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张英简介(清代张英作品)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9 15:33:39 浏览
1、清代张英作品

公元1722年,康熙病重垂危时,将宠臣张廷玉连降三级。群臣都以为张家至此失去圣恩,没想到张廷玉回到家后却哈哈大笑道:“静待新君恩赐!”张廷玉出生在一个有名的官宦世家,父亲张英曾经做过礼部尚书。张廷玉从小爱读书,在康熙三十九年考中进士,正式进入朝堂。康熙因为张英的关系,格外关照张廷玉。康熙曾经单独召见张廷玉,询问他父亲张英致仕后的情况。康熙问:“你父亲的身体近怎么样呀?你写一首诗来回答。”张廷玉立刻赋诗一首,康熙听了抚掌赞叹,说:“张英生了一个好儿子,你的才华比你父亲还要好。”张廷玉由此受到康熙的赏识,被调到了军机处工作。张廷玉进入军机处后,丝毫不敢松懈,甚至连家都不回了,日夜沉浸在工作中。康熙很欣赏张廷玉工作的劲头,把张廷玉当作心腹重臣。张廷玉在军机处经手的机密文件无数,但是康熙从不会对张廷玉起疑心。张廷玉没有辜负康熙的信任,他不参加任何结d营私,不偏心任何一个皇子,始终忠于康熙一人。公元1722年,康熙病重,一道圣旨把张廷玉连降三级。这道圣旨震惊朝堂,大家觉得张廷玉这是要大祸临头。处在舆论风暴中心的张廷玉接到圣旨之后,却有不一样的反应。张廷玉的儿子跑去安慰被降职父亲,向来宠辱不惊的张廷玉却喜形于色,对儿子说:“静待新君恩赐!”张廷玉的儿子一听这话,恍然大悟,这才弄明白康熙此举的意图,连忙给父亲道贺。在康熙朝的末期,朝堂之上许多大臣被牵扯进九龙夺嫡,落得不得善终。康熙此举是把张廷玉调离朝堂,让张廷玉能远离夺嫡风波,安安稳稳等到新帝登基。凭借张廷玉的资历,新帝登基之后一定会重新重用张廷玉。正如张廷玉所预料的,雍正登上皇位以后,将张廷玉官复原职。雍正很信任张廷玉,很多家国大事都是由张廷玉起草的。雍正和张廷玉还有一层关系,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曾经当过雍正的老师。雍正很尊敬张廷玉,许多国家大事都会与张廷玉讨论再做决定。公元1723年,在雍正的要求下,张廷玉重复了父亲的道路,成了乾隆的老师。雍正这个做法,是要把张廷玉和乾隆绑在一条船上,让张廷玉以后辅佐乾隆。为了避免康熙后期的夺嫡之乱,雍正秘密把乾隆立为诸君。雍正召见张廷玉,说:“朕决定立第四子弘历为继承人,已写好了密旨,希望你以后能好好辅佐他。”张廷玉从雍正手中接过密旨,仔仔细细看过每一个字,答应完成雍正的嘱托。公元1735年,雍正突然去世,一片慌乱之中,张廷玉拿出雍正的密旨,帮助乾隆顺利登基。在雍正死后,张廷玉继续兢兢业业的辅佐乾隆皇帝。张廷玉到了乾隆时期已经是三朝老臣,大家都羡慕张廷玉历经三朝盛宠不衰,张廷玉反而更加谨言慎行。公元1749年,张廷玉多次受到乾隆斥责。张廷玉察觉到乾隆皇帝对自己不满,上书乞骸骨。乾隆皇帝爽快的答应了张廷玉的请求,一般三朝老臣要求退休,皇帝都会再三挽留。张廷玉察觉出自己的处境不妙,想要退一步,远离朝堂纠纷。即使张廷玉努力缩小自己的存在感,远离乾隆的视线,乾隆任然揪住张廷玉的错处不放,继续打压张廷玉。张廷玉做错了什么?张廷玉大的错处,是身为汉人却在满人政权中身居高位,引起了满族大臣的不满。张廷玉乞骸骨后,其学生和家人均受到牵连,在朝堂上不受重用。一生风光的张廷玉有一个凄凉的晚年,尽管张廷玉一辈子谨言慎行,乾隆就是不信任他。张廷玉一个汉人能身居高位,凭借的只有皇帝的信任。失去了乾隆的信任,张廷玉在朝堂上孤立无援,只能黯然退场。在满汉之争中,乾隆还是偏心满族人。满族大臣瞧不起张廷玉,觉得张廷玉不是自己人。公元1755年,张廷玉死在家中。随着张廷玉的离世,乾隆皇帝又转了性子,下旨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对于臣子,这是一种极大的殊荣。张廷玉辛劳了三朝,一辈子为大清尽忠,这是对张廷玉好的安慰。纵观整个满清政权,张廷玉是能进入太庙的汉臣。参考资料:[1]张廷玉:三朝政坛不倒翁 来源:《领导文萃》2013年 第20期[2]徐凯,论雍乾枢要之臣张廷玉[J],北京大学学报,1992(4)

