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罗荃半岛罗荃半岛是大理洱海东岸玉案山象鼻岭向南伸延的余脉。此地自古有“地占山海之险,境夺天地之秀”的美誉。据说南诏初年,南诏王曾在岛上建观音院。唐天宝之战,南诏罗荃法师迎土蕃赞普钟与南诏结盟,在西洱河一带与唐军浴血奋战,唐朝十余万兵马全军覆没,李宓将军沉江而死,南诏大获全胜。为此,南诏王阁罗凤特封罗荃为国师,赐“东崖地”让其建寺讲经。于是罗荃先后在这里修建了八大寺院,鼎盛时期僧徒达八百之众。自此以后,这半岛上所建之庙宇、佛塔等均以“罗荃”冠名,此岛故称罗荃半岛。现在的罗荃塔为2010年修复重建,保留了原塔“四方密檐”、“无顶”两个重要特点,圆形基座含“外圆内方”之意。经考究,原塔大约建于天宝之战40年后,即公元791年左右。为什么无顶?传说不一,有说建塔时塔顶被建造者神助移走,有说塔顶被雷电击毁,这就成了“罗荃塔之迷”。但鄙人以为,宝塔无顶是建塔时故意为之~寓意罗荃修行无止境之意。历史上洱海周边有四大名阁,即海东天镜阁、海西浩然阁、上关水月阁、下关珠海阁,四阁以天镜阁为。但到民国时期,四阁已不复存在,现矗立于罗荃半岛上的天镜阁,是重建后的所在。恢复重建的天镜阁其规模宏伟、建造精妙,它不仅是洱海第一阁,也是大理第一阁、云南第一阁。原天镜阁和观音阁处在同一寺院,作为观音阁的面楼,建在极其雄峙险峻的山崖上,三面临水,因有“山环吞海,澄然如镜”的壮丽景观烘托而得名“天镜”。诗人笔下,天镜阁前苍洱如画,水如明镜,是何等的迷人。“天镜阁前春可怜,波光淡淡生绿烟。岛屿萦回春浩荡,桃花二月下江船。骖弹箫鼓槕讴发,点苍十九开峰莲。峰莲缕雪坐可数,一溪行云一溪雨。书偃画中山月奇,平泉墅里丹青古”——明•李元阳《同高使君归自鸡足山览天镜阁泛舟有赠》;“般若波罗”牌扁尽显佛教修行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足以说明天镜阁是妙香古国的佛阁梵刹;“水月无边”牌扁总览阁前景致,水明如镜,皓月当空,月影沉壁,现出水中之镜,“洱海月”的自然奇观让人浮想联翩。以往多次环洱经罗荃半岛引桥下经未驻车上山,此次登临游览,有幸目睹恩师张文勋教授撰文,同事书法家赵翼荣书写的60字长联,犹如历史穿越,倍感亲切。登上塔顶,举目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东海岸玉玑、风情二岛近在咫尺,西海岸大理大学、崇圣寺三塔历历在目。身临其境,感慨万千,正是:苍洱风光醉游人,流连忘返不思归。
2、南诏王罗凤官渡古镇人超多,带你看重点,还能避开人流|云南昆明我们这次去的官渡,不是河南的官居渡,不是东汉末年那场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发生地。而是昆明的一个市辖区。其实国内叫“官渡镇”的地方,至少有八处。官渡,确实就是官家渡口的意思。而设渡口之人,是南诏凤迦异。好像不是很出名,但他爸叫阁罗凤(败唐,后投靠吐蕃),他儿子叫异牟寻(与唐立盟,被封为南诏王,石钟山石窟有异牟寻议政图),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虽然我们是周五下午到的,但古镇已经到了望眼过去,都是人的地步了。国内古镇雷同的多,但还是有一些不同之处。从建筑与人文方面来看,罗列几处略有看点的地方:1️⃣ 官渡土主庙,省⑥,清。土主是中国古代的村社保护神,起源于南诏时期。至今在云南彝族、白族地区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明清时期土主庙的兴建,则多由当地土官倡建,促成更深远的传播。官渡的九踩四翘如意斗拱可以一看,栱头雕成五彩龙头。供奉的土主是摩诃迦罗,也就是大黑天神。原本是印度教中湿婆的化身,后为佛教的护法神。2️⃣ 法定寺,省,清。上一篇图文有详细介绍了。3️⃣ 妙湛寺金刚塔。上上一篇图文有详细介绍了。4️⃣ 妙湛寺东塔,市①,明。西塔是 2001 年重建的,但不细看两塔也没特别大的区别。