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刘基简介(元朝刘基多次辞官的原因)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9 10:51:24 浏览
1、元朝刘基多次辞官的原因

刘基运筹帷幄、料事如神,也懂得低调。但朱元璋就是看他不顺眼,不想让他寿终正寝。这大概是因为权力的游戏吧!刘基是个不屑于搞人际关系的人。在元朝做官的时候,就因为过于刚直,仕途坎坷。洪武元年,刘基的官位是御史中丞(言官之首)。有个叫李彬的人,由于犯法被抓了起来。李善长去说情,刘基铁面无私、软硬不吃,还将这件事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处死李彬。李善长明知刘基深通天文之道,以此为借口,威胁说,如果坚持要杀,就把天不下雨的责任推到他身上。然而刘基的回答是:“杀李彬,天必雨!”李彬就这样被杀掉了。可惜过了很久都没下雨,李善长煽动很多人攻击刘基。刘基主动提出回老家,不久,又被朱元璋召回。很多时候,大臣就是皇帝平衡朝堂的棋子。刘基并没有吸取教训,没有变得圆滑,没有融入黑暗。决定刘基命运的一次谈话,是回答朱元璋关于丞相人选的问题。朱元璋: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丞相。刘基:这要陛下决定。朱元璋:你觉得杨宪如何?(杨宪是刘基的人)刘基:杨宪有丞相的才能,但没有丞相的气量,不可以。朱元璋:汪广洋如何?(朱元璋怀疑此人与刘基勾结)刘基:此人很浅薄,不可以。胡惟庸如何?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人)胡惟庸现在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会摆脱牛犁的束缚!我的相位看来只有先生能担当了。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皇上还是慢慢挑选吧。现在的这些人,在我看来并没有合适的。对于朱元璋的送命题,刘基如果说,我的才能不够,就能够有生机吗?好像也不对。以朱元璋的多疑,他只会认为刘基算尽。看完胡惟庸的结局,以及朱元璋撤销丞相职位的做法,才知道,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是:我认为不需要丞相,皇上你自己兼个职吧!洪武三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基:你年纪这么老了,应该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这里陪着我呢。胡惟庸成为了丞相后,指使手下状告刘基占据了一块有王气的地。朱元璋再次下诏处罚刘基,扣除了刘基的退休金。刘基知道胡惟庸不会放过自己,还是希望绝处逢生,竟然回到了京城,也许,危险的地方才是安全的。洪武八年(1375)正月,刘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视刘基,太医给刘基开了药方,刘基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过了不久,就死了。如果刘基一开始就主动归隐,结局会不一样吗?你觉得呢?参考资料:明朝那些事儿(全集)#头号周刊##阅读的温度##历史#(作者:石头)

2、元朝刘基

常言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刘伯温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神机妙算,被后世称颂为千古谋臣,据传,朱元璋请刘伯温颇费了些周折,那么,朱元璋到底是如何请刘伯温出山的呢?刘伯温(名刘基,字号伯温)自小聪慧过人,二十多岁时参加会试,便高中进士。然而,他在元朝的仕途并不顺利,在为官过程中看到了朝廷的不作为,曾先后三次辞官,后在武阳隐居避世。俗话说:明君则臣,贤人择主。公元1353年,朱元璋在攻取滁州时遇到了瓶颈,久攻不下。这时他身边有位叫李善长的谋士向他谏言道:“浙东隐居着一个不得志的儒生,叫刘基,听说这人算无遗策,用兵如神。元帅可以将他请过来。“朱元璋听完后大喜,立即派使者前往青田县请刘伯温。可谁曾想,这一请,便请了三次。第一次前往青田县的使者是武将胡大海,朱元璋让他带着重金前去礼聘刘伯温。可刘伯温一口就回绝了,他对胡大海说道:“我本就是乡间小民,闲散惯了,也没有什么建功立业的雄心,将军还是请回吧。“还没等胡大海缓过神来,刘伯温已经转身进屋了。胡大海将刘伯温的原话回禀了朱元璋,朱元璋先是很愤怒,后来想了想,觉得刘伯温估计是嫌前去聘请的官员级别不够高,显得诚意不够。何况,如此贤能的人,总归是有点脾气的,一请就来,不是半吊子,就很可能是唯利是图的人。朱元璋也不是不知道三顾茅庐的典故,只是目前他的军务繁多,局势不稳,实在是没办法亲自前往。于是第二次便安排了滁州太守孙炎。孙炎见到刘伯温之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是,说归说,刘伯温依旧是一口回绝了他。只是这个孙炎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一次不行,又跑了第二次,几次三番的软磨硬泡,极力劝说。毕竟,朱元璋还请了章溢、叶琛等能人都是满口答应了,只有他刘伯温,怎么说都请不动,实在是面子上下不来。这刘伯温也被孙炎左劝又说叨扰的有些烦。于是赠了把宝剑给孙炎,意思就是,我人就不去了,赠把宝剑精神上支持一下“。可谁知孙炎当即谢绝道:“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我人臣,岂敢私受?”刘伯温听出了话里的恐吓。两人也因此不欢而散,孙炎随即写信向朱元璋说明了原委。朱元璋有些火大,但是想想刘备也三顾茅庐,于是便让孙炎想法子在请一次。这次,孙炎写了封信给刘伯温。信中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元朝已是强弩之末,天下陷入了各路起义军混战的局面,民不聊生,而朱元璋是一个心怀天下、 顺天应人的明主。“也许真的是被朱元璋这种治国平天下的心怀所感动,1358年,刘伯温收拾行装,走进了朱元璋的阵营。《明史·孙炎传》记载三请刘伯温:“太祖命招刘基、章溢、叶琛等,基不出。炎使再往,基(刘伯温)遗以宝剑。炎作诗,以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封还之。遗基书数千言,基始就见,送之建康”。@一纸墨香Vi在之后,朱元璋在刘伯温这位半仙式人物的辅佐下,一步一步的建立了大明王朝。在当时混乱的天下势力之下,刘伯温选择了朱元璋,两人也算互相成就。刘伯温想要不负平生所学拯救万民,而朱元璋想要平定天下,自然少不了刘伯温相助。