2、清代张英职务与现在对比

张廷玉被抄家近36万两白银,乾隆为什么不敢动,还让他配享太庙?张廷玉出生于清朝一个官宦家庭,其父张英是康熙亲封的大学士,几次担任科举总考官,官至相位,深受康熙器重。张廷玉天资聪颖,拥有极高的文学天赋,年少时便能写出惊才绝艳的词赋文章,很早就已声名在外。因此张廷玉第一次参加科举时,就受到康熙的赏识,进入翰林院担任重要编修工作。后来张廷玉在朝堂上逐渐展露头角,康熙欣赏他的文采和行政能力,特许他侍值南书房,带数珠,着四品官服色。在此后几年内,将其接连拔擢,官升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士。康熙驾崩后,雍正继位。雍正不仅看重张廷玉的能力和才干,而且对他信任之至。一继位就将礼部尚书之职封给他,政务繁忙的时候甚至口授面命,让张廷玉协助自己执笔谕旨。自此,张廷玉跻身朝廷肱骨,成为雍正的心腹枢臣。雍正七年,设立军机处,皇帝命张廷玉参与总揽相关事宜。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张廷玉不仅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又兼理吏部、户部要职,还担任诸多典章制度编纂的重任,为清朝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因为张廷玉的贡献,雍正临终前特封其为顾命大臣,恩准他配享太庙。雍正去世之后,乾隆遵循先帝遗诏,赐予张廷玉高官显爵,尊其为总理事务王大臣,加拜喇布勒哈番。虽然清朝并未有给文臣加封公侯伯爵的先例,但乾隆仍然特命张廷玉进三等伯爵,赐号勤宜。此时的张廷玉作为一届文人,位极人臣,达到了权利和地位的巅峰。因而在朝堂之上,也逐渐形成了以张廷玉为首的张派和以满臣鄂尔泰为首的鄂派相互对抗之势。但是张廷玉此人,即使已年逾古稀,性格却依旧固执偏激,特别是面对主要竞争对手鄂尔泰。一旦对方出现纰漏他便大加讽刺,甚至当着乾隆的面也不会收敛,导致张廷玉和乾隆之间逐渐出现嫌隙。乾隆十年,鄂尔泰病故,讷亲取代了他的地位,由于张廷玉资历深厚,在朝臣中一家独尊。甚至连讷亲也只能暂避锋芒。在这种情形下,君臣之间长期以来的微妙平衡被打破。乾隆为了打压张廷玉为首的势力,提出了内阁排名之中,讷亲应当居于张廷玉之前。而这一提议就像一个导火索,进一步加剧了满汉群臣之间的矛盾,d同伐异,明争暗斗。乾隆对张廷玉的不满也进一步加剧。虽然张廷玉年纪老迈,但毕竟为官大半生,利用政治上的敏感和谨慎,研判此时形势,认为只有辞官致仕才能保全自身。乾隆十三年,张廷玉上书乾隆,以年老体弱,无法承担重责为理由,请求皇帝准许自己退休回家修养。乾隆心内不爽,降旨张廷玉,暂缓其退休回乡事宜。乾隆十五年,皇长子去世,借此机会,张廷玉再提致仕。乾隆派人将配享太庙的臣子名单给他看,让张廷玉自己反省是否配享先帝赏赐。张廷玉深知乾隆逐渐累积起了对他的不满,害怕自己退休之后无法保全身后。于是他居然大着胆子进宫让乾隆给他写一份保他身后平安的“书”。臣子威胁皇帝做事,这在古代是令统治者难以容忍的事情。面对张廷玉这样的行为,乾隆很生气,但看在他年纪老迈,贡献良多的份上,终还是写给了他。按理说,张廷玉得此厚恩,理应亲自前往皇宫跪谢圣恩。结果他居然只是派自己的长子进宫跪谢乾隆。乾隆皇帝本来就因为张廷玉的事情心里别扭。这下张廷玉不顾礼仪的举动一下次就激怒了皇帝,乾隆当即便要军机处拟旨降罪于张廷玉。当时在军机处值班的官员刚好是张廷玉的门生,秘密将消息泄露给了张廷玉,年近八十的老头一下子慌了手脚,急忙连夜进宫谢罪。