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给萧红写信,称呼她为“女士”。萧红回信近乎撒娇般地说不许称她为“女士”。鲁迅便也在回信里开玩笑道:“悄女士在提出抗议,但叫我怎么写呢?悄婶子,悄姊姊,悄妹妹,悄侄女——都并不好,所以我想,还是夫人太太,或是女士先生罢。”1934年11月30日,是萧红与萧军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的第一次会面。他们二人向鲁迅先生介绍了东北地区的战争形势以及自身遭遇的情况,而鲁迅先生也给他们讲述了上海社会的近况以及文学现状。其实,早在这一刻开始,鲁迅就对萧红这位敢于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勇猛战士很是欣赏。而后,鲁迅发现了萧红创作的才能与巨大的潜力,他待她如学生,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般很是偏爱。鲁迅会在闲暇时间与萧红通信,审阅她与萧军的稿子,他们见面的时候,鲁迅也会介绍许多文学朋友给他们认识。一次,萧红在与鲁迅通信的时候,鲁迅在信中称呼她为“女士”,她在回信中抗议道:先生不许在信中叫我女士。而这种像是如同孩子撒娇一般的抗议倒是改变了两个人之间颇为拘谨的关系,使鲁迅在回信里也开起了玩笑:那让我如何称呼你呢?妹子?嫂子?大姐?我见哪一个都不太合适,还是叫女士的好。还有一次,萧红经过多日的构思还是写不出文章来,所以她就写信给鲁迅,说自己现在很是懒惰,什么都写不出来,就算是写出来了也写的差强人意,以至于自己都胖成了蝈蝈,他要求鲁迅先生如古代私塾先生一般能够督促、鞭打她。鲁迅就复信同她说:我不想效仿古代教书先生用手板打太太,文章是打不出来的……我以为写文章还是顺其自然,不要催的好……如果太太胖得像蝈蝈一样了,那就会写出像蝈蝈样的文章来……我看你们现在这种焦躁的心情……好是常到外面去走走,看看社会的情形,以及各种人们的脸。”可以说,睿智、真诚而又热心的鲁迅不仅在潜移默化中打开了萧红和萧军的写作局面,而且这种如父亲般柔煦的照顾和教诲,也让萧红在心灵上得到了安慰。就这样,自卑可怜的东北女孩萧红,在鲁迅的鼓励和帮助下,不仅拥有了独特的写作特点与写作风格,还认识了许多左翼作家。1935年12月,萧红所作的《生死场》刚一出版,便在文坛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也让萧红彻底在文学坛上一炮而红。1936年3月,萧红和萧军在商量之下,便索性把家搬到了鲁迅家附近,这样一来,登门拜访鲁迅,与鲁迅探讨作品创作,对于萧红来说,则仿佛是她每日需要向父亲所做的例行请安罢了。1936年6月15日,为了表达反对内战的强烈意愿,萧红还与鲁迅等六十多位作家联合签名号召更多优秀的爱国文艺创作者,希望他们能够积极踊跃地拿起笔杆子来,为祖国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而奋起斗争。不过,在1936年7月,萧红由于感情问题准备只身东渡日本,而在临行前的一天,鲁迅先生还拖着病重的身体与许广平一起,对萧红千叮咛万嘱咐,但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会是他们的永别。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萧红在得知此事以后,悲痛万分,她在海外的这段期间发表了一系列作品用以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1937年1月,从日本远赴回国的萧红,刚下了飞机,便马不停蹄地去拜谒鲁迅先生的墓,随后,她又写下了拜墓诗表达哀思,之后,更是参与了《鲁迅先生纪念集》的编辑之中。1942年1月22日,年仅31岁的萧红于香港病逝。总的来说,萧红与鲁迅先生,虽然他们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是两人的感情可谓是深厚,鲁迅先生将萧红当作学生、当作女儿一般谆谆教诲。而萧红将鲁迅先生当作导师、当作父亲一般尊重敬畏,这也难怪萧红会在遗嘱里这样写道:希望我死后,能够将我葬在鲁迅先生的身旁。如果没有鲁迅先生的扶持与帮助,或许萧红将很难创作出诸如《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这些传世之佳作,更不可能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参考文献:《回忆鲁迅先生》