这就不厚道啦~十三层密檐方形实心砖塔,昆明大的德寺塔也是如此。惠光寺塔甚至还能登塔,外形也与此相似。塔顶有四只迦楼罗,汉译大鹏金翅鸟。也来自印度教中主神毗湿奴的坐骑。后来成了佛陀的坐骑。原来巨鸟专吃大虫的(也就是龙),但白族将其与自身的金鸡崇拜结合在一起,作为镇水患之神。但前面这座金刚塔,在十来年前还经常被水淹。因为此处原为昆明湖位置,后来螺蛳壳堆积成山。5️⃣ 文明阁建筑群,省⑦,清,设有碑林博物馆。维修中,至少到 23 年 4 月。注:名称后两个逗号间的含义,分别表示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与批次,及年代。比如省级,市级。没写省或市的,则表示的。年代是指现存文物早的建筑遗存,不是始建年代。?地址:云南昆明官渡区 官渡古镇 @头条旅游
3、南诏王叫什么名盐津美食古道雄关千秋韵,蓝天碧水万载情。盐津县,古时是中原入滇之要道,云南与内地交往的咽喉,素有“滇川门户”之称。秦修五尺道以后,商贾渐多,川滇马邦载着布匹、盐、药材、茶叶、银、铜等物,往返于盐津豆沙关,马蹄声、吆喝声不绝于耳。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古滇文化在这里交融积淀,形成极具特色的朱提文化,其中,饮食文化具特色。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唐太宗派御使袁滋,赴云南册封南诏王。队伍从长安出发,晓行夜宿,翻山越岭,傍晚住进豆沙客栈。据店家提供的菜单,点了十来个菜。袋烟功夫,菜已上桌;色味俱全,秀色可餐;满屋飘香,引人垂涎。每道菜似大师精雕细琢,媲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胜山珍海味,超凤髓龙肝。餐后,味记心里,嘴留余香。袁滋册封完毕,队伍原路返回。轻车熟路,直奔豆沙。越过石门,册封顺利,心情特爽,决作停留。尝遍豆沙餐馆,品尽豆沙小吃;观绝壁之韵,赏雄关之美,听关河涛声,看猿猴壁舞。兴从景起,趣由情生。袁滋挥毫石壁,留下千秋墨迹,现称“袁滋题记摩崖石刻”。袁滋离开豆沙,带走几个厨子。后经过马邦得知,他们均作厨长安,在都城掀美食旋风,倍受达官贵人雅评。自此,盐津美食名扬京城,豆沙厨子享誉长安。有诗为证:南方多彩霞,五尺有奇花。厨艺惊明月,菜肴四海夸。春秋慢慢,岁月悠悠。千载传承,百年提升。十大名菜,六大小吃,关河两岸,美味飘香。盐津 张守义撰于癸卯仲春
4、南诏王后人公元738年,正值唐朝开元盛世,南诏部落首领皮罗阁建立南诏国,被唐朝封为南诏王。南诏与唐朝原本友好,一些南诏首领或其子孙曾在南诏以外的唐朝地方任职,有“留学”和社会实践经历,仰慕中原文化,认同唐朝。在唐朝强盛的国力支撑下,边疆个别将领恃强凌弱的事件时有发生,毕竟任何朝代的将领官员素质都是参差不齐的。唐朝云南太守张虔陀蛮横腐败,对南诏官民敲诈勒索,甚至敲到南诏国王的头上。750年(天宝九年),南诏国王皮罗阁已逝,其子阁罗凤当政。根据《旧唐书》中的记载:“张虔陀为云南太守......南诏常与其妻子谒见都督,虔陀皆私之。有所征求,阁罗凤多不应,虔陀遣人骂辱之,仍密奏其罪恶。”阁罗凤派专使远赴长安向唐玄宗控诉张虔陀的罪行,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对此事不予理会。于是,“阁罗凤忿怨,因发兵反攻,围虔陀,杀之。”这是相当严重的政治事件了。第二年,唐朝8万大军压境时,阁罗凤表示谢罪。阁罗凤特使对唐军主帅鲜于仲通说:“虽然吐蕃早已对南诏威逼利诱,但南诏仍然一心向唐。吐蕃已是虎视眈眈,如果唐军执意要进攻南诏,唐南双方交战,吐蕃将坐收渔翁之利。”但唐军继续向洱海地区进发。中途阁罗凤第二次遣使者请和,并警告唐军:“如果唐朝逼人太甚,南诏将不得不投靠吐蕃。”唐军仍然不听,而南诏也在认真着手联合吐蕃拒唐。阁罗凤第三次派出使臣求和,是在唐兵包围了苍山洱海之间的南诏腹地之后,此时的求和应该是故意放低姿态诱敌深入的一种战术了。唐军仍按部就班,计划用奇兵从苍山西坡突袭,大军由水道向西进攻,东西夹击,可一举而下南诏太和城(今大理)。