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哪个村,发个地址。老夫去这个村盖个别墅,养老去。生活美滋滋
2、升山村在哪里今日来到湖州吴兴区西山漾水利公园,走进“千古治黄第一人”潘季驯纪念园,认识一下这位湖州籍的水利专家!潘季驯(1521年5月28日-1595年5月20日),初字子良,又字惟良,后改字时良,号印川,湖州府乌程县(今湖州市吴兴区)人。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治河专家,水利学家。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登进士第,入仕途,曾任职于江西、广东等地,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开始,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止,他奉三朝简命,先后四次总理河道,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二十七年,期间曾遭弹劾罢官回湖,修苕霅潘公桥,建毗山草堂,筑祝亲家庙,整日读书于其中。他是明代治河诸臣在官长者,以功累官至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发明了治黄“束水冲沙法”,其治黄通运的方略和“筑近堤(缕堤)以束河流,筑遥堤以防溃决”的治河工程思路及其相应的堤防体系和严格的修守制度,直至清末仍是治河的主导思想,为中国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潘季驯逝世,年七十五,归葬故里,墓在升山三墩村,直至万历四十七年(1615年),经礼部陈述潘季驯之功,神宗才命赐祭四坛,由官府为其造坟安葬。四水环抱、仅一木桥连通,墓垒土起封,坐东朝西,意在遥奉弁山祖坟。其祖父潘癸之墓位于弁山太史湾,墓穴及部分石人、石墓表、长长的墓道尚存,当地人称“笠帽坟”。著有《河防一览》《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留余堂集》等 。在潘季驯诞辰500周年之际,为缅怀这位治水大功臣,重修迁址原升山虽毁于“文革”,但形迹可辨的 ,四水环抱、仅一木桥(三墩桥)连通的潘公之墓,将其导入水利公园,将潘季驯纪念馆纳入公园,形成人文与自然相互辉映的园区景观。展馆分为“治水巨擘”、“吴兴之子”、“河工大师”、“名垂千秋”四个展厅,分部讲述了潘季驯的生平经历、治水功绩、仕宦生涯。他以理论和实践的突出建树,在治黄史也在世界河工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2019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布了第一批十二位治水名人,即大禹、孙叔敖、西门豹、李冰、王景、马臻、姜师度、苏轼、郭守敬、潘季驯、林则徐、李仪祉。潘季驯位列其中。潘季驯在实际治理黄河、淮河、运河的过程中,作出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奠定了其在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地位。即他提出了以“束水攻沙”代者“分流杀势”的治黄方针,并延伸“束水攻沙”理论,又提出了“蓄清刷黄”的保漕方针。“束水攻沙”即指要集中黄河水量于一条河道,增大河槽中水济流速,从而提高冲沙效果,使河槽逐步刷深,达到“河流顺轨”的目的。这一思想暗合了黄河下游水流挟沙能力大约和流量平方成正比的现代河流动力学研究的结论。“蓄清刷黄”则指要引入挟沙能力强的清水,以进一步提高水流冲沙效果。潘季驯的治河方法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如清初的杨方兴、朱之锡及靳辅等治河名臣都继承了潘季驯的方法治理黄河,取得一定成效,尤其以靳辅、陈璜的成就高。高傲的西方人对中国古代的水利科技也产生深深敬意,德国河工专家恩格斯叹服道:“潘氏分清遥堤之用为防溃,而缕堤之用为束水,为治导河流的一种方法,此点合理”。来西山漾水利公园,到潘季驯纪念园,穿过治水名人碑廊,驻足潘季驯墓园,认识治水名人,学习治水知识,明白“束水冲沙”“蓄清刷黄”名词的真正含义,了解治水功绩,缅怀治水先人!
3、清远佛冈上岳村始建于宋末元初,由抗元名将朱文焕后裔购置田地算起,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古村建成后至清代鼎盛时,它以人丁兴旺、甲第连绵、族雄势大而名震一方,故社会上流传有“天上雷公凿,地下上下岳”的民谣,恶徒匪贼不敢轻易侵扰。2008年,该村被列入广东省首批古村落;2010年起,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广东名村、佛冈县文化旅游名村等。
4、5月27日 洗脸盘垭口3719来,此地的杜鹃已开完,冷清、无人有点冷溲溲。白水台位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三坝乡白地村,海拔2380米,形成有20~30万年,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摇篮。我坐着马上去,带劲。(二十二)
5、苹果可以加入水果村[绿帽子][绿帽子][绿帽子][绿帽子][绿帽子][绿帽子][绿帽子][绿帽子][绿帽子]
6、既然那么有钱哪个村筹钱打造一艘碳纤维的船出来 这样每年都能拿第一[捂脸][捂脸]#升山村简介#
7、頔塘本名荻塘。荻塘河,因沿塘多芦荻,故名。唐贞元八年(792)湖州刺史于頔(?一 818)组织民工大规模修筑,民怀其德,把“荻”字改为“頔”字,故又称頔塘。又因起源于湖州城之东,又称东塘河,东接平望(唐代属湖州)莺脰湖,全长60公里,途经湖属升山乡、塘南乡、晟舍乡、苕南乡、东迁乡和南浔镇。湖州境内(湖州——南浔)长33公里,河宽80~100米。荻塘,系西晋(265—316)吴兴郡太守殷康所开。明万历十六至十七年(1588—1589)乌程知县杨应聘又用两年时间进行整修。万历三十六年(1608)湖州知府陈幼学以青石修筑加固堤岸。清雍正六年(1728)知府唐绍祖重修。民国12年(1923)在南浔丝业富商庞莱臣提议下成立塘工董事会,由该会向各业、各户募集捐款、发塘工公债,及由浙西水利议事会拨款集资,又一次进行修筑。工程自旧馆之东塘桥起,一由桥东迤延至南浔西栅口,一由桥之西迤延至湖州城东之二里店(桥),全长约67里。至民国17年(1928)3月竣工。共花银82.3万余元。其中庞莱臣捐助银6万余元(一说3万余元)。为褒此举,民国18年(1929),在今晟舍乡旧馆建立頔塘碑亭,亭中立《重建吴兴城东烦塘记》,高约3.5米,宽1米,正面刻碑文,背面列捐款单位、人名、金额等。此碑尚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县)人民政府多次拨款重修,加高了堤岸,并用水泥石块砌成。塘河与苏杭古运河相通,为“黄金水道”——长湖申航道中心。北岸为318国道,联结上海、苏州、嘉兴等城市。塘堤两侧荡漾棋布,桑田遍野,盛产蚕丝水稻。因此荻塘是湖州重要水利设施之一,也是水陆交通要道,且是历史建筑古迹。1989年3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荻塘为湖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