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通简介(唐通解读)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9 11:16:51 浏览
1、唐通解读

明朝灭亡时,崇祯召四个人入卫京都,这四个人后都是什么结局呢?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吴三桂,1644年投降清朝,顺治十六年,杀死永历帝。康熙十二年,举兵反叛。康熙十七年,称帝,随后病死。王永吉,与吴三桂合兵,并未进入京城。明朝灭亡后任职于弘光政权,后于顺治二年投降清朝,历任大理寺卿,兵部侍郎,兵部尚书。顺治十六年,病卒。唐通,率军进入京城,受崇祯帝召见领兵御敌。在居庸关由于受宦官投敌,腹背受敌,投降闯军。后投降清朝,康熙三年病逝。刘泽清,崇祯召他入卫京师,直接称有伤不去。之后南下拥立弘光政权,是江北四镇之一。顺治二年,投降清朝。顺治六年,密谋反叛,之后外部军队失败,在京城被捕后杀死。

2、唐通的传奇故事

虎门之战: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1月7日,英国14艘战舰,446门大炮以及舰载的2000多名英军朝珠江入海口进逼。,试图溯河西上威胁广州城。当时负责指挥保卫虎门的是关天培,他驻靖远炮台,另命李廷玉守威远炮台,马辰、多隆武守镇远炮台。他眼看海防尽撤深感痛心,恨声不已,再次派人赴广州向琦善求援。琦善仅派兵200人进行敷衍。援兵无望,关天培深知身处绝境,拼命抵抗以死报国。林则徐对关天培英勇牺牲倍感悲痛,特写挽联悼念:“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双忠同坎?闻异类亦饮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山海关之战:崇祯自缢,大明彻底灭亡后,李自成派降将唐通前往山海关招降吴三桂。吴三桂断然拒降李自成。反击大顺军唐通部,返回山海关。李自成停稳后亲率大军降山海关进发,吴三桂无力阻挡,改旗易帜,向清军乞师求救。清军入关内外夹击之下,大顺军终于支撑不住,全军溃败。清军乘胜追杀40里,大顺军伤亡惨重,从此大顺军由鼎盛转向衰败,而清王朝则因此战获胜,而得以长驱入关问鼎中原,并终夺取全中国的统治权。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后,开始谋求渡江南下,北方士兵由于不习惯坐船,于是曹操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后黄盖用诈降计以火攻大破曹军。曹军战船全部烧光,曹军人马烧死和淹死的不计其数。曹操匆忙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曹操往后数十年不敢再次南下远征。孙权少年继位,经此一战坐稳江东头吧交椅。刘备也由这战过来,势力版图开始不断扩张,成为有利的受益者。此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国鼎立格局的端倪至此出现。还有官渡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秦楚巨鹿之战,鄱阳湖大战,淝水之战,汉匈漠北之战,等等