2、简介萧红◇ 为防丈夫出轨,夫妻签订忠诚协议 ◇2010年年末,正值春节,34岁的萧红再次结婚了。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萧红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王华。那时候,萧红才26岁,是餐厅的服务员,王华是厨师,两人的恋爱好像水到渠成一般,彼此间因为工作接触会聊几句,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一起。然而,长久的相处很快把小两口婚后的日子冲刷得如白开水般寡淡。一次,萧红在店里和顾客发生矛盾,直到凌晨才得以脱身,回到家看到王华依然睡得安稳香甜,丝毫不为自己担心。萧红顿时心如死灰,大彻大悟般铁心要和王华离婚。为了能顺利离婚,萧红除了几件应季的衣服和当月的工资外,别无他物。在这次惨痛的婚姻里,身心疲惫的萧红悟出一个理儿:找丈夫,要找会心疼人的。离婚后,萧红辞去工作,在安福县的一家商场里做营业员。2010年下半年,萧红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周伟。周伟比她大3岁,安福县人,在工厂做质检员,也是离异单身。他毫不遮掩自己对萧红的喜欢,隔三差五地就会拎着水果点心出现在萧红的柜台边。萧红觉得周伟就像一团火总是热烘烘地照在她身上,让她迷茫的心又开始对婚姻有了向往。约3个月以后,萧红和周伟确定了恋爱关系。有一天,周伟送萧红回宿舍,萧红突然正色地问:“老周,你跟你老婆为啥离婚?”周伟沮丧地说:“她嫌我穷,认准我这辈子也混不出什么名堂。我挽留过,没留不住,干脆就签字了。签完第二天,她就带着女儿走了。”“我不嫌你穷!”萧红一把握住周伟的手,无比坚定地看着他。周伟一把将她拥入怀里。和周伟婚后的生活甜蜜如初恋,周伟一下班就去商场等萧红回家。萧红也是,休息的时候必然要为周伟做上两个好菜下酒。一次,萧红等不及要让丈夫尝尝排骨,便打包送去工厂。走到工作间门口,萧红远远地看见丈夫正跟一个女工嘻嘻哈哈地打闹。女工饶有风情地朝周伟的胸口打了一拳,周伟顺势在女工的屁股上拍了一巴掌。边上看热闹的工人们一阵大笑,女工红着脸笑骂了一句,扭身走了。萧红的脸登时一阵青一阵白,她快步向前,将盛着排骨的饭盒往丈夫眼前一扔,掉头就走。周伟一把拉住她,连哄带求地把她拉到人少的地方,“老婆,你别生气,我们闹着玩呢,她老公孩子都有了,我怎么可能跟她有什么。”“那你跟人眉来眼去干嘛?”萧红猛地抽回被丈夫拽着的胳膊。周伟双手合十,“我错了,以后再也不开玩笑了!你饶了我这次。”萧红背过身不再看丈夫。周伟忙又绕到妻子面前作揖求饶,费了好一会功夫,萧红总算消了气。萧红表面上不在意,可心里仍耿耿于怀。她知道虽然现在她和周伟的感情很好,但周伟那么会讨女人喜欢,保不准以后怎么样。万一真有那么一天,她可不能再像上次一样,爪干毛净的离了婚。这一次,她一定要提早做打算。萧红在心里暗暗谋划,又在手机上搜索了一阵,回到家便立刻拿出纸笔,刷刷地写下了几行字。“协议书,本人萧红和丈夫周伟本着平等,自愿,负责,互信,互利的原则,经过双方友好协商,现达成如下共识:夫妻双方必须忠诚对待彼此,如发现任何一方有出轨、婚外情等行为,过错方须向受害方赔偿五万元整。”萧红把协议仔仔细细地读了一遍,心满意足地坐在沙发上,等着周伟回家。周伟回家看到协议书,先是一愣,再而眉头紧缩,他抖搂着协议书,埋怨地问:“老婆,就今天这事儿有必要吗?你就这么信不过我?”萧红莞尔一笑:“这又不是针对你一个人,我要乱来也要赔你5万。”说完萧红拿起笔直截了当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且摁上了手印。“怎么?你不敢签?那就说明你心里有鬼!”萧红举着红彤彤的手指头故意激周伟。周伟一看这架势,只得硬着头皮接过笔:“签就签,我清白着呢。”周伟大笔一挥,签完了协议,萧红喜滋滋地把协议收了过来。…点击卡片继续阅读
3、萧红简介呼兰河传1930年秋天,萧红逃离了那个古老的县城。来到了有着辉煌建筑的哈尔滨。那年春天,菜园子里再也看不到祖父的身影了。而她日益感受到的是父亲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还有对她少女情怀的试探。父亲早已给她订了婚,一个东省特区有名的“统领”,日后成了万人唾骂的汉奸。萧红不想“沉落”在封建家庭里,做如老妈子一样听侯侍唤的“下边人”。她早已找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了慰藉。认识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她尊敬的历史老师来自北平,她憧憬那个中国的学术中心。在哈尔滨,一个姓李的青年在等她。据说他是法政大学的学生,两个人常常通信,萧红感受到青年对她的爱慕。他要带她去北平,这不仅仅是给了年轻的萧红爱情,还有给了她离家的勇气。让她孤寂的生命有了蓬勃的生命力。她跳上火车那一刻,感觉到卸下盔甲般自由和轻松,不必再惴惴不安防备熟人。她稚气明朗的眼睛闪着光辉,一头男式短发发出润泽的黑色。她幸福地盘算着到了北平要上艺术专科学校,还要去到他的家里,向亲戚们介绍这个从关外带回家的“妻子”。她不了解他,却又信任他。看到他若有所思地望向窗外,敏感的萧红捕捉到了他眼睛里的不同,直到他发现了自己的隐忧,向她笑了一下。下了火车,人力车把他们拉到了一处胡同小院。一个梳着发髻抱着孩子的少妇迎了上去,注视着萧红,似乎在问她是谁。李姓青年怯怯的眼睛,嗫嚅听不清的话里,萧红知道了少妇是青年的妻子,而少妇也对这个看似无辜的年轻女孩嘶吼着。萧红冷冷看一眼勉强微笑的青年,傲气地转身离开。北平的红墙、土路、尘土,突然间失去了魅力。她哭了,空虚、孤零、气愤,鼓起勇气跨过人生的第一道沟坎,想不到前面却布满了荆棘。 (图片来自网络)
