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村简介(师村)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9 14:15:13 浏览
1、师村

浅析文献、古史传说与考古发现中的中国原始蚕桑业谈及中国的原始农业,除了五谷六畜,蚕桑是必须要涉及的内容,每次去敦煌,走在丝绸之路的大漠里,静静的听着沙丘随风移动的声响,恍惚间似乎是听到了千百年来回响于此的阵阵驼铃声,中国是世界上早驯养家蚕、缫丝织绸的国家,但丝绸起源于何时、何地,一直是考古学家试图给出答案,与五谷六畜相同的是原始蚕桑业在文献中也有记载,不同是的原始蚕桑业总是与许多美好的神话传说相伴相随。一、文献与远古传说《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郭璞注:“扶桑,木也。”《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踞树欧丝。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知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东,洲环其下。”古籍《皇图要览》中有这样的记载:“伏義化蚕,西陵氏始蚕。”这就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氏化蚕桑为穗帛,到了黄帝时期,西陵氏开始养蚕。《越绝书·外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黄帝造衣裳……畴粪桑麻”。而关于蚕桑的起源,在神话传说与一个人息息相关,她就是嫘祖。她既是轩辕黄帝的元妃,她又是养蚕织丝的创始者,传说的蚕桑业的起源这要从两个部族的一场著名的战争说起,《山海经》中有记载,《山海经·大荒北经》:“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向。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黄帝打败蚩尤,在盛大的庆功仪式,为了表达对黄帝部族取得胜利的祝贺,蚕神献上华美柔软又光彩照人的黄白二丝,嫘祖看到后,立即被吸引,询问了黄白二丝的获取方法,领悟后嫘祖开始带领部族的女性养蚕,嫘祖观察并蜘蛛结网的方法,发明了养蚕、抽丝、编绢、制衣之术,因此嫘祖被后世奉为蚕神。二、两次相隔近百年的考古发现所见的原始蚕桑业考古发现的丝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包括墓葬内的丝、遗址里的丝、祭祀中的丝。考古学家认为墓葬中的丝可能寄托着人们对往生的思考,遗址里的丝反映的是当时的现实生产生活,祭祀环境中的丝反映的可能是某种原始信仰和宗教理念。考古学家推断蚕桑业的发展过程可能是这样的,先民在采食桑葚的过程了发现了野生蚕,并发现了野生蚕会吐丝的现象,先民把野生蚕带回营地开始饲养,并逐步了解了野蚕生长的过程,学会了抽取蚕丝的方法。因此发展蚕桑业首先要有桑树,早考古发现的野生桑树林是位于上海青浦的崧泽遗址,通过该遗址发现的植物孢粉分析,在远古时期这里曾经分布了广袤的野生桑树林。考古所见早的蚕茧是源于一次著名的田野考古,那就是1926年“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在山西运城市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这次考古也是中国考古学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人主持的科学考古,也正是在这次考古发现了半枚碳化的蚕茧,茧长15.2毫米,幅宽7.1毫米,李济先生在《西阴村史前遗存》中写道:“我们有趣的一个发现是一个半割的,丝似的,半个茧壳。用显微镜考察,那割的部分是极平直……当着我初发现它的时候,我知道这意义很重大,就注意这件事,但是我没找到第二个。”后经中国昆虫学的创始人人刘崇乐先生,确认这半颗炭化蚕茧就是桑蚕茧,时间为距离今约5000年。而新的发现是源于2019年6开始的一次考古发掘,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等单位联合对位于山西运城市夏县师村遗址进行调查与发掘,在一个灰坑内发现了一枚形状大小如枣核的石雕蚕蛹,后根据类型学比对和测年,结果为距今约6000年,师村石雕蚕蛹成为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早的蚕蛹形象,在随后的发掘中考古队员又发现了5枚石雕、陶雕蚕蛹。随后在2021年,在对师村遗址的土壤孢粉分析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定比例的桑科花粉,据此可以推断在距今6000年以前,黄河中游分布着野生桑树林,先民已经掌握了养蚕技术,师村遗址的这次为实证我国是世界上早发明蚕桑、丝织业的国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配图来自网络)图一为人文始祖黄帝嫘祖图二为1926年在山西运城市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现的半枚碳化的蚕茧图三为狮村遗址发现的六枚石雕蚕蛹#中国农业起源# #中国农业史# #原始蚕桑业##师村简介#