南诏向吐蕃求援,吐蕃大军正驻守在洱海北部,闻讯急驰洱海之滨,与南诏军队联合,猛攻宿敌唐朝军队。唐军终被一举击溃,死亡6万余人,1万余人被俘。第一次天宝战争以唐军全军覆没告终,阁罗凤乘胜占领现在的云南省全境。经此一役,南诏彻底脱离了唐朝,转而依附吐蕃。此役南诏军也损失惨重,阵亡5万。阁罗凤之子风伽异回师途中感慨故争之惨烈,作《归师曲》:天径云开马蹄扬,旌风卷虹霓。自号海螺,声震古道。锋鞘空鞍少年郎,盔插山茶独一朵。战马嘶啸,蹄打磐石寻旧路。报子频传,洱河渡口万人歌。饮马洱河濯藩,慢马敌血洗。擦净长剑,寒光射日月。归师乐,乐无穷,戈海刀林我出没。横扫唐师十万众,是非属谁说。得胜归喝回归酒,刀兵无情多愁人。多少诏民沙场死,五万寡妇泪淋淋!风伽异曾长期在唐为官,工于诗词也不奇怪。早在其祖父皮罗阁在位时,风伽异就在唐朝禁卫军中任职,后来任唐朝省级干部(刺史)。在这次战争中,唐军主帅鲜于仲通“逃师夜遁”,只身返回。由于鲜于仲通和宰相杨国忠交好,竟然谎报为军事胜利。唐玄宗听信了“南诏勾结吐蕃谋反唐朝”的说辞,责令杨国忠积极备战,征集士卒,调集军队,再征云南。宰相杨国忠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征战云南的唐朝军士不在西南征调,而是从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征集。北方人风闻云南为蛮荒之地,“瘴气”袭人,历来去者无还,纷纷逃避兵役,闹得人心惶惶。754年(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任命前云南都督李宓为主帅,征发战士10万,负责运送粮草辎重的兵卒10万,共20万大军,再征南诏。此前一年唐朝曾发兵3万讨南诏,南诏军趁其立足未稳大破唐军。李宓入云南,令唐军日夜急行到姚州,即行攻击南诏军队,南诏军队败退50里。唐军迅速抵达洱海之滨,从三个方向对南诏都城太和城形成包围之势。南诏形势万分危急,阁罗凤再次向吐蕃求援。李宓采取水陆协同作战的战术,一面命令士卒日夜赶造战船,做好从洱海渡水作战的准备,一面指挥军队在陆地从两个方向猛攻。但唐朝的三路大军均不顺利。阁罗凤派兵奇袭唐军水师,抢获全部船只,唐军水师大败,尸横遍野,溃不成军。唐军陆地进攻也受阻于南诏的精锐部队,主帅李宓亲自上阵,仍不能破戈。这时吐蕃军队驰援南诏,出其不意抄唐军后路,唐军大败,主帅李宓沉江,7万唐兵覆没。从南面进攻南诏的唐军,经过激烈苦战,突破关隘天险,直逼太和城下。但太和城的南诏军队以逸待劳,利用强弩药箭歼灭了这支已经筋疲力尽的唐军。战争过后,阁罗凤将唐军阵亡将士的遗骸建成一座“大唐天宝战士冢”,岁时祝祭,他说“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岂顾前非而亡大礼。”阁罗凤在太和城立了一个石碑,叙述事件始末,表示叛唐出于不得已。他对臣属说:“南诏后世可能又归唐,当指碑给唐使者看,明白我的本心。”这个石碑称“南诏德化碑”,被誉为“云南第一大碑”,碑文约3800字,目前仅存800余字。其中内容列举了张虔陀的六大罪状,特别是张虔陀欲立边功,不时谋划军事袭击南诏,并在人事任用上企图孤立南诏,并故意加重南诏的赋税征收,有明显的挑衅倾向,目的是挑起双方战争。唐朝由于战争结束的第二年爆发了安史之乱,无力再征南诏。#南诏王简介#
5、南诏王形象大理南诏国在唐朝时期,云南原先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不在昆明,而是在今天的滇西大理。当时,大理是一个独立的部落王国,有六个诏王,各占一方,年年在征战,后南端的诏王,一举打败了其它五个诏王,平息了战乱,统一了大理,自称大理为南诏国。后唐朝曾派员到大理承认宣布了南诏王的合法地位,南诏国曾强盛了两百年,后因闹独立,反叛了唐朝。唐朝就派今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到大理平叛了南诏王,南诏王朝从此灭亡。 唐朝为表彰段思平的平叛功绩,又封段思平为王,起名"大理国"。