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脱等简介(伯颜与脱脱)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9 10:21:49 浏览
1、伯颜与脱脱

众所周知,元代的科举相当凑合。一者,立制晚,持续的也短。宋亡后近40年,都元仁宗的时代了,才开始科举。事已至此,元顺帝竟还废止科举五年。如此,元代的科举拢共才办了几年、几次?二者,自然而然,科举取士的数量极少,对元代政治的影响极有限。仁宗时,由进士入官者仅1%(《续通典》);及顺帝,仍然仅1%(许有壬)。——三者,考试严重不公。汉人不仅难考,便是考中,前途亦不如蒙人、回人远甚……都这样了,怎还能说元代科举对后世的影响大呢?直接者,科举不振,成朱明崛起的一大要因。站在统治者的角度,科举重要的功能是什么?或在于把天下读书人中的优秀分子尽收入朝廷,一边帮着治理,一边削弱民间的思考能力、组织能力。而元代科举不振至斯,等于把广阔的士林留给了朱明,亦即是把思考能力、组织能力留给了敌人。——李善长他们若早早地考上元代的进士,何至于成朱元璋“驱除鞑虏”的得力助手?元代科举的第二大影响,考试内容。此一方面的影响更大。于蒙人、回人,第一场考验经问,自《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设问,用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答;于汉人、南人,第一场考明经、经疑,亦从《四书》出题,且亦须以朱熹注作答(钱穆引)……是的,科举之唯朱熹注是从,正开始于元,一直延续至上世纪初。——历史不禁琢磨,琢磨便觉吊诡。元代本无心办科举,科举的影响却绵延了600年。惟平心一想,也没什么吊诡的。就历史的大势而言,科举虽说已存在了六七百年,但历朝历代都在变化,且总的趋势就是越发“标准化”。厥为文明程度较低之异族,蒙元便更有简化考试内容的需求。此外,某一政策长远的影响,本就无关于创立它的动机是否伟岸。隋炀、武后、元仁宗……凡科举演进的转折点,皆非来自多么高远的政治蓝图。——这些三四流皇帝,常常更重视政策的执行,而非设计,反而成为“后一根稻草”。【主要参考文献】《元典章》,脱脱等《宋史》、《金史》、《辽史》,宋濂等《元史》,嵇璜、刘墉等《续通典》,钱穆《国史大纲》引许有壬等。【配图】从左到右:元仁宗、元顺帝、明太祖画像。#历史开讲# #元朝# #科举#

2、蔑里乞·脱脱生平简介

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他们分别是齐王韩信、韩王韩信(韩王信)、燕王臧荼、燕王卢绾、梁王彭越、赵王张耳、准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其中,张耳于刘邦称帝当年去世,由其子张敖继任赵王。刘邦坐拥天下后,就感觉这异姓王的威胁太大了。于是,韩信功高震主,先被贬为淮阴侯,后被设计杀害;韩王韩信遭到猜忌,投降匈奴;彭越、英布、臧荼因谋反被杀掉;张敖受牵连入狱,后被降为列侯;卢绾叛乱,身死匈奴。這一個個都沒有善終。只有長沙王吳芮因主動上交封地、軍隊,且有意提前隱退,故沒有引起劉邦的猜忌。公元前201年秋,吳芮壽終正寢。此后,兒孫襲位,長沙國共存在了五世。土豆今天推荐的書是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即:《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后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藥)、《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后晉·劉昫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張廷玉等)。我是,關注我,這里不僅有歷史趣事,還有好書推薦。

