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简介绍(范仲淹的官职)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9 13:03:52 浏览
1、范仲淹的官职

北宋时期眉州的远景楼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天下“四大名楼”,为什么现在的远景楼却很少有人知晓?远景楼位于苏东坡故里,建于1078年,到现在有900多年历史,它是北宋眉州知州黎希声主持修建的。建成后黎太守邀请在常州任职的苏轼写记,也就是《眉州远景楼记》,不过和中国的许多古楼一样,现在看到的远景楼也是复制品。2003年重建的远景楼位于眉山市东城湖广场旁,高80米,共13层,旁边还有几座裙楼,远远望去,檐牙高啄,金碧辉煌,其气势不输滕王阁和黄鹤楼,至少比岳阳楼还要强(指规模和气势)!我就纳闷:眉山远景楼要年头有年头,要名人文章有名人文章,要景有景(下临东坡湖)!为什么它现在的名气远不如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呢?甚至还不如贵州的甲秀楼,云南的大观楼!我来说说我的看法,现在全国许多名楼都是作为旅游景区来打造的,是景区就要收费,评级。武汉的黄鹤楼是5A景区,湖南的岳阳楼和南昌的滕王阁也是5A景区,贵阳的甲秀楼和昆明的大观楼分别是3A和4A景区。而眉山的远景楼纯粹是一个城中建筑,免费供市民休闲娱乐的,自然不会评级,外人知道的也就很少了!其次,眉山远景楼虽然有苏东坡作记,但他的这篇《眉州远景楼记》个人认为还是不如《岳阳楼记》和《滕王阁序》,尽管苏轼的名气远远高于范仲淹和王勃,但再有成就的文人也不是每篇文章都是精品!不知我的见解正确否?现附上苏轼的“记”。眉州远景楼记 (北宋 苏轼)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至于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应对进退,有足观者。而大家显人,以门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谓之江乡。非此族也,虽贵且富,不通婚姻。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像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富商小民,常储善物而别异之,以待官吏之求。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罚。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田多而丁少,则出钱以偿众。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其风俗盖如此。故其民皆聪明才智,务本而力作,易治而难服。守令始至,视其言语动作,辄了其为人。其明且能者,不复以事试,终日寂然。苟不以其道,则陈义秉法以讥切之,故不知者以为难治。今太守黎侯希声,轼先君子之友人也。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苟,众以为易事。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既留三年,民益信,遂以无事。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作远景楼,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轼方为徐州,吾州之人以书相往来,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记。嗟夫,轼之去乡久矣。所谓远景楼者,虽想见其处,而不能道其详矣。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是二者,于道未有大损益也,然且录之。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世而不迁,盖耆老昔人岂弟之泽,而贤守令抚循教诲不倦之力也,可不录乎!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従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元丰七年四月十五日记。#范仲淹简介绍#

2、范仲淹的介绍

昨天发了条有关福建漳州角美林氏义庄的文章,可能是被某些古装电视剧误导太多,看到评论区里对“义庄”多有误解,于是写下了这篇小文章。义庄,其实是慈善机构,不是什么令人恐惧的场所。义庄始于北宋仁宗时期,早创办义庄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他在苏州用自己的俸禄置田产,收地租,用以赡族人,固宗族。林氏义庄就是仿效仲淹义庄而建,先后延续四代,历时116年。林氏义庄创建人是林平侯,1781年,16岁的林平侯随父亲赴中国台湾,从事米业,由于经营得法获利甚丰。乾隆五十年(1785年)同林绍贤领全台盐务,年获利数万金,于是富甲一方。嘉庆八年(1803年)他援例捐纳县丞,先后出任广西浔州通判、来宾知县和南宁、柳州知府等职,任内政简刑清,廉明谨慎,深受民众景仰。1815年归台,致力开发垦殖事业,在中国台湾设置义仓以济灾民,献良田供书院经费。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他仿效北宋的仲淹义庄,在祖籍地漳州角美杨厝村兴办永泽堂林氏义庄,于道光元年(1821年)开赈。为一代一代传下去,林平侯设立了赡赈金,由义庄“廷请族中诚实心正两人,经理其事”。林平侯的后裔遵照规定,认真执行。林国华、林国芳是林平侯的第二代,两人以“本”、“源”两宇,立号“林本源”,成为这个家族的标志,名闻遐迩。他们教示儿孙:爱乡爱土,为富当仁,好善乐施。甲午战争后,林平侯第三代林维源携儿孙回到祖籍地,后来定居于厦门鼓浪屿。今天,鼓浪屿上著名的景点~菽庄花园,就是第四代林尔嘉所建。由于当时日本占据了中国台湾,永泽堂林氏义庄的赡赈任务由第四代林尔嘉、林尔昌主持,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赈。永泽堂林氏义庄,以施赈为主,兼赡婚丧。凡林氏族亲、贫乏之家,年供食米棉花,嫁娶丧葬都给予资助。例如,男子年给棉布三丈,每年冬至发给,女子年给棉花三斤,每年立春发给,令自纺织。男子11至16岁,年给棉布一丈五尺。男子娶妇,给银200两;女子给银10两。瞻给有定额,男女不遗漏。当看到这些赡赈的细节,竟有些莫名的感动。清翰林院编修林荐秋曾题诗赞:“文正传遗法,千秋说义庄。恤贫先及族,永泽自名堂。”#夏日生活打卡季# #头条家时光#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漳州头条# #漳州#

