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简介少(杜甫简介拼音)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9 15:35:28 浏览
1、杜甫简介拼音

众所周知,杜甫忧国忧民,被誉为一代“诗圣”,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杜甫也是一代“情圣”。他和妻子杨氏做到了真真正正的“一生一代一人”。只有杜甫和杨氏一生相守,连绯闻都没有,据说每当好友来访时,杜甫都会向他们介绍他的妻子如何之好。

2、杜甫的爷爷简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船。【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内容丰富,有的抨击统治集团的荒淫无道,有的反映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有的感时忧国,有的慨歌今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所以“诗史”。【作品赏析】全诗四句写了四景,有动有静,远近结合。整个画面有生有色,完全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明丽景象。这首诗对账工整,节奏明快,色彩绚丽,语调清新,与诗人欢快的心情十分一致,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全唐诗欣赏# #每日一诗古诗词# #杜甫#

3、杜甫平简介

2008年9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郑州古代名人》一书,罗列了近50位郑州古代名人的生平、功绩,然而其中有一位名人,却引起了不少洛阳人的质疑!他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那么杜甫究竟是郑州人,还是洛阳人呢?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杜甫出生在河南珙县,原籍是湖北襄阳,这么说来,按籍贯杜甫应该是湖北襄阳人!然而杜甫自己本人却不这么认为!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由此不难看出,在杜甫心中,河南洛阳才是他心中魂牵梦绕的故乡!那这样说来,洛阳是杜甫的家乡无疑了,怎么有会有郑州一说呢?其实这主要是由于古今地域划分的差异导致的。杜甫出生于河南珙县,在唐代珙县归洛阳管;而按照现在的地域划分,却是实打实的郑州!所以长久以来,关于杜甫的归属地,洛阳老乡和郑州老乡可谓是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但其实,即便按历史归属地来论,杜甫当年所在的洛阳,也不是如今的洛阳,不是吗?就好比满清大臣曾国藩,很多人认为他是湘乡人,而湘乡属于湘潭市,那么便会有人认为他是湘潭人!但实际上,他的故居却在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当然,既然是历史名人,我们自然不能抛开历史不谈,如果说是洛阳人也不是不行,但他却不是单纯的如今洛阳人,所以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杜甫是郑州人!那么大家知道现在的郑州,是什么模样吗?4.15上午10:00,郑州市青年创新创业行动新闻发布会正式召开,这是一封向全球青年才俊的邀请函!如果你也想有所作为,不妨来郑州发展!这里不但有针对用人单位的政策红利,比如大额的一次性项目资金支持;还有面向毕业生的技能培训奖金,补贴高达3000-6000元!就连租房、买房政策也为大家考虑到了!所以,快来郑州追逐你的事业梦吧!#活力郑州 青春郑州 广纳贤才 风华正茂#

4、杜甫的详细简介

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一生官十一代晚唐称其诗为“诗史”,明代称为“诗圣”五岁观公孙大娘舞剑七岁能文赋诗十四岁在洛阳祁王府听李龟年演唱一五岁爬树打枣二十岁游遍吴越,裘马轻狂二十四岁在洛阳科考落榜,随后去兖州看父亲,呆了四五年,期间写下了《望岳》三一岁回京城娶杨氏为妻三十二岁在河南邂逅李白,后来遇到高适,三人游玩数月,一年后又与李白相遇三十六岁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十年四十岁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四十三岁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同年冬天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州见肃宗四十六岁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四十七岁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五十九岁位列仙班

