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叶适(叶适)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19 18:06:55 浏览
1、叶适

南宋思想家叶适在《法度总论二》中曾这样沉痛地写道:昔人之所以得天下也,必有以得之;其失天下也,亦必有以失之。得失不相待而行,是故不矫失以为得。何也?盖必有其真得天下之理,不俟乎矫失而后得之也;矫失以为得,则必丧其得。唐、虞、三代皆有相因之法,而不以桀、纣之坏乱而废禹、汤之治功;汉虽灭秦,亦多因秦旧。然大抵天下之政日趋于细而法日加密矣;惟其犹有自为国家之意,而不专以惩创前人之失计,矫而反之,遂以为功。……夫以二百余年所立之国,专务以矫失为得,而真所得之之道独弃置而未讲。……二百年于此,日极一日,岁极一岁,使天下之人皆以为不知其所终,而不知陛下将何以救之哉?专务以矫失为得,而真所以得之之道独弃置而未讲”,“而不知陛下将何以救之哉?”这千古一叹,是对宋王朝的质问,也是对历史后人的质问。#简介叶适#

2、叶适的真实身份

记得余英时先生曾说过,“自汉至宋,儒家思想虽经过种种变迁,大体上说,对于商人和商业世界都不免抱着消极甚至否定的态度”,“宋、明理学史上第一位肯定‘商’的价值的是王阳明。他在1525年为商人方麟所写的‘墓表’中说: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四民异业而同道’真是一句‘石破天惊’的话,从来儒者没有人曾如此说过”。很遗憾余先生学贯中西,对宋代历史的研究造诣颇深,却在这个问题上下了一个相当武断的结论,因为在王阳明之前,宋朝士大夫早已发言肯定“商”的价值——不是一两位士大夫说过,而是好多位士大夫都说过。让我直接引用宋人的说法。北宋士大夫范仲淹为商人赋诗:“尝闻商者云,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周官有常籍,岂云逐末人。”欧阳修亦有诗咏商人:“治国如治身,四民犹四体。奈何窒其一,无异钛厥趾。”熙丰变法期间,保守派与变法派士大夫政见各异,立场针锋相对,但这两个阵营中都有人高度评价商人,如反对变法的韩琦说:“商者,能为国致财者也。”主张变法的邓绾说:“行商坐贾,通货殖财,四民之益也。”北宋的郑至道是早提出“四民皆本”论的士大夫之一,他说:“古有四民:曰士、曰农、曰工、曰商。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即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另一位北宋士大夫徐积也说:“知夫农本,而不知夫商贾者市井之本,则小民何依焉?故或依于农,或依于工,或依于商贾、行旅,各得其所依,则各得其所养。”在他看来,商亦是细民之本。南宋事功学派中的叶适进而批判了“崇本抑末”的旧论:“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另一位事功学派儒者陈亮也说,“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前引这些宋代士大夫对商人、商业价值的肯定,表达得可比王阳明那句“四民异业而同道”有力得多。王氏之论何来“石破天惊”?

3、叶适的简介

道家老子,儒家孔子,兵家孙子,事功学叶适,心学王阳明,谁对当今社会作用更大

4、叶适小说

百家姓137:叶姓氏来源叶姓人的祖先就是成语“叶公好龙”中的叶公。他说喜欢龙。可是真龙来了,他又吓得魂飞魄散。其实,历史上的叶公才能出众,他是颛顼的后人,本名沈诸梁,在楚惠王时,他做了楚国北边叶邑的行政长官。因为楚国县尹通称“公”,所以人们叫他“叶公”。他在叶邑兴修水利,改良环境,深受百姓爱戴。他还平定了白公之乱,功成身退,终老叶邑。他的后裔就以名“叶”为姓,叶公也就成为叶氏始祖。历史名人【叶适】宋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在哲学、史学方面都有成就,是南宋“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其著述自成一家。

5、叶适的主要事迹

程朱学派,即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也称“程朱理学”。此派发端于北宋周敦颐,他融合道学、佛学、儒学思想,初步建立了一套综合探讨宇宙本原、万物生成、人性、封建伦常等问题的理论体系,提出“无极而太极”、“性”、“命”、“理”等范畴。其弟子程颢、程颐是这一学派的奠基人,开始以“理”作为哲学的高范畴,提出了略为系统的“理气说”、“人性论”、“格物致知说”等。其四传弟子、南宋的朱熹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学说,亦吸取了北宋其他理学家的某些观点,使“天理论”、“住论”、“格物致知论”、“持敬说”等理论更加丰富和严密,完成了宋代理学集大成的历史使命。因此,后人把创立和完成这一理学体系贡献大的二程、朱熹连在一起,合称为“程朱学派”。此派是宋代理学的主要代表,势力大。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成许多流派。此派与南宋陆九渊“心学学派”在理学基本概念、“太极”以及治学方法等问题上,观点不甚一致,有过多次争论。又分别与永嘉学派(叶适等)、永康学派(陈亮等)有过关于“王霸又利”等问题的辩论。与王安石“新学学派”观点也不一致。该派学说,宋代以后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逐步取得了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官方哲学,影响深远。一一 王旭烽

6、叶适个人资料简介

“事功之学”的集大成者是谁?“事功之学”是在南宋时期提出的,它是一门反对理学空谈心性而强调事功的学说。浙江永嘉的叶适和永康的陈亮是“事功之学”的集大成者。当时的学者陈傅良(1137-1203年)把“事功之学”的思想归纳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将事业的成功与否作为评价言论的标准。叶适推崇“功利之学”,用他的话说“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因此他力主“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学习记言》),不支持传统的“重本抑末”政策,也就是重视农业而忽略工商发展的政策。叶适还认为“道”存在于事物内部,“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的组成单位是气,水、火等五行都是气的变化形态叶适在逻辑学上提出了“一物为两”“一而不同”的关于事物自我矛盾而又对立统一的命题!事物对立面相互依存而又相互转化,却又“止于中庸”,即事物的变化是有限度的。他在认识论上主张“以物用不以己用”,就是提倡通过对事物进行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其目的在于当时理学的空谈,他甚至还把理学家们所崇拜的人物如曾子、孟子等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批判,理学家更进一步糅合儒、佛、道三家思想炼化出的“无极”“太极”等学说的错误之处。叶适等人虽然重视事功,提倡“务实而不务虚”,但他绝非“专言事功”,只是使用“功利”来衡量义理是否正确。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方能下结论,倘若不加检验,那么就成了“无验于事者,其言不合,无考于器者,其道不化”。在人身上表现为道德不可能脱离功利而独立存在,即“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叶适等人的“事功之学”对于抵制当时朱熹、陆九渊等人的唯心主义哲学中的消极成分有一定意义,对近代魏源所提倡的“实事”“实功”和在认识上的“及之而后知”的唯物主义思想也有积极影响。不禁感慨,原来我国的哲学思想真的也是博大精深啊!一点也不输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