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能简介(瞿能的后人)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3 17:31:15 浏览
1、瞿能的后人

1426年八月,朱高煦企图勾结英国公张辅,效仿父皇朱棣,发动兵变。朱瞻基知道后,叹道:“汉王叔,你真以为朕不敢背负杀叔之名吗?”遂御驾亲征。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洪武年间,朱元璋召几个孙子到京城学习,所有的孩子都听师傅的教导,只有朱高煦调皮捣蛋,不肯向学,而且言行轻佻,对师傅很不尊重,所以朱高煦小时候很不受朱元璋待见。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为了防止藩王作乱,朱高煦、朱高炽和其他几个藩王的孩子入京作为人质。朱高煦在京师游手好闲,经常和其他世子比狠斗勇。因为他身材高大,又敢下死手,别的世子都吃过他的亏。舅舅徐辉祖暗中告诫他:“要低调做人,你是来做质子的,不是来当大爷的,别给你父亲燕王惹祸。”朱高煦非但不听,还盗走徐辉祖心爱的宝马,渡江返回北平(今北京)。归途之中,朱高煦经常杀死官兵,他大哥朱高炽不得不追在他后面给他擦屁股。两人追追逃逃,一路返回北平。1399年(建文元年),建文帝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由,起兵靖难,命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朱高煦随军出征。朱高煦的天赋在战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燕王心怀大慰:“有子如此,夫复何求!”朱高煦作为先锋,参加白沟河之战,他亲自披甲上阵,在阵前斩杀都督瞿能父子。不久,朱棣兵败东昌(今山东聊城),大将张玉战死。危难关头,又是朱高煦带领骑兵赶至,杀退南军,将朱棣救出。朱棣大喜道:“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儿应当奋勇再战。”又抚摸着他的背部道:“努力吧!世子常常生病。”朱高炽的身体不好,有肥胖症,走几步就喘。以前朱高煦从来没有夺嫡的想法,但是父亲朱棣的一番话,在朱高煦心里埋下一颗种子。朱高煦暗想:父亲一定是准备立我为世子。所以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朱高煦表现得更加勇猛。朱棣多次濒临危难,都是在朱高煦的力战下方转败为胜。朱棣因此认为次子朱高煦更像自己,多次在公开场合这样说。朱高煦以此自负,并沾沾自喜。朱棣靖难成功,是为明成祖。在太子的人选上,朱棣很为难。朱棣喜欢次子的勇猛,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也都支持朱高煦,请求立朱高煦为太子。徐皇后则对他说:“老二性情暴躁,他若做了皇帝,怕是不会善待兄弟,所以必须立老大。”朱棣又询问大才子解缙太子的人选问题。,解缙只说了句“好圣孙”,意思就是朱高炽虽然身体不好,但朱高炽有个好儿子朱瞻基啊,朱棣立即心知肚明。当然,解缙这句好圣孙,也得罪了一心想当皇帝的朱棣次子朱高煦,不久就被朱高煦谗言诬陷,让朱棣抓进了锦衣卫诏狱,后惨死狱中。“好圣孙”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朱棣做了一个梦,他梦见洪武帝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觉得十分吉祥。正好下人报告说他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跑去看孙子,兴奋地称赞:“此乃大明朝之福也”。