3、范仲淹的散文

1033年5月,刘太后去世,宋仁宗赵祯悲痛欲绝。这一天他正在哭泣,皇叔赵元俨问他:陛下为何伤心?仁宗说:母后去世,朕肝肠寸断,如何不悲伤呢?赵元俨冷笑说:陛下怎么把仇人当成生母了呢?仁宗惊愕地问:皇叔此话怎讲?赵元俨叹了口气说:时至今日,我也就不瞒陛下了,陛下的亲生母亲是李辰妃,刘太后不但欺骗了你,还毒死了你的生母。你不但不为母报仇,反而认仇人为母,岂不让人耻笑!听了赵元俨的话,仁宗如同五雷轰顶一般,立即叫来太监去开棺验尸。当仁宗打开李辰妃的棺材时,他一下子惊呆了,棺材中装满了水银,李辰妃身穿皇后礼服,安详地躺在棺材里,如同熟睡一般,毫苦的表情。而棺椁和随葬品的规格,完全是按皇后礼仪安排的。仁宗感到深深的自责,他刚才竟然想把刘太后挫骨扬灰,险些酿成大祸。他叹了一口气说:看来,别人的传言,不应该轻易地相信啊!原来,宋真宗一直宠爱刘妃刘娥,想立她为皇后,但是刘娥出身贫贱,又没有儿子,遭到大臣们一致反对。后来,刘娥去杭州上香,在寺庙中看见一个道姑长得楚楚动人,就把她带回宫中做婢女,又让她服侍真宗,这个婢女就是后来的李宸妃。结果,李宸妃生了一个男孩,刘娥把这个男孩收为养子,对外就说是自己生的,刘娥也因此被册封为皇后。真宗死后,仁宗年纪尚小,刘娥便垂帘听政,掌握了国家大权。1032年,李宸妃病逝,刘娥想以宫女身份将李宸妃草草安葬,其目的,仍然是不想让仁宗知道真相。这一天朝会上,丞相吕夷简问:听说宫中死了一位宫人,不知陛下打算如何安葬?刘太后大惊失色,怒气冲冲地问:你作为丞相,难道宫中的事也要管吗?说完,就拉着小皇帝慌忙离去。过了一会,刘后又匆匆赶来,单独召见了吕夷简,她气势汹汹地问:吕夷简,你想挑拨我们母子关系吗?吕说:臣下不敢,臣下只想劝陛下厚葬这位宫人。刘后说:她是一个普通的宫女,只因得到皇帝宠幸才被封为妃子,为什么要厚葬?你到底想干什么?吕说:如果陛下不想为刘氏宗族着想,我就不说了,如果陛下为刘氏宗族身后着想,我还是建议厚葬。刘太后沉思一下说:这位宫人就是李宸妃,你说应该怎么办?吕说:应该按一品的礼仪厚葬李宸妃!事后,吕夷简又对负责李宸妃葬礼的太监罗崇勋说:李宸妃的葬礼应该按皇后礼仪操办,棺材中灌上水银,防止尸体腐烂。如果办不好,到时间,你可不要怪我没和你说!正是吕夷简的坚持,才避免了后来的仁宗的报复。赵元俨是宋太宗儿子,排行第八,在刘太后当权期间,虽然过着富贵闲人的生活,但他怕刘娥会像武则天那样屠杀宗室,吓得连门也不敢出。如今刘后已死,他想让仁宗报复刘后造成动乱,以便从中混水摸鱼,却没料到,吕夷简已经想到他前头了。吕夷简本以为自己在李太后安葬上有功,仁宗会重用他。可他没有想到,仁宗刚刚亲政,就把他罢相贬到地方去了。吕夷简怎么也想不通,就找到他的好友、宦官阎文应打听消息。原来,仁宗亲政后,和吕夷简商量,把太后一d的老臣清出朝廷。退朝之后,仁宗将朝中的局势告诉了郭皇后,郭皇后说:吕夷简难道没有依附太后吗?不过他八面玲珑,善于投机应变罢了!听了郭皇后的话,仁宗想想也是,于是,就罢免了吕夷简的相位。自此,吕和郭结下了梁子。不久之后,吕夷简又被调回京城,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有一次,仁宗带领嫔妃们在后花园赏花,尚美人、杨美人和仁宗一直卿卿我我,尚美人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钻进了仁宗的怀抱,这让在一旁的郭皇后看不下去了。郭皇后严厉斥责尚、杨二人不顾廉耻。不料,尚美人却反唇相讥说:你虽然入宫这么多年,却没有生育一儿半女,还有什么资坐在皇后宝座上呢?郭皇后气得全身发抖,抬手向尚美人的脸上就是一巴掌。只听啪的一声脆响,再一看,巴掌落在皇帝脸上,由于用力过猛,皇帝脸上留下了指印。原来,当二人争吵时,仁宗急忙出面调和,就在他把尚美人往回拉的时候,却没想到郭皇后的巴掌却扇在他的脸上了。仁宗愤愤不平地返回宫中,向太监阎文应说了这件事,阎文应建议他找丞相商量。吕夷简知道仁宗要废后之后,本来还有些犹豫,他知道,此事关系重大,会遭到朝臣们反对。阎文应说:难道你忘了郭皇后是怎样对待你的吗?一句话提醒了吕夷简。于是,他极立怂恿仁宗废后,得到了丞相的支持,仁宗就果断废掉了郭皇后。不过,此事却遭到了范仲淹等人强烈反对,吕夷简使用权利,把范仲淹等人赶出京城,并且矛盾愈来愈深。吕夷简第三次为相时,不计前嫌安排范仲淹与韩琦负责对西夏的战事,后来范仲淹私自烧了西夏国主的信,论罪当斩,也是吕夷简力保,范才平安无事。待到范仲淹自己身为丞相处理中书政事时,才知道做大统领的困难。他在与退休的吕夷简相遇时,很有过悔之语,而吕夷简却对他推心置腹、循循善诱,这让范仲淹感动。吕夷简死后,仁宗放声大哭,对别人说: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

