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杂谈之十八我们来看这只笔筒,瓶身外壁上已注明:“康熙甲子年秋月,云林樵隐录于青云居玩,攻玉子”,它到底是不是康熙时期的笔筒呢?还是从我们的鉴宝武器库里搬出三要素:宝光、棕眼、火石红。再来看笔筒,宝光有了,棕眼也有,足底有明显的窑红,胎釉接合部有淡黄色的胎红,三要素都在,笔筒必老无疑。我们说过,鉴定一件瓷器,先定新老再断代。新老鉴定完毕,下一步断代。笔筒器型、做工、胎、釉、颜料符合清早期的特点。再进一步了解,康熙时期流行用整篇文学名著来装饰笔筒;青云居为康熙时期景德镇的堂名款 ,其制作的瓷器精良;攻玉子是同时期的书法家。由此,我们得出结论:1684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三年,一位叫云林樵隐的文人,录下《桃花源记》这篇名著,交给青云居定制,攻玉子将名著抄录在瓷坯上入窑烧制而成。全篇用青花料展现,再辅以釉里红的方章和树叶章。综上所述,这是一件清康熙青花釉里红笔筒。
2、瓷坯的配方组成古代彩釉花砖是如何制作的?彩釉花砖是一种精美的陶瓷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它在中国的建筑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中国陶瓷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彩釉花砖是指将陶瓷釉料涂于瓷坯表面后,在釉上绘制各种花鸟、山水等图案,通过高温烧制形成的一种具有装饰和实用功能的建筑材料。彩釉花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盛行于宋代和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建筑中,彩釉花砖常被用于装饰殿宇、佛寺、陵墓等建筑,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艺术氛围。在历史上,彩釉花砖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承载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彩釉花砖融合了陶瓷、绘画、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和深厚底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珍品。想要制作彩釉花砖需要4种材料,包括质地细腻、含沙率低、能够在制作过程中承受高温的黏土,用铁、锰、钴、铜等金属氧化物制作的材料,能与黏土的成分相配合、化学稳定、在高温下融化程度合适的釉料。釉料是制作彩釉花砖的关键材料,釉料的成分需要,能够形成牢固的釉面,,常见的釉料包括铅釉、钙釉、硅酸盐釉等。后是一些辅助材料,例如助熔剂、氧化剂、防皮裂剂等,以釉面的质量和陶瓷制品的稳定性。彩釉花砖的制作步骤极为繁琐,首先要制作瓷坯,将黏土捏成坯子,经过干燥和烧制等工艺制成瓷坯。然后便是涂釉环节,在瓷坯表面涂上釉料,待釉料干燥后进行烧制。待烧制完成,还需要在釉面上进行彩绘,根据设计图案进行精细的绘制,可以采用手工绘画或者印花等技术,后再次进行高温烧制,一块精美漂亮的彩釉花砖便能制作完成了。彩绘和图案设计是制作彩釉花砖中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决定了彩釉花砖的美观程度,还传达了文化和历史信息。在图案设计方面,需要十分严谨,不同的图案和颜色代表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红色代表喜庆、吉祥,蓝色代表清新、宁静等。工匠需要保障美观的同时,将历史和文化信息传递给后代。在进行彩绘和图案设计时,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技巧和方法,例如用笔轻重、画面搭配、线条处理等,以达到佳的艺术效果。还需要考虑不同颜色的搭配和搭配比例,线条的粗细、流畅度、曲度等因素。在画面搭配方面,需要考虑整体平衡感和美感,尤其是在复杂的图案设计中更为重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彩釉花砖制作中,彩绘和图案设计是重要的环节。图案和颜色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装饰效果,还要考虑象征意义。