这件事对朱棣下决心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起了很大作用。1404年,朱棣终下定决心,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为汉王,封国云南。为此私下抱怨:“父皇曾答应立我为太子,如今竟然反悔!”朱棣得知后,很是愧疚。朱棣死后,太子朱高炽继位,就是明仁宗。他当皇帝很宽厚,对建文帝朱允炆的旧臣全部平反,对外不再征战,安心发展生产,与民生息。只可惜朱高炽只做了不到十个月的皇帝就病死了,太子朱瞻基继位,时年26岁,是为明宣宗。大明王朝一年之内死了两位皇帝,朱瞻基初登大宝,年纪轻轻根基不稳。此时的情形和建文帝时期何其相像?于是作为叔叔的朱高煦以为机会到了,也要学学自己父亲朱棣,也来个“清君侧”。只可惜啊,朱高煦没有朱棣的谋略和稳重,而侄子朱瞻基也显然比朱允炆老成干练,不负当年解缙一句“好圣孙”的评价。朱瞻基听说汉王朱高煦要来“清君侧”,很好笑,真以为侄子都是怕背负杀叔的罪名吗?可笑!朱瞻基也是久经战阵的猛将,老朱家血液里的勇猛他也有,于是御驾亲征。可怜朱高煦还幻想着和英国公张辅里应外合呢,哪知道张辅早将他卖了。朱高煦造反,连他的封地都没来得及走出去,就被朱瞻基御驾亲征的大军团团围住。朱高煦目惊口呆,只能投降。因为朱允炆“莫使朕背杀叔之名”,所以朱瞻基选择宽宏大量,做做样子给天下人看,只是将他关押了起来。后来,朱瞻基想起被关押的叔叔朱高煦,就想去看看他过得好不好。但朱高煦不知道哪根筋犯抽抽了,竟然恶作剧,伸出腿将皇帝朱瞻基给绊倒在地。朱瞻基大怒,让人用三百斤的大鼎,把朱高煦装在里面,然后在周围点火,活活烤死了朱高煦。朱高煦临死前或许才明白,父亲的话是可信的,但父皇的话都是靠不住的,自古天家多薄情。父皇骗了自己,才导致自己有心夺嫡,不然,自己安心当了藩王多好。朱高煦妄想效仿父皇朱棣,可惜对手太狡猾,而他也没有朱棣的手段与谋略,终成了一个笑话。但不管咋说,朱棣都是对这个儿子有所亏欠的。 参考资料:《明史》等

2、瞿能父子

公元1402年,大明曹国公李景隆偷偷打开金川门,燕王朱棣的“靖难”大军轻松进入南京城。很快,皇宫燃起大火,朱棣找到一具面目全非的焦尸,哭道:“是四叔来得太迟,才让陛下被奸臣所害啊!”朱棣赶到皇宫后,只见一片火海,建文帝变成一具烧焦的尸体。谁能想到,三年前朱允炆让李景隆带50万大军剿朱棣,三年后李景隆竟然亲自打开南京城大门主动投降,如此奇葩只有李景隆一人可以做到。李景隆此后被人称为大明战神,活生生将无比信任他的朱允炆坑下皇位,等到永乐大帝朱棣登基即位之时,李景隆竟被列在靖难之役功臣之首,颇具讽刺意味,导致满朝的文武大臣像吃了苍蝇一般难受。李景隆小名叫九江,他的父亲叫李文忠,大明六公之一曹国公。李文忠是朱元璋二姐朱佛女的儿子,12岁跟父亲投奔了舅舅朱元璋,改名朱文忠。朱文忠从军后悍不畏死,帮舅舅平定陈友谅、张士诚,战功不输常遇春等人。李文忠的军队军纪严明,敢于直言进谏,曾经还因为胡惟庸一案牵连盛广顶撞朱元璋,而且他还收养救活很多战争孤儿,因此在民间口碑好。1384年,李文忠重病去世后,李景隆继承父亲曹国公的爵位。李景隆自幼喜欢看兵书,而且李文忠经常为他讲解军事案例,所以他每次在战例复盘时总能说的头头是道。因为李景隆长得好看,第一眼看着一身正气,朱元璋很喜欢这个舅孙,让他做了朱允炆的武术老师。自从太子朱标病死后,朱元璋为了朱允炆顺利继位,不仅将大将军蓝玉剥皮实草,还将傅友德、冯胜等人逼死,曾经跟着老朱打天下的兄弟基本上被他灭族,朱元璋死前放心将朱允炆交给舅孙李景隆照顾。因为李景隆和太子一脉的关系好,朱允炆登基后李景隆很快成为他的心腹。朱允炆一直担心叔伯们谋反,所以着手准备削藩。当周王朱橚被人告发谋反,朱允炆让李景隆将他押回南京,李景隆顺利完成任务。