5、杜甫客至简介

杜甫为诸葛亮写诗,后14个字老师要我们必须背诵,其中有何深意?历史上有不少人对诸葛亮歌功颂德,但是,为诸葛亮写诗多的人,杜甫要算是一位。在他的一生中,曾经写下了20多首与诸葛亮相关的诗歌,言辞中都能看出他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杜甫是大家熟悉的唐朝诗人,他也是一个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之为“诗圣”。在他留下的1000多首诗歌中,能够清晰地看到他的抱负、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担忧以及对自己不得志的苦闷。在他写下的20多首关于诸葛亮的诗歌中,有不少是传世名篇,例如《八阵图》、《诸葛庙》、《蜀相》、《阁夜》等。在所有的诗句中,为出名的就是杜甫在巴蜀时期所写下的诗歌《蜀相》中的后两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不但成为了名篇,而且后两句14个字更是成为千古名句,现在常常入选中学课本,老师也要求我们要对其进行背诵,那么这两句是为何如此出色呢?结合整篇诗歌来看,从一开始杜甫就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认可。在三国时代虽然有三个政权成鼎足之势,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蜀汉政权并非正统,而诸葛亮这个丞相也不是正统。杜甫在《蜀相》中,直接以“丞相”开篇,这说明在他心中,诸葛亮是一位正统名臣。这首诗的前四句是在描写诸葛祠堂的景色,后四句则是简单阐述诸葛亮的生平之事,后两句诗则是表述了诸葛亮未能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就去世,令人感到万分遗憾。杜甫曾经在巴蜀地区居住多年,见到了许多巴蜀人民崇拜诸葛亮的景象,也许他也深受这种现象的影响。当然杜甫十分敬仰诸葛亮,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丞相,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杜甫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杜甫出生于唐朝的繁荣时期——开元盛世,但是由于家道中落,所以杜甫参加科举考试,想以此谋得一官半职。杜甫的科考之路并不顺利,在第一次就遭遇了落榜。郁郁不得志的他,寄情于诗歌创作,他客居长安十多年,四处奔走献才,希望以此得到权贵的赏识,但却始终未能如愿。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前是一个小官员,但是随着战争爆发,他也未能再继续仕途。后来他还曾经被任命为左拾遗,但是仅仅上任三个月后,就因为触怒了唐肃宗而被贬。此后几经周折,杜甫全家来到了四川成都。在这些颠沛流离的岁月中,杜甫亲眼目睹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景象,对于朝廷的错误和无能他十分痛恨,对于远在他乡的亲朋好友,他也无比惦念,所以他也十分希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有匡扶济世的大才。所以杜甫万分推崇诸葛亮,这一点从他所写的很多诗里都能看出。其实他对诸葛亮的种种钦佩和羡慕,主要都来源于对于当前社会的不满以及对百姓遭遇的痛惜。在杜甫晚年的诗歌中,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杜甫从小接受的是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与许多文人一样,都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和抱负。所以诸葛亮这样的人,理所当然会成为杜甫心目中的榜样,他不但渴望自己能如同诸葛亮一般有才能,更渴望能够得到明君的赏识,为天下百姓带来福泽。但是在杜甫看来,即便是有才能如诸葛亮,终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就算“长使英雄泪满襟”。对于现实社会也终究无能为力,更谈不上什么救国救民,对于社会现状的无奈及当时国家困境的迷茫,这就是其中所包含的深意。虽然杜甫在世时可以说得上是籍籍无名,但是后来他却深受很多著名诗人推崇,例如韩愈、王安石、辛弃疾等人,直到现在杜甫流传于世的名篇也有许多被选入了中小学教材。杜甫在《蜀相》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在表达对诸葛亮的推崇和尊敬,更是以此来抒发自己苦闷的内心。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正是由于杜甫在仕途上不得志,所以他才能流连于社会底层,看到许许多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写下了那些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诗歌,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一直传颂到现在。参考资料:《三国志》《蜀相》

6、简介杜甫

绝句漫兴【唐・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过于低小,因此常常飞到这里筑巢。燕子衔来筑巢的泥弄脏了我的琴和书,它们还不停地追逐飞虫碰着了人。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7、杜甫简介诗圣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朝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以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而著称,被誉为“诗史”。他的一生经历了唐朝从盛世到衰落的过程,也见证了安史之乱、战乱饥荒、民生凋敝等社会动荡的场景。他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对社会不公和黑暗的强烈抨击,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质朴精炼,形象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杜甫的生平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 公元712年-742年)杜甫出生于京兆杜氏(今陕西西安)的官宦世家,祖父杜审言是唐高宗时期的名臣。杜甫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尤其喜爱《诗经》《楚辞》。他十五岁就开始写诗,十八岁就有了一定的名气。他游历吴越、齐赵等地,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其中重要的是李白和高适。他与李白并称“李杜”,是唐代著名的两位诗人。这一时期,他写下了《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名篇,表现出豪迈奔放、意气风发的风格。2.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 公元742年-756年)这一时期,杜甫先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和洛阳(今河南洛阳)求取功名,但屡试不中。他只能靠投靠贵族或送礼求官来谋求出路,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困顿生活。他对当时的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民生困苦感到愤慨和不满,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批判时弊、抒发忧愤的诗篇。这些诗歌表现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和挣扎。3.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公元756年-760年)这一时期,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惨烈。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大的一次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河北军阀发动,造成了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杜甫在潼关失守后,把家人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独自去投奉唐肃宗的行在,中途被叛军俘虏,押到长安。他拒绝了叛军的招降,目睹了长安城的沦陷和屠杀,写下了《月夜》《春望》《哀江头》等悲壮慷慨的诗篇。后来他逃出长安,到了凤翔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他因为上书直谏而得罪了权臣,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在这一时期写下了《三吏》《三别》等描写百姓苦难和官吏腐败的诗篇,也写下了《登岳阳楼》等抒发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诗篇。3.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公元756年-760年)这一时期,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惨烈。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大的一次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河北军阀发动,造成了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杜甫在潼关失守后,把家人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独自去投奉唐肃宗的行在,中途被叛军俘虏,押到长安。他拒绝了叛军的招降,目睹了长安城的沦陷和屠杀,写下了《月夜》《春望》《哀江头》等悲壮慷慨的诗篇。后来他逃出长安,到了凤翔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他因为上书直谏而得罪了权臣,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在这一时期写下了《三吏》《三别》等描写百姓苦难和官吏腐败的诗篇,也写下了《登岳阳楼》等抒发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诗篇。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的诗歌反映了唐朝从盛世到衰落的时代变迁,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对社会不公和黑暗的强烈抨击,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质朴精炼,形象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他的诗歌不仅是他个人的心声,也是他时代的声音,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精华。他的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被誉为“千古诗人之师”。他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伟大诗人。#杜甫简介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