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兵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9 16:31:54 浏览
1、

两广是一家。比如广西历史名人侬智高,其爷爷是在广东南海,后来奉命进兵广西,在广西任官落户。难怪侬智高起兵反宋也是兵围广州,企图攻下广州,建立大南国以图震慑交趾国。

2、

一名15岁的“娃娃兵”被日军俘虏,并被强迫随军当做苦力。照片中的他打着绑腿,光着脚,腰间系着一条与他体型极不相称的宽大腰带,但由于长期营养不良,瘦小的他看起来也就10岁左右。被俘时,他的身上挂满了子弹带、搪瓷罐、暖壶,还有一把军号......1938年10月,日军路经广东增城,日本战地记者看到瘦小疲惫的小战士,想要拍照对我军进行负面宣传。没想到,面对鬼子的镜头,小战士突然高高挺起了胸膛,双目怒视,一脸刚毅地望向前方......小战士父母双亡,是个孤儿,川军路过湖南时收养了他。被俘前,他既是连队中的司号员、后勤兵、弹药手,还兼着侦察兵,小小年纪便已身经百战。不幸的是,他在两年后被日军杀害……他是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也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更是一名铁骨铮铮的抗日军人!!#侬兵简介#

3、

公元1052年,邕州叛乱,宋军接连丢了9个州。44岁狄青主动请战,抵达前线后,先杀了32名将校,然后下令:“出兵者,杀无赦。”敌军将领侬智高大笑:“是来只是个窝里横的!”狄青来前,侬智高已经赢了好几场战争,开拓了不少地盘。当他听闻北宋名将狄青要来,他是有所警惕的,也做了相应的部署,以免功亏一篑。结果等了半天,狄青那一点动静没有。派去的探子,带回来的消息是:狄青正忙着在自己军 队里开杀戒,而且还下令全军休整十天。显然没有要进攻的意思呢。侬智高听后,大笑,宋军竟然派了这么个只会窝里横的傻 子,看来,大势已去。侬智高决定忽略狄青,趁胜追击,开始继续攻城略地。那狄青呢?真如侬智高想的那样,只会窝里横?这可是曾今以25次战斗、8次中箭的代价,夺取了宥州,曾俘虏西夏5000多人,收缴帐篷2000多顶,焚烧了西夏早就储备好的数万石粮食,还在敌人的要害之处,兴建碉堡的,让西夏军闻风丧胆的狄青哪!还是说,权利使人腐朽,狄青也逃不出此命运?当然,不可能。狄青到了前线后,第 一件事,的确斩杀了32名将校,原因是,当时宋军在接连 战败的打击下,人心惶惶,军心浮动。而广西钤辖陈曙为了抢功,趁狄青没到前,就擅自率兵八千攻打敌军,结果在昆仑关被击败,损失惨重。而袁用等人临阵脱逃。而且军心不齐,一帮将领在一起,不是吵架就是吵架,然后互相推卸责任。狄青认为,号令不统一,就是战败的原因。当务之急,就是整顿军纪。所以,他即可下令将陈曙、袁用等三十多位违反军纪和临阵脱逃者斩首示众。那为什么又下令休整十日呢?大开杀戒之后,狄青也下了第 二个命令:“按兵不动。”然后第 二日,他就整顿了军马,然后以上元节的名义,大宴诸将。其目的是为了麻痹侬智高,然后趁夜越过昆仑关,绕道敌军阵前,占据了有利位置。此后,他一声令下,宋军如雷 霆般迅速朝着侬智高进攻。侬智高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包圆了,彻 底失去战斗力。据记载,这一仗,狄青斩杀了2200余人,杀掉了57个对方高 级将领,还生擒了500余人。一点不夸张,这是北宋统一以来,边境战争 大的一次胜利。这可把宋仁宗乐坏了,胜利归来的狄青立马被封为枢密使。枢密使-可是朝廷 高军事长官。照理来说,此时的狄青手握重权,应受百官拥戴。可惜了他,生错了朝代,偏偏诞生于这个重文轻武的北宋。他的官位高升,让那些文臣对他虎视眈眈,他们担心武官的地位会因为狄青而高于文官。在这样的环境下,狄青以武将身份担任枢密使四年,那些谏官们就死死地盯着他,没事就要去弹 劾他。公元1056年,仁宗病重,巧了,国内又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洪水。那些文官便说:“水者阳也,兵亦阴也,武将亦阴也”,意指灾祸是上天因为狄青任官而显示的征兆。呵,这些文官也是厉害了,抠字眼,咬文嚼字,硬是把这些都归罪于秋青。他们多次对狄青发难,还说狄青家里的狗头上长角,夜里家里有光出现,这是因为狄青有不臣之心。这些莫须有的罪名硬是都套在了狄青头上,想想,都要为他叫屈。后来,发生一场洪水,狄青为了避水将家搬到大相国寺,在佛殿上居住。这事引起了民众的议论。这些文官还不把握好机会,果然,朝廷借机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狄青就此离开了汴京城。狄青呢,当然心中不甘。我们都要为他叫屈,何况是他本人。下放陈州刚刚半年,便嘴生毒疮,抑郁而终,年仅50虚岁。仁宗闻讯悲痛欲绝,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狄青称得上是一位优 秀的将领,计谋深思熟虑,善于作战。同时纪律严明,又体恤下属,使得军 队上下一心。只可惜,如此将才却生错了时代,以这种方式悲惨落幕,实在令人扼腕叹息。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开讲#

