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集简介(胡适纪录片第1集)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9 10:28:03 浏览
1、胡适纪录片第1集

读完《中国文艺复兴:胡适演讲集(一)》,结合正在观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我以前认知里的胡适变了。以前所认识的胡适是一位谦谦君子,有着中西兼备的文化修养,个性鲜明,不惧权贵。还有,就是他对原配妻子江冬秀的不离不弃。但在看到电视里的胡适能坦然地将自己的小脚夫人,大方地带进北大校园,介绍给各位同事、同学时,胡适对妻子的尊敬和深爱,让我泪目。一个在新文化运动中,走在时代前列的胡适,对被迫失去天足的江冬秀,给予了大的尊重和关爱,而这个女人也因胡适而能史上留名。而且在书中,对于白话与古文,胡适在多次演讲中都以“天足”和“缠小脚”作比喻。如“你们是天足,自然的脚,美好看,千万不要裹了小脚再解放,我可以告诉大家,裹了小脚之后是放不大的,说我白话文做的好的,其实也是假的。”如果没有刻意地关心和悲悯,胡适是不会这样说的。因此,从另一种意义来说,也正是江冬秀成就着胡适。然后,就是新文化运动开始,胡适所写的那篇《文学改良刍议》,竟是偶然所得。当时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和同学们在湖中划船,却遇到天气剧变,坐船的人都淋湿了,被迫返回学校换衣服。这件事被其中的一位中国留学生写成了旧体诗,胡适看过后,认为用语太古,难以看明白,就去信告知这位同学改改。而这位同学没有提出异议,却被另一位知道这件事的同学所反驳。一来二去,《文学改良刍议》成形了,并被发表在《新青年》上。这就是胡适所说的偶然,而非刻意为之。

2、胡适经典作品集

书事(2023·12)收到网拍书11种12册:1,《胡适的声音》,胡适演讲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2005年10月2印。以7元拍得;2,《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曹聚仁著,三联书店1986年6月一版一印,以10元拍得;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76年4月一版一印,以2元拍得;4,《张中行近作集》,张中行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8月一版一印,以8元拍得;5,《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柳鸣九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10月一版一印。以8元拍得;6,《契科夫传》,龙飞、孔延庚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年4月一版一印,以6元拍得;7,《徐志摩爱眉书简》,华夏出版社1988年9月一版一印,以2元拍得;8,《十万个为什么》第1、5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0年第一版,1972年8月2印,分别以1、2元拍得;9,《乡土小说》,沈从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3月一版一印,以10元拍得;10,《倨傲的家长》,【苏】维格陶洛娃等著。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3月一版一印,以5元拍得;11,《江村十论》,李思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9月一版一印,以7元拍得。以上运费由卖家承担。