2、里师村简介

山西夏县师村遗址,其出土的6枚仰韶早期的石制、陶制蚕蛹,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早的蚕蛹形象(其中图一为侄女、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大四学生于童童所发掘)[赞][赞][赞]石雕蚕蛹(H237:5)形态逼真、造型精美、工艺成熟,引人瞩目。该蛹长约3厘米,宽约1.3厘米,采用中条山地产的鲕状灰岩制成,石雕整体呈黄褐色,带有天然黑褐色斑点。通体刻有螺旋状的横向弦纹,并以简洁的刻划纹勾勒出蚕蛹的头和尾部,形态酷似现代的家桑蚕蛹,只是较小。运城地区向有“黄帝正妃嫘祖养蚕缫丝”的传说。1926年,李济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时,曾出土过半个碳化的蚕茧。李济指出,“发现是一个半割的,丝似的,半个茧壳。……因为它是经过人工的割裂。当着我初发现它的时候,我知道这意义很重大,就注意这件事,但是我没找到第二个。”囿于当时情况,我们难以确指西阴遗址出土蚕茧的具体年代。而今天,师村遗址发现的仰韶早期石雕和陶制蚕蛹及其共生关系和文化属性显示,距今6000年以前,地处黄河中游的运城盆地先民已经了解、喜爱并崇尚桑蚕。这暗示着,运城盆地仰韶早期的先民们很可能已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其为探索当时居民与运城盆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和对自然资源的改造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师村遗址仰韶早期聚落遗存的发现,填补了运城盆地考古学文化发现的空白。在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上,为研究晋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早期遗存向西阴文化的演化及其与周边文化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聚落考古研究上,为研究陕晋豫地区以及黄河流域仰韶早期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材料;在生业方式研究上,为进一步探索手工业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可以认为,师村遗址仰韶早期遗存的揭示将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养蚕缫丝”、手工业发展、聚落形态、以及生态环境、生业方式、文明起源等问题的研究提供重要启示。

3、师村遗址

《琐语》里的那个师旷很顽皮文/叶蓁蓁《琐语》又叫《汲冢琐语》,属于出土文献“汲冢书”,是记述史事和人物历史活动的散文著作。“汲冢”是西晋时候在汲郡发现的战国魏襄王墓(一说是魏安釐王墓)。《琐语》里面记载了一些特别有趣的卜梦、解梦、预言、遥知等怪诞之事。比如“旷师御晋平公”。师旷是春秋时期一位了不起的音乐大师,晋国宫廷掌乐太师。《庄子齐物论》说师旷“甚知音律”,《洪洞县志》云:“师旷之聪,天下之至聪也。”据说师旷可以听到天庭之音,他同时精通鸟兽语言,他抚琴时,能使凤凰来仪。他除了创作了《阳春》《白雪》古琴曲,创作了《禽经》,总结鸟类的知识。不仅如此,师旷在政治上也颇有见地,主张民本思想,传说孔子曾向师旷学习音乐。就是这么一位全能大才,很有神秘色彩。这是《汲冢书》记载的故事,一日师旷在为晋平公鼓瑟时突然停了下来,神秘地说:“齐君与其嬖人戏,坠于床而伤其臂。”平公当下让人记下来了,事后还向齐君求证,齐君还“笑曰:然,有之。”这故事的有趣在于,其他史书里一本正经的堂堂诸侯大夫,在这里突然没正形儿了,开始八卦了,八卦的事极有人情味儿的私密小事,并且大家的心态都极为轻松,略带调侃和自嘲的意思。让“史”这种严肃文体也偶尔嬉皮笑脸一下,这不挺有趣吗?不信你看,晋平公和师旷这对君臣在刘向编的《说苑》里可励志呢!原文曰: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呼?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这段话拿来训诫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恰当不过了。晋平公说我七十多了,想要学习,恐怕晚了吧?你看师旷回答得多有水平:“点上蜡烛学呗!”“年少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正午时的阳光;年老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烛时照明的光亮。’点燃火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人本来就有不同的侧面,顽皮的师旷和高大全的师旷,都是宝藏师旷啊!今河南开封禹王台即师旷曾演奏乐曲之古吹台,洪洞县曲亭镇师村有师旷墓遗址。