段思平为了保卫边疆,大力发展生产、经济、社会、文化,使各民族团结,繁荣昌盛,又使大理国强盛了三百年,直到南宋朝。后元朝一代天骄一一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攻克了金国的首都(北京)及中原广大地区,一路南下西征,征服了中亚及俄罗斯, 后也征服了南宋。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中国已经处于分裂状态四百年了,成吉思汗及子孙忽必烈前赴后继,不懈努力,一路从蒙古、宁夏、成都一路风尘仆仆,南征百战,一路南下征战,后也征复了大理国,大理国从此灭亡。成吉思汉灭掉了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统一,是中国少数民族第一次统一中国,使云南回归了祖国的怀抱,同时西藏、台湾也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南诏国、大理国这两个朝代,曾相继强盛了五百年,是云南人由衷感到的骄傲与自豪啊!(傅全)2022.08.20
6、南诏王的资料世界上另一个“中国”,60万人口,军队就占4万,讲汉语、用人民币相较于现今中国的国土而言,一些强盛的古代中原王朝所掌控的疆域要更为辽阔。在唐朝年间,这佤邦就接受着大唐的管辖,隶属于西南的南诏国。唐朝初年,此时的唐朝政府还未完成天下一统,因此西南地区的云南一带活跃着不同的少数民族,其中六个较为强盛的政权就组成了“六诏”。除了六诏之外,在更远的西方还有着虎视眈眈的吐蕃王朝。所以,这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对峙格局,六诏被夹杂在唐朝和吐蕃之间。而在这六诏之中,南诏是离吐蕃远的部落,也受吐蕃威胁小。为了消灭吐蕃,唐朝就与南诏暗中达成了协议。在唐朝的支持下,很快,南诏就推翻了其他五诏的政权,建立了南诏国。南诏王是依附于唐朝的情况下才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他也愿意向唐朝俯首称臣。据唐史记载,这佤邦就是位于南诏国的境内,因此,佤邦在这个时期是属于唐朝的。而后到了宋朝年间,南诏的政权也被大理国所取代,这大理国在历史上也是无比亲宋的。再后来就是元、明两朝,虽然佤邦所在地的政权一直在更替,可这些政权却都愿意服从于中原帝国的统治,这或许也是因为中国王朝的强盛吧。佤邦归属,缅甸境内然而到了清王朝年间,佤邦却自行脱离了清朝的掌控。这是由于清朝自乾隆年间就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没能跟上西方发展的脚步。在国力上明显落后于西方,因此才无法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面对咄咄逼人的西方军队,只能步步退让,国土就被他们一点点蚕食瓜分。在这些西方侵略国中,先盯上佤邦的是英国。英国是先开始工业革命的,这也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为成熟,国力也为强盛。因此,也迫切地寻找海外殖民地。英国准备殖民缅甸的时候,逼着清政府将佤邦划给缅甸。起初,清政府是不肯答应的,但后来英国居然买通了佤邦部落,让其自行脱离了清廷统治。佤邦距离北京很远,所以清廷也就没有投入过多精力。但缅甸却不如清政府这般软弱,面对入侵,缅甸不肯臣服,与英国殊死顽抗。不过在英国的强势炮火下,还是沦为了他的附庸国。自此之后,佤邦也归了英国的统治。虽然清政府是无能腐朽的,可中华民族岂能任由外邦宰割。在西方殖民者的压迫下,中华儿女奋起反抗,后将这些入侵者都赶出了中国。但由于当时国土划分比较混乱,佤邦就成为了缅甸的一部分国土,再也没能回到中国的怀抱。佤邦汉化,独立自治佤邦部族世代都生活在一个多山的地区,所以在战乱爆发的时候,他们就能躲进深山中。可在新中国成立前,国民d眼看统治就要被终结了,开始四处逃窜,其中部分国民d残部就逃亡到了佤邦。