4、范仲淹简单简介

21、北宋的名人就这些,你认识谁?(二)李谘 程戡 夏侯峤 盛度 丁度 张观 郑戩 明镐 王尧臣 孙抃田况田锡 王禹偁 张咏掌禹锡 苏绅 王洙(子钦臣)胥偃 柳植 聂冠卿 冯元 赵师民 张锡 张揆 杨安国尹洙 孙甫 谢绛(子景温)叶清臣 杨察韩丕 师颃 张茂直 梁颢(子固)杨徽之(杨澈)吕文仲 王著 吕祐之 潘慎修 杜镐 查道(从兄陶)孔道辅(子宗翰)鞠咏 刘随 曹修古 郭劝 段少连彭乘 嵇颖 梅挚 司马池(子旦 从子里 曾孙朴)李及 燕肃(子度孙瑛)蒋堂 刘夔 马亮 亮狄棐(子遵度)郎简 孙祖德 张若谷 石扬休 祖士衡 李垂张洞 李仕衡 李溥 胡则 薛颜 许元 钟离瑾 孙冲 崔峄 田瑜 施昌言杨偕 王沿(子鼎)杜杞 杨畋 周湛 徐的 姚仲孙 陈太素(马寻杜曾附)李虚己 张傅 俞献卿 陈从易 杨大雅边肃 梅询 马元方 薛田 寇瑊 杨日严 李行简 章频 陈琰 李宥张秉 张择行 郑向 郭稹 赵贺 高觌 袁抗 徐起 张旨 齐廓 郑骧王臻 鱼周询 贾黯 李京(吴鼎臣附) 吕景初(马遵附) 吴及 范师道 李绚 何中立 沈邈张昷之 魏瓘(弟琰) 滕宗谅(刘越附) 李防 赵湘 唐肃(子询)张述 黄震 胡顺之 陈贯(子安石) 范祥(子育) 田京周渭 梁鼎 范正辞(子讽)刘师道 王济 方偕 曹颖叔 刘元瑜 杨告 赵及 刘湜 王彬 仲简杨亿(弟伟 从子纮) 晁迥(子宗悫) 刘筠 薛映谢泌 孙何(弟仅) 朱台符 戚纶 张去华(子师德) 乐黄目 柴成务乔维岳(王陟附) 张雍 董俨 魏廷式 卢琰 宋抟 凌策 杨覃 陈世卿 李若拙(子绎) 陈知微官正 卢斌 周审玉 裴济 李继宣 张旦 张煦 张佶王延德 常延信 程德玄 王延德 魏震 张质 杨允恭 秦羲 谢德权阎日新 靳怀德李迪(子柬之 肃之 承之 及之 孙孝基 孝寿 孝称) 王曾(弟子融) 张知白 杜衍晏殊 庞籍(孙恭孙)王随 章得象 吕夷简(子公绰 公弼 公孺)张士逊韩琦(子忠彦) 曾公亮(子孝宽 孝广 孝蕴) 陈升之 吴充 王珪(从父罕 从兄琪)富弼(子绍庭) 文彦博范仲淹(子纯祐 纯礼 纯粹)范纯仁(子正平)韩亿(子综) 韩绛(子宗师) 