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志学校简介(临河县志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9 12:23:52 浏览
1、临河县志简介

信阳寺观 今昔 一一一 土城万善寺 信阳有记载以来。信阳人民祈求平安、祈求家庭兴旺、五谷丰登、添子多寿。种种寄求多求神求佛求道。故属于佛道的庙宇众多。据民国重修信阳县志记载。信阳有史记载有名字的寺观,有147座之多。随着岁月变迁,时光流逝。有毁坏,有兵燹,有败落。但有更多改为学校。上天梯土城村县志有记载:万善寺,在县东五十里土城。规模庞大,有几重大殿,香火旺盛。在光绪末胡秉枢办,数次停办。属信阳县第三区立初小。有庙产九石,租金收入二百元开办,有学生三十七人。民国土城属东区,万善寺为东区立初小,民国二年,提毛家湾田地九石,栗子园田地六石,东岳庙田六石五斗,万善寺已当之田九石,打石山石捐,土城各行捐开办。创办人校长王品兰、刘宗炎等。如今为土城小学。 如今在土城小学后面,寻求精神寄托的信众,在原万善寺旁又建起座小庙。一个劝人行善讲善恶谈因果避报应的祈求之所。与开启民智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学校,也算殊途同归吧!

2、定西县志简介

我们小学学校发的县志,里面详细记录了每个村被害多少人,还有照片,现在的孩子哪懂啊

3、县直中学

田村村志研究—县志部分序二O一二年七月,我去山西介休出差,介休首富金泉集团董事长温锦贵先生专程安排在其改造后的老宅接待我们一行,其间温总老宅书柜中一本《坂地村志》吸引了我,拿起翻阅,书香四溢,内容满满,这不就是自己心心念的那本村志吗?本人陈强,生于田村,长于田村。自幼顽皮,终落得学业荒废。十七岁即入原吴吕乡政府参加工作,十九岁顿悟,但后悔晚矣,此生再无回学校读书机会。困顿之时老领导教诲,“不能老死冀州”,在这农村小政府大院空留一个虚混,何不趁年轻走出冀州拼一个前程?由此,一九九四年冬我告别生我养我的大田村,警卫一师、旭日集团、金路易、中科林德,快乐农商、新农创,在北京立业,也在北京创业,风风雨雨,兢兢业业,一路走来,终未得成就,惭愧得很。但内心只是未辜负当初离开田村时那句“不能老死冀州”的梦罢了。转眼离开田村也快三十年了,这三十年,回田村极少,但每次回去那满满的乡情都是我享受的。这三十年,一人在外打拼,多苦多累其实都是自己的,就像刘欢的歌里唱的:“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挚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这三十年,无数次独对当空,梦回田村,田村的爹娘亲人,田村的老少爷们儿,田村的舅姨老亲,都是我的牵挂。这三十年,又无数次梦回田村,神秘的供销社和村大队大院儿,深深的西关大坑,高高的北关城墙和城墙上的大柳树,热闹的小学校的玩伴儿和寄予我这么多厚望的老师,被人偷走的西门大狮子,老人记忆里的故事,麦收时热闹的麦场和给校长贴的大字报。这些都是刻在我心里而没办法传承下去的。“一个人总是要留下点什么的”。我的老恩师温元凯教授很多年前给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到底留下什么呢?大概十几年前,回田村过春节,酒肉之愉之后,听说重修了家谱,但寻之不得,后来几经周折,终于还是通过二弟同学找到一套,当即复印了两套,家里一套,办公室一套,记得自己从业以来哪里还那么认真的看过哪怕一本书,虽然那一版后面续补的部分草率且不严肃,但是我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了。我想这就是我一个在外的游子想得到的慰籍。二O一三年,家兄朝峰跟我说要重修家谱,田村的村志一定要记得这个人。陈朝峰,陈氏十九世孙,跟我一样自幼也顽皮,但跟我不一样的是聪慧。跟我一样的是也曾参军,但我跟二哥不一样的是,我没有在部队建功立业。二哥部队转业至衡水中级法院,为人内敛沉稳,宽和仁厚,书法更是到了高的境地,但从不示人。他以一个公务员的身份,心怀祖宗传承,主动担起重修家谱这件大事,组织理事班子分工,按老谱寻访外迁族人,定新谱谱例,逐户逐村、逐支脉反复征集核对资料,几多联系印厂,四年终成。二O一七年清明圆谱大会,千人到会,盛况一时。这一版的《陈氏家乘》的撰写水平和装订标准,至少放眼衡水,再不可能有出其右者了。圆谱大会,几位乡贤进言要重修陈氏祠堂,又是朝峰兄弟独揽大任,又历时四年,从筹款,图纸设计,奠基,工程施工,都是一人牵头。更在资金不足时自己垫付预计也有几十万之多了。陈朝峰这个名字必将在田村村志有着浓重一笔。这就是一个田村人,一个田村游子的楷模。现在就是要修村志了。从去年夏天我抱着介休温总送我的村志找到经治老领导,到今年确定就是要修村志了。并且我是有机会为这件大事尽我微薄之力,和当年协助朝峰哥修家谱一样,这是我的福气。按照经治老领导的安排,我负责老县志中有关田村的内容的整理,老领导高抬我了。以我的中文水平,哪里敢接这么重的任务,我只能说,“我尽力”。但我不能推脱,因为这是责任。开始工作之前,正是疫情肆虐之时,被困京郊小家,守高三小儿网课,我也要做好我这个作业。以此,作为开篇。向我深深眷恋的大田村致敬!

