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无条件信任一个人,包括爹妈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信任,一直是考验人性的两个词,无论从约定俗成还是白纸黑字商定契约,都没能阻止信任在人世间的崩塌。为什么不要无条件信任一个人,包括爹妈,因为当一个人承接了你无条件的信任之后,他在你身上就有了权力,有了权力就会财帛动人心,都会权衡利弊。我记得有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在父母那里存了20万块钱,结果钱被父母拿来给哥哥买房了,女孩在夜里伤心的哭着走了。你的事情,你是第一责任人,就跟你开公司,自己偷懒请职业经理人管理一样,如果你不在后面时刻监督的话,再好的公司也给你搞黄了。而且你自己都不想做的事,指望别人帮你做,又不监督,这不是开玩笑吗?所以,不要相信任何人,先靠自己,可以找别人帮忙,但是一定要做好监督!这样人生会走的更稳妥,也不怕背叛!苏秦在齐国被人杀死后,他的弟弟苏代、苏厉也去各国游说,在当时各国名气很大。燕国的相国叫子之,与苏代结为了儿女亲家,便请求苏代帮他取得燕国的大权,苏代答应了。恰逢苏代出使齐国归来,燕王姬哙问他齐国能称霸天下吗?苏代回答不能;燕王很奇怪为什么,苏代回答说他不信任他的大臣。燕王恍然大悟,决定比齐王做的更好,就把大权交给了相国子之,希望有一天燕国能称霸天下。但是他也不想想,自己的国家自己都不想治理,指望一个外人能治理好就见鬼了。子之的套路可是连环套,想要的可不仅仅只有眼前这些,很快又一个叫鹿毛寿的就来了,对燕王说:“人们都说尧是上古贤明的君主,就因为他能让出天下,不把天下当作自己的私产。现在大王您要是把国家让给子之治理,就能与尧有同样的名声。”燕王于是把国家嘱托给了子之。 子之从此大权集于一身。世界上总有哪些越老就越糊涂的人,这个燕王就是,昏庸透顶,傻的冒泡!都这个时候了,竟然还有人对燕王说:“上古时禹推荐益为接班人,却又任命儿子启的亲信做益的官吏。到老时,禹说启不能胜任治理天下的重责,把君位传给益。然而启与自己的d羽攻击益,很快夺取了君位。因此天下人都说禹明着是传天下给益,而实际上是安排儿子启去自己夺位。现在燕王您虽然说了把国家交给子之,但官员都是太子的人,这同样是名义属于子之而实权在太子手里啊!”燕王便下令收缴所有官印,把三百石俸禄以上的官职都交给子之任命。从此,子之面南称王,姬哙年老,不再听理政事,反而成了臣子,国家大事都由子之来决断。后如果不是因为齐国的强行干预,子之可以轻轻松松的在燕国改朝换代。#历史有知识##宅在家里看历史##焦作头条#
2、苏厉典故初出茅庐的苏秦踌躇满志,自以为取功名富贵易如反掌,他回到洛阳家中,马上提出打算出游列国,希望家人同意变卖家产供他出游。这种未见其利、先蒙其害的主张遭到了全家上下一致反对。耕种经商积累起来的一点家财实在不易,万一苏秦游说不成,岂不是白白打了水漂?无奈之下,苏秦接受了弟弟苏代、苏厉提出的一个折中方案:就近游说东周天子显王。周显王对苏秦的求见并不重视。当时游说成风,难免鱼龙混杂,既不乏真才实学之辈,也有打着游说的名义进行招摇撞骗的。周显王既不想贻人口实,说自己没有识才眼光,也没有兴趣去听江湖骗子的长篇大论,于是把苏秦安顿在馆舍,再派人去打听苏秦的虚实。其时苏秦名声未显,加之没有钱财疏通打点显王的左右亲信,结果没有一个人肯替他说好话。苏秦抱着侥幸心理在洛阳馆舍苦苦等候周王的召见,一年下来,这才终确认无望。
3、苏厉读音历史,尤其相对弱势一方,其选择,往往是别无选择!2000多年前的战国末年,赵国在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然倾尽国力,不惜与强大的秦国殊死一搏。为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为上d一旦落入秦国之手,将切断赵国旧都晋阳与新都邯郸之间的联系,更主要的是,秦军将居高临下,赵国失去防守屏障,国运堪忧!赵国已无路可退,此战事关生死存亡!两国先后共投入近百万兵力,在一个狭小区域厮杀,终赵国惨败,四十万赵军被坑杀,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长平并非战争的起源,此战的开启,不得不提及一个地方——上d。我国古代,上d地区即现在的长治市、晋城市和晋中市的榆社、左权、和顺三县和临汾市的安泽县。上d地区西可望关中,东可见三晋,居高临下,乃兵家必争之地!在上d之东、之南的太行山前平原上,孕育了洛阳、郑州、开封、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安阳、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邯郸、邢台等古都。