4、

公元1052年,邕州叛乱,宋军接连丢了9个州。44岁狄青抵达前线后,先杀了32名将校,然后下令:“出兵者,杀无赦。” 敌军将领侬智高大笑:“真是个窝里横的傻子!”狄青是北宋名家,出身寒门,因罪入狱,后被刺字发配充军。好在,他的骑射很好,很快就被选为了散直,正式开启军旅生涯。30岁那年,狄青跟随部队前往边疆作战,以25次战斗、8次中箭的代价,夺取了宥州,俘虏西夏5000多人,收缴帐篷2000多顶,焚烧了西夏早就储备好的数万石粮食,还在敌人的要害之处,兴建碉堡……自此以后,西夏军听到狄青的名字,就吓得萎靡不振。44岁这年,狄青被宋仁宗赏识,升迁为枢密副使。这是整个北宋的奇迹。宋朝重文轻武,狄青以纯武将的身份,迈入执政大臣的行列,可以算得上开了历史的先河。当时,无数文臣视狄青为劲敌,生怕他开启武将称霸时代,纷纷弹劾他。不过,没多久,广源蛮首领侬智高就反了,他直接起兵,攻破邕州建立大南国。宋军屡战屡败,还把两广地区给丢了。宋仁宗急坏了,可满朝臣子,却无人有破敌的能力。国家危亡之际,这群臣子们也不敢对狄青进行攻击,纷纷献计,准备花重金向周围小国借兵,让他们来帮助北宋破敌。但这个计谋,遭到了狄青的强烈反对。狄青认为,若是向别的国家借兵,一定会损伤宋军战士们的士气。他还毛遂自荐,请求亲自上前线打仗。在当时的许多大臣看来,狄青此举,就是上赶着找死。宋军将士若是骁勇善战,不可能连丢9州,还把两广地区给丢了。但狄青知道,宋军将士骁勇善战,真正打不过对方的原因是“以文驭武”的体制。所谓“以文驭武”,即武将打仗,必须由文官陪同,避免武将拥兵自重。这个制度乍一看很管用,可问题是,战场上瞬息万变,而文臣大多不懂打仗,是个软骨头,关键时刻还总爱乱指挥,能打赢就怪了。为了顺利出征,狄青站在宋仁宗面前慷慨陈词:“臣当兵出身,除了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只能去将叛贼的头砍下送回京城。”(《宋史》:"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数百,益以禁兵,羁贼首致阙下。")这一番话,激起了宋仁宗心中的豪迈。他干脆把狄青任命为“广南将佐皆票青节制”,给了他全部指挥权,也不管什么“以文驭武”的惯例,让狄青在战场上看着办。于是乎,44岁的狄青前往前线,而他干的第一件事,就让文臣们大跌眼镜。他直接斩杀了32名将校,原因是,每一次讨论作战方案,这些将领就开始吵架,到了战场上,他们也胆小如鼠、贪生怕死。有句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有这样的将领,宋军的士气自然一泻千里。之前,文臣拥有一半的指挥权,武将还要听他们的话。如今,狄青手握宋仁宗给的全部指挥权,直接大开杀戒,足足杀了32名将校。就这么一个行为,狄青彻底整肃了宋军的懒散之风。大开杀戒之后,狄青下了第二个命令:“按兵不动。”在狄青到来之前,侬智高已经赢了好几场战争,开拓了不少地盘。当他听闻北宋名将狄青要来,立刻做好了应对部署,生怕功亏一篑。但他等来等去,就是等不到狄青出兵。派出去的人打探消息,他也只知道,狄青一来前线,就大开杀戒,然后让军队按部就班操练,完全没有进攻的意思。顿时,他哈哈大笑:“原来是个窝里横的怂包!”就这样,侬智高完全不理会狄青,开始继续攻城略地。而就在侬智高轻敌之际,狄青偷偷带兵出了昆仑关,绕道敌军阵前,占据了有利位置。此后,他一声令下,宋军如雷霆般迅速朝着侬智高进攻。就这样,侬智高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包了饺子,彻底失去战斗力。【灵枫历史阁】据史书记载,这一仗,狄青斩杀了2200余人,杀掉了57个敌军高级将领,还生擒了500余人。这是北宋统一以来,边境战争大的一次胜利。宋仁宗开心坏了,连忙册封狄青为枢密使,将士们、百姓们也都喜欢狄青。只可惜,名声更响亮的狄青,自此被谏官们盯上了,他们开始用莫须有的罪名来弹劾狄青,仿佛狄青的存在就是对国家大的伤害。弹劾的罪名有多奇葩?举几个例子给大家感受一下。一次,狄青家里的狗长了角,谏官们就连连上折子弹劾他,说他不祥;又一次,狄青家里偶尔发了光,谏官们也弹劾他,希望能够将狄青调出京师。(《宋史》: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又言者以青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出青于外以保全之,不报。)你还别说,就这种玄乎又玄的弹劾,还真的有点作用。后,狄青就是因为避雨,去了佛殿,被宋仁宗罢官,赶出了汴京城。被贬后次年,狄青抑郁而终,年仅49岁。一代名将,如此结局,实在令人唏嘘。你怎么看?欢迎留言。#打开眼界#