3、唐通为什么投降

1644年,李自成率大军,攻破北京城,不堪受辱的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尽,死前还亲手杀掉了自己的妃子和女儿。但明朝灭亡24小时前,或许有3次机会,可以让崇祯死里逃生。当时的明朝,已经是内忧外患,外有清军虎视眈眈,内有起义军高举大旗,后走向灭亡,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实际上,崇祯也许还有改变局势的机会,只可惜他并没有把握住。第一件事: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城下,包围了北京城时,他曾派人给崇祯传过话,只要崇祯皇帝接受他提出的条件,李自成就会带着大军投降明朝,成为拱卫明朝的一支部队,不论是起义军还是清军,李自成都会帮助明朝摆平。崇祯在看过之后,毫不犹豫地便拒绝了李自成的条件,这才导致双方彻底决裂。当时李自成提出的条件是,首先明朝要给他们100万两白银,作为部队的军费,第二点是要求明朝将他封为西北王,重要的一点是,李自成及其部下,可以不受朝廷节制,也无需觐见皇帝。如果崇祯答应了这三点要求,起义军将会成为一大助力,但是崇祯有自己的考量,他认为如果朝廷无法节制李自成军,看着对方坐大,早晚会成为朝廷的威胁。第二件事:在李自成包围了北京城后,明朝并不是毫无还手之力,崇祯派出了信使,分别给吴三桂,左良玉,唐通和黄德公传递消息,把希望寄托在四人身上,希望他们能够带兵勤王。只可惜当时明朝内部也是暗流涌动,朝廷和地方之间也存在矛盾,到后只有唐通一人,带着部队赶到了京城,可以说唐通就是崇祯的救命稻草。原本崇祯应当放权给唐通,把京城的部队也交给他来掌管,以此来京城的安全。当年明英宗被俘,眼看京城危在旦夕,于谦站出来力挽狂澜,彼时明代宗对他无条件信任,放手让他去带兵打仗,后打退了瓦剌大军,保住了大明王朝。唐通原本也有机会成为明朝的第二个于谦,可惜崇祯不是明英宗。他召来唐通解围,心底却信不过他,不仅处处提防着唐通,还派了身边的宦官,去军队中监视唐通的一举一动。崇祯的这些做法,寒了唐通的心,他知道崇祯皇帝不信任自己,即便是拼死保卫京城,恐怕到头来也会落到和袁崇焕一样的下场。于是唐通干脆带兵反戈,投靠了李自成。就这样,崇祯亲手把能调度的大将,推到了敌人的怀里。第三件事:当年李自成带兵直奔京城时,崇祯原本可以放弃京城,带着文武百官退守南京,偏安一隅,保存实力,等待日后北上。他也的确动过这个念头,但是后却并没有这么做。明朝流行一句话,叫做“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京城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即便是当年的明代宗,也没有动过南迁的念头。此时如果崇祯逃到南京,势必会背上软弱无能,没有骨气的骂名。但崇祯又是一个在乎名声的皇帝。当时想要南迁,只需要朝中站出来一位大臣拼死进谏,把南迁的责任都揽到自己的身上,如此一来保全了崇祯的名声,他也能够就坡下驴,顺利南迁。只不过朝中没有一位大臣,敢于死谏。因为前车之鉴实在太多,人人都仰慕,钦佩于谦的所作所为,但是又有谁能够像他一样,把性命置之度外,一心一意地为国家效力呢?这样一位忠于明朝的臣子,到头来被当成大奸之人处死,无不让人心寒。所以。大臣们为求自保,无一人死谏,南迁的计划自然也不会成功。这3件事或许本是崇祯的机会,可惜他没有抓住,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崇祯皇帝算是一个不幸的皇帝,他上任后励精图治,自己也节俭,还解决了“九千岁”魏忠贤,算是开局不错,可他性格猜忌多疑,刚愎自用。对于武官,希望他们能解决问题,可又害怕他们手里的权利越来越大,故意限制武将权利,出现问题了,就直接撤职斩首。对于文官,内阁首辅十七年换了五十几个。这样的操作,弄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人心惶惶。因为轻信了他人的谗言,将可能力挽狂澜的袁崇焕千刀万剐。而后,自己想和皇太极议和,让陈新甲主持议和方案,结果被发现后,让陈新甲当了替罪羊。他以为将对方杀死,是以绝后患,其实是寒了大臣们的心。所以,后将希望寄托于左良玉、吴三桂等人时,他们都冷眼旁观。北京城破后,以死殉国的崇祯皇帝,在临死前写下了:“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崇祯帝能力不行、眼光不行,但他也曾有努力治国的心,虽然无力回天,只能以悲剧收场。但崇祯没投降妥协,没勾结异族,死前更是交代“不要伤害百姓”,也算是铮铮铁骨。素材内容来自话说大事记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4、唐通现在的生活