4、作家萧红的简介【历史上的今天·语文版】今天是2023年6月2日,在1911年6月2日,著名女作家萧红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她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在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萧红以轻灵娟秀的笔触,写出了自己幼时所在的呼兰小城的世情百态,冬日的千里冰封的龟裂大地,呼兰城中神采飞扬的商家店铺、行业人物,城里城外河边庙中的风土人情……在书写中自然地带出了小人物的人生起伏、聚散悲欢——这是一部微型的史诗,见微知著,浓缩着中国,定格了时代。——节选点评:小说第四章,萧红介绍大院子里各个住户的情况,其中一户新娶了媳妇,媳妇回娘家时对婆家赞不绝口,唯独说丈夫打她,然而此时,这个小媳妇儿却转而有了这样表现:“虽然她的丈夫也打过她,但她说,哪个男人不打女人呢?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并不以为那是缺陷了”。表面上看,这句话平平无奇,没什么太了不起的地方;为什么它竟然令我顿了下来,合上书及想了老半天呢?但这其实就是认命。这是千百年来,底层民众在艰辛困境的生存环境之中所得出的"智慧",他们知道,苍天之下、大地之上,本就有些人人都逃避不了、人人都必须承受的运命。身为女子,挨丈夫的打,就像四季变迁一般普遍,谁又能免呢,这样的生活已经难得,所以自然不算缺陷。
5、萧红生死场简介打卡抄书,第二十二天。今天抄写的这一段,萧红描写的是呼兰河小城的晚霞“火烧云”,确实描写得好。但是,我一边抄,一边纳闷了,这与小说的主旨有什么关系呢?!只有天上的那一个狮子和地上娘娘庙门前的大石头狮子扯上了一点关系。好在后总算是写到地面上的人物了,“竟有还没有能来得及进屋的,就靠在姐姐的腿上,或者是依在祖母的怀里就睡着了。”好吧,明天继续!应该会更加的精彩!我刚合上书来,在书的背面低头看了看书的简介,其中赫然有这么一段:在体裁上,开创了介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体裁样式。噢,我忽然之间有一点明白了。不由得又联想到一位友友@小河淌水6748 在一篇“我可捡着宝了,《羊城暗哨》编剧的散文集”的文中曾写道:一般散文讲究形散神不散,我很怀疑这句话的正确性。神不散,形如何散得起来呢?形不散的文章还能叫散文吗?在“火烧云”这儿,萧红确实是:形也散了,神也散了。反正,我浅薄的智商理解让我放下了心中的疑惑了。#关萧红简介#
6、萧红简介代表作品【春日读书兴味长】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自己要读书,还要带领学生一起读。开展读书活动,可以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抓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很多人都在讲教育要回归初心,回到根本。我觉得,读书,就是教育的原点初心;读书,就是学校的基本功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以阅读开启新学期。《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潘向黎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本书就如同书名“古典的春水”一样——美。是讲析古典诗词,是传播优秀文化;是文学鉴赏,是美育教育;是思想引领,是情感熏陶。大的特点是将中国古典诗词解得切、讲得美、析得妙。审美,是语文核心素养里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文学教育、美育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我们可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都能得到满足。该书曾荣获第四届钟山文学奖,我且引用授奖词:匠心独运、眼光精辟。唐诗宋词在其笔端游走,语言精美、笔法轻盈。厚重而不失灵动。