3、胡适手稿全集

我的白话诗的实地试验,不过是我的实验主义的一种应用。所以我的白话诗还没有写得几首,我的诗集已有了名字了,就叫做“尝试集”。——《胡适四十自述》

4、胡适文集简介

胡适在1935年对抗日战争时局的认识与构想前几日写了几篇胡适相关的小文,没想到胡适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评论区里友友们争得个不亦乐乎,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当然,毁得多的就是说他主和不抵抗,以及低调俱乐部。为了学习友友们的评论,连日来翻了些资料,在《胡适书信集》,1935年胡适写给王世杰(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一封信中,发现了胡适对抗战的不太一样的看法。在这封信里,胡适对中日抗战的局势、以及设想有了较大的转变,从以前的“主和”转变为主张准备三、四年的苦战。那时离全面抗战爆发的卢沟桥事变还有两年。具体的部分内容摘抄如下:“在这个混战的状态之下,只要我们能不顾一切的作战,只要我们在中央财政总崩溃之下还能苦战,我们可以在二三年之中希望得到几种结果:(1)使日本军队征发到多数人民感觉战祸的实在;(2)使日本军费加重到人民感觉到财政的危机;(3)使满洲的日本军队西调或南调,使苏俄感觉到有机会可乘;(4)使世界人士对于中国表同情;(5)使英、美感觉到威胁,使香港、菲律宾感觉到迫切的威胁,使英、美不能不调兵舰保护远东的侨民与利益,使太平洋海战的机会更迫近。只有这样可以促进太平洋国际战争的实现,也许等不到三四年,但我们必须要准备三四年的苦战。我们必须咬定牙根,认定在这三四年之中我们不能期望他国加入战争,我们只能期望在我们打得稀烂而敌人也打得疲于奔命的时候才可以有国际的参加与援助。这是破釜沉舟的故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可以促进那不易发动的世界二次大战。”想看更多原信的朋友,可以自己翻看一下《胡适书信集》。从这封1935年的信里,还有一个发现,就是正如胡先生所料,1941年,美国果然卷入了太平洋战争,对日本正式宣战,加速了日本战败的脚步。当然,本文只是贴一些资料中的事实发现。无意评判,大家可以对资料自行解读。#民国# #胡适# #抗日战争#

5、胡适简介

1923年,胡适的妻子冲进厨房,一手拿着菜刀,指着胡适说:“你要是敢把小三娶回家,我就把两个儿子杀了,然后自杀!”胡适听了,脸都吓绿了……胡适与江冬秀的结合,可以用张幼仪说的”小脚与西服”来形容,正常情况下“西服”是看不起“小脚”,可偏偏这个小脚女人叫江冬秀。后,“小脚”把“西服”治得服服帖帖。胡适与江冬秀初相遇时,两人只有十三四岁,江冬秀的舅妈是胡适的姑姑,江冬秀比胡适大一岁,这样算来胡适还要称呼一声江冬秀“表姐”。那时的胡适已是新时代的学生,而江冬秀虽说也是来自大家的小姐,但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她并没有上过几天学堂,而是专心女红。这段婚事是在母亲的主导下订立的,胡适的心中是100个不愿意,但又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思,于是他就不断地追求知识,后竟然跑到了大洋彼岸。十四五岁的女孩子,正是怀春的年龄,江冬秀对于自己的这位满腹才学的未婚夫充满了幻想,但却一直见不到他的人。彼时,江东秀已经二十六七岁,距离他们订婚已经过去了十几年的时间,成了个妥妥的剩女。如果胡适变了心,后来个悔婚,那么江冬秀大有可能会被剩下一辈子。好在江冬秀是个懂得变通的人,既然见不到未婚夫,那就从未来婆婆的身上下手。老太太一人在家,想来一定是孤单寂寞的,于是江冬秀隔三差五的上门嘘寒问暖,并时不时地展示一下自己的厨艺。就这样,江冬秀首先斩获了老太太的胃,为了能天天吃到未来媳妇做的菜,老太太开始不断地给儿子写信,催他赶紧回来完婚。1917年,胡适与江冬秀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彼时江冬秀已经28岁。一个北大教授,一个小脚村姑,他们的结合成了当时的头版头条。就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两人的婚姻生活竟然出奇地融洽。江冬秀的拿手好菜“一品锅”深深地拴住了胡适的胃。但男人总是吃里扒外的,尤其是民国时期的风流文人。就这样,胡适邂逅了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表妹曹诚英,两人都沉醉于彼此的学识,并很快有了肌肤之亲。他们的关系,胡适的朋友圈都知道,三个月后曹诚英怀孕了,并有了离婚的想法。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有一次徐志摩说漏嘴,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从此,胡适有贼心没贼胆,表面上安安静静地与江冬秀过日子。而曹诚英只得打掉孩子背负着情伤继续生活。为了弥补对她的伤害,胡适特地将她推荐去东南大学学习农业知识。再后来,学习优异的她还被送往美国留学。江冬秀是个封建女子,但却不是怯懦没主见的女人,她不会像朱安一样任由命运摆布,在得知丈夫出轨后,如果她也只是一哭二闹三上吊想来是不作用的。后,她以奇制胜捍卫了自己的婚姻。@不凡的瓷器活:江冬秀和胡适生有三个子女,其中女儿早夭,长子胡祖望次子胡思杜,当时一看到母亲这架势,由于年岁也不大吓呆了,江冬秀这个婚虽然没有离成,但是很显然在两个孩子幼小的心灵里面,留下了不少的阴影。单从学术上讲,胡适可谓学贯古今,一生取得了36个博士学位,但他的子女不仅没有继承他的才情,甚至结局可以说是悲惨。女儿夭折后,紧接着次子自杀,胡适寄予厚望的胡祖望,资质的平庸,老天对胡氏一门的怜爱,就是胡祖望遇到了自己携手一生的女人曾昭仪,并且给胡适留下了一个孙子胡复。可胡复从小就患有小儿麻痹症,颇足残疾,胡复成长在美国,除了一张脸之外,丝毫看不出中国人的痕迹。胡复一生没有结婚,更没有自己的后代,胡氏一脉就此而斩。#胡适集简介#