上d形势险要,约93%的地方是山地、丘陵,地理上称为“上d台地”。战国时期的上d台地,对于韩、赵、魏三国来说都具有战略意义。赵国的旧都晋阳与新都邯郸之间的联系凭借太行山“滏口陉”通道,上d东北部是必经之地;魏国的发祥地运城盆地、韩国的发祥地临汾盆地与他们在黄河以南的新都相联系,上d中南部以及上d以南的“南阳之地”是他们的必经之地。魏国在公元前359年从韩国手中取得上d西南由河东通往南阳的“轵关陉”通道的控制权,韩国一直控制着上d通往南阳的“太行陉”通道。上d台地向东、向南都有居高临下之势,是争霸中原的枢纽之地。赵国占有上d台地的北部,面积大;韩国占有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方,位置佳;魏国占有东南一部分。因上d台地临近赵都邯郸,赵国对上d台地的军事格局变化为警惕。上d台地对秦国在中原的兼并战争举足轻重,战国后期,秦国开始觊觎上d,三国角逐发展为四国相争。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赵国准备跟随秦国伐韩,谋士苏厉替韩国给赵王写信,说秦国包藏祸心,削弱韩国后会祸及于赵:“秦尽韩魏之上d,则地与国都邦属而壤挈者七百里。秦以三军强弩坐羊唐(肠)之上,即地去邯郸百二十里。且秦以三军攻王之上d而危其北,则句注之西非王之有也。”秦军如占领上d,就可从羊肠坂东下太行,对邯郸城形成威慑。如秦军进攻赵国的上d地区,赵国上d以北的地方就很危险了。为争夺上d,秦、赵不惜倾国决战。长平之战,就是秦、赵两国对上d地区的争夺战。终,公元前260年,赵国战败,后历经几次争夺,至公元前247年,秦军控制了上d台地大部分地区。至前236年,秦军已完全占领上d地区。至此,赵国门户大开,无险可守,秦国一统华夏的步伐已无可阻挡。当历史走到十字路口,对一个国家来讲,往往不是该如何选择的问题,而是你不得不去选择,或者说,是别无选择![声明:借古鉴今,请勿对号入座!]
4、历史人物苏武简介苏秦事迹的记载。因为《战国策》和《史记》中的这部分材料很多是错乱重复的,帛书却提供了以往史书从未见到的比较集中的苏秦史料,在27章中有11章见于《史记》和《战国策》,另外16章则未见著录。且其中的记载又与《史记》、《战国策》有很大不同。马雍重新编排了《战国纵横家书》各章的次序。关于苏秦的活动,他按照时间先后归纳为五个阶段:(1)公元前300-289年,苏秦第一次由燕赴齐,五年后燕伐齐,苏秦由齐返燕。(2)公元前288年,苏秦第二次由燕赴齐,得到齐潘王信任,劝使齐王攻宋。(3)公元前287年上半年,苏秦奉齐王之命联合五国攻秦,由齐赴燕,后由燕赴梁。(4)公元前287年下半年到286年上半年,苏秦由梁至赵,被奉阳君扣留,后由燕说情被释放后归齐。(5)公元前286年,齐灭宋,苏秦暴露后被杀。认为通过这部书的记载,史学界终于可以确定,史记把苏秦的活动年代提前了大概三十年左右,实际上苏秦是在公元前三一零年到公元前二八四年活跃的,而不是史记里的公元前三三四年到公元前三二零年。与张仪同时代的纵横家是公孙衍和陈轸,苏秦是后来作为燕国间谍进入齐国,帮助燕昭王促使齐国攻打宋国,并且破坏齐国与赵国的关系,营造天下各国对齐国的不信任和齐国的孤立局面,有利于燕国复仇。至于《史记》中对苏秦的记载有如此错误,此派学者认为因为"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但此学说仍有争议。相对而言,《战国从横家书》的准确性同样也遭受学者质疑。若以该书年份,类似《战国纵横家书》一类的资料,司马迁、刘向的时代皆见到过,刘向校《战国策》书时,《秦记》、《苏子》、《张子》等各书俱在,而诸子部分也由刘向亲自校定而成。史学界也有学者提出见解,如诸祖耿、张烈、高文海,认为司马迁见过但凭证不足而不采纳。因此对苏秦、张仪以及苏氏兄弟三人先后时序的论述,应属可信。此外,《战国纵横家书》记载不像《史记》那样完整系统而有条理,前因后果及相关内容不清,时序难分,且一概都没有署名,也使得此书准确性被质疑《战国纵横家书》这些书信和说辞,一部分确系苏秦作品,另有一部分记在苏厉或苏代名下,还有一部分在没有新的有力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证据之前,很难确定具体确定真实性。#苏厉简介#