朱橚是朱棣的弟弟,一直迷恋医学,因此没有任何反抗。随后建文帝的目标指向朱棣,可是老将耿炳文出马后没有打赢,建文帝只好启用李景隆为主帅,让他带50万兵攻打朱棣,可是这一战结果搞笑。朱允炆亲自在江边为李景隆送行,让他行“捧毂推轮”之礼,赐“便宜行事”之权。可是朱棣听到主帅是李景隆后,知道自己这一仗稳赢,只让朱高炽留守北平。李景隆率军围困北平,眼看瞿能就要攻破,他却下令撤军。李景隆生性好妒,只会纸上谈兵,他怕张掖门被瞿能攻破以后,战功和他没办点关系,导致攻破燕王大本营的机会就此失去。朱棣回援后立马与李景隆决战,终李景隆大败,这一战损失了不少兵马。1400年,李景隆与朱棣多次决战,结果全都是大败而归,朝中不少大臣希望撤换主帅,可是朱允炆听不进去,他竟然还觉得李景隆是因为权利太小,授以“专征伐”之权,继续让他做为主帅剿灭乱贼朱棣。朱允炆没有想到,这一次李景隆竟然带着60万大军再次兵败而归,而且死伤超过十万。朝臣纷纷递上奏折,再次提出杀掉李景隆,方孝孺认为李景隆失律丧师,他应该以死谢罪,可是朱允炆再次保下李景隆。眼看朱棣的大军就要打到南京,朱允炆想要跟朱棣议和,划江而治,再一次让李景隆出面去找朱棣商谈,可是朱棣毫不犹豫拒绝了。朱棣马上要打到南京,但是南京有20万守军,而且城墙高达,自保肯定没有问题。1402年,朱棣直逼南京,方孝孺再一次上奏折请求斩杀李景隆,可是朱允炆再次拒绝,把他安排到重要的城门金川门。这一次李景隆竟没有战败,因为他与朱橞直接开门投降,欢迎燕军入城,建文帝消失在火海之中。燕王兵不血刃拿下南京,此战大的功劳就是李景隆。等到朱棣登基继位,他觉得李景隆的功劳大,因有“默相事机之功”,李景隆竟然被列为靖难之役功臣之首,每次朝事都让他先发表意见,群臣难受至极。李景隆压根没有作为叛徒的羞耻心,而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因此导致靖难其他功臣心里不爽,看到李景隆就觉得恶心。李景隆却压根没有任何影响,蓄养几百奴仆,在家接受他们跪拜,日子过的惬意。1404年,周王朱橚、刑部尚书、成国公朱能等联合群臣弹劾李景隆弟弟叛反,朱棣只好削去他的功臣勋号,不再让他上朝面君,但是依旧留着曹国公的爵位。大臣却没有放过他,继续弹劾,终削去李景隆的爵位。俗话说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李景隆虽然幽禁在家,但是人家竟然活到永乐末年,曾经十天没吃饭都没有被饿死。@小狐狸的故事茶馆当初朱棣知道李景隆为主帅时,他就知道皇位肯定非他莫属。朱棣言明李景隆缺点:“军纪不明,威令不行;北平严寒,南卒柔脆,不能犯霜冒雪;士无嬴粮,马无宿藁,不量险易而深入;寡谋而骄,色厉而馁,智勇俱无;刚愎自用,不听忠直,专喜佞谀,部曲离心。李景隆这一生大的贡献,可能是让刚修建的南京城墙没有内战被损坏。俗话说食君之禄,分君之忧,大明战神李景隆真的是一种耻辱。

3、

靖难之役建文帝一开始其实占据上风,兵力且不说了,朱棣起兵之时麾下只有800燕王府亲卫,就拿大将来说,虽然众多开国名将因为各种原因剩下的没几个了,但就算不把投降或归附于朱棣的大将比如陈亨、郑亨、顾成、徐忠、李远等人算在内,朝廷一方的阵容也并不差![玫瑰]1.耿炳文耿炳文虽然不如徐达、李文忠、傅友德、蓝玉等人那么厉害,但是他的防守却是冠绝诸将,当初镇守长兴近十年之久,挡住了张士诚的连番进攻,耿炳文防守之强甚至连徐达都自叹不如。朱棣起兵之初怕的就是朝廷步步为营稳打稳扎,以的实力拖垮他,而这正是耿炳文擅长之处,如果朱允炆能像信任李景隆一样信任耿炳文,坚持以耿炳文为大将军负责对朱棣作战,朱棣在耿炳文防守反击的战术之下很可能会撑不住。[玫瑰]2.徐辉祖徐辉祖是徐达长子,自小就被徐达带在身边历练,虽然比不上第一代的开国名将,但却是第二代的领军人物,至少比李景隆厉害多了,实际上也确实如此,比如白沟河之战只有徐辉祖全师而退,齐眉山之战大胜燕军,朱棣曾坦言他担心两点:一是朝廷步步为营,二是建文帝以徐辉祖为大将军,结果因为朱棣是徐辉祖姐夫这层身份,朱允炆一直不敢放心用他。