5、

广西炮龙之乡的故事作者 黄时沛狄青的故事之六 狄青与侬智高之死上一回说到狄青破了昆仑关,然后挥兵继续追讨侬智高,农历18日,在邕宁三塘的归仁铺与侬兵决战,然后侬兵败走焚城而去。战斗告结束,狄青被升为枢密使,但好景不长,不出几年,便被降职调离京都。本来,狄青之死与宾阳舞炮龙无多大关系,但毕竟多少与他在宾州在广西获得了大捷,提了大官有点点联系。宋代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个皇帝被外族俘虏而导致亡国的典型朝代,是值得每一代的执政者认真探究的问题。宋朝主要病因是重文轻武,奸臣迭出,“公知"成群。宋江所领导的水浒108将可谓威风矣,却斗不过朝中的几个奸臣。被招安后去打方腊,义军自相残杀,让108人没多少个有好下场。故伟人一眼便看出宋江一伙为投降派。深刻教训,是应当永远记取的。宋朝的岳飞父子,一生立志报国,收复失地,雪靖康之耻,结果却被皇上与奸臣秦桧一帮人所陷害,不得好死,仅留下了一首悲壮的巜满江红》。当然还有文天祥、寇准等多名忠烈也是如此。宋朝奸相成群,街上武官遇见文官,只能退避小巷。宋仁宗、真宗时,朝中就有王钦若、丁渭、林特、陈彭年、刘承珪,被称为“五鬼",奸邪无比。寇准官至宰相也斗不过他们,被贬雷州(广东)抑郁而死。奸佞可数的还有吕夷简、文彦博、何执中、童贯、高俅、李彦、张邦昌、蔡京、梁师成、王黼、朱勔、黄潜善、万俟契、张俊等等。可谓奸佞辈出,一代接一代。这些人心胸狭窄,妒忌心极重,生怕他人胜于自己。他们极会讨好皇上,会使花言巧语,常借皇上之手,陷害忠良。狄青便是其中一个范例。狄青南下时为枢密副使,这便刺痛了朝中奸臣,想不到这个面有刺字的人,竟一下子高于他们的头上。及至南下归来,皇上又提狄青为枢密使,没有了副字。这相当于国防部长的职位,而原来的所谓“部长”,也不得不靠边站。眼红了的一帮无所事事的奸臣们,为此常在一起嘀咕,想尽办法将狄青拉于马下。俗语说,事怕有心人。一次,狄青家养的一条狗,头上长了“角",于是奸臣们抓住这一“凶兆"大加宣染,虽未既成事实,但也动摇了君心。还有,狄青在家烧纸钱,也有人认为他家有凶火。有一年,嘉祐五年,京城发水,狄青带人暂时搬进皇家的相国寺避难,行止于殿上,大有不敬皇上祖宗之状。况且,当时狄青穿的是黄袍,坐在殿前指挥部下,由此便引起满城风雨,议论说,狄青有替代皇位迹象。