韩维 韩缜(子宗武)包拯 吴奎 赵抃(子屼)唐介(子淑问 义问 孙恕)邵亢(从父必) 冯京 钱惟演(从弟易 易子彦远 明逸 诸孙景谌勰 即)张方平 王拱辰 张 赵概 胡宿(子宗炎 从子宗愈 宗回)欧阳修(子发 棐) 刘敞(弟攽 子奉世) 曾巩(弟肇)蔡襄 吕溱 王素(从子靖 从孙震) 余靖 彭思永 张存郑獬 陈襄 钱公辅 孙洙 丰稷 吕诲 刘述 刘琦 钱顗 郑侠何郯 吴中复(从孙择仁)陈荐 王猎 孙思恭 周孟阳 齐恢 杨绘刘庠 朱京蔚昭敏 高化 周美 阎守恭 孟元 刘谦 赵振 张忠 范恪 马怀德安俊 向宝石普 张孜 许怀德 李允则 张亢(兄奎) 刘文质(子涣 沪) 赵滋刘平(弟兼济 郭遵附)任福(王珪 武英 桑怿 耿傅 王仲宝附)景泰 王信 蒋偕 张忠 郭恩 张岊 张君平 史方 卢鉴 李渭 王果 郭谘 田敏 侍其曙 康德舆 张昭远王安石(子雱 唐坰附) 王安礼 王安国李清臣 安焘 张璪 蒲宗孟 黄履 蔡挺(兄抗)王韶(子厚 寀)薛向(子嗣昌) 章楶常秩 邓绾(子洵武) 李定 舒 亶 蹇周辅(子序辰) 徐铎 王广渊(弟临)王陶 王子韶 何正臣 陈绎任颛 李参 郭申锡 傅求 张景宪 窦卞 张瑰 孙瑜 许遵 卢士宗钱象先 韩璹 杜纯(弟纮) 杜常 谢麟 王宗望 王吉甫孙长卿 周沆 李中师 罗拯 马仲甫 王居卿 孙构 张诜 苏寀 马从先 沈遘(弟辽 从弟括) 李大临 吕夏卿 祖无择 程师孟 张问(陈舜俞 乐京 刘蒙附)苗时中 韩贽 楚建中 张颉 卢革(子秉)滕元发 李师中 陆诜(子师闵) 赵禼 孙路 游师雄 穆衍杨佐 李兑(从弟先) 沈立 张掞 张焘 俞充 刘瑾 阎询 葛宫(从子思书) 张田 荣 李载 姚涣 朱景(子光庭) 李琮 朱寿隆 卢士宏 单煦 杨仲元 余良肱 潘夙徐禧(李稷附) 高永能 沈起 刘彝 熊本 萧注 陶弼 林广种世衡(子古 谔 谊 孙朴 师道 师中)司马光(子康) 吕公著(子希哲 希纯)范镇(从子百禄 从孙祖禹)苏轼(子过)苏辙(族孙元老)吕大防(兄大忠 弟大钧 大临) 刘挚 苏颂王存 孙固 赵瞻 傅尧俞#一千个细节还原宋朝##历史##宋朝##你所知道的历史冷知识#