3、刘基诗词大全

刘伯温学成了风水堪舆之术,恰逢元末乱世,朝廷按民族将百姓分为三六九等,连菜刀都只能一家使用一把。民愤滔天,他就想用自己的一身本领,看能不能推翻蒙元,再立新朝,于是游走天下,寻觅龙穴,结果途径安徽凤阳,偶遇小和尚朱重八。刘伯温大惊,看这个小和尚的面相有九五至尊之气。而距朱重八出家的寺庙不过十里之处,竟然发现了一处龙穴。——《刘伯温后人盗墓手记》

4、刘基著名的诗词写元朝

刘基病卧在床,政敌胡惟庸却带太医殷勤探望。刘基吃药后,觉腹中不适,似有拳头大小的东西,堵得难受,上下不通!3个月后,这个把朱元璋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到龙椅上的人,竟不明不白死了!洪武元年,58岁的刘基,成了大明开国元勋。他随朱元璋征战多年,以第 一谋士身份,帮其打下江山。虽大功告成,但他知道朱元璋疑心重,生怕别人夺其皇位。伴君如伴虎啊!他决定见好就收,托辞致仕,回老家去。当年7月,君臣上下,都沉浸在一片喜乐氛围中,刘基提出告老还乡要求。朱元璋很惊讶,但8月,还是批准了刘基的请求。也许是远香近臭,几个月后,朱元璋又亲 自下诏,命刘基回京。回来后,朱元璋对刘基可谓恩宠备至,看他老婆刚去世,就赐了一名宫女给他当妾,还恢复了他的职位,另加授弘文馆学士头衔。尽管如此,刘基还是从一些事情上,感觉朱元璋不再像以前一样,信任和器重自己了。比如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公者有6人,封侯者有28人,所有封公侯中,竟没有他刘基!于是,洪武四年,刘基再次提出退休要求,朱元璋同意了。这年4月,刘基回浙江隐居,他远离官 场,如释重负,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愉快。可偏偏有人还惦记着他,这个人,就是大明二把手丞相胡惟庸。在胡惟庸心中,刘基一天不死,就对自己有威胁:说不定哪天,朱元璋又会把他召回啊!何况这人曾出言反对我当丞相,这笔账,不能不算!胡惟庸是个胆大心细的人,马上找黑材料,要整死刘基。很快,他就找到机会了,给刘基定了个罪名——私占王气之地,图谋不轨。在浙江和福建交界处,有个地方叫淡洋,传说这里风水好,有帝王之气。当时淡洋发生流 氓 无 赖动 乱,地方官怕朝廷怪罪,刻意隐瞒。刘基考虑到老百姓的安危及大明的统一稳定,无法坐视不管,就让儿子刘琏上奏,建议在淡洋设立巡检司,好好管管这地方。胡惟庸得知这事,欣喜若狂。他立即派人 弹 劾刘基,说他和百姓争夺淡洋,想霸占这块亡气之地,给自己当墓地。正是他想设巡检司为难民众,才激起民变。在控告词上,胡惟庸还特别备注:刘基精通风水。这风水和王气之地连起来,是要让刘基跳进黄河都洗不清啊!朱元璋也不是傻瓜,一眼看出其中猫腻:以刘基的本事,早就可看出淡洋有无王气。若是他有异心,为何不早在淡洋称王,反而一直跟着我 干?明知是胡扯,可朱元璋还是选择相信,一来这“王气”二字让他忌讳,二来他心里一直有一根刺:刘基这样一个智谋登峰造ji的人活着,对我和后代的权力,有潜在威胁啊!按理说,图谋不轨的下场,是满门抄斩、诛灭九族,但朱元璋没抓到刘基谋反的确凿证据,不好赶尽杀绝,就下旨扣了他的退休金,下达了处罚他的公文。胡惟庸和朱元璋2人配合默契,刘基自然是心知肚明,他决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zui危险的地方,才zui安 全!他再次入朝,面见朱元璋,辩明此事,但再不敢提回老家的事情。因为时时担心自己兔死狗烹的下场,他的日子过得胆战心惊,很快,人就病倒了。胡惟庸立即向朱元璋报告了这事,表示自己和刘基同朝为官,敬佩他的为人,如今他有病,自己得去看看他。朱元璋对其情深义重的表现高度赞赏,特批他带一名御医,前去探望刘基。御医是朱元璋的人,带御医来的胡惟庸,一直想置刘基于死地。别看他们对病人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不过是一场表演罢了!65岁的刘基越吃药,病越重,于洪武八年死去。5年后,胡惟庸垮台,除了谋反大罪,还有一条罪名叫“毒害刘伯温”,有30000多人因此被杀。刘基到底是被胡惟庸害死,还是胡惟庸受了朱元璋指使,无从查起,成了历史悬案。“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这是刘基用以自勉的一句话。是啊,人生在世,就算再有谋略,也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如自己的心意,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只求问心无愧便好。关注捻字为花,们一起读历史,品人生。#历史上开国功臣都什么下场# #影视杂谈#