6、胡适简介及作品简介

二、出现及思想潮流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变革,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上世纪末尾,在维新运动的直接促助下,就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就包括“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与俗”的诗界革命。虽然由于当时的条件尚未成熟,这一系列由社会变革的热情所煽动的文学革新尝试只开花,未见其果。但是,其文学因时而变的信念和关注社会变革的使命感,其向传统文学观念与手法挑战的激进精神,都为后起的文学革命奠定了基础。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论》,他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了自身的再生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胡适此文的发表适逢其时,毫无疑问是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在同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严厉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走文学革命之路的立场。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立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文的社会文学。”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而新诗运动则从诗的形式上解放入手。梁启超曾努力在诗歌上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他提倡“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但终因三者存在着实际上的矛盾,改革就此流产。胡适在纲领性的《谈新诗》里明确提出,必须“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胡适无疑是个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从传统诗词转变到新诗的艰难历程。那一时期,比较活跃的白话诗人还有刘半农、周作人等,他们的诗集主要发表在《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学灯》等刊物,这些刊物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1923年对于中国微型诗是极其重要的一年。冰心同时出版了《繁星》《春水》以及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引起了人们对“小诗体”的关注与兴趣。毫无疑问,冰心是中国微型诗之母。小诗体来源于外国,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和郑振译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它的主要作者除了上述所提到了二位外,还有徐玉诺、何植三等人。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小诗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于诗歌形式的多方面努力和探索,另一方面从外部表现了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感情与感受的努力。小诗体从外部客观世界的描绘转向内心感受、感觉的表现,句法与章法趋于简约化。这里所提到的“小诗体”即是现在的微型诗,微型诗一般要求在三行以内,以巧以小制胜,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7、胡适全集

凡人心语:一、蔡元培的雅量蔡氏任北大校长时,他提出《红楼梦》是“政治小说”的覌点。该观点一出,即受到甶他破格聘为教授、且与之过从甚密的胡适的质疑,双方辨论尤为激烈。为此,胡适千方百计寻找介绍曹雪芹的《四松堂集》一书,终无果。后果还是蔡元培四处打听,后托人找到了该书,送给了胡适。胡得到该书后,更加坚定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述”的現点。两人争辩论多年。蔡公雅量表现有三:1、对下属的挑战,不是训斥、打击,而是就事论事。2、对朋友的攻击,不是怀恨在心,而是遵循“君子和而不同”的古训,坦然应对之。3、送书给胡适,“无异于给敌人送弹药”,堪称今古奇观。但恰是这一点,尤显其“雅”。察元培先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包容异己的高风亮节,后人不得不叹服!注:蔡元培——教育家、政治家,国民d四大元老之一。渐江绍兴人,清光绪年间进士。二、佳句欣赏蔡元培:北京大学是“教授治校”。#胡适集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