[玫瑰]3.盛庸东昌之战斩张玉,夹河之战斩谭渊,靖难之役朱棣几次败给了盛庸,麾下两员大将都死于盛庸之手,如果不是朱棣运气好(三场大风帮了大忙),以及朱允炆交代“毋使朕有杀叔之名”使得南军缩手缩脚,东昌之战估计朱棣就吃不了兜着走了。[玫瑰]4.平安平安是一员猛将,靖难之役中几次大败燕军,朱棣麾下房宽、陈亨、薛禄几员大将都曾是平安的手下败将,王真和陈文被平安斩杀,就连朱棣本人在白沟河之战也差点被平安刺落马下。[玫瑰]5.瞿能瞿能也是一员猛将,李景隆几十万大军围攻北平,瞿能其实已经攻破张液门,只要李景隆大兵压上很快就能攻入北平,结果李景隆这个草包却传令撤军(李景隆以为既然今天能攻破,明天一样也能攻破,这个功劳可不能让给瞿能),结果朱高炽浇水筑城,滴水成冰一夜之间城墙光滑如镜,李景隆也错过了好的机会,试想一下如果北平失守,朱棣将很难挽回局势。白沟河之战瞿能父子悍勇,一度打得燕军几无还手之力,如果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大胜的一方将是南军而非燕军。如果建文帝弃李景隆以耿炳文或徐辉祖为帅,盛庸和铁铉为辅佐,平安和瞿能为先锋,以这样的阵容迎战朱棣,朱棣不要说入主南京,多打到山东就很难再进一步了。

4、

公元1399年,北平城张掖门外,大将瞿能挥舞长枪,一马当先,仅率千余将士,便将守军纷纷逼退。城破之际,身后却传来撤军的命令。瞿能,少时随父从军,后任四川都指挥使,长期驻守在西南,平复西蛮叛乱。为讨伐燕王朱棣,瞿能被紧急调往前线。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拜李景隆为帅,率50万大军,围攻北平。为打开局面,朱棣以北平为诱饵,自己则率大军,跑到包围圈外围,企图与北平城形成内外夹击之势,以消灭南军。朱棣的计划想要成功,就要北平城,不会被攻破。但面对50万大军围攻,朱棣哪来的信心呢?朱棣的信心,来自李景隆。朱棣自小便与李景隆一起玩耍,因此对他熟悉。朱棣知道,李景隆对兵法一窍不通,而且心胸狭窄,断不能成事。朱棣的判断果然没错,李景隆求胜心切,为了尽快攻下北平,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率大军直扑北平。在攻城战中,李景隆方法用尽,先是用火炮攻城,然后纵火焚烧城门,士兵利用攻城云梯爬上城墙,又通过挖地道的方式协同攻城,但都未攻入城内,攻城数次,都被击退。攻城受挫,又加上粮草不足,士气异常低落,李景隆只好停止攻城,暂时休整。但燕军可不允许,于是趁着夜色,偷偷用绳索跑到城外,在南军大营外击鼓鸣锣,惊扰地南军将士无法入睡。在燕军的骚扰中,瞿能看破了他们意图,并准确地判断出,夜袭只是掩人耳目,实际上,他们已是强弩之末。于是,瞿能带着两个儿子,以及千余名士兵,通过云梯,趁夜爬上张掖门,作战勇敢,杀声震天,燕军无法抵抗,于是忙呼喊后兵接济,并派士兵回营请援。李景隆收到消息,竟心生嫉妒,心中暗想,北平已经岌岌可危,就算明日再攻,仍然能够攻破,于是,传命给瞿能,赶紧撤兵,不要孤军深入,以免遭受燕军地埋伏。瞿能接到命令,气愤至极,但没办法,在出征前,建文帝赋予李景隆便宜行事之权,如果违抗命令,肯定会被处死,所以只能退出城外。由此南军错过了绝好的破城机会,使燕军得到了喘息。瞿能破城,让燕军大吃一惊,急忙向城墙上浇水,此时已是十一月份,天气寒冷,滴水成冰。一夜过后,北平已成冰城,李景隆带领数万兵将,再次来到张液门时,只见城墙光滑如油,已经无法攀登,只得罢兵。自此,燕军失去攻占北平的好机会。没过多久,朱棣便分兵五路,进攻南军,锐可不挡,直压南营。见燕军提刀跃马,冲阵而来,南军众将俱皆退缩,不敢上前。李景隆也心生怯弱,竟独自难逃,留下50万将士惨遭屠戮。此时,只有瞿能父子勇猛过人,纵马出阵,杀得天昏地暗。无奈南军众将士纷纷溃逃,瞿能独力难支,只好收拾残兵,退出战场。【容毅鉴史斋】瞿能,具有冷静的头脑,冲锋陷阵的勇气,为国尽忠的决心,可惜,主帅李景隆对兵法一窍不通,而且胆小如鼠,嫉贤妒能。瞿能本来应该名垂青史,却因为老板无能,不仅寸攻未立,反而落得兵败而逃。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5、