3、脱脱张士诚

1344年伊始,黄河泛滥,沿岸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为灾民。重修黄河河堤成为大事。而朝堂分为主修和不修两派。极力主修的是宰相脱脱,可是他的主张在七年后确成为压垮蒙古统治王朝的后一根稻草。原来,在元朝统治中国时,他们是想杀掉汉人,把内地全部成为牧场放牛羊,只是人少地广,只能采取以汉制汉的策略。因此汉人根本没有尊严。元朝共分为四等人,第一等的蒙古人误杀了第四等的普通汉人,只需要赔一头牛就行,要是杀个泥瓦匠连东西都省了。自古王朝末期多黑暗,元朝也不例外,贪腐成风。上头颁布一项政策,底下各级官员不想着执行,而是绞尽脑汁想着怎么搞钱,至于老百姓管你死活。所以底层人们对元王朝恨之入骨。1344年,黄河爆发洪灾,黄河口决堤,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为灾民,重修河堤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一定要修,另一派认为不能修。力主修堤的是当朝宰相脱脱,他为人清廉,主持多项改革,十分能干。力主不修的也不一定是坏人,只是有着更清醒的认识。当然,毕竟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主修派占上风,因此重修黄河河堤提上日程。听闻国家要用十七万民工修葺河堤,有此等大事到来,下面各级官员兴奋不已,朝廷拨发的赈灾款,巧立名目层层扣押。到了管河务的小官,基本上是一毛不拔。而修河堤是有指标的,底下每村要出几十个民工,不出人这帮芝麻小官就抓人逼着家人交赎金,不交赎金就上家里去抢。弄得民间到处是鸡分狗跳,民不聊生。1351年,当民工挖到山东时,从河道里挖出一个一只眼的石头人,背部刻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几天后,在颍州,韩山童和刘福通就成立白莲教造反,对抗朝廷。其他各地也揭竿而起,推动了元朝的覆灭。脱脱作为一代政治家,修堤出于公心,但脱离实际,不解民情,明察秋毫,结果弄巧成拙。加速了元朝的灭亡。而作为老百姓,虽然相信石头的谣言,这种迷信实在是可笑之极。只能说一群老实人被欺负惯了,给我一个机会,我就打得你翻不了身。而应该背锅的是当时朝廷,如果体察民情,爱戴百姓,谁又听无稽之谈,起兵造反呢?

4、元朝宰相脱脱的简介

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具体指:西汉司马迁撰《史记》、东汉班固撰《汉书》、南朝刘宋范晔撰《后汉书》、西晋陈寿撰《三国志》、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唐姚思廉撰《梁书》、唐姚思廉撰《陈书》、北齐魏收撰《魏书》、唐李百药撰《北齐书》、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唐魏征等撰《隋书》、唐李延寿撰《南史》、唐李延寿撰《北史》、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元脱脱等撰《宋史》、元脱脱等撰《辽史》、元脱脱等撰《金史》、明宋濂等撰《元史》、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二十四史”与《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若再加上《清史稿》则称为“二十六史”。

5、元脱脱简介

讨论胡人的巅峰,至少可分为军事的巅峰、政治制度的巅峰、治国实绩的巅峰三个方面。军事的巅峰难讲,凡胡人政权,皆以军武震撼中原王朝,都挺能打的。鲜卑人可算候选者之一,以其建国的数量特别多(诸燕国、北朝),且鲜卑拓跋氏登顶“五胡”的终赢家,一统北方乃至差点一统全天下。——此外,拓跋氏开创的北朝还占着另一个更重要的胡人巅峰,即“制度贡献的巅峰”。一般而言,胡人只能学中原制度,且总还学不好,更别提能创新一些制度令中国腹地学习了。但北朝做到了。其重大的创新至少有二:一曰均田制,打破了门阀贵戚对资源的垄断,令耕者有其田,李唐以之创租庸调制;二曰府兵制,战时为兵闲时为农,国家既有常备军力又不至付出太高的养兵成本。——开国史新篇章。这在诸胡人政权里是绝无仅有的。但北朝还不是治国实绩强的。论治国实绩,直观的指标是享国时长,约等于稳定统治的时间。北魏已很不错,达148年;若算上创立了府兵制的西魏,北朝达169年。但这也不如契丹之辽远甚。仅大辽就已218年,西辽还有94年,东辽还有56年,后西辽(起儿漫王朝)还有85年——后西辽灭亡都到14世纪了,依稀看得见大明。——仅言中华文明圈子里的大辽及西辽,相加也已超过300年,比很多中原王朝都长。事实上,辽的建国早在唐末,比宋人还多出半个世纪的治国经验。不仅建国更早,且此前尚处蛮荒的辽人不似一般胡人凌虐汉人,范文正公即言:“契丹得山后诸州,皆令汉人为之官守。”辽之太祖、太宗俱有宏大的政治理想,分治胡、汉,宋以前已设五京之三京……有此诸般,时人亦认可辽是正统。——为唐代胡人藩镇及五代的那些胡人政权所不能及,更不必说之前的突厥、匈奴……以上这些,无非说了这么一件事:中华文明的养成,有各民族的参与和功劳;因此,今人不宜再以狭隘的民族观点看古代诸民族。要言之,“中国人”的范畴自古就大了去了。不仅那些为汉人所归化的胡人是中国人,那些挫败了汉人但加入了中华文明的也是中国人;那些拓宽了中华文明的,更是中国人。——当然,以上仅就读史而言。实际生活中,自不必如此宽容,视具体条件而定。固然:以中国人自许者,宜以中国人待之;善经营中国者,皆中国的英雄。但在历史的进行时态,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华夷之防。于今而言,再怎么“一衣带水”,也不可轻视这一汪水的隔阂,直到一汪水的彼岸也成为大辽那样的历史存在。仍须仔细审查谁是爱中国的外国人、谁只是普通的外国人。【主要参考文献】杜佑《通典》,宋祁、欧阳修等《新旧唐书》、脱脱等《宋史》、《辽史》,钱穆《国史大纲》等。【配图】从左到右:北魏石窟佛像,辽公主墓文物,辽中京遗址。#二十四史名家精讲##五胡十六国# #五代十国#

