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镐简介(张镐名言)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3 18:23:46 浏览
1、张镐名言

公元756年,59岁的王昌龄被贬返回老家。途经亳州时,竟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残忍杀害。闾丘晓为何要杀害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留下了千古之谜。公元698年,王昌龄出生于山西太原,家境贫寒的他,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到了能劳作的年纪,王昌龄要常常下地耕种,不然根本没法养活自己。这样的现状时时刻刻刺激着王昌龄的感官,为了改变这一切,王昌龄读起书来便更加的卖力,但读书对于王昌龄来说,却是一件及其奢侈的事情,王昌龄常常因为书籍而烦恼。为了改变书不够读的现状,王昌龄在二十三岁这个年纪,做了个重大的决定。王昌龄离开了生活二十三年的家乡,登上了嵩山之上,他一边在嵩山修心养道,一边读书沉淀。这一呆就是三年,这三年的清净日子,养成了王昌龄淡然如水的心态,也在这三年成长了不少,对于未来更是踌躇满志。正逢唐玄宗改变征兵制度,废除了走二百年历史的府兵制,改为了募兵制。这极大的增发了唐朝文人的从军热情,刚刚下山的王昌龄,也毅然的加入到了从军的行列之中,成为了弃笔从戎的表率人物。踏上军营的王昌龄,一路走过了祖国的西北边塞,他被边塞的宏伟和难以言喻的景色深深地震撼到了,灵感迸发的王昌龄留下了大量的边塞名诗,让边塞之景以文字的形式永存于世间。王昌龄在条件艰苦的边塞之地也生活了整整三年的光阴,这三年的历练,对王昌龄的身心都起到了极大的锻炼作用。王昌龄也为自己的诗文之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此以后,世人皆知边塞出了个著名的诗人王昌龄。离开军营的王昌龄,起了考取功名的念头,随即参加了科举考试,三十而立的王昌龄在科举考试之中,成功中第。可王昌龄并没有受到重用,只是被册封了一个校书郎,这对于志比天高的王昌龄来说,简直就是一种“侮辱”。在这样的岗位之上,王昌龄的满腔报国之情根本无法抒发出来,不屑于阿谀奉承的王昌龄,被上级安排了个教书的工作。就这样,王昌龄又蹉跎了四年的光阴,整日做着一些可有可无的工作,无法为民请愿,为了改变仕途上的失意,王昌龄参加了唐朝选拔文人的考试,并在考试中,势如破竹,勇夺桂冠。崭露头角的王昌龄官至县尉,但王昌龄感觉自己依旧没有受到重视,对于任命颇有微词,无处抒发的郁闷之气的王昌龄,只能用文字一解苦闷,时常以酒浇愁。可王昌龄的做法,引发了旁人的些许不满,便有人上书中伤王昌龄,王昌龄也因此被贬了官职。被贬之后,王昌龄来到了岭南,在此地,遇到了二三知心好友,整日吟诗作对,好不痛快,这也是王昌龄为官生涯中,为畅快的一段时光。已经对仕途无望的王昌龄,不再抱有幻想,他已经习惯了被贬的生活。这就样,王昌龄每逢被贬到一个地方任职,都会醉酒浇愁,以解心中苦闷。公元755年,内战安史之乱爆发,一时间,大唐王朝风云四起,人人自危。王昌龄正逢被贬至自己的家乡,想到几十年未见的家人和父老乡亲,王昌龄内心的思乡之情一下子被点燃了,他想趁着自己还有那么点一官半职,可以对家乡起到一点庇护作用。于是,王昌龄准备好行囊,迫切的踏上了回乡之途,可在半路上,王昌龄却受到了埋伏,被一群人团团围住。王昌龄定睛一看,发现领头之人是毫州刺史闾丘晓,王昌龄面对众人,镇定的说道:“我与尔等无冤无仇,为何拦我去路。”闾丘晓大笑道:“你的确与我没有恩怨,但你一个酸臭文人,凭什么享有这么大的名气,我们拼死拼活的,哪天死在了沙场之上,都不会有人知道,这不公平!”说罢,闾丘晓抽出砍刀,杀死了一代文豪王昌龄。公元757年,张镐奉命平定内乱,在一次战役中,张镐命令闾丘晓前来增援,可闾丘晓怕兵败牵连自己,便没有发兵增援。张镐大怒,随即派人抓拿闾丘晓,并被处于死刑。王昌龄至死都想不到自己会死在唐朝将领的手中,好在后有人替他报了仇。一生壮志未酬的王昌龄,用自己的亲身感悟,给后代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传世诗篇!参考文献:[1]《唐才子传》[2]《旧唐书》