李自成仅仅差半步,就可以成为新的刘邦或者新的朱元璋。然而,由于他个人素质的硬伤,终使他丧失了问鼎天下的资格。1644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奇怪的年份。这一年,总共有三个代表帝王的年号存在:大明崇祯十七年,大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这一年的阴历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自杀,存在了277年的大明朝,终于在两线作战中轰然倒塌。而对于攻入北京的“新天子”李自成而言,历史正在向他展示出无比灿烂的笑脸。首先,人心可用。北京的数千大明官员,自尽殉节的只有寥寥三十人不到,衣冠士人,叛降如云。其次,几乎整个中原地区,全部落入大顺农民军之手。除了辽东还被满人占领,淮河、秦岭以北的前明军队,绝大部分缴械归降,整个中原匍匐在李自成的脚下。然而,李自成及其手下,却没有任何远大的、正确的政治眼光。首先,空前巨大的胜利,让李自成根本意识不到关外满清铁骑的危险性。清朝,在大顺农民军的眼里,不过是一群没有开化的蛮夷。李自成,仅仅委派了一个明朝降将唐通,率领不到一万人马,到山海关接防。而且,他的大部分兵马仍然分散在中原各地,重要的京师地区,竟然没有一支雄师拱卫。其次,李自成毫无人君气度,丝毫不懂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敌人。本来大顺农民军是被士民百姓迎进北京的,没想到李自成一坐上皇位,就翻脸不认人。不仅没有任何减免赋税、用人惟オ的举动,反大肆“追赃”,掠夺士民,以助军饷。巨大的失望,把一个又一个士绅和读书人推入自己敌人的怀抱。历史的天平,终于在关键时刻发生了陡然的倾斜。在吴三桂的引导下,多铎、阿济格等满洲铁骑从山海关一路追击,一直打到北京城下。李自成如惊弓之鸟,迅速放弃北京城,携带大批金银窜回了陕西。这一天,离李自成坐上皇位仅仅42天。老天爷仿佛同李自成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谁让你李自成没有准备好呢?#唐通简介#

5、唐通是真心勤王吗

明王朝末期有多烂,有几个细节可以推敲。李自成入关时,崇祯命令吴三桂、刘泽清、唐通三路人马进京勤王。吴三桂慢吞吞虚与委蛇;刘泽清推说自己坠马受伤,拒不奉诏,崇祯赐银抚慰,刘泽清收了银子,居然在纵兵抢劫之后逃跑了!只有唐通率部来到了京城。崇祯亲自接见唐通,给他加官晋爵,赏赐了他四十两银子,发给唐通部下八千将士的赏银仅有四千两,平均到每人连个渣都不剩了。崇祯还派了个太监监军,气得唐通差点背过气去:我辛辛苦苦过来勤王,就这?仅仅在半个月之后,唐通投敌。事实上,这四千两银子已经是崇祯后一点家当了。当年崇祯号召捐款,只筹到了可怜的二十万两军饷,杯水车薪。而后来李自成占领北京后,拷打亡明的官员太监,共得到白银七千万两,相当于崇祯二十五年的剿饷。这样的朝廷,怎能不亡?如果不是崇祯为了省钱裁了驿站,李自成或许还在老老实实地送快递;如果不是大小官吏肆意盘剥,张献忠或许现在还在打铁;如果朝廷能足额发放军饷,怎么会有那么多明军士兵成为了农民军的骨干;如果朝廷给百姓留一条生路,李自成在河南怎么会有百万饥民响应?李自成自己“粗粝与众共之”,“衣帽不异人”,而崇祯朝的官员动不动就搜出几十万两银子。崇祯的岳父周奎,当时给皇帝女婿捐款只捐了三千两,但后来被李自成抄家抄出来十二万两之巨。崇祯帝太独了,连至亲都不帮他,明末的腐朽也可见一斑。一方是上下一心,同甘共苦,一方是豪门锦衣玉食,士兵食不果腹,这场战争的结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6、唐通公路

