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典型的违反公序良俗。这种低俗的做法,对道德滑坡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上天给他关了一扇门,必定给他打开另外一扇窗。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切顺其自然就好了。
3、可以想象,间谍可能无处不在 ,也可以在任何地方。因为他们本来做的就是见不得人的勾当,需要伪装。#送道子简介#
4、(477)公元402年3月,桓玄顺利进入建康,执掌东晋军政大权。随后大封桓氏族人和亲信,将扬州、荆州、江州这些重要州郡全都控制在族人手中。会稽王司马道子被发配到安成郡(今江西吉安市境内),司马元显及其儿子、亲信等被斩于闹市,司马皇族的势力被彻底打压。该封赏的封赏,该流放的流放,该斩杀的斩杀,桓玄主政建康后一系列雷霆手段,干脆利落。但还有一个人,也让桓玄头疼,桓玄会如何安排呢?此人当然就是握有兵权的刘牢之。虽然桓玄对刘牢之父子的政策是设法除掉,但这需要从长计议,一旦处理失当激起兵变可不是闹着玩的。但肯定不能让刘牢之回京口老巢,那是他的根基。刘牢与京口,就像桓玄和荆州,所以桓玄早早就让堂兄桓修做了徐州、兖州二州刺史,实际就是取代刘牢之。同样,也不能让刘牢之留在建康,因为这将直接威胁桓玄对朝廷中枢的掌控。考虑再三后,桓玄决定让刘牢之做了征东将军,会稽内史,去沿海盯着孙恩。刘牢之顶住内部强烈的反对声选择投降桓玄,主要理由就是如果桓玄被灭,自己将成为司马元显下一个目标。可是不知道刘牢之想过没有,如果司马元显被灭,自己难道不是桓玄的下一个目标吗?刘牢之是对付司马元显容易,还是对付桓玄容易呢?其子刘敬宣说得明明白白,桓玄一旦入主建康就又是一个董卓。董卓好惹吗?那可是十三家诸侯联合讨伐都没能成功的主(三国演义中是十八路诸侯)。当会稽内史的任命书送交到刘牢之手中时,刘牢之一定会意识到原来桓玄远比司马元显更难对付。面对下属,刘牢之指着任命书一声叹息:“没想到这么快就下手了,桓玄这是在夺我兵权,看来我大祸就要临头!”,言语间充满悲观情绪。"始尔,便夺我兵,祸将至矣!"。桓玄将驻地设在建康城内的丞相府,刘牢之驻地也在建康城中。刘敬宣因为被桓玄任命为参军,因此也跟着住在丞相府中。得知父亲要被打发到会稽,刘敬宣心急如焚,于是便以回去和父亲告别为由向桓玄请假去见刘牢之。刘敬宣一开始就强烈反对投降桓玄,知道桓玄要更难对付得多,一旦父亲兵权被夺去,那父亲和自己就只能是待宰羔羊,他必须尽快回去和父亲商议对策。刘敬宣的办法是立即再次举兵,率北府兵冲入丞相府诛杀桓玄。可是当刘敬宣把这个大胆的想法第一时间告诉刘牢之时,刘牢之却没有同意,当然,也没有反对,而是犹豫不决。几天后,刘牢之将驻地移到班渎(南京北,长江南岸),随后找来建武将军刘裕商议:“如今桓玄准备夺我兵权,让我去会稽,我肯定不能就范。我打算去北边广陵(今江苏扬州广陵区,位于建康东北)找高雅之,然后一起举兵讨伐桓玄,匡扶社稷,你觉得怎样?愿意和我一起去吗?”。高雅之是刘牢之女婿,先前曾被孙恩俘虏,现任广陵相。刘裕回答得很干脆:“将军当初拥有数万劲卒却执意投降,如今桓玄已入主建康,威震天下,朝野内外都是他的人,人心也逐渐聚拢起来,这种情况下你就算去了广陵又能干什么?我看我还是回我的京口去吧。”。刘裕的态度很明确,反对。刘裕是何人?他根本看不上刘牢之。桓玄掌权后关于刘裕的具体去向史书中并未明确交待,根据分析,因刘裕级别太低,此时还未进入桓玄视野,刘裕仅仅只是跟随刘牢之投降的普通将领。现在京口已在桓修手中,从刘裕的话中可知,刘裕应当是被桓玄安排返回京口继续就任将领。从刘裕回复中可以看出刘裕对刘牢之不满,尤其是刘牢之的反复无常。再换一种方式翻译刘裕的话大家可能会更明白:“老大,你搞错没?当初桓玄根基未稳,而您手握重兵时,我们这么多人反对你投降,你却执迷不悟。现在桓玄入主建康,执掌大权,人心渐渐都稳了,你却说要举兵,哪那么容易。