再加上狄青战胜侬智高以后,名声大振,而认识他的人不太多,狄青每上街,都有人围观,指手画脚,钦佩这位英雄。这更刺中了奸佞们的眼球。当时皇上生病耳聋,于是奸臣门借机进谗,说狄青如何拥有民心,如何如何在皇家大殿上无礼。说得昏君听了,也连连点头称是。于是,一下子免去了狄青枢密使的职务,被调离京城,到河南陈州任一个小小的地方官。狄青心情急转直下,整日郁郁不欢,有苦无处诉说,1057年3月,狄青嘴生毒疮,一代天骄,不治而终,年仅49岁。那可是应了古人说的那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宋朝的悲剧,也就跟着到来。北宋的皇族宋徽宗、宋钦宗、赵佶等均被金人所俘,国家告亡。南宋也是走这条死路。德祐元年(1275年),皇帝被元人所俘,押到了内蒙古。国家也就告亡。尽管宋朝出了多少抗金抗元的将领,也多死于奸臣之手。下面说说侬智高之死。自昆仑关失守之后,狄青挥兵一路追赶到归仁铺(邕宁三塘)附近,侬智高眼看邕州快保不住了,之后转头驱兵决一死战。狄青历来巧于用计,叫先头部队与侬智高正面决斗,却暗分左右两支人马一下子冲到侬兵中军。侬兵乱了阵脚,顾了前头,顾不了后面,无法恋战,丢盔弃甲,向邕州城内退去,但仍抵挡不住乘胜追击的宋兵。俗语说的,兵败如山倒。看看州城保不住,侬智高连夜放火焚城逃亡大理,同时抛下身上战袍在乱尸中造成一种侬智高已死的假象。所以有了后人的众说纷云。据说,当时大理王还是笑纳了侬智高,为他安顿,置酒相待。后来侬智高未死消息传出,时任广西邕州刺史萧注率兵到大理讨要侬智高首级,如果拒绝,则兵淹大理。大理王段思廉为保住自己的饭碗,不得不配合潜入大理的敢死队,将身边无兵无将了的侬智高一举拿下,斩了首级交给来人上报京都。这是一说,也有史书记载。但民间另有传说,言侬智高逃到越南属地,隐姓埋名而后终。时越南边民还为侬智高建庙祭祀。过后,别有心计的越南,为了争取到侬智高原来的领地,下了一道文,追认他为越方将领,谥以官名,还支持民间立庙以纪念。而我边民,不管历代朝廷贬称侬智高为匪,拒不承认宋以后历代对侬的不尊,仍然为侬智高立庙供奉。众多农姓依然认侬智高为他们的先祖。当然也就不能依从越方之说,将过去侬智高的国土说成是越南的领地。越方想追认侬智高而达到领土的占有,这狼子野心是值得国人高度警惕的。(素材源于网络等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