乾隆见他前来,便知是军机处有人提前泄露了消息,认为张廷玉在他身边安插眼线,于是乾隆盛怒之下,召集诸位大学士前来议事,要削去张廷玉的爵位和供奉,抄了他的家。终还是在群臣的劝阻下,乾隆压下怒火,削了张廷玉的爵位,准许了他的退休。此时,明眼人都看出乾隆有意整治张家。朝堂上便开始有人上书乾隆,借张廷玉的错误狠狠打压张派官员。在私下也明里暗里捕风捉影,想要抓到张家犯错的把柄。张廷玉此时本就自身难保,屋漏偏逢连夜雨,张廷玉的亲家四川学政编修朱筌此时犯下重罪,张廷玉也因此受到牵连。乾隆派人查抄张府,特别是要仔细查找张廷玉有无犯上不敬的话语。抄家的人查遍张府上下,虽然没有搜出任何张廷玉对皇帝不敬的罪证,但是搜出了36万两的巨额白银。在当时严惩官员贪腐的情况下,这数额足以震动朝野。乾隆听到消息,当即命人彻查白银来源,他要抓住这次机会,治张廷玉一个贪污受贿之罪。后经彻查,这些银子的来源全部都清晰可循,基本上全是来自皇家的赏赐。不仅有赏给张廷玉的,也有赏给他爷爷、父亲而终逐渐积淀下来的家产。这种情况下乾隆有些尴尬,只好先将查抄所获银两分文不动地扣下。乾隆二十年,张廷玉病逝家中,享年八十四岁。虽然乾隆对其晚年行径有些不满,但还是遵循雍正遗诏,让其尊享太庙,并赐谥号“文和”,还将扣下的赐银返还张家。由此,张廷玉也就成为了满清王朝进入太庙供奉的文臣。#头条创作挑战赛##古代史##清代张英简介#

3、清代名相张英简介

强风水师算不过阴德与天机。 清代康熙朝宰相张英 ,祖父张老先生曾在雪夜里看见一个盗贼藏在房梁上, 可怜他受冻, 于是用梯子扶她下来。 一看原来是邻居, 连忙拿热汤饭给他 ,并送给他几两银子。 从此对此事绝口不提, 但邻居一直想报答, 谁知竟真的带来一桩天大好事 。邻居后来勤劳耕种置办了五六亩地, 有一天去地里发现一个富家子和一个风水师 ,在某个地方观察了很久 ,并说太好了, 这是子孙出公卿宰相的墓地。 富家子问 ,这种事如何验证呢? 风水师说把竹子插在地里过一夜竹子就会发芽。 邻居回家后告诉妻子, 妻子说你不是一直想报答张老先生的恩德吗?现在机会来了 ,你只要这么做就可以了。 第二天一大早邻居赶到地里 ,竹子果然发芽了 ,可邻居把发芽的竹子给拔了, 用枯萎的竹子代替 。风水师来后 ,惊讶的以为自己判断不准, 失落的离开了。邻居于是买下地要送给张老先生, 老先生说使不得 ,贪天之功必有大祸 。邻居却说 ,只有像您这样德行深厚的人, 才值得拥有这样的福地 。终反复恳劝张老先生将地买下, 后人称这块地为竹沥城。 张老先生的孙子张英, 为康熙朝名臣, 曾孙张廷玉, 为雍正 乾隆两朝名相 。创造了父子两代宰相的历史奇观, 而那位风水师虽然厉害, 能测宝地, 却算不出阴德与天机, 终还是为有德之人做了嫁衣。#用微头条记录美好生活##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我要上微头条##热门#

4、清代张英的古诗

1722年,康熙病重垂危,临终前,连下三道圣旨,将宠臣张廷玉一贬再贬。张家上下惊慌失措,如临大敌。次子张若霭更是哭着问怎么办?张廷玉却说:“谢主隆恩。”张廷玉,安徽桐城人,父亲是康熙朝的大学士张英,是个有智慧的人。一次,张家桐城老宅因为庭院的事,和邻居起了争执。两家为了三尺宽的地方争论不休,还闹到了官府。张家人觉得张英在朝为官,可以为家里撑腰,于是写信给他,要他走一下后门。不想,张英回了一封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信后,顿悟,立刻让出三尺地。邻居见状,也让出三尺地。于是,著名景点“六尺巷”由此产生。1697年,张廷玉准备参加会试。但这一年,张英是主考官,为了公平公正,他主动取消了儿子的考试资格。直到三年后,29岁的张廷玉才如愿参加会试,并考中进士,留在翰林院任职。