5、苏厉原文第三卷 周纪三 赧王上 2022.11.21【原文】五年(辛亥,前310)张仪说秦武王日:“为王计者,东方有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也。臣闻齐王甚憎臣,臣之所在,齐必伐之。臣愿乞其不肖之身以之梁,齐必伐梁,齐、梁交兵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人三川,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许之。齐王果伐梁,梁王恐。张仪日:“王勿患也!请令齐罢兵。”乃使其舍人之楚,借使谓齐王日:“甚矣王之托仪于秦也!”齐王日:“何故?”楚使者日:“张仪之去秦也固与秦王谋矣,欲齐、梁相攻而令秦取三川也。今王果伐梁,是王内罢国而外伐与国,而信仪于秦王也。”齐王乃解兵还。张仪相魏一岁,卒。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又有魏人公孙衍者,号日犀首,亦以谈说显名。其余苏代、苏厉、周、楼缓之徒,纷纭遍于天下,务以辩诈相高,不可胜纪;而仪、秦、衍著。【译文】五年(辛亥,公元前310年)张仪向秦武王提出建议:“为了大王您考虑,只有东方发生事变,大王才能乘机多割得土地。我听说齐王十分懵恨我,只要我居留在哪里,齐国必定要去攻打那里。所以,我请求大王您让我这个不肖之人到魏国去,齐国必定要讨伐魏国,齐国、魏国正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大王便可以乘机攻打韩国,进军三川,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的版图,这是帝王大业呀!"秦王听后,允许张仪到魏国去。果不其然,齐国果然出兵攻魏,魏王十分惊恐。张仪就安慰说:“大王不要担心!让我来退掉齐兵。”于是张仪就派他的手下人到楚国,借使臣之口对齐王说:“大王把张仪托付给秦国的办法真厉害呀!”齐王问:“为什么这样讲?”楚国使者说:“张仪离开秦国本来就是与秦王定下的计谋,想让齐、魏两国互相攻击而秦国乘机夺取三川地方。现在大王您果然攻打魏国,这是对内劳民伤财,对外结仇邻国,而使张仪则重新获得秦王的信任。”齐王听罢,下令退兵回国。张仪在魏国做了一年的国相,便去世了。张仪与苏秦都以合纵、连横的政治权术游说各国,达到富贵的高位,使天下人争相效法。还有个魏国人公孙衍,名号犀首,也以能说会道著称。其余的苏代、苏厉、周、楼缓之流,纷纭而起,遍于天下,务必以诡辩诈术一争高下,多得举不胜举。然而还要数张仪、苏秦、公孙衍当时名声为显赫。【感受】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众多弱国起来抵御一个强大的能够吞并其他弱国的强国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是用来破解合纵的一个策略,就是依附一个强大的国家,来兼并其他的那些小国。中国传统上有“三教九流”之说,九流之中有一派叫做“纵横家”。战国时期,所谓的“纵横家”,不外乎两个人,即苏秦、张仪。二人皆为“鬼谷子先生”的门生,施展“合纵”、“连横”之术,将战国晚期各诸侯及天下形势掌握于股掌之中。在混乱的战国时期,原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于世,后来随着大国对小国的兼并战争的不断进行,战国中期成了齐国和秦国两国为强大,形成了东西对峙的局面。不过“七雄”中的其他五国也是不甘示弱的,一方面发展的本国的实力,令一方面同强大的齐国和秦国一时联合,一时相争,在这其中就是著名的纵横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战国中期,都基本上遵循着这么一个规律。有时会出现早上还是同这个国家结盟,可到了晚上因为时局的变化,有立马同另一个国家结盟以对抗先前强大的国家。“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时期演化而来的。合纵连横这一策略对于当今世界格局具有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我国经过改革开放政策之后,逐渐崛起为一个实力强劲、令“山东诸国“无限忌惮的大国。而美国则好比是当时的魏国,美国强大军事力量便是横扫天下的“魏武卒”,使他成为一时天下霸主。美国打造的第一、二岛链则试图将太平洋划为了自己的内海,将自己的实际领土范围直逼中国东海岸。而同样势力不容小觑的俄罗斯虽然和中国接壤,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此时中国施行的则是“近交远攻”。澳大利亚、印度、日本、西欧小国等则好比是历史上的山东诸国。美国联合“山东诸国”围堵中国,从东半球的印太地区到西半球的欧洲,直至横跨大西洋到美洲,已成“连横”之势,以“河西之地”台湾为焦点,纠集“五国”兵力意图将中国围困在第一岛链之内,不能发展。中国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明智之举便是采取“合纵”以破其连横,打破美国在各个领域的封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