例如,不同的花砖图案也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如龙凤、莲花、牡丹等,都是传统的吉祥图案。自古以来,彩釉花砖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宫殿和庭院的建设以及家居装修等方面。在中国古代,彩釉花砖是富贵之家的象征,也是皇宫和寺庙等重要场所的必备装饰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彩釉花砖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从宫廷建筑到民居、园林、公园等各种建筑物的装修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彩釉花砖在现代化建筑装饰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陶瓷工艺的提升,制作彩釉花砖的技术和工艺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现代的彩釉花砖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工艺和艺术特点,还融合了时代的创新和变革,成为一种充满现代感和时尚感的建筑装饰材料。现代彩釉花砖制作通常采用现代化的设备和工具,如电脑设计、数字化控制、激光切割等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制作质量。同时,一些新材料的应用也为彩釉花砖制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如高分子材料、特种玻璃等,可以制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花砖。作者观点:彩釉花砖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信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和文化价值。参考文献:1. 《中国陶瓷艺术》 李志彦,李建华2. 《中国陶瓷生产:历史概述》 罗丝·克尔3. 《中国陶瓷釉彩》 奈杰尔·伍德著#瓷坯简介#
3、瓷坯成型工艺走近山西榆次窑选自《收藏界》2006年03期,张燕在中国陶瓷史上,山西是古窑址众多的省份,大自然厚爱这片土地,给予了它充足的黏土和似乎永远采不完的煤炭,赠予了它瓷业生产的各种先决条件。从雁北到晋中、晋南,有浑源窑、怀仁窑、长治窑、榆次窑、介休窑、霍州窑、平阳窑等,许多窑址的地表至今仍散落着大量的瓷片和匣钵,其中榆次窑位于太原市东郊的孟家井村,1959年被当地文物工作者发现,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弘治三年《重修伯灵庙记》记载:“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氓大率约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其俗淳俭,不事末业,举力本陶器。……我辈居于斯,而陶其器者不为少矣。幸而得斯土也。为斯器也,致斯用也,获利良多……”明朝万历年间编写的《榆次县志》中也有关于烧窑的记载。由此可以得知,明代中期时孟家井一带仍然是窑业兴旺,当地大约有三百多户人家继承了祖辈传下来的技艺,专心制造陶瓷器并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清朝同治元年重新修订的《榆次县志》中记载:“出孟家井有黑白二色器,甚扑拙,而邻邑咸资其用”。民国二十三年出版的叶麟趾著《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一书中载:"榆次窑,在今山西省榆次县,亦名西窑,胎粗体厚而略赤,釉色闪黄,现有晋元昌瓷厂,设于孟家井,制品似今磁州窑而改良”。由于榆次窑与磁州窑相距不远,生产原料和工艺也大致相同,相近的风格使它们不易辨别,因此许多榆次窑产品被看作是磁州窑。那么榆次窑的真实面目是什么样呢?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件金代榆次窑白釉黑彩玉壶春瓶。瓶的高度为30厘米,大腹径18厘米,足径8厘米,颈部和下腹各有两道弦纹,两组弦纹之间写有:“榆次县孟家井烧来的胡壶白如有不口",十六字分为四组竖写在瓶的腹部,字体排列整齐有序。其下是四组简洁的草叶纹。这是目前标明产地的榆次窑产品,这十六个字确定了此瓶的珍贵性,如果没有这些字,一定会被认作为磁州窑。