张廷玉从小跟在父亲身边,受父亲的影响很深,所以年纪轻轻就才华出众且十分稳重老成。33岁那年,康熙召他到畅园春问张英的情况。因为张英在两年前就因病辞职了。只见他不慌不忙,对答如流。康熙很满意,接着,又叫他做了两首小诗。张廷玉也一一作出。康熙一下就相中了他,把他收在南书房做一个贴身小秘书。从进南书房那天起,张廷玉就养成了一个习惯,从早上7点就开始工作,一直干到晚上9点,有时候还要加班。在工作之余,他还苦读奏章,官员档案和康熙圣训,还背诗歌。这样一来,无论是朝廷的公务,还是和康熙谈诗,张廷玉都能出色的完成。因此,深受康熙的喜爱。康熙每次南巡,或者塞外狩猎,都必带张廷玉。相传,在一次南巡的路上,康熙和张廷玉遇见一个卖花女。这个女孩十五六岁的年纪,长得十分的美丽,张廷玉看到,眼睛都挪不开了。康熙看到这个情景,当晚,就把这个女孩聘来,给张廷玉做了小妾,她就是张廷玉的小妾李氏。由于康熙的喜爱,张廷玉在12年里,从一个七品小官升至二品礼部侍郎,足足升了10级。这样的圣宠一直持续到康熙临终前。1722年,畅春园里,病危的康熙躺在床上,他知自己大限将至,交待了一些后事,突然下旨,将张廷玉从二品官员贬至五品。消息传到张府,上下一片哗然。张廷玉并未犯错,平时为人也很谨慎,何至招来如此大祸?一时间,张府陷入一片混乱。张若霭哭着问父亲,怎么会这样?如今怎么办才好?张廷玉沉吟了一下,不慌不忙地说:“谢主隆恩,圣上是为新君铺路,我们静待新君恩赐。”果然,康熙去世,雍正登基,才半个月时间,他就把张廷玉提拔为礼部尚书。可康熙为何要来这么一手呢?很简单,他是想让张廷玉对雍正感恩戴德。因为雍正把他提上来,他会更忠心。事实证明,张廷玉经过康熙18年的锤炼,不仅忠心,还很能干。首先,他练成了一个无人可替的本领。他能将皇帝的话,迅速记下来,并且整理成一篇条理清晰,语言优美的文件。大家都知道,口述的东西逻辑混乱,没有重点。而张廷玉就有本事,一边听,一边记,等皇帝说完了,他也拟好一篇文采斐然且没有漏洞的圣旨了。《张廷玉年谱》上说:每天要帮雍正拟稿“不下数十次”,难得的是,每次都没有错误。再加上他记忆力非凡,能记住全国官员的基本情况,就像一个活的档案库,只要皇帝需要,他能马上说出名字。因此,雍正觉得他好用。称赞他:“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第二,知道做为臣子,要事事站在皇帝的角度看问题,不带私心。1733年,张廷玉的次子张若霭考中一甲第三名,也就是俗话说的“探花”。别人要是知道自己儿子中了探花,肯定会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张廷玉却主动请求皇帝把他儿子降一级,他说:天下学子都想考前三名,而我们家已经好几个为官了,还是把这个机会让给普通人吧。为此,雍正感动极了,还发布谕旨,要大家都像张廷玉一样大公无私。另外,张廷玉不贪污,也不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谋私利。在雍正朝13年的时间里,张廷玉成了雍正的肱骨之臣。在雍正的心里,没有人可替代他。雍正还希望,去世后也能有他的陪伴,所以特许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这可是很高的待遇,整个清朝一共只有12个外臣配享太庙,张廷玉是一个汉人。后来,乾隆上位,他却不喜欢张廷玉,他认为张廷玉是精于算计的人,对他一再为难。张廷玉想退休,他拖了一年才准。张廷玉退休后,他又叫人抄张廷玉的家,没收全部赏赐,取消配享太庙资格。后,为乾隆家打工了一辈子的张廷玉,在郁闷中去世,终年84岁。张廷玉的结局,让人唏嘘,同时也让我看到另一个角度。那就是,各花入各眼,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就产生不一样的结果。你看,张廷玉的优秀到了乾隆这里就变成了算计。所以,我们不要轻易为了外界的评价来否定自己。因为,贬低你的人,很可能,是因为你太强大,他害怕了。