2、张镐张巡

为有正义感的张镐点赞?,为官一任…不为民服务利己的人都不会有好结果。

3、张镐个人资料简介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唐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诗词很美,书法也很美,祝贺利川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张镐先生书法作品入省展)

4、唐朝张镐简介

[月亮]公元756年,59岁的王昌龄被贬返回老家。途经亳州时,竟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残忍杀害。闾丘晓为何要杀害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留下了千古之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像是杜甫的诗中所写的那样。安史之乱让百姓流离失所。人们每天活在惊恐和危难之中。饶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王昌龄这样的热血汉子,此时也心系着远在他乡的妻儿老小。挂念着自己家人的王昌龄,便偷偷的从龙标离开。他想回到自己的故乡保护自己的家人与同乡们。王昌龄马不停蹄的赶路一刻也不想耽搁,但人总是需要休息的,所以在经过毫州的时候,王昌龄选择在此地稍作休整。王昌龄身为龙标的地方官员,经过毫州,出于礼貌总是要和当地的官员打声招呼的。于是提着大包小包行李的王昌龄,便去见毫州刺史闾丘晓。心系百姓安危,只知道着急赶路的王昌龄,根本没有准备什么像样的礼物,给毫州刺史闾丘晓。再加上王昌龄这个人,本身就厌恶官场上的一些恶劣风气。耿直的他根本不会阿谀奉承闾丘晓。王昌龄的一些表现,使得比王昌龄官职要大的毫州刺史闾丘晓极为不满。再加上王昌龄是个不止能够带兵打仗,还能够写出一首好诗的有才之人,他的朋友更是李白杜甫这类人中龙凤。嫉妒之情开始疯狂的在闾丘晓心中蔓延。如今王昌龄有事投奔自己,他却不摆出一副真切的求人的样子。这让闾丘晓的愤怒达到极点。嫉妒与愤怒的驱使之下,闾丘晓的心中生出一个坏的念头。他要借此机会除掉王昌龄。于是闾丘晓在没有通报上级的情况下,以王昌龄擅离职守为借口,私自用刑处死了王昌龄。还没有亲眼见到妻儿平安的王昌龄,就这样含冤而死。很快,王昌龄的死讯传遍了大江南北。为他的死而感到痛苦的王昌龄的好友们,却没有办法奈何到闾丘晓。毕竟闾丘晓用来杀害王昌龄的借口也确实是真的。王昌龄确实是没有得到上级的允许,就擅离职守,想要偷偷溜回家。但是明眼人都知道。龙标离着安史之乱主要涉及到的地区甚远,王昌龄回到自己的家乡,上阵杀敌分明是件好事,可他却不被网开一面。再者说闾丘晓分明是嫉妒王昌龄的名气与才学,才杀害王昌龄的。所以在闾丘晓没有犯什么大错之前,王昌龄的好友与倾慕者们拿这个卑鄙小人,没有任何办法。在这些人中,张镐的愤怒尤为强烈。他倾慕王昌龄已久,于是他在得知王昌龄死讯之后,立刻派人去调查。在得出王昌龄是枉死的,这个结论之后。张镐决定,以后一旦抓住闾丘晓的把柄,他就一定要为王昌龄报当日之仇。也正是在不久之后,因为战乱的影响。睢阳这个兵家必争之地,被叛军围攻。守城的将士们即将支撑不下去。意识到这块地方的重要性,朝廷派出河南节度使张稿去支援。但是由于交战已久的睢阳城内早就已经没有余粮。张镐在取得上级同意后,决定向闾丘晓求助。但没想到,闾丘晓这个卑鄙小人。在叛军兵临城下之后,早早的就舍弃了城池,弃百姓于水火之中,逃之夭夭。后因为闾丘晓一方没有及时供应粮草,用将士们鲜血换来些许安稳时日的睢阳,后还是被敌人攻陷。个人恩怨与国仇家恨堆积到一起。张镐对闾丘晓的愤恨达到了高峰。于是张镐派人活捉闾丘晓愤怒的他,当即决定要处死这个卑鄙小人。在被执行死刑前,惧怕死亡的闾丘晓哭着求张镐说。自己家里还有妻儿老小,他的老母亲还等着他赡养。他还不能死,求张镐留他一命。但张镐这时却过来反问他。当时王昌龄心系自己的妻儿老小与同乡的乡亲百姓。他想要回到自己的故乡上阵杀敌。却因为你的嫉妒之心而克死他乡。你难道就没有想过王昌龄的母亲也需要王昌龄来赡养吗?张镐不听闾丘晓的辩解。果断地处决了他,也算是为王昌龄报了仇。参考资料:《新唐书》《唐才子传·卷二》