4、师村历史

西安市长安区鸣犊街道师村重点工程综合安置项目

5、师村新闻

山西夏县史前文化遗址的发掘与丝绸起源的综述◎ 张天存夏县古称安邑,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据史籍记载,轩辕黄帝元妃嫘祖在此植桑养蚕,开创了丝路之源。通过考古专家百年来在夏县西阴和师村史前遗址发掘出土的有关物证,以及传说和考古发现地互相印证,进一步证实了嫘祖在夏县西阴植桑养蚕史实,为我国丝绸史厘清了源头。一 、在神话和历史上,她是黄帝的妃子,她在西陵的时候,就开始了她的一生,她的名字叫“始蚕之神”,又叫“先蚕圣母”。1、《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据《隋杰久书·礼仪志》记载,北周尊嫘祖为“先蚕”(即始蚕之神)。夏县西阴村,位于中条山以西,地处鸣条岗丘陵地带,古称西陵。远古时期,西阴一带是一片桑林,每当太阳出山,整个村庄被茂密的桑林遮掩,绿树成荫,遮天蔽日。由此,被称为“西荫”的地方。再年久了,就会被称为“西阴”。相传嫘祖四千六百多年以前就诞生在这个村庄。也就是说西阴村就是嫘祖的故乡。2、“丝绸之路”上出口的锦缎商标上都印有“西荫”二字。丝绸从西阴诞生,历经4500余年发展至今,愈加光彩照人、斑斓耀世。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一条贸易通道,西汉产的丝绸之类的商品贩卖到中亚、欧洲这样的一些地方。到了1877年,德国一位杰出的地理学者霍芬给这种商业道路起了一个官方的名字——丝绸之路。他提到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中国以丝绸贸易为媒介与中亚和欧洲进行交流。从那时起,丝绸之路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丝绸也一直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外销商品之一。当时,中西方交换的上等锦缎都印有“西荫”二字,成为中国早的优质出口商品注册商标。二、“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夏县西阴村考古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半颗“蚕茧”、见证嫘祖养蚕史实发生地、厘清丝绸起源。1、西阴遗址的第一次发掘,发现了西阴村养蚕制丝的历史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实物证据,证实夏县是栽桑养蚕的重要发祥地。1926年10月间,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生李济先生,为了寻访夏代陵墓,他和地质调查所的袁复礼先生一起跋山涉水来到夏县西阴村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在发掘中夏代陵墓没找到,他们却有了意外的发现和惊喜,竟然发现了西阴村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半颗蚕茧。当年,经过李济花了将近一个月的努力和紧张的挖掘,西阴村遗址被认为是一片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遗址。西阴村发掘的遗物,连其他用品,共装了76箱陶片,具震撼的是发掘出土了半枚经人工切割过的蚕茧壳,这就为千百年来人们流传嫘祖养蚕的故事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所主任陈星灿表示,这只破了一半的茧子,不但证明了西阴村的蚕丝可以从新石器时期开始,也证明了「中国人进行考古学挖掘」。茧化石的发现将中国的植桑养蚕史推进到4500年前,用实物证明了西阴村嫘祖养蚕不是美丽悠久的传说故事,而是历史事实。2、西阴遗址的第二次发掘,发现是山西南部仰韶中期的中心之一的实物证据1994年10月份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由研究员田建文主持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工作,在西阴遗址发现了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①在本区发现一处仰韶文化的庙底沟式遗址:有半地穴式圆形或长方形房址。出土遗物包括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等。陶器主要是素面陶和黑彩陶。主要器型有釜、灶、夹砂罐、尖底瓶等。另外还有直口或敛口钵、敛口瓮、缸等。②此外,在此遗址还发现了一期的庙底沟文化遗存:多为半地下、半地下的环状建筑,出土的陶器多为灰色陶器。③西王村第三阶段文化遗存及三里桥式文化遗存也在此地区被发掘。三、夏县师村遗址出土的六千多年前的石雕、陶器、夯土等历史遗迹,为“嫘祖养蚕”又增加了一份新的史料。夏县师村遗址地处青龙河故道的河曲带, 自2019年6月起,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等单位联合对夏县师村遗址进行了经过一年多的调查与发掘,取得了一些重要收获。2022年6月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在夏县师村发现了中国早的仰韶文化时期的石质“蚕茧”,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2022年6月11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夏县师村遗址发掘出土的仰韶早期中国早的石雕蚕蛹。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到目前为止,师村遗址已发掘出土了6枚年代超过6000年以上的石雕和陶制蚕蛹,这些文物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的独特技术与艺术,同时也是中国古代“丝路”上主要的货物“丝绸”的来源,为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物质依据,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