5、明代刘基简介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朱元璋在军师刘伯温的帮助下东征西讨,定定天下,建立了明朝。自然想让朱家的天下万事永固,几乎历史上每一位帝王都有这种想法。古往今来概貌能外,这江山虽说是朱家的了。可这朱元璋疑心很重,怕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被别人夺了,便派刘伯温到全国境内走访,查询各地是否还有农耕农脉的存在,不惜财力无礼,一定要彻底斩断天下所有龙脉,以保大明江山千秋万代。刘伯温领了圣旨不敢怠慢,巡游天下名山大川,翻有龙脉之山,龙栖聚集之地,即命地方官吏调集民众开山挖掘,埋经断气彻底斩断龙脉。在刘伯温的计划里,要把西北、西南、华南画中东北的龙脉全都斩断,后只留下安徽的不去望。因为那里是朱元璋的老家,是大明龙脉新发之地。在斩龙脉的过程中流传着许多奇闻怪谈,相传有位奇人叫蒲阴阳金小玄,学术庶名阴阳。懂地理、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夜能观天下,是一位博士的奇才。只不过这个人野心颇大,一心要夺取大明江山,坐拥天下。暗地里走遍大江南北遍察三山五岳,虽说也觅得几处龙脉风水,可亦都不是真龙之穴。虽说可以取得江山,但江山都无法持久巩固,所以只得继续勘查。这一日叛军辗转到了甘肃省的兴隆山附近,突然瞧见西面的兴隆峡谷处,紫气吟庸。一束龙脉徐徐从兴隆山谷腾空而起,不禁大惊失色。这等风水宝地射出帝王的格局。尤其背靠起伏的兴隆山,面对高耸的气云凤内涵腾飞之势,外有登天之举。谷中清流沿着山既涓涓而去,宛如玉带。三山低头九峰朝贡,正要是在此处作为目的,自己的后代定可取得江山,而且冷保千秋万代。在山中盘亘数日,终于在龙脉出没的地方为自己选中了一块风水宝地,心中终于释然。看来将来的帝王必出于仆家。回到家中他吩咐自己的儿子道:我的大显之气已到,你也不用悲哀,我也没能给你留下什么财产,就送你河山。等我死后,千万不能给我身上挂一针一线,一定要赤身下葬,无关无果,一定切记此点,抬着我的灵就满山走。如果看见蛇打鼓马妖灵于其人了,那里就是我的下葬之地。我死后的第100日那天早上,太阳刚升起的时候,你朝着东方连射三界,必将取代朱元璋成就帝王大义,胡阴阳的儿子半信半疑。