5、张镐读音

公元756年,59岁的王昌龄被贬返回老家。途经亳州时,竟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残忍杀害。闾丘晓为何要杀害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留下了千古之谜。倒在亳州的土地上时,王昌龄依旧看向了家乡的方向,明明还有几天他就可以见到心心念念的妻儿了。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被推许为“诗天子”、“七绝圣手”,他的诗歌感情充沛,形象动人,景象含蓄,韵味深长,代表了盛唐气象。他的《出塞》、《从军行》等诗作广为流传,被后人称为“边塞诗之祖”。王昌龄自幼家境贫寒,一生经历坎坷。他于公元727年进士及第后,先后担任校书郎、汜水尉、江宁丞等职,因事多次被贬谪南方。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决定北上回乡,不料在途中遭遇不测。据《唐才子传》记载,王昌龄之死是因为“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闾丘晓是一个傲慢自大、刚愎自用的地方官员,他嫉妒王昌龄的诗才和名气,在天下大乱之际,便趁机下手杀害了王昌龄。他以为这样一位被贬谪的小官吏,朝廷自顾不暇,还有谁会关心他的死活?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草菅人命的闾丘晓岂能逍遥法外?王昌龄冤死后不久,时任宰相兼河南节度使的张镐,就为他报了仇。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在解宋州之围时,令闾丘晓率兵救援。闾丘晓却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宋州失陷。张镐以贻误军机罪,处死闾丘晓。《新唐书·文苑传》对此有一极为精彩的细节记载:在行刑时,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赡养。张镐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话就把闾丘晓挡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意即王昌龄的母亲又由谁来养呢?闾丘晓闻听此言,便默然无语了。从张镐的话中,可以知道王昌龄冤死之事张镐早有所闻,他对闾丘晓手中有权就滥杀无辜忿忿不平。王昌龄死时不到60岁,如未被害,定有不少新诗佳作问世。后世人痛恨闾丘晓扼杀了诗人生命,也毁灭了更多传诵千古的名篇,由此生发出对王昌龄的绵绵千年哀思和惋惜。 #张镐简介#