1644年3月,京师告急,崇祯飞檄吴三桂入卫京师,加封为平西伯。3月20日,吴三桂还在途中时,得知李自成已攻入北京,崇祯自缢身死,便决定投降于李自成所统的大顺政权,原因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一、吴三桂所率军队人数达到五万人,但具有战斗力的只占少数。不足以在大顺军与满军的夹缝中生存,投靠其中一方为出路。二、在北京由汉人主持的大顺政权明显正统于关外的满清,况且大批明朝的文官武将已投靠大顺政权,李自成也答应吴三桂父子封侯。三、吴三桂的父母妻妾均在北京,如果与大顺政权为敌,亲属恐遭不测。「叛」投降于李自成后,吴三桂听从圣命,率领部下进京“朝见新主”,山海关由唐通率八千人驻守。3月26日左右,当吴军行至离北京不远的河北玉田县时,吴三桂骤然变卦,决定投顺满清。产生这一急剧变化的原因在史籍中有三种说法:一、吴三桂听说他的父亲吴襄被大顺政权拘捕追赃;二、误信从京中私自逃出的奴仆谎报吴襄全家被大顺军抄没;三、爱妾陈圆圆为大顺军将领所占,冲冠一怒为红颜,誓与逆贼决生死。现在已不能考证吴三桂叛变大顺政权的真正原因,但可以确定,吴的终决定受到了大顺政权“追赃助饷”政策的影响。明朝官绅投靠于大顺政权,除为保命以外,还想保护自己的家产不受这次政治变动影响。武将则靠着手上的军事力量作为筹码,希望用投诚来保住甚至是扩大自己的势力。当吴三桂收到家属被侵犯的传闻时,联想到大顺向来的政策,自然会倾向于相信此类谣言,猜测入京后李自成会不利于自己。「战 事」吴三桂回兵山海关,从背后对镇守关门的唐通部发起突然袭击。事发突然,唐通被打的猝不及防,兵败退至一处离关口不远名叫一片石的地方,等待李自成来援。重占山海关后,吴三桂只剩下投靠满清这一出路。为了增加投诚的筹码,他决定“为满清”固守山海关,将这一重要关隘送给未来的主子。吴一面"遣人东乞王师",请求清军快来接手礼物。一面致信李自成谎言愿意投诚,请求缓师。清军早已计划大举伐明,在得知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多尔衮决定趁大顺军立脚未稳,迅速出兵。原先的进军路线是绕开山海关,由蓟州、密云破边墙而入。收到吴三桂的降书后,多尔衮立马改变计划,直奔山海关。为了明白吴三桂在山海关战役中的重要性,这里大致介绍参战各方的兵力。李自成率领前往平叛的大顺军大约为十万名;多尔衮统帅的满、蒙、汉军队大约为八万人;吴三桂驻守山海关军队约五万人。若不讨论各方的战斗力,吴将成为大顺和满清之间的胜负手。此时吴三桂已决定投靠满清,清方的军力便胜过大顺军,还或得了山海关这一要隘历史就是充满了戏剧性,4月21日上午,李自成对山海关发起进攻,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吴三桂部明显不支。22日上午 ,吴见情况危急,亲赴关外请求清军出战。经过两天的观察,多尔衮对吴三桂的处境和降清诚意已洞然于心。对吴三桂等官绅说道:“汝等愿为故主复仇,大义可嘉。予领兵来成全其美。”清军入关,千军万马势如破竹。大顺军已同吴军鏖战一昼夜,面对以逸待劳的清军,虽拼死抵抗,可惜强弱胜负已定,很快就被击败,大将刘宗敏也负了伤。李自成见大势已去,下令撤回北京。吴三桂开门揖盗,被骂为满清走狗,千古罪人。但他绝不是李自成终兵败身死的原因。李自成的政策像一颗石粒投入水中,吴三桂的叛变只是石粒掀起的第一圈涟漪,而后投诚于李自成的文官武将纷纷反叛,大顺政权土崩瓦解。

7、唐通个人资料

己亥,李自成至宣府。癸卯,唐通、杜之秩降于自成,贼随入关。甲辰,陷昌平。乙巳,贼陷京师,京营兵溃。丙戊,外城陷。丁未,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御书衣襟内:朕凉德貌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敷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明亡。赞曰: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场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己。

