火不惊。武备之余,饮酒赋诗,雅歌投壶,著稧亭诗稿千有余首。自谓浮生清兴尽在于此。丁丑年满七秩,屡次具详告退,为制府强留。适圣天子西狩,面请归休,良久乃蒙俞允。是时供养繁多,先大夫仗策驰驱,修理山梁九十余道,督催工役。躬亲运石,气力不减中年。这些政绩并不能带给张衡多少安慰,他早有去意,苦于一直得不到许可。康熙西征驻跸神木,年过古稀的张衡当面向康熙皇帝请求归休,方才得到准旨。张衡在神木为官日久,对这个塞外之地,难免留恋,尤其是杏花滩,令他依依不舍。在题为《丁丑春,以年满七十,告归田里》的诗中,他写道:“自惭沉沦久,解靮是君恩。剩有花滩月,清光照五原。”张衡作为杏花滩的命名者,他在杏花滩摩崖上的题刻“浣云”,较之其他“只在此山中”之类的题刻,充分显示了张衡的才气。多么富有诗意呢!“与古为徒”,世人应该尊重并学习古人的造就,因为经典往往需要历史的沉淀。张衡在《杏花滩》诗前有一段小引,这段简洁的文字,清楚地交代了杏花滩的由来:滩距城七里,杏数十株,斜布滩上,抱以重岩。每遇夏秋之交,奔流环趋,树影波光,蒙茸掩映,不减桃源洞口。余与周公望总戎、陈北山司马、尤贞岩县令,揽辔搜奇选焉,然未有标题也。春初赍表京华,凡两阅月。返辔,询问花神,已冉冉逐东皇去矣。喜公翁与二子纪游唱和,双钩上石,顿令岑寂郊坰开生面。锡嘉名,因慕盛举,率酬芜句。尤贞岩,康熙二十六年任神木知县,居官清廉,深为民众爱戴,终病逝任上,张衡有诗《哭尤定中县令》:“悬鱼清味绝槎头,负土人争立寝丘。无那官山还旧坞,桐乡遗爱是麟州。”康熙三十三年(1694),张衡作《杏花滩记》。杏花滩记——张衡 榆林东路道张衡撰。麟州古形胜地,控关中,扼河套,咽喉秦晋,襟带九边。有志之士,往往树立勋名。其著者,如班定远、张博望,皆营缮疆圉,席不暇暖。非若江浙山水佳丽,芒鞋竹杖,供使君凭眺而已。余承乏榆东,览其胜概,访其故垒,未尝不叹古人之身其劳,而今人之享其逸也。汉唐以前无论已。宋元至明,烽烟遍野,干戈日寻,抚今念昔,犹彷佛痛遗镞焉。我朝定鼎以来,南北混一,锋镝不鸣,内外安堵者余五十年矣。余既乐此土,风俗朴茂,而此土之人民,亦熙熙然乐余之乐也。尝与周都督公望,邹文亭司马,蔡恕庵县令,往来十里河上。远山输绿,近水送青,滩头文杏芳兰,熳如锦绚。询其地,则单家塔也。向立浮屠,今圮而仍其名也。余恶其名实相遁,因茸茆而以杏花名滩,纪实也。公余流览,飞觞唱和,居然胜地矣,向非车书一统。遐迩宾服。即有此景,亦将沦落于铜鐎铁鼓间,余与诸君虽欲优游以乐于此,岂可得哉?闻之一昼一夜,花开者谢;一秋一春,物摧者新。蓄极则泄,閟极则通,范希文安不忘危,先忧后乐,我同游均有责焉。若曰:某境幽,某鸟韵,某花明媚,某山水甲乙孰优,各诗已略言之,可勿赘。独举其运际升平,官斯土者,共享宁谧,而不可狃于安乐也。时浙友王子中郎,方支颐驼峰,闻余言,逡巡避席称善者再,随勒石而记之。康熙三十三年岁次阏逢阉茂相月上浣之吉,榆林东路道张衡撰。张衡在神木为官十年,建树很多,得诗千余首,同时留下了“浣云”这一美丽的名字。
7、小篆介绍简介篆书:山中草树秋萧瑟,水底鱼龙夜寂寥。#小篆秋简介#
8、小篆秋荷古文字之趣~【寵】《说文·宀部》:“寵,尊居也。从宀,龍声。”“寵”是形声字。金文从宀,龍声。小篆承接金文,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寵”,汉字简化后写作“宠”。“寵”的本义为地位尊崇,寵爱。甲骨文中的“寵”字,直接显意的意思就是:家中有龍。但世上没有龍,就表示有蛇。有小龍之说,表示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