6、张镐的介绍

公元756年,59岁的王昌龄被贬返回老家。途经亳州时,竟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残忍杀害。闾丘晓为何要杀害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留下了千古之谜。盛唐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孟浩然以及王昌龄等等,他们为中国诗词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他们的一生充满了曲折,经历了各种坎坷,甚至没有善终。今天我们来看看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一生有哪些起伏。王昌龄的家境贫寒,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所以,上学读书对他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王昌龄没有放弃,有时候偷偷跑到学堂外面的窗户下,听老师讲课,他也有保卫国家的抱负。之后,王昌龄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混进了朝堂之上,但是,他这个人不拘小节,口无遮拦,因此得罪了朝堂里的不少官员,迫于压力,王昌龄被贬官至岭南一带。在边塞,他创造了许多诗篇,也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绝句。之后,他因功劳被赦免,返回到了长安任职,没多久,就又因为一些事情得罪人,被贬至龙标任职校尉。总之,王昌龄因为他的性格和为人处世吃的不少的亏,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在心上,这也导致了他的罪小人而不自知,从而失去了生命。王昌龄在做龙标尉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已经到了要颐养天年的时候了。碰巧安史之乱爆发,整个京城和周边的各县都受到了影响。王昌龄想着自己的家人还在长安,战乱时代,不知道他们如何生存,于是,他想要收拾行李,赶回去探望家人。王昌龄估计也没想到,自己的这一走,到死也没有见到家人一面。收拾好行李,他一路奔波,走了好几天,一路上的难民也不在少数。当他经过亳州的时候,已经疲惫不堪了,他想要在此歇脚,但是,战乱吃紧,亳州又是叛军的主要攻击目标,于是,王昌龄想要拜访下亳州刺史闾丘晓,提一些建议。不得不说,王昌龄就是想的太简单了,在别人的地盘上还要指挥他人,这样的不拘小节可以算的上是不分主次了。刚看见闾丘晓,王昌龄就谈论起来目前的战事,丝毫没有收敛,他也没有看见闾丘晓的脸色已经很不好了,毕竟两人虽是同朝为官,却从来没有交集,又怎么能一直指点他人呢。王昌龄提了很多建议,闾丘晓实在看不惯他这副圣人模样,根本没当回事,他知道王昌龄的才华高人一等,也不想他压在自己的头上,事后,闾丘晓的下人来报,说王昌龄属于无诏归家的,犯了死罪。于是,闾丘晓就以这个名义把王昌龄杖毙了。闾丘晓这人十分的善妒,他不喜欢和高自己一等的人交朋友,偏偏王昌龄还指责他的不是。王昌龄的死讯没多久就传开了,他的好朋友无不为他痛惜。但是,王昌龄的确犯了大罪,这样的惩罚也是在所难免的。后来,叛军攻打到了雎阳,朝廷派张镐支援雎阳的战事,张镐要想赶到雎阳还需两三日,那时候城门都被攻破了,他想着让邻边的亳州刺史闾丘晓先率兵前往雎阳抵抗。闾丘晓接到命令以后,始终不敢行动,当初王昌龄劝他反击的时候,他都没有听,现在为了自保,他更不可能率兵支援雎阳。等张镐到达雎阳的时候,城门已经被叛军攻破,张镐直接到亳州向闾丘晓问罪,闾丘晓还狡辩道:自己何罪之有。张镐说道:“不服从上级命令,导致城门被破,百姓生灵涂炭,这就是大罪!”之后,便命人行刑,闾丘晓反驳说:“我们同为官员,你不可对我动用私刑!”张镐想起了王昌龄,虽然交情不深,但是,王昌龄这样的好人都被他杀害了,他气愤不过,就说道:“那么,你对龙标尉的刑罚为何可以呢?”闾丘晓明白张镐有点公报私仇,便立刻求饶,还说自己家中老母还需要赡养,不能丢命啊。张镐没有理会他,就回复了一句:王昌龄家中的老母妻儿又该谁去养活呢?闾丘晓无话可说,张镐也是下令执行的杖刑,闾丘晓没捱过去,丢了小命。所以说,有时候做人不要太喜欢出风头,万一被一些有歹心之人利用,还会丧失小命。还有就是,做人也不要善妒,我们要用欣赏眼光看别人,这样才能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