经典阅读与人生体悟相结合,楬橥之人的常情,寻绎常人的之情,多角度展现了人生的普遍性和个人感受的独特性。可谓学识与妙悟融合,灵心与文心共振。延伸阅读:《诗的八堂课》(江弱水 著 商务印书馆)《阅读苏轼》朱刚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这是作者朱刚为宋代大文豪苏轼写的一本小传,兼有苏轼诗词、散文等经典名篇的赏析,名家论苏轼和苏轼年谱等。主体部分是苏轼传,作者用简洁的文字描写了苏轼的一生,从“科举士大夫”到“走向生命的完成”,共12章,生动展示了苏轼一生中从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泰然、坦然和怡然的心路和生命历程。中小学生阅读此书,费时不会太多,启示可能很大。苏轼的人生经历,他的为人处世,他的诗词文章,都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绚丽而耀眼的一笔。延伸阅读:《苏东坡传》(林语堂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温儒敏 著 商务印书馆这本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在其讲授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一本现代文学名篇赏析读本。全书分30讲,从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伤逝》《野草》《朝花夕拾》,到胡适的《尝试集》,从郭沫若《女神》中的“五四摇滚”到冰心“不可重复之美”的“冰心体”,从郁达夫、闻一多、徐志摩到李金发、周作人、朱自清,从矛盾的《子夜》、巴金的《家》,到老舍的《骆驼祥子》、曹禺的《雷雨》,从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到戴望舒的《雨巷》、艾青的《大堰河》。从钱锺书的《围城》、张爱玲的《金锁记》到穆旦的诗、林语堂的文,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土得掉渣的美”到《白毛女》“民间伦理与艺术高度”等。该书对中国现代文学名家的介绍和对名篇的赏析、解读,角度新颖,解说精辟,围绕作品解读其时代意义,解析其文本内涵,引领读者深入中国现代文学的“现场”,从时代的大背景、作者的创作思想和独具特色的文本表达中,还原、找寻作品的深刻思想和艺术魅力。延伸阅读:《孙绍振古典散文解读全编》(孙绍振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作者陈冬平系广东省深圳市桂园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报202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7、萧红资料“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萧红《呼兰河传》)上周六从哈尔滨回来时,特意去了一趟呼兰。十多年前来过呼兰,这也算是故地重游了。现在的萧红故居和那时完全不一样了,那时的萧红故居还在居民区内,四周都是低矮的平房。现在的萧红故居已是独立的所在,故居的旁边是萧红纪念馆,前面是一个小广场,故居门口有许多老人在打扑克。十多年前的故居还挺小,除正房的庭院外,就是萧红笔下的小花园。现在面积扩大了不少,把《呼兰河传》小说中提到的一些房屋、磨坊等都复建了,变成了一个大院落,各个房屋前都按小说中的内容做了相应的介绍,各个房屋内陈列着旧时的家具、农用的器具,还有书法和呼兰历史的展览等,内容也挺丰富。建议参观前先读读《呼兰河传》,这样的话,参观时更有画面感,也有助于加深印象和感悟。“呼兰河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家有个园子,里面五颜六色的,很漂亮,很新鲜,让人感觉十分有活力。”(萧红《呼兰河传》)图1-6是现在的故居,图7-10是十多年前的故居。
8、萧红简介100字也不能算是小说,毕竟作者用第一人称写的自己小时候的事儿,也不能算是个自传,因为毕竟只写了自己小时候的一点事儿。里面有呼兰河城的介绍,那个历史背景下的典型北方城市。写了几个人,其实只是用这些人的经历来控诉那个封建的社会,有可怜的团圆媳妇,有坚强的冯歪嘴子,有还算和蔼善良的地主祖父,也有刻薄的周三婆婆,可怜可笑的有二伯……读完这本书,感觉写作挺有鲁迅风格的,也难怪萧红能跟鲁迅处的来。硬要说从书中获得了啥,只能说感谢新中国吧,没有生在那个时代,没有在那个时代当一个愚昧无知又可怜的佃户,没有在那个年代当一个封建迷信又尖酸刻薄的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