可缅甸政府怎么会容忍一支反动武装队伍在国内腹地,为了消灭这些反动武装分子,缅甸政府就扶持佤邦的原住民组建武装部队,这也就意味着佤邦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军队,即佤邦联合军。据统计,佤邦总人口是在60万左右,但其中4万是军队。因此,佤邦就相当于盘踞在缅甸群山中的一支具备强大作战能力的族群了。利用着优越的地理优势,缅甸政府对他们也无可奈何。此外,佤邦还曾是罂粟的盛产地,这也就意味着佤邦的经济实力不容小觑。做上了罂粟生意,佤邦就会有一大笔黑色收入。尽管后期缅甸政府禁绝佤邦种植罂粟,但佤邦的经济已经发达了。佤邦在军事和经济上都存在着优势,自然就不甘于成为缅甸的一部分。于是,佤邦就开始闹上了独立。缅甸政府为了平息佤邦的独立情绪,公开承认此处是缅甸的特区,拥有着高度自治权。这也就意味着,尽管佤邦属于缅甸,但这个部族却是一个独立的自治区。由于过去的佤邦一直与中原王朝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个部落在清朝之前都服从于中原王朝的统治。因为华夏文明强盛而璀璨,所以,这个部族的人们不愿意使用缅甸语,反而是用汉语来传承文明的。佤邦学校中所使用的教材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学校还会聘请中国教师。除了用汉语进行沟通外,佤邦的市场上是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的。佤邦之前是用种植罂粟发家的,但成立了自治区后佤邦不再允许这种毒品出现在部落之中,转向种植茶叶等具有着经济价值的农作物,从而发展经济。由于佤邦人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都与中国人一样,所以这个地区也就被称作是另一个“中国”了。或许对于佤邦人而言,尽管他们的国籍是缅甸,但他们还是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只不过是当年国际形势所迫,他们在不得已之下才脱离了中国。#南诏王简介#
7、南诏王造反洱海公园假期第四天,大理道路已恢复畅通。到下关新市区逛洱海公园,洱海公园位于洱海的南端,公园很大,内含一座山,山的形状是椭圆拱形,被当地人称为团山。历史上,这里曾是南诏王的养鹿场。沿台阶直上山顶,可以看洱海全景。公园分几个区,山茶园、梅园、望海楼、游乐场、动物园等。公园是4A景区,不收门票,游乐园内的项目有碰碰车、空中骑行、水上漂流、海盗船等,所有项目都是10元和15元。玩好了,可以在廊道上吃漾濞卷粉、铁板豆腐等地方小吃,吃完顺便在旁边涂个石膏画,吹吹洱海风,看看海上的邮轮。动物园区有黑熊、豪猪、金雕、猴子、鸟类等动物,可以向它们投喂。下山离开,到2公里外的沃尔玛超市,在沃尔玛可以买到全大理便宜的榴莲,21.9元每斤。来回的路,经过兴盛桥,兴盛桥看上去是欧式风格,但它却是地道的大理风格。桥身由大理石铺就,桥面和立柱是白族建筑风格,是国内少有的白族特色大桥。
8、南诏王谱系昆明,是云南省省会,是我国西南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旅游,商贸城市。这里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温度始终保持在3~29摄氏度,年温差为全国小,被人们称作“春城”。昆明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其建城历史有多长呢?昆明所在的滇池地区,在约3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生活了。战国至东汉初期,滇池周围的“滇人”建立古滇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滇文化”。