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皇帝简介(建文皇帝下落)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9 10:36:51 浏览
1、建文皇帝下落

建文帝朱允炆被叔叔朱棣破城而入,他万念俱灰,想要自杀,这时一个宦官突然站出来说道:“高祖(朱元璋)驾崩时,留下了一个箱子,说遇到大难之时才可打开,现在是时候了,请皇帝打开箱子吧。”从建文四年(1402)靖难成功开始,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结束,明成祖朱棣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建文帝真的死了吗?这其中的前因后果,还得从建文四年的那个夏天开始说起。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李景隆打开了金川门,放北军入城,而朱棣却没有马上攻击内城,他真正的目的是想让建文帝自杀或者投降。朱棣以为建文帝除了这两条路之外,没有别的选择,可结果却是建文帝偏偏选择了第三条路!当扎营于龙江驿的朱棣发现宫城起火时,他十分慌乱,立刻命令士兵进城,在他看来,救火是其次的,重要的是要找一样东西——建文帝,活的死的都行,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在朱棣看来,如果建文帝死了,自己大不了背一个逼死君主的罪名,自己的骂名已经够多了,也不差这一个。如果建文帝还活着,将他关起来就是了,也不怕他飞上天去。但可怕的是,建文帝竟然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失踪了,这让朱棣有些慌了。这其中的原因正如著名明史研究当年明月在其著作《明朝那些事儿》中所说的:“建文帝朱允炆毕竟是合法的皇帝,而朱棣说白了只不过是占据了京城而已,全国大部分地方还是效忠于建文帝的。朱棣怕的就是万一朱允炆溜了出去,再找一个地方号召大臣勤王,带兵攻打自己,到时候胜负还真是未知之数。”真是怕什么来什么,经过清查,朱棣真的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体!朱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命令士兵加紧排查,可仍然一无所获。对此,有人会觉得很奇怪:朱棣明明已经控制了政权,他要找个人还不容易吗?事实上,朱棣想要找到朱允炆真的很不容易,因为这个人是不能明目张胆地公开寻找的。寻找朱允炆,不能登寻人启事,也不能贴通缉令,因为从根本上说,朱棣的行动按他自己的说法是靖难,即所谓的扫除奸臣,皇帝并没有过错,怎么能被通缉呢?再者,朱棣也不能公开派人大规模寻找,因为这样无异于告诉所有人,建文帝还活着,如此一来心中别有所图的人必然会蠢蠢欲动,如果是那样朱棣的这个皇位注定是坐不稳了。但朱允炆又不能不找,万一哪天蹦出来一个建文帝,真假尚且不论,号召力肯定是有的,即使平定下来,往后还可能会再出来两个、三个,对皇帝朱棣来说,这实在是一件很要命的事情啊。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棣想出了一个的计划:首先,向外界宣布,建文帝已经于宫内自焚,并找到了尸体,言外之意也就是告诉忠于建文帝的大臣:你们就死了这条心吧。其次,派人暗中查访建文帝的下落,具体的查访工作由两个人去做,这两个人的路线分别是本土和海外,而这两个人就是胡濙和郑和。永乐五年(1407),胡濙带着绝密使命出发了,他“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查建文帝安在”,期间连他的母亲死去,他都没有回家,而是继续探寻这个已经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至于海外的寻找任务,朱棣则安排具有丰富航海知识,以及久经战争考验,军事素质很高而又坚毅顽强的郑和来执行。朱棣安排郑和出海,除了寻找建文帝外,郑和还肩负着代表大明威服四海、彰显大国天威的使命。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在福建五虎门起航,开始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远航征程。但终,关于建文帝的生死问题依旧还是未解之谜,这也成了后世极有争议的历史问题。但在著名的明史研究者当年明月看来,当时的建文帝很可能没死。根据明朝万历年间出版的《致身录》一书所记载:建文帝在城破之日万念俱灰,想要自杀,此时,一个太监突然站出来说道:“高祖驾崩时,留下了一个箱子,说遇到大难之时才可打开,现在是时候了,请皇帝打开箱子吧。”众人打开箱子,发现里面的东西一应俱全,包括和尚的读碟、袈裟、剃刀、僧帽,甚至还有十两白金。更让人称奇的是,里面还有朱元璋亲笔批示,指示了逃跑路线。终,建文帝等一干人就此逃出生天。对此,当年明月在著作《明朝那些事儿》中这么认为:“这类记载似乎有些荒诞,但从明朝大多数史料记载来看,建文帝当时极可能没死。而至于《明史稿》中认定建文帝已死,是因为当时的大学者王鸿绪为了迎逢清政府,他私自修改了《明史》底稿,而《明史》毕竟是官方史书,故而才影响了很多人对建文帝之死的看法。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而它必定有被揭开的一天。”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一读当年明月的经典著作《明朝那些事儿》,不得不说,当年明月对明朝历史的研究和解读是颇有造诣的。《明朝那些事儿》用创新的小说笔法,以扎实、详细的史料为基础,按照年代和人物为主线,全景式地讲述了从1344年到1644年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经济、人伦道德等历史。 这部书实在很值得一读,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了解。