要举兵你自己举兵吧,我回我的京口”。刘牢之的外甥,同为北府军将领的何无忌暗中找到刘裕,问:“你看我下一步该怎么办?”。刘裕说:“我看镇北将军(指刘牢之)此次必败。你不如和我一起回京口。如果以后桓玄能守住臣节不乱来,咱就好好工作。如果桓玄乱权篡位,咱再设法图谋”。见刘裕不愿跟着自己,刘牢之又找来众将商议去广陵举兵的事,结果大家都反对,参军刘袭更是痛斥刘牢之:“人以忠义为善,不该做的事就是谋反。可将军您从前反了王恭,近日又反了司马氏,现在又要反桓公。一人竟三反,你还想怎么立足?”,说完甩袖而去。在座的其他属官见状也纷纷散走。刘牢之因反复无常,终于自食恶果,在北府军中身败名裂,众叛亲离,毫无人望。刘牢之见无人响应,又不甘心就此去会稽赴任,进退两难。就在此时,儿子刘敬宣因去京口接家属,已经过了约定时间很久还没有消息,刘牢之以为密谋泄露被桓玄所杀,于是匆匆率众往北赶往广陵。因太过悲观,知道此去凶多吉少,在行至新洲(今南京北的长江中 )时,刘牢之自缢身亡!关注本号,感受两晋十六国烽烟,品味乱世风云,历史的精彩就在这里。内容完全尊重史实,写作不易,需要您的关注、点赞或留言,感谢您对原创的支持!(477)#送道子简介#
5、周末,我和杨峪河老年协会会长李广华一同来金陵寺镇icon的一个偏僻神秘,还带着着一些仙气的地方,拜访一位民间高人。这位高人叫袁宗智,道号撑道子,是全真龙门派icon,天竺山道教第23代弟子,师从天竺山一代大师周理贵。今年已经80多岁了。看上去他身体硬朗,目光炯烁,谈吐自如,给我们介绍了他居家修行练功的一些情况。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地,他一直一个人独居。他家房后依着青山,门前也对着青山,有一条盘山公路从门口绕过。周围有几片菜地,几块良田,几棵果树,老人就在这样的环境生活。谈起道教,他一生学的功夫,顿悟的人生机理,老人眼睛放光,滔滔不绝,拉也拉不回来,一时沉醉其中。谈到兴处,老人给我们拿出了一直随身保藏的三柜子经卷,那一落落,一捆捆经书都是老人收藏整理的心肝宝贝,里面不乏秘籍善本,道家真传。这些大量的藏经,身处于农家小屋,还是让我有点惊叹。我第一次见到了这么多的经书。随后老人向我展示的道家的法器,使我感到了那种隐藏着神秘感的威仪。听老人说他在天竺山出过家,是周理贵大师的徒弟,认识现任天竺山道观住持余诚智大师,并且老人表达了想见余诚智道长的愿望。我与余道长是朋友,结缘已有几年了。于是为他拨通了余道长的电话。电话接通后,两位道友都激动,声音里带着久别重逢的喜悦,相互嘘寒问暖,问好通报了这些年的情况。余道长说有机会要来看望这位老师叔,老人高兴的脸上像开了光,一再告诉我一定要把余道长引到他家里来畅谈,好像有什么东西要传承一样。后,老人让我看了他的那把青龙偃月刀,告诉我刀近50斤重,她早年练功能舞起来,现在年龄大了,举起来费力了,我拿起这把大刀,沉甸甸的。在老人的指导下在门前耍了几下,就感觉力不从心。随即想到古人就有多大的力气,把那些大刀icon长矛玩的花花转,像生了风一样,实在不可想象。离开时,我想起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高手在民间。是呀,民间真的藏着很多高人,他们或者有过人的智慧,或者有神奇的经历,或者是名人大亨看破红尘藏匿在深山,或者是携带宝贝隐居在民间。像这位老人的几柜子经书里面一定有秘籍,绝世真传,真希望有人把他传承下来。要不,老人年事已高,儿女常年在外,他们也根本不喜欢这些东西,弄不好老人过世后,后人还会把老人这些遗物当作破烂付之一炬,那样,岂不可惜了。
6、之前疫情期间的一些白描画作,取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道子墨宝(诸神朝谒图、搜山图、地狱变相图)局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