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假工资怎么算】病假工资的怎么计算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3 09:35:48 浏览
一、病假工资如何计算?

1、我们公司底薪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组成。例如小李的基本工资为2000,绩效工资为2000,他在2020年5月份休病假1天的情况是如何算工资呢?。

2、首先要知道应出勤天数,5月日历天数31天,10个公休日,那么5月应出勤天数=31天-10天=20天。五一节是带薪休假故不用减去。。

3、如图所示,他的病假扣款=(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应出勤天数*40%=80元。乘于0.4是是因为要支付病假工资60%,故这里是算出一定比例的扣除工资。。

4、如图所示,在不算其他补贴、提成、扣款的情况下,他的实际工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病假扣款=3920元。。

5、休病假也是需要支付一定比例工资的,如果说你在公司休了病假,公司不给与工资,那是不合法的,作为劳动者是可以找途径维权的。。

二、病假工资怎么算

1、病假工资的计算,必须确定两个变量、病假工资的计算基数。

2、病假工资的计算系数。

3、病假工资的计算基数一般为不能低于低工资标准的80%,具体根据本地政策执行。

4、病假工资的基数按照以下三个原则确定、劳动合同有约定的,按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职位)相对应的工资标准确定。

5、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确定的标准高于劳动合同约定标准的,按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标准确定。

6、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均未约定的,可由用人单位与职工代表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确定,协商结果应签订工资集体协议。

7、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无任何约定的,假期工资的计算基数统一按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职位)正常出勤的月工资的70%确定。

8、病假工资的计算系数按照医疗期来计算、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

9、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

10、劳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六个月。

11、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为九个月。

12、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的为十二个月。

13、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为十八个月。

14、二十年以上的为二十四个月。

15、医疗期计算应从病休第一天开始,累计计算。

16、病休期间,公休、假日和法定节日包括在内。

17、(法律依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第三条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三个月到二十四个月的医疗期、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

18、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

19、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六个月。

20、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为九个月。

21、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的为十二个月。

22、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为十八个月。

23、二十年以上的为二十四个月。

三、劳动法规定病假工资怎么算

1、病假工资的计算,必须确定两个变量、病假工资的计算基数。

四、病假工资如何计算

1、病假工资的计算,必须确定两个变量、病假工资的计算基数。

五、劳动法病假工资怎么算

1、(法律分析)、病假工资的基数按照以下三个原则确定、劳动合同有约定的,按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职位)相对应的工资标准确定。

2、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确定的标准高于劳动合同约定标准的,按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标准确定。

3、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均未约定的,可由用人单位与职工代表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确定,协商结果应签订工资集体协议。

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无任何约定的,假期工资的计算基数统一按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职位)正常出勤的月工资的70%确定。

5、此外,按以上三个原则计算的假期工资基数均不得低于本市规定的低工资标准。

6、(法律依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九条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调节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低工资标准的80%。

7、(温馨提示)以上回答,仅为当前信息结合本人对法律的理解做出,请您谨慎进行参考!如果您对该问题仍有疑问,建议您整理相关信息,同专业人士进行详细沟通。

六、病假如何算工资

1、企业应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包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员工在规定范围内发生疾病或意外伤害时,可以申请病假或工伤假。。

2、在享受病假期间,企业应根据规定向员工支付工资。一般情况下,病假期间的工资不低于员工基本工资的80%。。

3、对于长期或严重疾病导致员工无法工作的情况,一些公司可能会提供额外的病假或疾病补助。具体的政策以公司规定为准。。

七、职工病假期的工资怎样计算

1、病假工资计算、职工疾病或非因工负伤的病假工资=(计算基数/月计薪天数)×计算系数×病假天数。

2、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低工资标准的80%。

3、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

4、法律依据《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源升见》第五十九条职工患病消裂裂或非因工负伤调节期间,在规定拿闭的医疗期间内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低工资标准的80%。

八、新劳动法的病假工资怎么计算

1、新劳动法关于病假工资的规定主要明确了病假工资的基数以及病假工资的计算系数的确定方式,在满足病假工资计算原则的情况下,还要满足不得低于当地规定的低工资标准的要求。

2、下面是无忧劳动法网的小编为您详细阐述的病假工资计算的相关信息,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3、病假工资的计算,首先要确定两个变量,一是病假工资的计算基数,二是病假工资的计算系数。

4、病假工资的基数按照以下三个原则确定、(1)劳动合同有约定的,按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职位)相对应的工资标准确定。

5、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确定的标准高于劳动合同约定标准的,按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标准确定。

6、(2)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均未约定的,可由用人单位与职工代表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确定,协商结果应签订工资集体协议。

7、(3)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无任何约定的,假期工资的计算基数统一按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职位)正常出勤的月工资的70%确定。

8、此外,按以上三个原则计算的假期工资基数均不得低于本市规定的低工资标准。

9、计算系数按照以下方式确定、(1)职工疾病或非因工负伤连续休假在6个月以内的,企业应按下列标准支付疾病休假工资、①连续工龄不满2年的,按本人工资的60%计发②连续工龄满2年不满4年的,按本人工资70%计发③连续工龄满4年不满6年的,按本人工资的80%计发④连续工龄满6年不满8年的,按本人工资的90%计发⑤连续工龄满8年及以上的,按本人工资的计发。

10、(2)职工疾病或非因工负伤连续休假超过6个月的,由企业支付疾病救济费、①连续工龄不满1年的,按本人工资的40%计发②连续工龄满1年不满3年的,按本人工资的50%计发③连续工龄满3年及以上的,按本人工资的60%计发。

11、病假工资的计算基数和计算系数确定后,便可计算出病假工资的数额。

12、病假工资=(计算基数/75)×计算系数×病假天数。

13、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都会按照合同法的规定,明确病假工资的相关计算方法。

14、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提供的详细信息,如果您对以上内容还存在着一些疑问,或者需要了解更多与之相关的内容,可以到无忧劳动法网找在线律师进行咨询,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您提供解决方案,谢谢阅读。

九、劳动法病假工资怎么算

1、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员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调节,在法定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用人单位需按有关规定支付员工病假工资或者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者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所在当地低工资标准进行支付,但不可低于低工资标准的80%。

2、病假工资计算一般有两种,一是病假工资的计算基数,二是病假期间公司的计算基数。

3、一般病假工资的计算基数是不能低于当地低工资标准的80%,具体需要根据所在地政策执行。

4、病假工资的计算系数则一般是按照医疗期来进行计算的。

5、一般实际工作年限为不到10年的,且在本单位工作不到5年的是三个月,达五年以上为六个月。

6、实际工作年限达10年以上,在本单位不到五年的为六个月,满5年不满10年的为九个月,满10年不满15年的为12个月。

7、《劳动法》第四十八条国家实行低工资保障制度。

8、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9、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低工资标准。

10、《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第三条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三个月到二十四个月的医疗期、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

11、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

12、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六个月。

13、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为九个月。

14、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的为十二个月。

15、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为十八个月。

16、二十年以上的为二十四个月。

17、《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第三条医疗期三个月的按六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

18、六个月的按十二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

19、九个月的按十五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

20、十二个月的按十八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

21、十八个月的按二十四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

22、二十四个月的按三十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

23、(温馨提示)以上回答,仅为当前信息结合本人对法律的理解做出,请您谨慎进行参考!如果您对该问题仍有疑问,建议您整理相关信息,同专业人士进行详细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