公元前19年,西汉设益州郡,将滇池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公元8世纪30年代,中原地区正是唐玄宗时期,在今巍山一带的洱海地区,六诏之一一南诏在唐朝的扶持下于公元737年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南诏国统治者不甘心龟缩在洱海边上,立志要建立统治三迤大地的霸业,于是先后以武力征服兼并了滇中、滇东的广大地区,在自以为羽毛丰满之后就和唐朝翻脸了。唐天宝年间,南诏与唐朝兵戎相见,和唐朝发生了三次战争并大败唐军,使唐朝的势力全部退出了云南。公元764年,踌躇满志的南诏王阁罗凤到昆明地区视察,他站在滇池边的一块高地上,指点着昆明坝子说:“这里山河可以作为屏藩,川陆可以养育人民。”于是在第二年,他命长子风伽异在此筑城,并取名为“拓东城”,并让风伽异以南诏副王的身份坐镇拓东城。于是,南诏国筑拓东城就成了昆明建城之始。“拓东”是昆明城的第一个名字,其意思十分明确,那就是“开拓东境”“向东拓展”,这是南诏宏伟扩张政策和战略决策的体现。后来,拓东城的确承担起了南诏向东拓展、向南扩张的使命,成为南诏建立强大军事帝国的重要根据地。此后,昆明的军事战略地位对南诏国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了南诏的大本营西京(今大理),先后被南诏大理国称为东都、上京、东京。南诏国时期,昆明除“拓东”“上京”“东都”这几个名字之外,还有一个谜一般的名字,那就是“都阐”。据史书记载,在南诏王异牟寻时代(公元8世纪80年代末),南诏王与唐重新修好并向唐称臣,唐朝则承认南诏已取得的一切。异牟寻觉得此时已经万事称心了,于是大封南诏境内的五岳四水(五岳为中岳苍山、东岳乌蒙山、南岳无量山、西岳高黎贡山、北岳玉龙雪山,四水为黑惠江、澜沧江、金沙江、怒江),并将拓东城改名为鄯阐城。此后,鄯阐之名一直使用到13世纪50年代,成为昆明历史上几个城名中使用时间长的一个。”1276年,元朝在今昆明地区设中庆路,同时将省会移至中庆(即昆明),昆明自此成为云南省的省会。在明代以前,昆明城一直是土城,直到明洪武年间,才开始用砖砌城墙。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明朝改中庆路为云南府,治昆明县。云南镇守国公沐英,在昆明建造云南府城,把圆通山及菜海子(今翠湖)一片纳入城内,建造了“周九里,高二丈九尺二寸,设门六,上皆有楼”的砖城。明代的昆明府城已经不再是旧城的规模了,而是向盘龙江以西拓展,城内主要是衙署、官邸、寺庙等建筑,一般民居很少,黔宁王府、巡按察院、都察院、布政使司署、提刑按察司、都指挥使司都集中于今正义路、威远街一带。清代昆明城市的规模基本延续了明代以来的状况,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清代对昆明城先后修建了23次。至民国初年,昆明旧城破损失修,城墙上下垃圾成堆,沿南城脚布满了贫民窟。1922年,昆明市政公所成立后,“力谋市政之设施,即着手市街之改建”。1923年,当地将南城丽正门及月城拆除,沿月城旧址筑环形石块马路,建近日公园。1932年,昆明市又提出了改造旧城的计划。1936年,当地拆除了小西门鼓楼两侧城墙,建起了石桥一座,改造旧城工程逐步铺开。从1937年开始,由于昆明在整个战争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的变化,直接推进了昆明的城市化进程。为了打通昆明城的东西通道,当地拆除了近日楼至护国门的城墙,利用城墙和护城河的广阔地带,开辟了南屏街。由于街道两侧所建的临街建筑绝大部分是银行、钱庄、大商号,所以南屏街成了当时市区内繁华的街区。1950年初,昆明和平解放。从此以后,昆明城市建设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从公元765年南诏国建设拓东城开始到今天,昆明已经有1200 多年的历史了。现在的昆明已经成为了一座浓郁地方特色和现代气息兼具的国际化大都市,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