8、唐通之死

闺蜜读明史不解,李自成打败明朝那么容易,难道没有发现明朝不是终对手吗?假设你是唐通,从松锦战场逃得一条性命,在居庸关投降了大顺,试图劝说李自成清朝的威胁很大。你:清朝可厉害了。李自成:怎么个厉害法?你:把我和吴三桂、曹变蛟、白广恩、马科、王朴这些人打得落花流水。李自成:就这?你:打垮洪承畴十三万大军,斩首五万。李自成:就这?你听说过傅宗龙、汪乔年、丁启睿、杨文岳、孙传庭吗?你:六次入塞,纵横千里。李自成:就这?你和一个“流寇”说这个?你:清朝内政也很厉害。李自成:有多厉害?你:老百姓能踏踏实实当奴隶,勉强饿不死,不会被随便弄死。李自成:……你:虽然之前他们六次入塞,崇祯都没事,但我觉得你挡不住。李自成:……你:他们比你更受缙绅欢迎。李自成:他们那儿的缙绅待遇怎么样?科举如何?你:他们那儿没有缙绅,开过科举,但是因为奴仆考科举妨碍贵族利益,所以叫停了。李自成:你听听,这话说出来你自己觉得合理吗?你:过去他们拿不下辽西走廊,就算破口入塞,在关内也难以长期持续地控制地盘,肯定得退出去,但现在不一样了,吴三桂会叛变。李自成:他全家三十五口都在我手上,叛变个头啊。你:清朝的红夷炮队也很厉害,操练了十几年,比孙传庭的火车营强多了。李自成:说了半天就这么一句有用的,我记住了。山海关战役之前,清朝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除了炮队,表面成绩就没有一样拿出来和顺朝比能比得过。换我放在李自成那个位置,有人告诉我清朝比我更强,我也打死都不信。有很多事情,不实际打上一仗,是很难知道结果的。不要说从关内人的角度看,就连多尔衮自己心里都是虚的,如果不是因为洪承畴提供的关于李自成的情报都是五年前的旧货,他能不能下这个决心都难说。之前多尔衮写给李自成的信中,甚至不清楚在陕西作战的农民军首领是谁,只是写信给“西据明地之诸帅”,并不清楚李自成杀罗汝才、贺一龙、袁时中,统一除西营以外的农民军主力的事。对于孙传庭到底死没死,明军在内地还有没有主力部队,恐怕也不太清楚。事后来看,洪承畴当时劝多尔衮入关,提供的很多情报都是错的。比如说,他认为“流寇可一战而除”,结果和流寇打了二十年。比如说,他认为“贼设营于关隘,俟我军行抵前,定畏惧逃匿”,这是李自成五年前的水平,然而此时的顺军已经有能力和清军打正面会战了,太原、潼关、榆林、延安都是清军经过激战才打下来的。洪承畴可能压根不知道顺朝建立的事情,以为李自成还是流动作战,进京的部队就是他的全部人马,一个兵带着好几个家属老弱,还有几十万骡马。对于清朝来说,恐怕要感谢洪承畴的情报不准,如果洪承畴的情报准了,知道顺朝已经在北方数省设官屯田,收编明军几十万,只怕多尔衮未必有空国出兵的勇气。不真正打一仗,谁也没法预先估计这几十万人是一心效忠新皇帝的起义部队还是随风倒的墙头草。假如山海关之战时,一阵狂风吹断清军大纛,把多尔衮的脑袋砸进腔子里面,后世恐怕不会有几个人意识到清朝真的有能力入主中原,估计都得认为他们之前的战绩只是靠明朝的衬托,碰上真正的强敌就拉稀。李自成打败明朝并不容易,血战十三年,几起几落,好几次差点全军覆没,老兄弟死的死降的降,身边的人换了好几茬。中原、陕西的明军,都是农民军拿命一点点耗垮的,后三年的高歌猛进,那是前十年死中求活换来的。这会儿来个人告诉他,你这是长征第一步,搁谁谁也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