5、范仲淹简笔画

“先忧后乐”范仲淹——德斌解读《沈氏家训》(72)凡是读过初中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的,她就出自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说来也巧,范仲淹进士及第后就被朝廷分配到广德军任司理参军,可以说,广德是范仲淹政治生涯的发源地。而广德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在广德生活了46年。那范仲淹乃何许人也?我们看《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d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d,揭乏朝堂。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日:‘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d之论兴矣。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出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羌属,皆画傢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论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范仲淹诸贤,无愧乎此!”注释1、适:旧称女子出嫁。2、志操:志向节操。3、戚同文:(904——976),字文约,北宋宋州楚丘人。北宋初年著名的教育家,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的奠基人。4、糜粥:煮米使糜烂。5、受朝:帝王接受臣下的朝贺。6、寻:不久。7、通判:官名。宋朝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置于各州府,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讼狱等州府公事,须通判连署才能生效,有监察官吏的权力,故又称“监州”。8、徙:贬谪。9、权知:暂时执掌。权:姑且。知:主持,管理。10、吕夷简:(978——1044),字坦夫,寿州(今安徽凤台)人。北宋著名政治家,赠太师、中书令,谥文靖。嘉佑八年(1063),配享宋仁宗庙庭,为宋朝24功臣之一。11、序迁:按照等级次第升迁。12、不次:不按照寻常次序。指破格提拔。13、超格:破格,越级。14、迂阔:思想言行不符合实际。15、讥切:批评。16、新莽:新朝(8——23),西汉外戚王莽建立。公元8年,王莽废除西汉后一位君主,改国号为“新”。公元23年,新朝被绿林军推翻。17、朋d:因为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组织,多为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者。18、希:迎合。19、贬窜:贬谪放逐。20、优容:宽容,宽待。21、憾:怨恨。22、重肉:二种以上的肉食。23、充:备,供应。24、义庄:旧时家族中所设置的用以赈济族人的田庄。25、生祠:对活着的人建立祠堂奉祀,用以表示感戴和钦佩。图为与“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长范国强先生在商丘。2021 08 08于合肥亳州路