6、元史脱脱传

浅述古代安氏家族的婚姻网络墓志记载:“公婚刘氏,封彭城县君,有德有容,宜家宜室,先公三载殁于舜城。”安重遇其妻为刘氏,有“彭城县君”之封号。墓志并未对刘氏有过多的介绍,考虑到唐人爵位、封号的选用规则。安重遇之妻刘氏可能与彭城刘氏有一定的关系。由于墓志未记载刘氏家族的具体情况,故对其家族的任职情况不得而知。据《全宋文》卷五三《安崇礼墓志》记载“君婚高氏,早岁而亡……有子二人,长曰隐珪……婚安陆副车清河张氏之女。”安崇礼妻高氏早卒,志文未载其家世。安崇礼长子安隐珪娶清河张氏,据《太平寰宇记》卷五八《河北道》,“贝州”条记载“清河郡六姓:崔、张、房、尚、傅、靳”。清河地区除崔氏一族外,张氏亦是当地名门大族,唐代一门出了张文瓘等三位宰相,可见清河张氏乃中古时期汉族名门。此处谓张氏之父为安陆副车,安陆,有宋一代隶属于荆湖北路德安府,为中府,而“副车”指的是地方长官的副手。由此可见,张氏亦是官宦之后,在地方的职位颇高。志文又载“天养侄女,见侍罗氏,前任右骁卫将军延鲁。长女见侍张氏,任棣州团练使延翰。次女见侍王氏,任右屯卫将军继昌。次女见侍康氏,前摄徐州节度推官琳。次侄女先侍李氏,次女见许苻氏”。《册府元龟》记载长兴元年(930)明宗“遣枢密使安重诲赴西面军前……罗延鲁、供奉官周务谦、丁延徽、陈审琼、韩玫、符彦伦等并从重诲西行。”此处有罗延鲁,从记载看,其当为安重诲之从属。志文记载安重遇之侄女即安重诲之女嫁给罗延鲁,或许就是《册府元龟》记载的罗延鲁。由此,安氏家族通过婚姻纽带,与朝中将领和手下官员结成了共同的利益关系。又安重遇长女嫁棣州团练使张廷翰,此人《宋史》有传,本传记载其“显德中,历棣、海、沂三州团练使,屡率兵败淮人,移莱州。宋初,又历冀、亳二州。”这与墓志中记载其为棣州团练使甚为贴合。张廷翰此人勇猛善战,曾在边郡八年,契丹将领高牟翰数次侵扰边境,均被其击走,在棣州团练使任内又屡败淮人。史载其“家富于财”,其人也“甚获美誉”,因此张廷翰无论在北周,还是在宋初均受到重用。安氏家族与其通婚,也在某种程度上了自身政治上的利益。安重遇之次女嫁右屯卫将军王继昌,右屯卫将军,按唐制左右卫设置“将军各二人,从三品”,主要负责掌宫禁宿卫之事。虽然右屯卫将军可能另有使职,但其品级已然很高。墓志记载安重遇还有一女见侍前摄徐州节度推官康琳,推官乃藩镇使府之下层文职幕僚,在使府内的地位相对较低,也没有严格的职掌。安氏从以前与高门大族或职位较高的官员联姻,变成与地位较低的幕府僚属结成婚姻关系,极有可能是安重诲被明宗诛杀,安氏家族没落所致,此待后文述之。此处之康琳从姓氏看,应当也是粟特人,可见安氏家族还存在与粟特人内部通婚的现象。中古时期粟特人内部通婚的现象之多,这也可以印证安氏家族粟特人的身份。除此以外,安氏尚有两女与李氏、苻氏有婚姻关系,只是墓志记载简略,不知其家世门第。#微头条生活养成计划#参考文献(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艾讯:《北宋武威安氏刻工家族考》,《碑林论丛》第24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19年。洛阳古代艺术馆编,陈长安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7、脱脱朱元璋