7、张镐人物简介

古代,县伊要嫁女儿,为女儿准备了盛大的婚宴。婚宴上,擅长算命的李知微却对县伊说:“你的女婿不是这位新郎,应该是个没胡子的人。”县伊不相信。不一会儿,新郎突然冲出婚房,连滚带爬地逃走了。众人赶忙上前阻拦,可新郎却根本不理会,大喊着:“县伊,你女儿是个怪物!吓死我了!”说完冲破阻拦,跳上马,连打两鞭,飞一般地逃走了。在座各位全都目瞪口呆,随即便开始窃窃私语,议论着县伊的女儿到底是不是怪物。县伊气得火冒三丈,想着自己貌美如花的女儿,竟然被人如此误会,也顾不上礼节,直接把女儿叫了出来,让大伙儿瞧个明白。众人一看,县伊的女儿身姿窈窕,面若凝脂,哪里是怪物,简直就是天仙下凡。众人不禁感叹新郎有眼不识泰山。县伊说道:“量那小子也娶不到什么好媳妇。我现在就另择新婿,谁想求娶?趁此机会,在座各位做个见证,这亲就成了。”话音刚落,一个姓郑的人走出来,说道:“我愿求娶令千金。小姐如此美貌,与她共度余生,乃是我三生有幸。”县伊定睛一看,这人的下巴上真的一根胡须都没有,正应了李知微的卜卦。李知微的名声越传越广,后传到了远在京城的吏部尚书张镐的耳朵里。张镐便把他请来,让他为自己女儿的亲事算一卦。张镐与做仆射职务的裴冕,私交甚好,就想让自己的女儿德容,嫁给裴冕的儿子裴越客。请李知微来不为别的,就是问一下结婚的日子选在哪一天吉利。李知微掐指一算,说道:“这门喜事不在今年,也不在此地。”“我们两家都住在这京城里,怎么会不在此地结婚呢?”李知微回答道:“你要信我。这门喜事的时间应该在明年的三月初三,在南方举行。”张镐不相信,拿了几两银子把李知微打发走,另找人在今年,选了个良辰吉日,准备给女儿举办婚礼。谁知,婚礼前一天,张镐却突然遭人弹劾,被贬到了扆州做了司护,即日就要动身。而扆州就在南方。张镐这才相信了李知微的话,赶紧将结婚的日子定在了明年的三月初三,地点也定在了扆州。裴冕也感叹李知微有能耐,赶紧请他来,算一算这门亲事是否顺利。李知微掐指一算,写下了一句话:三月三日,不迟不疾。水浅舟胶,虎来人得。惊则大惊,吉则大吉。裴冕请李知微解释其中含义,李知微却说:“天机不可泄露,到时候你就知道了。”因为路途遥远,刚过完新年,裴冕的儿子裴越客便起身去接亲了。为了表示诚意,裴越客带了30多个仆人,又带了大量的聘礼和行李。船因为载重太多,行驶得慢,想快也快不起来,走了两个月,离扆州还有300多里地。裴越客心里很着急,怕张家不明情况产生误会,派了一个干练的仆人骑着马,走岸上的陆路去张家报信。另一边,张镐也担心起来,眼看裴家迟迟不来人,就开始猜测,是不是自己被贬了,裴家悔婚了。到了三月初二,裴家的人还是没来,张镐只好让女儿暂且等待,等裴越客来了,再改定日期。见此情况,德蓉小姐也是忧心忡忡。女仆们为了哄她开心,带她去了后花园散心。扆州多山林,张家的后花园也紧靠着一片山林。忽然,一只猛虎从山林窜到了后花园,叼起德蓉小姐就离开了。众女仆吓坏了,尖叫着跑去找张镐。张镐赶紧派仆人四处寻找,可找了一夜也没找到。再说裴越客,到了三月初二,离扆州还有十几里地。这一水域礁石林立,船行驶得艰难。裴越客心急如焚,索性带着十几个仆人上了岸,骑着马走岸上的陆路。正走着,一只老虎突然窜了过来。老虎嘴里还叼着一名女子。仆人们赶紧护到主人跟前,拿着鞭子驱赶老虎。老虎一害怕,放下女子就逃进了山林。仆人们赶紧把那女子抬了过来。女子还活着,只是昏过去了。众人七手八脚喂了些水,女子便醒了过来。这时,裴越客派去的仆人回来禀报:张老爷家的德蓉小姐被猛虎叼走了,生死不明。裴越客吃了一惊:难道我救下的正是我未来的娘子?于是赶忙询问那女子的姓名。女子回答:“我是张镐的女儿德蓉。”裴越客又惊又喜,赶紧派人给张镐报信。张镐开心,说道:“这猛虎是怕耽误了好时辰,特来相助啊。”第2天就是三月初三了,如果赶回家举行婚礼就会晚了时日,于是裴越客就在船上与德荣成亲了。裴越客这才想起李知微写得那句话,感叹道,果然是虎来人得,吉则大吉呀!这篇故事改编自《初刻拍案惊奇》。裴越客与德蓉虽然经历万难,却还是在准确的时日结了婚。生有时,运有时,婚姻有时,福气有时,人生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固定时日的。所以,如果身处逆境中,不要着急,等等再等等,说不定转运就在下一秒。本故事纯属文学创作,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均为虚构,旨在丰富读者业余生活,寓教于乐,请勿与封建迷信对号入座。#张镐简介#