6、刘基当年做过元朝的官

浙江省文成县历史沿革小计文成县名取自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文学家刘基(字伯温)的谥号。明朝开国元勋、大明军师刘伯温死后,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武宗于公元一五一四年下了一道诰令,说刘基“慷慨有志,刚毅多谋,学为帝师,才称王佐”,“占事考祥,明有征验;运筹画计,动中机宜”,是“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故“今特赠尔为太师,谥号文成。”经纬天地为文,安民立政为成,合言之,文成就是经天纬地、立政安民的意思。春秋战国时期属瓯越地。秦统一六国后,废封国,设郡县,属闽中郡。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属东瓯国。西汉始元二年(前85)以东瓯地回浦乡建立回浦县,为回浦县辖地,属会稽郡。东汉章和元年(87),改回浦县为章安县。东汉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为永宁县辖地。东汉建安八年(203),析章安县南乡建立松阳县,青田地为其所辖。仍属会稽郡。三国吴赤乌二年(239),析永宁县置罗阳县,瑞安、泰顺地为其所辖。三国吴太平二年(257),罗阳县、松阳县归属临海郡。三国吴宝鼎三年(268),改罗阳县为安阳县。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安阳县为安固县。东晋太宁元年(323),从临海郡析置永嘉郡。松阳、安固2县均属永嘉郡。隋开皇九年(589),废郡,改永嘉郡为处州,分松阳县东乡建立括苍青,青田为括苍县辖地。括苍、安固同属处州。隋开皇十二年(592),处州改称括州。隋大业三年(607),改括州为永嘉郡。唐武德四年(621),永嘉郡复改称括州。唐上元二年(675),析括州置温州。安固县为温州属地。唐景云二年(711),从括苍县析置青田县,属括州。唐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括州改称缙云郡,温州改为永嘉郡。青田县属缙云郡,安固县属永嘉郡。唐乾元元年(758),复改郡为州。缙云郡复称括州,永嘉郡复称温州。唐大历十四年(779),又改括州为处州,青田县属处州。唐天复二年(902),改安固县为瑞安县。宋咸淳元年(1265)改温州为瑞安府。瑞安县为其一部分。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瑞安府为浙江行省温州路。瑞安县为温州路一部分。元元贞元年(1295),瑞安县升为瑞安州,仍隶属温州路。元代,青田县隶属浙江省处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改温州路为温州府。明洪武三年(1370),瑞安州复改为瑞安县。明景泰三年(1452),析瑞安、平阳地置泰顺县。明代,青田县隶属处州府。清康熙六年(1667),浙江省设杭嘉湖、宁绍台、金衢严、温处四道。青田县隶属温处道处州府,瑞安、泰顺两县属温处道温州府。清宣统三年(1911),浙江成立军政府,青田县属处州军政分府,瑞安、泰顺两县属温州军政分府。民国3年(1914),温州、处州合并,称瓯海道。民国16年(1927)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制。县直隶浙江省。民国21年(1932),实行县政督察制,县隶属行政督察区。瑞安县辖地先后属浙江省第十行政督察区、第四特区、永嘉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第五行政督察区;青田县辖地先后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第二特区、第九行政督察区、第七行政督察区、第六行政监察区;泰顺县辖地先后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第三特区、永嘉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第六行政督察区、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35年(1946)12月,行政院核准以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析置文成县。民国37年(1948)7月1日,文成县政府成立。县隶属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8日文成县解放,6月改名大南县。1949年8月,恢复文成县原名。1958年10月撤销文成县,和瑞安县合并。1961年9月,文成县又从瑞安县析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成县先后隶属浙江省第五专区、浙江省温州专区、浙江省温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浙江省温州地区。1981年9月,温州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文成县归属温州市领导。