2、建文皇帝墓

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朱元璋死后,惠帝朱允炆继位。他(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性寡断。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图~朱元璋剧照。

3、建文皇帝与藩王

建文帝为什么急着削藩而不用推恩令?洪武三十一年,即将去世的朱元璋传位嫡孙朱允炆,新皇穿上龙袍那一刻,他被所有的叔叔们觊觎了。传位这件事,你说明太祖糊涂吧,也不准确,长子朱标刚去世,他就警觉到几个太子心中的悸动,立即颁布诏令,把庶出皇孙朱允炆推上皇位。这种妥妥的“隔辈孙疼亲”的做法,想不引起王子们背后的强烈不满都难,碍于父亲的威严皇子们也只能暂时藏起怨念。偏偏朱允炆继位后并没看清局势,他不知道有实力的叔叔朱棣,做燕北王已经把自己养的羽翼丰满,收兵买将的同时他的心眼活泛着哪。朱允炆穿上龙袍有些意识飘摇,他偏听偏信文官齐泰、方孝孺、黄子澄等削藩奏议,在登基不足三两个月就决定要和叔叔们较量一下。必竟做皇帝的“可以让臣死,臣是不得违的,”他顾不上想自己的做法是不是成熟。在这些文官眼里这些王爷的权力太大。平素一个个脾气坏嘴又损,太祖去世他们根本不把建文帝放在眼里,这样下去早晚会出事,不如趁早削去藩权。建文帝听到这个建议想起早年和爸爸、叔叔们去祭祖。朱棣就嘲讽朱标长得太胖,深埋于心不悦的往事被削藩的提议勾起,自然合心合意,他要让叔叔们明白,如今他们的生死全在自己的手上。齐泰提出削藩也不能说他一时冲动,太祖去世前把他叫到床边。朱棣有二心偷偷招兵买马扩充实力的事俩人不会不商量,朱元璋早有耳闻,说朱棣在燕地就是个土皇帝,孙子的前途安危他应该会有交代。不过太祖对朱棣这些皇子还是心存幻想的,毕竟都是自己的亲骨肉,也许在事实面前他们可能也会“不看僧面看佛面吧。”如果这样,皇子们既能保持住王爷的藩属地,也能在自己的领地作威作福,这样的局面是明太祖想要的,稳住藩王朱允炆的龙椅也坐得住。齐泰对太祖忠心不二,连名字里的“泰”都是太祖所赐,1399年8月,他和几位一合计,在建文帝登基服丧期,支持他大赦天下,可转眼刚两、三个月就鼓动他削藩。发起“靖难之役,”将军率兵先将周王橚废为庶民发配云南,又将齐王朱博解决掉,然后就是准备重点围攻燕王。几个叔父中他的兵力强,加上朱棣老狐狸性格早看透朝中这帮家伙的小本事,遂装疯傻骗过前来削藩的将军眼目。等他们刚转身朱棣即发出“清君侧,靖国难。”他带着十几万军队和建文帝百万军队交战,力量太悬殊朱棣退败,得到宁王朱权八万甲兵和大将的加盟,又有了和建文决战的底气。建文帝接连派出的大将都以失败告终,他盛怒之下剥去齐泰的官职,这一来人心全乱,一个叔叔就让他惊慌失措,燕王再联合其他几个藩王,建文帝的江山垂垂危亦。既然实力不强,朱允炆为什么上任之初不实施“推恩令?”稳住人心,慢慢分化瓦解叔叔们手中的权力和军事实力?他主要在两个方面挡住这层思想,一个是方孝孺这些文臣没有长远的韬略,坚决把削藩放在第一位;二是,他的叔父们拥王自重,除了鄙夷他,还有随时起兵造反的可能;加上建文帝没有底气在叔叔们面前装模作样施行“推恩令,”以致连续出台错误的朝政,终将猎人一样的朱棣推进漩涡中心。打到面子撕开,朱棣无所顾忌,干脆一把火烧了老爹留下的基业,致使朱允炆仓皇逃出不知所踪。#建文皇帝简介#