6、范仲淹手抄报

公元1037年,47岁的范仲淹被贬鄱阳湖,心情郁闷,就闲逛到一家青楼,说:“找个姑娘来陪我聊聊天”。老鸨让一个女子出来作陪,谁知这一聊便一发不可收拾。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因为正义直言得罪了不少人,公元1037年,范仲淹又因为多次为民请命而被贬到了鄱阳湖。一心为民却屡遭贬官,范仲淹心里十分憋屈,走着走着竟然走到了一家青楼门前。范仲淹犹豫了一下,径直走进去,对老鸨说道:“快,找个姑娘陪来聊聊天”。老鸨看进来的是一个衣着普通的书生,料也不是什么有钱人,但看他谈吐不凡,也不能冷落了。于是找来了14岁的甄金莲陪他。谁知后面发生的故事让人称奇。甄金莲虽然只有14岁,却饱读诗书,很有文化,和范仲淹聊了几句,范仲淹就对她好奇了起来。范仲淹问到:“姑娘我看你知书达理,是读过书吗”?甄金莲答道:“奴家本生于一个富贵人家,从小有先生教过一点诗书,只不过家道中落,这才流落到此处”。范仲淹恍然大悟,怪不得看她的举止不像是普通的青楼女子,原来也是个可怜人。两个人越聊越投机,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挥笔写下一首诗:“鄱阳湖上燕归来,自绕斜阳画角哀。一语劝君君记取,自然红杏越墙开”。此时金莲也感同身受,思考了片刻,答道:“伤心岁月实堪嗟,忍向琵琶泪眼赊。信是前人佳句好,有谁能解后庭花”。两个人聊了一晚上,十分欢喜,可天色已不早,范仲淹告别离去,并说我们还会再见面的。后来范仲淹常常叫金莲过去和他谈心,两个人互相爱慕,难舍难分。但范仲淹家中还有病重的妻子,不能在此时纳妾,而且,金莲才14岁,太小了,实有不便。三年后,范仲淹的妻子张氏病逝,50岁的范仲淹又成了孤家寡人一个,此时的他仍对甄金莲念念不忘。此时他已被调回京师,自己出面多有不便之处,于是写了一首诗给自己的好朋友魏介。他在诗中说道:“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年年长有别离恨,已托东风干当来”。魏介心领神会,就把甄金莲买来转送给了范仲淹。此时两个人才算真正在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古代有个三妻四妾都很正常,但范仲淹为了照顾妻子的感受,坚决没有在妻子生病的时候纳妾,可见是一个疼爱妻子的好丈夫。不仅如此,范仲淹忧国忧民,不图荣华富贵。从二十七岁进士及第到五十五岁主持新政,在漫长的官宦生涯中,范仲淹关心政治,每遇国家大事,总是慷慨直言,由于他直言敢为,曾在八九年间里三次被贬,而仍旧为国为民而奋斗。这也正印证了他的那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你们怎么看?#历史#

7、范仲淹的家训

1040年, 宋与西夏战事形势紧,宋仁宗召见宰相吕夷简,征询他对范仲淹的看法。吕夷简对宋仁宗说:“范仲淹是个颇有才能的人,朝廷应该重用他。”谁料,宋仁宗惊奇地说道:“他可是反对过你啊!”“他是反对过我。”吕夷简说,“我的确也是有毛病,再说他那样做,也是出于公心,为国家着想啊!”“好吧!”宋仁宗对吕夷简的建议表示赞同。吕夷简和范仲淹两人的一次严重争执还要从这件事说起。公元1033年,由于郭皇后嫉妒成性,心胸狭窄,行为蛮横,而且身为皇后九年,没有生一子,宋仁宗便有废掉她的皇后之意。宋仁宗当时很宠爱一位尚美人,有一次,尚美人在宋仁宗的面前议论郭皇后,恰好被郭皇后听到,郭皇后愤怒,便要动手扇尚美人耳光。宋仁宗急忙过来劝架,谁料,郭皇后一个没注意,一巴掌竟打在宋仁宗脖子上,宋仁宗大为震怒,但他并没有当场发作,而是生气地带着尚美人扬长而去。郭皇后的鲁莽举动,竟成为废后事件的导火索。吕夷简赞成废郭后,而范仲淹则表示反对,就有关这件事,范仲淹与吕夷简看法大相径庭,两人之间争执不断。废后是一件大事,范仲淹在宋仁宗面前据理力争,尹洙等人也一同附议,中丞孔道辅还直接质问吕夷简。面对群情激涌的大臣,宋仁宗有所动摇,和吕夷简商量是否收回成命。吕夷简只用四个字就触动了宋仁宗心里敏感的区域,“越职言事,此涉朋d。”宋仁宗心里一惊,便把范仲淹等贬出朝廷。就在众人都认为范仲淹得罪了宰相吕夷简再无出头之日时,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人们大感惊奇。公元1040年,西夏攻宋,西北前线形势吃紧,宋仁宗有意派遣范仲淹前往,便紧急召见宰相,征询他对范仲淹的看法。吕夷简便坦率地对宋仁宗说:“范仲淹的确是个有才能的人,朝廷应该重用。”宋仁宗心中一惊,众人皆知范仲淹是吕夷简的死对头,便问道“爱卿不是曾说过范仲淹有名无实吗?”吕夷简说道:“范仲淹近年来在外地等地任职,几经锻炼,官声颇佳,望陛下重用。”宋仁宗对吕夷简的建议表示赞同,很快,范仲淹调至抗击西夏前线。吕夷简还对宋仁宗说道:“范仲淹乃是当朝的有才能的大臣,皇上要任用他,不能只是官复原职,还要升职晋级。”于是任命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宋仁宗对吕夷简的大公无私甚为感动。范仲淹得知后对吕夷简说道:“以前我因公事冒犯您,没想到您竟然这样对我不计前嫌。”吕夷简答道:“我怎么会对过往的争执念念不忘呢!”吕夷简,作为一代名相,以国事为重,不念旧恶,力荐范仲淹。两位曾经死对头的朝廷重臣终于在边境战事紧急、国难当头之时,在同心以扶社稷上达成了共识。吕夷简、范仲淹两人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宽阔的胸襟,他们由激烈的君子之争走向惺惺相惜的恩怨,值得人们赞叹。