7、刘基与刘伯温

朱元璋想杀了刘伯温,刘伯温高呼有个字不会写,终保住性命刘伯温,原名刘基,明朝时期的谋士,民间一直流传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刘基也不例外,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远超同龄的智慧。他自小聪明好学,年仅12岁便取得秀才之名,23岁到北京赶考,一举考中进士。这时候正值元末,朝廷内部腐朽不堪,江湖上盗贼横行,起义不断,战火连年。所以,刘基在家待业了几年后,被派到江西高安县当县丞。刘基这人执法严明,眼里揉不得沙子,当他发现当地的地主乡绅横行霸道,鱼肉百姓的时候,他深入调查,掌握证据,对这些人予以严惩。刘基的做法很快赢得了百姓们的爱戴,可也得罪了地主。在中国古代,地主阶级是大阶级,得罪了他们是没有好日子过的。很快,刘基便辞官回家。刘基本人虽然很聪明,但这人的根基浅薄,在朝廷中没有后台,所以很多很好的岗位也轮不上他。刘基的蛰居生活持续了好几年。之后朝廷又下令,任命他为江西省元帅府都事。而这岗位的主要职责,就是平定盗贼。这些盗贼无恶不作,烧杀抢掠为祸百姓,主要贼寇是方国珍。刘基认为,这些贼寇不杀不足以平息民愤,必须杀掉以儆效尤,但他的上司却是和他有不同的看法,准备招安他们。后来,方国珍将抢来的钱财贿赂官府,终被招安,混了个官职。这种做法惹怒了刘基,他想自己辛辛苦苦读书这么多年,还蛰居这么久才被朝廷委以重任,而你个贼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后给点钱就被招安了。刘基彻底见识了朝廷的腐败,心灰意冷之下,再次辞官回家。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基把自己一生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元朝,可是在元朝为官的这段时间里,他却并没有施展拳脚,驰骋才华。直到朱元璋的出现,49岁的刘基遇到了32岁的朱元璋。两人刚一见面,刘基便献上了18策,并与朱元璋指点江山,颇有三国时期“隆中对”的味道。刘基的18策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并将他收入帐下。此时,朱元璋的主要敌人是陈友谅。1360年,陈友谅杀死徐寿辉称帝,士气大涨,他准备趁热打铁,直奔南京,剿灭朱元璋。面对来势汹汹的陈友谅大军,朱元璋一方军心涣散,有的人让投降,有的让退出南京再做打算。刘基也是个狠人,他私下找到朱元璋献出计策:一方面提议把这些投降派,割地派全杀了,另一方面利用陈友谅的骄纵,诱敌深入,一举歼灭。朱元璋后采纳了刘基的计策,打败了陈友谅,为明朝的开国大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后来刘基跟随朱元璋灭陈友谅,张士诚,北伐中原,可谓是居功至伟,洪武三年,被封为诚意伯。鸟尽弓藏,急中生智死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朱元璋能敌得过千军万马,却敌不过悠悠岁月,尤其是到了晚年,朱元璋心中对死亡的恐惧愈来愈深。创业难,守成更难。太子朱标性格懦弱,他担心自己死了之后,没人能镇住这些狡猾如狐的谋臣,没人能镇住这些勇猛如虎的武官。还记得电视剧《朱元璋》里面有这样一幕,朱元璋当着朱标的面,取下一支荆棘,他握住荆棘,用血肉之躯,生生将荆棘上面的倒刺,一根根抹平。他对太子朱标说:“这荆棘就像是皇帝的权杖,趁自己还活着,把这上面的刺撸干净了,这样你才拿着顺手。”朱元璋为了消灭这些潜在危险,一手造成了大名鼎鼎的“洪武四大案”。杨宪是明初大臣,在他进入中书省后,嚣张跋扈。与李善长,胡惟庸明争暗斗,惹得朱元璋勃然大怒,在他上任后不久便被处死。因为杨宪事件,刘基也受到朱元璋的怀疑。刘基有在元朝为官的黑历史,与淮西集团不合,胡惟庸因为刘基曾说过他不宜为相,开始记恨上了他。在胡惟庸的煽风点火之下,朱元璋准备对他兴师问罪。而马皇后不忍朱元璋屠杀有功之臣,提早就给刘基打了招呼,于是刘基在面圣的时候故意迟到。朱元璋不知马皇后早已暗示了刘基,于是立即质问刘基为什么迟到?刘基不慌不忙,称自己在家琢磨一个字,思来想去都不会写。朱元璋愣了一下,暗想这么有才华的人,居然不会写字,于是问他是什么字?刘基说道:“赦。”朱元璋时常批阅奏章,对“赦”这个字是熟得不能再熟了,于是提笔就在纸上写下“赦”字。朱元璋拿着写有“赦”的纸来到刘基面前,刘基见了,立马磕头,高呼谢主隆恩。朱元璋这才反应过来,自己是中了刘基的套了,于是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刘基侥幸逃过一劫,立马告老还乡。不幸的是,刘基在家中感染了风寒,朱元璋命胡惟庸带药去看他,但刘基吃了药,病情却加重了。自知时日无多的刘基,将自己的一生所学付诸笔墨,命儿子交给了朱元璋,直到临死那一刻,他都没有怨恨朱元璋。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生为国为民的刘基,是非功过,又有谁能说得清呢?#头条创作挑战赛##古代史##元朝刘基简介#

8、刘基之死正史

1311年7月1日,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刘伯温出生。刘基,字伯温。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称刘基"吾之子房也",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