4、学校年鉴简介

回报社会造福桑梓~莲花寺开办义学“莲花寺公立国民学校,清末开办,校舍就寺内。设立常年费租穀五十石。教员一人,岁修八十千。学生分两班教授。”民国十一年修《邛崃县志·学校志》​

5、中国县志大全

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中国古籍藏本赏析:清乾隆版解州安邑县志,全志共十六卷。由清言如泗修,吕滥、郑必阳纂。言如泗,昭文人,先贤言子裔。由恩贡教习授知县,历任垣曲、闻喜。后升保德州知州,政声甚嘉。乾隆二十六年(1761)题补解州。熊名相,贵州大定县人。出身拔贡,乾隆二十七年(1762)以直隶解州州判分驻运城。吕滥字式之,江苏武进人,进士出身,乾隆二十七年(1762)由万泉县调任安邑。其志创修于明万历四十六年知县耿启,一修于康熙十年(1671)知县赵增。此后八十余年,未有再加续修。乾隆二十六年,言如泗掌解州,始将全州所属各县志,次第重修,并贯以《解州全志》总名下。《解州安邑县志》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解州全志》本。全书十六卷,分为:卷一沿革、疆域;卷二山川、风俗、物产;卷三城池、坛庙、公署;卷四学校、田赋、户口、仓储、兵防;卷五职官、宦绩;卷六至卷七选举;卷八至卷九人物;卷十列女;卷十一古迹、祥异;卷十二至卷十五艺文;卷十六杂志。此编各门所述,简洁不冗,尤能参附旧志,比较列叙,十分可佳。尚有光绪六年(1880)重印本和民国十三年(1924)《安邑县三志汇函》本。#古籍##县志##山西省地方志##历史##读书##书籍##县志学校简介#

6、县志都写什么

泰安岱麓书院岱麓书院,为泰安历史上著名书院之一,故址在泰安城区岱庙东边今泰安六中院内。民国18年《重修泰安县志》卷一《政教志·教育》载:“岱麓书院,由泰山书院改建者也,乾隆五十七年,泰安府知府徐大榕就城内岱庙东偏冥福寺故址创修,规模宏大,堂舍轩敞。颜以今名。置灌庄漕河崖地三十七亩四分五厘,归入书院招佃承种,以备士子膏火。旧书院亦变价归款,日久经费不足,废而不举。道光七年,泰安县知县徐宗干捐银一千两,又督学龚守正、按察便李文耕、济东泰武临道恩特亨额、泰安府杨惠元、济宁州杨嗣曾、新泰县夏建谟、莱芜县游昌灼各捐资,以及济南公馆变价,共银三千四百两,发当按年一分一厘,作为膏火支用。徐公宗干酌定条规,定为每月初二、十六两课,每课生员,分超、特等童生,分上、次、巷前名,予以膏火,延聘名师为山长。所有修金,分府属各按季摊解行之,数十年,人材辈出。以视学宫之徒拥虚名,有霄壤之分焉。”徐宗干任泰安知县10年间,专以振兴文教为急务。他整顿岱麓书院,创设礼泉义塾,亲订《书院条规》和《义学条规》,并整顿学田,多方筹措经费,聘请名儒任教。著名学者唐鉴曾主讲于此。行之数十年,培育出很多人才。其门下士程灿策成进士,卢运常、李陶村、贾公策、吴少瀛等成举人,文风称盛一时。岱麓书院一直开办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时清朝政府下令各省府州县学校、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泰安府改岱麓书院为泰安府官立中学堂(后改为山东省立泰安第三中学)。现泰安第六中学校园(运粮街39号)是岱麓书院旧址。院内现立有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岱麓书院记》碑之残段。#泰安头条##县志学校简介#