公元1402年,大明曹国公李景隆偷偷打开金川门,燕王朱棣的“靖难”大军轻松进入南京城。很快,皇宫燃起大火,朱棣找到一具面目全非的焦尸,哭道:“是四叔来得太迟,才让陛下被奸臣所害啊!”朱棣赶到皇宫后,只见一片火海,建文帝变成一具烧焦的尸体。谁能想到,三年前朱允炆让李景隆带50万大军剿朱棣,三年后李景隆竟然亲自打开南京城大门主动投降,如此奇葩只有李景隆一人可以做到。李景隆此后被人称为大明战神,活生生将无比信任他的朱允炆坑下皇位,等到永乐大帝朱棣登基即位之时,李景隆竟被列在靖难之役功臣之首,颇具讽刺意味,导致满朝的文武大臣像吃了苍蝇一般难受。李景隆小名叫九江,他的父亲叫李文忠,大明六公之一曹国公。李文忠是朱元璋二姐朱佛女的儿子,12岁跟父亲投奔了舅舅朱元璋,改名朱文忠。朱文忠从军后悍不畏死,帮舅舅平定陈友谅、张士诚,战功不输常遇春等人。李文忠的军队军纪严明,敢于直言进谏,曾经还因为胡惟庸一案牵连盛广顶撞朱元璋,而且他还收养救活很多战争孤儿,因此在民间口碑好。1384年,李文忠重病去世后,李景隆继承父亲曹国公的爵位。李景隆自幼喜欢看兵书,而且李文忠经常为他讲解军事案例,所以他每次在战例复盘时总能说的头头是道。因为李景隆长得好看,第一眼看着一身正气,朱元璋很喜欢这个舅孙,让他做了朱允炆的武术老师。自从太子朱标病死后,朱元璋为了朱允炆顺利继位,不仅将大将军蓝玉剥皮实草,还将傅友德、冯胜等人逼死,曾经跟着老朱打天下的兄弟基本上被他灭族,朱元璋死前放心将朱允炆交给舅孙李景隆照顾。因为李景隆和太子一脉的关系好,朱允炆登基后李景隆很快成为他的心腹。朱允炆一直担心叔伯们谋反,所以着手准备削藩。当周王朱橚被人告发谋反,朱允炆让李景隆将他押回南京,李景隆顺利完成任务。朱橚是朱棣的弟弟,一直迷恋医学,因此没有任何反抗。随后建文帝的目标指向朱棣,可是老将耿炳文出马后没有打赢,建文帝只好启用李景隆为主帅,让他带50万兵攻打朱棣,可是这一战结果搞笑。朱允炆亲自在江边为李景隆送行,让他行“捧毂推轮”之礼,赐“便宜行事”之权。可是朱棣听到主帅是李景隆后,知道自己这一仗稳赢,只让朱高炽留守北平。李景隆率军围困北平,眼看瞿能就要攻破,他却下令撤军。李景隆生性好妒,只会纸上谈兵,他怕张掖门被瞿能攻破以后,战功和他没办点关系,导致攻破燕王大本营的机会就此失去。朱棣回援后立马与李景隆决战,终李景隆大败,这一战损失了不少兵马。1400年,李景隆与朱棣多次决战,结果全都是大败而归,朝中不少大臣希望撤换主帅,可是朱允炆听不进去,他竟然还觉得李景隆是因为权利太小,授以“专征伐”之权,继续让他做为主帅剿灭乱贼朱棣。朱允炆没有想到,这一次李景隆竟然带着60万大军再次兵败而归,而且死伤超过十万。朝臣纷纷递上奏折,再次提出杀掉李景隆,方孝孺认为李景隆失律丧师,他应该以死谢罪,可是朱允炆再次保下李景隆。眼看朱棣的大军就要打到南京,朱允炆想要跟朱棣议和,划江而治,再一次让李景隆出面去找朱棣商谈,可是朱棣毫不犹豫拒绝了。朱棣马上要打到南京,但是南京有20万守军,而且城墙高达,自保肯定没有问题。1402年,朱棣直逼南京,方孝孺再一次上奏折请求斩杀李景隆,可是朱允炆再次拒绝,把他安排到重要的城门金川门。这一次李景隆竟没有战败,因为他与朱橞直接开门投降,欢迎燕军入城,建文帝消失在火海之中。燕王兵不血刃拿下南京,此战大的功劳就是李景隆。等到朱棣登基继位,他觉得李景隆的功劳大,因有“默相事机之功”,李景隆竟然被列为靖难之役功臣之首,每次朝事都让他先发表意见,群臣难受至极。