瓶为小撇口、细长颈、圆腹;曲线婀娜清秀,尽管岁月在瓶身留下了许多磨痕,但它依然优雅挺拔、韵味十足。八百年中不知它有怎样的经历,沉默的背后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故事。为了遮盖胎土中的疵点,像北方的大多数窑场一样,榆次窑也在瓷坯上施化妆土,此瓶的化妆土不够白,透明釉也很薄,因此器表呈牙黄色。透过釉层可清楚看到工匠拉坯修胎后留下的旋痕,用手摸上去有轻微的凹凸感。瓶上的字体谈不上什么书法,是民间工匠那种没经过正规练习的字,可它自然,快速的运笔,让人感到轻松随意。瓶身上的两组弦纹时粗时细,间隙也随之时宽时窄,有一处地方两道弦纹甚至合并在了一起,还有一处黑彩没有连接上使得弦纹断开,这种粗率不太做的风格,是当时北方大多数民间窑场的共性。瓶上的文字不是常见的釉下黑彩,而是在透明釉之上,黑色的文字清楚地凸起于透明釉之外,是一种较为浓稠的釉彩,由于釉上黑彩易被磨损,当时生产的数量并不多,河北、山西一带宋、金时期的产品中有少量发现。榆次窑虽不如磁州窑名声赫赫,却也是山西的一座名窑,这与它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有很大关系。榆次窑处于山西省中部,这里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人口兴旺,有大量的瓷器需求。榆次窑的制瓷工艺十分成熟,它的智慧在于充分吸收了磁州窑和定窑的长处,烧造的器物既有磁州窑类型鲜明生动的黑白线条,又有定窑頰精致的印花风格。榆次窑的白釉印花成一种幟之美,由于花纹上了一层化妆土,烧成后的纹饰似有似无,浅浅的、影影绰绰的花纹看上去别有一番韵味。榆次窑的黄釉印花更是十分精美,醒目的黄色和清晰生动的纹饰有本地特色。反映出晋中地区民间瓷器的风格和人们追求的时尚。榆次窑的碗盘底足许多是唐代样式的饼足,这一点值得注意,很可能日艺滞后现象,通常我们看到的瓷器唐代是饼足,宋金以后是圈足,但经常发现许多省份的中小型民间窑场,宋金时期生产的器底仍然是饼足,事实告诉我们,判断瓷器时代的依据应综合多方面因素,不能太化。2000年山西省考古所和太原市考古所联合对孟家井窑进行了小规模发掘。窑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但大部分被压在了房屋和道路的下面,考古队员因此无法进行全面深入的发掘。这虽然令人遗憾,但局部的发掘,仍然得到了许多重要的资料:使我们知道金元两代是榆次窑的兴盛期,产品主要是大众生活中的日常用品,销往附近地区,精品销往内蒙,河北等地。明代时榆次窑开始大规模烧造琉璃器,迎来了再度辉煌,已确认这里是官方烧造琉璃器的窑场,太原市现存恢宏的明代建筑中,就有榆次孟家井窑烧造的琉璃瓦。如今的榆次窑窑火已熄灭,四周农田片片,进村的路上铺垫着厚实的匣钵,村中到处散落着瓷片和窑具,金元两代的白地黑花瓷片和明代的孔雀兰琉璃瓦残片随着泥土一同垒成了村民家的院墙,在一处山坡的断层中,能清晰地看到约两米宽十多米长的瓷片层,据说村的东北原有《重修伯灵庙记》,记载了当年的烧瓷盛况。所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有过的喧闹与辉煌。
4、瓷坯同体上世纪40年代,北京一古玩店老板立下一个奇怪的规定:每月只吃一顿肉菜,平日里水煮白菜。一天,他匆忙出门,回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对小瓷碗。当家人听说,他花四十根金条买了这对小瓷碗时简直被气疯了。在40年代,光是一根金条在北京就能买到一处像样的四合院。而他肉都不舍得吃,居然花四十根金条买一对小碗,家人很难理解他的行为,老婆一气之下带着孩子回了娘家,80多岁的老娘不断的唉声叹气。亲戚朋友们劝说他把这对小碗退回去,谁知他不为所动,用丝绸将小碗包裹起来,锁进保险柜。此后除了他谁也再没见过这对小碗,直到几十年后出现在故宫博物院。这个男人究竟是谁?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对小碗又有什么来历?居然价值四十根金条?他叫孙瀛洲,是河北省冀县人。因为家庭贫寒人口多,尽管父母日夜操劳到还是难以维持生计。一天母亲专门做了一桌好吃的,父亲眼泪汪汪地说:就算吃糠咽菜也难以养活你们。如今实在没办法,你们几个大点的孩子吃了这顿饭,从此以后自谋生路吧。孙瀛洲兄妹几人对着父母连磕三个响头,然后出门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挥泪而别。这天,北京同春永古玩铺伙计刚打开铺门吓得大叫,惊动了掌柜。只见屋檐下躺着一个孩子,嘴唇干裂,衣服破烂,浑身散发着一股子难闻的味道。掌柜一掐人中还有气,让人赶紧抬进屋。熬了碗姜汤灌下,孩子慢慢醒过来。掌柜让人端来吃的,对他说:孩子吃饱了好赶路。