8、范仲淹的短诗

公元1037年,47岁的范仲淹被贬鄱阳湖,心情郁闷,就闲逛到一家妓院,并说道:“安排个人来聊聊天”。老鸨让一个女子出来作陪,谁知这一聊便一发不可收拾。公元1037年,范仲淹被贬到鄱阳湖,他心中十分郁闷,心想:我都是一心为国为民,没有半点私心,为何却如此坎坷。想着想着,他就来到鄱阳县一家妓院门口。刚进门就对妓院的老鸨说道:“快,找个人来聊聊天”。老鸨一看进来的是个书生,心想:“一个穷书生也来找快乐,真的是”……就随便应付一下,找了14岁的甄金莲出来作陪,谁知后面发生的故事令人羡慕。甄金莲虽然年龄小,但却饱读诗书,范仲淹看着金莲的谈吐,觉得一点也不像青楼女子,便十分好奇眼前这位女子的身世。范仲淹问到:“我看你谈吐不凡,颇有文化,是读过书吗”?甄金莲回应:“小女子原本生于一个富贵人家,从小有先生教过一点,只不过家道中落,这才流落到青楼”。听完金莲的经历,范仲淹对金莲心生怜悯,心想原来悲惨的不止自己,感觉找到了知音。两人相谈甚欢,范仲淹看着眼前美艳动人的女子,挥笔写下:“鄱阳湖上燕归来,自绕斜阳画角哀。一语劝君君记取,自然红杏越墙开”。此时金莲也想到自己自己悲惨的身世,回应道:“伤心岁月实堪嗟,忍向琵琶泪眼赊。信是前人佳句好,有谁能解后庭花”。两人越聊越欢,感觉相见恨晚,范仲淹看天色已晚,便和金莲告别,此时金莲不舍的看着范仲淹,范仲淹也感受到了,就说:“我们还会见面的”。此时金莲并不知道,眼前这个人就是饶州当时高的长官。范仲淹便安排衙役去梨花巷接甄金莲,老鸨出来阻拦,说道:“人不可以带走,如果必须带走,那我得跟着一同前去”。衙役把一坨银子塞到老鸨手中,用严厉眼光阻止她,老鸨被吓到了,只能乖乖放行,老鸨后面打听了才知道,那个书生来头不小,庆幸没有强行阻拦。范仲淹和甄金莲乘船在鄱阳湖上畅谈,当甄金莲得知眼前的人是饶州的长官时,马上变得拘谨了,范仲淹对她说道:“别怕,我们都是落难之人,不必那么多礼节”。从此,范仲淹和甄金莲就经常见面聊天,这让范仲淹开心的度过了那一段被贬的苦闷生活,两人慢慢的也产生了感情。只不过,此时范仲淹家中还有病重的妻子张氏,范仲淹虽然十分喜欢甄金莲,也没有在这个时候将她带回府中,只是将这份感情放在心里。直到三年后,张氏病逝,50岁的范仲淹又成了孤家寡人一个,朋友见他一直难以忘记甄金莲,便擅自做主,拿钱去赎了甄金莲出来,送到了范仲淹府上。这时两人才修成正果,因为当时朝廷规定,朝中大臣不能娶红楼、教坊女子为妻,于是范仲淹便称甄金莲为“如夫人”,意为像夫人一般,可见范仲淹对甄金莲的心意。从此两人恩爱有加,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按理说,古代官员家中有几个妾室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范仲淹在妻子病重时却不娶妾室,精心照料病重的妻子,直到妻子病逝才再娶,可见范仲淹是一个重感情之人。不得不说,范仲淹除了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之外,还是一位重情重义的好丈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