李景隆压根没有作为叛徒的羞耻心,而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因此导致靖难其他功臣心里不爽,看到李景隆就觉得恶心。李景隆却压根没有任何影响,蓄养几百奴仆,在家接受他们跪拜,日子过的惬意。1404年,周王朱橚、刑部尚书、成国公朱能等联合群臣弹劾李景隆弟弟叛反,朱棣只好削去他的功臣勋号,不再让他上朝面君,但是依旧留着曹国公的爵位。大臣却没有放过他,继续弹劾,终削去李景隆的爵位。俗话说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李景隆虽然幽禁在家,但是人家竟然活到永乐末年,曾经十天没吃饭都没有被饿死。

6、

建文元年(1399)七月,燕王朱棣突袭北平九门,控制了城内驻军。随后,朱棣以朝无正臣为名起兵靖难,皇室内战全面爆发。朱棣起兵后,连克通州、居庸关、怀来等地,收编士卒两万有余。得到消息的朱允炆也不含糊,立刻下旨废掉朱棣的燕王头衔,发兵十三万北上平叛。但经过洪武后期对功勋集团的大清洗,明廷手中能用的将领并不多。所以朱允炆只能让本处二线的老将耿炳文上阵。这位擅长防守的老将一到河北,就展开军队组织防守,企图凭借朝廷的综合实力耗死燕军。深知自己与朝廷实力不对等的朱棣,不敢坐以待毙。不断发起军事骚扰,企图逼耿炳文与自己决战。但耿炳文始终稳如泰山,不与燕军交战。直到八月十五日,燕军发动偷袭,给明军造成了极大损失后,耿炳文才下令出击,结果在滹沱河一带被朱棣击败。不过作为正统皇帝的朱允炆坐拥天下,占尽优势,一两场失败对他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依托如此强大的后方,耿炳文调整策略,在河北真定重建了防线。如此一来,朱棣在之前取得的胜利便成了无用功。之后,燕军对耿炳文的防线无可奈何,只得退回北平。但对于朝廷来说,如此巨大的优势怎么能采取守势。所以朱允炆决定换将,给朱棣来个飞龙骑脸。可此时明朝的将领正是青黄不接之际,偌大的朝廷竟选不出一个合适的人选。终,朱允炆采纳黄子澄的意见,拜二代将领李景隆为大将军,领兵五十万北上伐燕。同时,朱棣也没闲着,他亲自率军北上,夺取宁王的兵权。听说朱棣北上大宁的李景隆,迅速调集军队攻打北平。当时李景隆觉得朱棣已经带走了燕军主力,此时的北平就是个熟透的柿子,自己摘下来就行了。结果令他没想到的是,守城的朱高炽不仅不投降,还挡住了明军的进攻。但明军的实力毕竟雄厚,在连续的冲击下北平城渐渐不支,明军大将瞿能几乎就要攻入张掖门。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害怕瞿能立功的李景隆竟突然下令停止进攻,错过了拿下北平的大好时机。十一月初,朱棣由大宁回师,李景隆在拦截失败后扔下大军逃跑,致使朝廷的大量辎重和粮草落入了朱棣手中,北平之战也变成了燕军对明军的单方面屠杀。但此时的朱棣却根本无法南下,因为辽东的吴高正虎视眈眈,只要朱棣深入南方,吴高就会偷他老家。于是,朱棣在击退李景隆后只能再挥师辽东。可据守辽东的吴高虽非大才,却是个心思缜密的人。他虽然无法击败燕军,但也不会让燕军占到便宜。在吴高出色的周旋下,李景隆所部得以喘息,重新在河北建立了防线。可就在此时,南京城里居然传起了吴高要与燕王勾结的谣言,这想都不用想肯定是朱棣的反间计。可朱允炆偏偏就相信了这个谣言,将吴高调回了内地。而新上任的将领杨文有勇无谋,根本无法给燕军造成实质威胁。于是,朱棣得以从辽东脱身,跑到河北与李景隆展开厮杀。面对燕军南下,李景隆根本不是对手,徒有兵力优势而不能攻守,被朱棣打的节节败退。到建文二年(1400)五月份,李景隆在济南城下被燕军击败,打光了朱允炆给他的所有资本.......明天上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