5、清朝张英传奇人生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清朝年间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写给家人的一封回信。说起张英可能有人不熟悉,但说起名相张廷玉大多人都知道,不错,张英即是张廷玉的父亲。原来张英的老家在安徽桐城,老家的宅子与吴家相邻,两家之间原本有条通道,供双方一起行走使用。后来吴家重新建房,要占用这条通道,张家当然不同意,共用的通道为何能让你吴家全部占为己有呢?双方越吵越闹,竟然打起了官司,告到了县衙里。县衙老爷不敢马虎,因为吴家和张家都是高官望族,朝廷里都有人当高官,谁都得罪不起。于是,他心生一计,让他们两家各自写信征询京城里当官老爷的意见。不得不说,这烫手的山芋还是让他们自家去掂量吧,看看他们是什么意见,自己也好从中斡旋。张家写了封信,让人送到京城的张英手中。张英是圣祖爷康熙身边的红人,累迁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还充任过皇太子胤礽的师傅,深得康熙器重,每逢康熙出行,张英必从。张英一看信件,哈哈大笑,当是家里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呢,原来是这么大点的小事,还大老远专门跑来京城一趟。张英立马一挥而就,写了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让来人送回安徽老家。老家人终于等来了书信,拆开一看,愣住了。这哪里是为自家人袒护了,分明是向着外人嘛!俗话说:不蒸馒头还争口气了,这口气谁能咽下?别人家都是在想方设法圈房圈地,扩大自己的资本,增加自己的资产,哪还有人往外让的道理?但后来张家一想,这也确实不失为一条“锦囊妙计”。因为再这样僵持下去,对谁家都不好,闹不好,还会影响整个家族的名声了。退一步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让”字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也体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精神。既然得不到,何不让出去。长城再雄伟壮观,那也不是你秦始皇一家所有的,而是千千万万为此付出生命和汗水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人往往在互相争执不下的时候就会往极端的方向偏移,但又往往是你敬我一尺时,我却会敬你一丈。于是,张家立即动手将自家院墙拆让了三尺,这种礼让的实际行动立即赢来了周围人的一片喝彩。在名望和声誉的影响感染下,吴家也自觉地把院墙向后退让了三尺。争端自然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出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如今,“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成为了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了国家3A级旅游景点。“六尺巷”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谦和礼让精神。只有放下自己,善待别人,回报才会接踵而来,生活才会幸福愉悦。愿天下所有人都生活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