4、建文皇帝纪录片

朱允炆生于1377年,是朱标的第二子。明太祖有26个儿子,朱标是他与马皇后所生的长子。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时,就册立朱标为太子。明太祖在位30年,而朱标做了25年的太子后就病故了。太子之位悬空,年迈的太祖不得不重新考虑太子人选。此时朱标的长子朱英早亡,次子朱允炆就成了嫡长孙。他聪明好学,又忠厚孝顺,很得太祖的宠爱,是太子之位的热门人选。不过太祖子孙众多,其中他的第四子燕王朱棣沉勇有谋,战功赫赫,很得太祖的赏识,也成了太子之位的有力竞争者。对朱棣、朱允炆叔侄二人,太祖做了慎重地权衡考虑,认为朱棣既有才能,又有魄力,比宽厚的朱允炆更适合为帝,所以就决定立朱棣为太子。不料朝中大臣们坚持立嫡长的传统,以朱棣不是皇后所出,也不是长子为由,坚决反对此事。太祖无奈,只好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九月,立17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棣争储失败后,心中愤愤不平,这也为朱允炆日后称帝埋下了隐患。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太祖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称帝,即明惠帝,次年改元建文,后来也将惠帝称为建文帝。——《中国皇帝全传-善从》

5、小说建文皇帝

燕王朱棣打入南京后,建文帝朱允炆成了“建文君”,从此朱允炆不再是帝,不再是王,而正是“君”。什么是“君”?“君”只是一种尊称。之后,建文四年,改成了“洪武三十五年”,而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就不在了。朱棣打入南京清君侧,成了“进京”,篡位成了继位,这些乱臣贼子的举动在朱棣这里全都变得稀松平常。朱允炆追封父亲朱标的“兴宗”,朱棣又改回到了朱元璋亲封的“懿文太子”。朱允炆尊封其母吕氏为皇太后,朱棣又改回了皇嫂懿文太子妃。朱允炆那位自焚殉国的妻子马皇后,更是凭空消失在了历史的记载之中。在朱棣这里,他只认高皇帝朱元璋,仿佛一切回到了朱标离世那年,朱元璋选择了“兄终弟及”,立了朱棣为储君。而这不正常的一切,这赤裸裸的篡位,竟然直到240多年后的明末清初,朱标、朱允炆这一脉才复位。