宋代朝堂礼乐中鼓的发展历史宋代的雅乐乐器主要分三种,鼓吹十二案、宫架和登歌。鼓吹十二案在宋代,“鼓吹十二案”在宫廷雅乐中被正式确认,是在乾德四年(966年),其作用主要是过渡性的,据《宋史·乐一》记载:“乾德四年,始令有司复二舞、十二案之制。”两年后,太常寺又上言:“宗庙殿庭宫悬三十簴,郊社十二簴,殿庭加鼓吹十二案。”这样鼓吹十二案乐队在朝会礼仪中,陈设于乐悬之间,配合演奏。宋代鼓吹十二案的乐队,总共有108名乐工,使用84件乐器。随着宋朝国家统治的稳定,在恢复、重建礼乐制度上也不断用力。宋真宗时表现出雅乐复古的倾向,在大中祥符元年议定封禅仪式时,取消了鼓吹十二案。宫架是宫悬之乐在宋代的称谓。宋以前称“宫悬”,这是宋代对周代礼乐中“宫悬”之乐的继承。仁宗亲政后,判太常寺的燕肃上奏表示不认同王朴律规定乐制的音准形制,提出改制,仁宗朝雅乐复古改革就此引发。在如火如荼的乐改过程中,针对鼓的改制也展开了激烈讨论。宋祁先提出“县设建鼓,初不考击,又无三鼗,且旧用诸鼓率多陋敝。”指出原有宫悬中四隅所立的四架建鼓主要是陈列作用,不能击打,又没有雷鼗、灵鼗、路鼗三鼗,而且之前乐器中的鼓都已“陋敝”。于是仁宗令冯元考求建鼓的典故,冯元随即奏上,提出“建鼓四,今皆具而不击,别设四散鼓于县间击之,以代建鼓。仁宗看过冯元的鼓议诏可,创制三鼓,以三鼗节乐,罢四散鼓。随后有人提出雷鼓无法考击的原因是“雷鼓八面,前世用以迎神,不载考击之法,而太乐所制,以柱贯中,故击之无声。”,建议将其形制改为“山趺上出云以承鼓,刻龙以饰柱。”仁宗认可了这一改制。仁宗的乐改看起来热闹非凡,其中发挥作用大的明显是李照,而李照本人在《宋史》无传,只在仁宗的景祐乐议期间出现过,就行业内对他的评价来看,“太常歌工病其太浊,歌不成声,私赂铸工,使减铜齐,而声稍清,歌乃协。然照卒莫之辨。”李照制作的雅乐徒具复古之名,实则多有臆断。景祐五年(1038年),韩琦首先提出李照所造之乐“不依古法”、“皆率己意”,奏请恢复旧乐。李照对鼓的改制是比较大的,把宫悬里的四面龙凤散鼓废除,改用晋鼓。原有的四架建鼓“备而不击”,李照改造将其作击打之用。李照不仅对雷鼓形制进行了改造,还把演奏之法按照己意进行了改变,这都使得许多人感到无法认同。结果其所作新乐被全部废止。北宋大规模成系统的雅乐改革在徽宗时期得以完成,徽宗继位后,大讲“丰、亨、豫、大”之说,徽宗本人不仅有好大喜功的性格倾向,而且雅好音乐。登基第二年,一场“隆礼作乐”的礼乐改革就展开了。徽宗一方面召集精通礼制者进行礼制改革,另一方面广求知音之人,着手进行雅乐改革。徽宗登基专注制礼作乐,蔡京以宰相身份推荐方士魏汉津献象数之说,徽宗采取魏汉津之说以帝指为度制作新乐,并建立大晟乐府。北宋一代新乐遂成,北宋乐议自此终结。大晟乐的乐器直接基于《周礼》“八音”的理想模式所建立,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其中鼓类乐器按照传统认知归于革类,革之部包括十二种乐器,其中十一种是鼓:一、晋鼓;二、建鼓;三、鼗鼓;四、雷鼓;五、雷鼗;六、灵鼓;七、灵鼗;八、路鼓;九、路鼗;十、雅鼓;十一、相鼓;十二、搏拊。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大朝会宫架所用的熊罴十二案和属于教坊乐的金錞、箫、鼓、筚篥等乐器被废除。至此,北宋乐改正式完成。笔者观点:从上述北宋诸朝对雅乐规制的调整,我们可以发现北宋对雅乐乐器的选择呈现出一个逐渐“雅化”的过程,自仁宗开始到徽宗时期,终于实现对乐器的一步步清理,逐渐使所有的乐器都有源自先圣的出处,并且将之推广至全国,从而为南宋所沿用,终南宋之世而无甚改动。参考文献:1.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六,景祐二年九月辛巳朔,北京:中华书局,2004.2. (清)孙希旦,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卷三十七《乐记》第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3.(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二十六《乐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历史开讲##脱脱等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