不料这孩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掌柜的磕头,哭着说道:你就是我的再生父母,我什么都不要,赏口饭吃就行,我作牛做马报答你的大恩。于是掌柜的收留了他,这个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孙瀛洲。就这样他做了同春永古玩铺的学徒。手脚勤快头脑灵活的他很快就得到掌柜和师兄弟们的喜欢。耳濡目染,几年功夫下来,孙灜州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不管什么样的老物件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因此帮掌柜捡了许多大漏,深得器重。而那些进门比他早的师兄弟受了掌柜的冷落,因此人人排挤他。一天掌柜把他叫到身边,拿出一摞银元,对他说:孩子这里容不下你,另谋出路吧,凭借你的聪明才智会出人头地。孙灜州哭着不愿离开,掌柜叹口气道:我何尝不想把你留下来,但是你再留下去会惹祸上身,我也有照顾不到你的时候。孙灜州离开同春永后,用掌柜给的钱租了几间门面房,请木匠做了一块牌匾,上面三个大字“敦华斋”,从此就有了“敦华斋”古玩铺。孙灜州凭借自己独到的眼光将“敦华斋”古玩铺几年功夫就做到了北京城有名的古玩铺。此时已成家立业的孙灜州,再也不差那一口吃的,但受过苦难的他忘不了过去。于是立了个奇怪的规定:每月只吃一顿肉菜,平日里水煮萝卜白菜。老婆孩子不理解,孙家已经十分富有,就算顿顿吃肉也不为过,但谁拗不过一家之主的孙灜州。这天,孙灜州听说后门桥有家当铺因经营不善倒闭了,里面的东西都被人抢疯了。他揣了些黄金细软直奔当铺。等他到的时候里面所剩的东西已经不多了。看来看去没什么满意的东西,正当他要失望的离开时,当铺老板拿出一个精致的小箱对他说:这里面有对好东西,你要不要看看?孙灜州点头。当铺老板打开木箱,只见里面摆放着一对小瓷碗,孙灜州一眼就相中是好东西,错过了,可能这一辈子都见不上。他试探性地问老板多少钱?当铺老板不紧不慢地说:40根金条,少一根都不卖。孙灜州对老板说:商量商量,被老板一口拒绝。孙灜州一咬牙说:给点儿时间我去凑钱。当铺老板答应了他的要求。40根金条别说普通人就算是财主一下子也拿不出那么多。孙灜州用四十根金条换了这对小瓷碗,兴冲冲地回家。不料家人听说他用四十根金条换了一对小瓷碗不理解,但孙灜州拿定的主意没人能改变。然而事实证明孙灜州是对的,他看中的这对小瓷碗叫“明成化斗彩三秋杯”在洁白细腻薄如蝉翼的胎体,两只彩蝶翩翩起舞,山石花草,刻画地栩栩如生。由于杯子上描绘的是秋天乡野景色,而历时三月的秋季又有“三秋”之称,因此这种瓷杯又叫三秋杯。斗彩瓷器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开始烧制于明代宣德年间直到成化年间才发展成熟。斗彩瓷器先用青花钴料在瓷坯上双勾画出图案纹样的轮廓线,然后施透明釉入窑用1200℃~1300℃高温进行第一次烧制,烧成取出后再在釉上填入彩料,然后再入窑用900℃的低温进行第二次烧制而成。明代成化年间的斗彩瓷器以其造型精巧圆润,画意高洁朴雅,彩饰清丽鲜美而闻名。这对三秋杯,高4.3厘米,口径6.8厘米,足径2.6厘米,杯口大敞,杯腹深斜。杯底书六字楷书“大明成化年制”。1956年,孙灜州先生将自己私藏的三千件文物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包括这对包括了这对明成化斗彩三秋杯。这对明成化彩三秋杯后来瓷器专家估值上百亿,如今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是该院的镇院之宝。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或者给个鼓励万分感谢!你的轻轻一赞,我将努力向前
5、瓷坯修足景德镇传统烧瓷用具“匣钵”~清代督陶官唐英在《陶冶图说》记载:“瓷坯入窑宜洁净,一沾泥渣便成斑驳,因窑风火气冲突易伤坯,此坯胎之所必用匣钵套装也”。说明了烧瓷必用匣钵的重要性。无数成品的精美瓷器在入柴窑烧造都离不开“匣钵”。一匣钵一瓷器,匣钵的使用避免了窑炉中的陶瓷与火焰和木灰的接触,保持了釉面的完整和色调干净,也避免了瓷器被窑火中的灰尘和木屑所沾染,影响釉面的美观,提高了瓷器的质量。一切传统柴烧的窑炉,匣钵是必不可缺的。现代以煤气,天然气为燃料的梭式窑烧瓷无需要匣钵盛装瓷器,匣钵也就成了历史。
6、瓷坯读音《千年瓷州窑浮雕》千年瓷州窑浮雕,人物逼真史画描。罐罐缸缸诗排巧,土土瓷坯正装窑。域外大汉人个高,牵驼运瓷茶馬道。千年窑火照今朝,圆瓷圆月共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