6、建文皇帝简介和历史

聊一聊明朝皇帝(五)上回聊到朱祁钰,这回就聊聊,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朱见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皇太子。朱祁钰是朱见深的叔叔。1447年12月9日,朱见深出生在紫禁城。1487年9月9日,死亡。活了41岁。1464年,18岁的朱见深当了皇上。直到1487年去世,当了23年皇帝。年后成化。成化比较出名啊!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了31年皇帝,年号洪武。这个很出名。第二个是朱允炆,当了4年皇帝,年号建文。直到去世也不清楚在哪里去世。大明朝奇葩的人,生死都是一个谜。第三个是朱棣,当了22年皇帝,年号永乐。这个很出名的。第四个是朱高炽,当了9个月的皇帝,就病危去世。真倒霉,不过比未来的某个皇帝在位时间稍微长一点。年号洪熙。第五个是朱瞻基,当了11年皇帝,喜欢画画,也喜欢斗蟋蟀。民间有人叫他蟋蟀皇帝。年号宣德。第六个是朱祁镇,分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是1435年到1449年。为什么不延迟到他死的那一年,1464年。因为,他宠幸大太监王振,导致土木堡之变。前期我已经详细写过,这里就不重复说了。第二次是隔了9年后,即1457年在位。为什么呢?因为大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钰上台了。因为朱祁镇被蒙古瓦剌部人被俘,所以,皇帝宝座被他同父异母的兄弟朱祁钰看上了!并且还霸占了9年!后,朱祁钰离奇死亡。朱祁镇才第二次登上皇位。朱祁镇是明朝悲催皇帝御驾亲征却被蒙古瓦剌部人俘虏。言归正传,我得好好聊聊朱见深。朱见深在位初年恢复了朱祁钰皇帝的尊号,并且平反于谦的冤案。成化十三年1477年,在东厂外面增设西厂,任用大太监汪直。朱见深当了两次太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失而复得,在幼儿时期卷入皇位之争,精神压力很大,因此变成口吃,说话结结巴巴,到死都是一个大口舌的皇帝。朱见深在位二十三年。后期,不爱上朝,成化十八年,1482年正月,下旨废除西厂。朱见深晚年,喜欢吃丹药,后病逝。未来大明朝还有很多个吃丹药而死的皇帝。比如嘉靖皇帝。#建文皇帝简介#

7、建文皇帝兄弟

朱元璋有那么多儿子不选,为什么偏偏选中文弱的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答案就藏在姚广孝的这番话里!朱允炆一上台,就改年号为“建文”,体现出他崇文抑武的愿景与决心。当朱棣和姚广孝说起这事时,姚广孝说,这样做是对的。先皇以武开天下,那么后世就要偃武修文,以宽为政。剧中铁铉也有此看法,并以此劝谏朱元璋立朱允炆。朱元璋打了一辈子仗,晚年又杀了那么多人,想必也已经厌倦了,这时候,温和又纯孝的孙子朱允炆,就博得了老年朱元璋的赞赏。而且他作为皇帝,当然是希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他们老朱家的皇位可以安稳传递下去。在他眼里,老四打仗是一把好手,治理天下可能脑子不够用。这时候外敌也都被他收拾得差不多了,再加上那帮子文臣们的积极怂恿和不断洗脑,朱元璋就把位子传给孙子啦。其实,朱元璋是小瞧了儿子朱棣。朱棣虽然也是马上皇帝,一生好征战,但朱棣上台后,实行的正是姚广孝所说的“宽严相济”四个字,并没有一味好武力,而是对外用武,对内重视民生,发展经济和文化,创造了“永乐盛世”。领导不用多有文化,只要善于用人即可。朱棣知人善任,任用能臣来治理国家,所以能成就一番好帝业。

8、朱棣皇帝简介

聊一聊明朝皇帝(一)明朝一共有16个皇帝从朱元璋登基1368年开始到崇祯下台1644年,大明王朝一共经历了276年。朱元璋在位期间,国号叫洪武从1368年到1398年。朱元璋这个人把皇位居然传给了他的大孙子,皇长孙 朱允炆。导致了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朱允炆当了皇帝后,削除藩王,处死的处死,幽禁的幽禁。公元1399年7月,建文元年,燕王朱棣(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乘着这次机会,起兵造反。公元1402年6月,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受到靖难之役之后下落不明。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允炆的叔叔。朱标(朱元璋大儿子)的四弟。公元1402年,朱棣登基,改国号,永乐。1402年-1424年。在位22年。朱棣在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第5次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内蒙古多伦西北)。享年64岁。传位太子朱高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