7、四川县志大全

养正书院漫谈田鑫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早始于唐朝中期, 兴于宋元时期,明清两代有了更大发展。怀安县是千年古县,素有 “文化县”盛誉,在明清两代建有书院。《怀安县志》 记载: 清乾隆五年 (1740年),县令杨大昆捐俸,将左卫城东内原卫学旧址改建为 “养正书院”。 所谓 “卫学”, 就是明代在卫城创办的教育机构,入学者称之为 “军生”。 因为明代在长城一线设立卫所制,怀安境内的左卫, 是卫所治城。 也就是说, 杨大昆在明代卫学旧址上,改建养正书院。杨知县带头捐款,左卫城内绅商纷纷解囊, 书院改建工程就此展开。改建正厅5间, 东厢房3间,西厢房3间,还有东西耳房各1间。 起名 “养正书院”, 顾名思义, “养”, 就是培养和教育; “正” 就是正式和正规,合起来就是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意思。养正书院坐北朝南,内有房屋30多间, 多为 “卫学”遗留房屋,经过改建后富丽堂皇,环境优美,在当时可以说是县内学府,在整个张家口宣府一带也是硬件建设的书院。书院聘请延名宿为主讲, 杨大昆经常指导检查。在这里, 延名宿为主讲,与他在文昌书院任主讲不冲突。过去的书院讲究主讲和次讲以及辅助讲习等,轮流讲学也是常有的。怀安建起书院后,其书院主持人称 “堂长”。 书院有藏书,且藏书较为丰富。据资料记载,怀安各书院分别购置有大型文献 《十三经》和 《资治通鉴》等典籍,怀安城的书院还备有 《九通》典籍一部。这些书院,为怀安不少文人学者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提供了进修之地。在书院学习研讨文章,也比较自由,对于学术研究相对开明, 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以书会友,更可以钻研交流。但是,在自由讲学的同时,严格控制议论朝政,指斥时弊等行为。也正因为此,到晚清民国之时,怀安书院渐渐萧条衰落。清光绪三年 (1877年),怀安知县刘树勋将怀安城文昌书院与左卫养正书院合课分所,仍称养正书院。设学田米租15石为办学经费, 左卫“养正书院” 名噪一时, 不少学子纷至沓来,精学研读,学有所成。当时的任教者皆为当地名流。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五月,晚清大学者、历史学家震钧任文昌书院院长,路过左卫住宿在养正书院,堂长邀请他为书院讲学。d史正值八国联军进攻中国, 朝廷不稳,时局混乱。他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形势,讲了乱与治的关系,指明天下大乱必将天下大治, 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可以说,这是近代以来,怀安县书院的第一场时事形势分析,让学子们深受启发。值得强调的是,左卫养正书院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培养料一大批文人学士,不少人成为近代的著名人物,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如:乾隆年间九江府同知樊德纯,光绪年间山西孝义县知县催铭,拔贡赵波生、赵鹤龄以及清末秀才赵文魁、 叶殿魁等。 清末民初,废科举,兴学校,养正书院改为学校。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养正书院是短暂的,但作为文化古县的怀安,办学之成就不容低估。正是因为明清以来书院兴盛,办学之风兴盛,并且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才奠定了怀安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