8、张镐发音

【马致远杂剧纵横谈】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郑光祖,这四个人被称为元剧四大家,当然也有人认为白朴要列入其中。马致远大家并不陌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正是出自他的手笔。然而他的杂剧,却并不如这首《天净沙》那般为人熟知。位列元杂剧四大家,杂剧水平究竟如何,是否能体现出和《天净沙》一样的空前绝后的水准呢?一:马致远的落寞和神伤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何以如此断肠呢?马致远,《录鬼簿》中记载:大都人,曾任江浙省提举。可见,他应该并不算潦倒穷困之至。马致远的杂剧,历代评价极高。宁献王朱权《太和正音谱》,马致远位列“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之首,属于“神凤飞鸣于九霄”这个级别。后世贾仲明、臧晋叔、王国维等,都对马致远推崇备至。这样一个出生大都,才华横溢,甚至还略有官职的马致远,何以断肠呢?这不得不说元代特殊的历史环境。元代九十年,农民起义不断,百姓始终处于战火之中。读书人由于没有了科举制度,大多数人的地位极低,这就是所谓九儒十丐。当时,人分四等,蒙古、色目之下是汉人,低等是南人,即南方汉人。马致远虽然有才华,甚至还担任过一个提举这样的下等职务。但他的思想深处,是绝望和迷惘,他把自己的精神内心,交付给了一个叫做“神仙道化”的杂剧世界。马致远还是书会才人的时候,就敢于抨击社会,写了《汉宫秋》、《青衫泪》,主旨是借历史讽喻当下。《荐福碑》是一个分水岭。此后,他做了江浙提举,开始步入“神仙道化”,写了《黄粱梦》、《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长期以来,学者认为马致远是做了统治阶级的帮凶,用神仙道化麻痹百姓。而实际上,这种说法也许并不符合马致远的真实心态。相反,也许是因为担任了低等职务,才更加理解了反抗的无力和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力量的强大。终,无奈遁入神道。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马致远曾经热情讴歌过蒙古的统治者。但对于身处元代的马致远而言,其民族意识是比较模糊的。也即是说,他并不反对蒙元,而是反对统治阶级的昏聩、腐朽,以及对人民的压榨和欺凌。我们不能超越历史语境去对马致远进行苛责。更不能因此就说马致远是蒙元的帮凶,以杂剧麻痹人民。二:从爱情戏到神仙道化剧《汉宫秋》、《青衫泪》主要写爱情。后者爱情刻画更为细致和成功。裴兴奴作为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伶人,坚决与鸨妈斗争。犀利的文字,在马致远的笔触中,是比较少见的。不过,后,该剧落入了士子、伶人、商人三角恋爱的俗套。从爱情剧中,其实已经能够约略看到马致远感伤的端倪。无论王昭君,还是裴兴奴,纵然有反抗精神,无奈要面对的敌人过于强大,无奈和失败,似乎是必然的。可以说,马致远心中始终萦绕而挥之不去的,就是一种寂灭的绝望之感。到《荐福碑》,不得发迹的读书人张镐,何尝不是马致远自己的写照。按照马致远的才华,本来可以和张镐一样写下万言策。然而有才又如何,终不过是被人盗了名,沦为别人的垫脚石。有人说马致远做了小小的提举,便沦为统治阶级的帮凶。我倒倾向于认为,正是这个倾尽一切换来的小小职位,让马致远彻底绝望。却原来自己无论怎么努力,到头来不过捉刀小吏。如果说在没有担任提举前,还有如张镐一样献言建功之志,做了提举之后,才知道一切都是虚妄的,自己能做稳了奴隶就算万幸。此后,在马致远的剧作里,再也没有了普通人,只有神仙、道友。吕洞宾、汉钟离、马丹阳,一个点化一个。这是一个精神谱系,对抗的是无望的功名之路。一如《黄粱梦》中道人正阳子所说:功名二字,性命不保。可见,在表面的虚无与幻灭之上,是马致远内心的孤傲、决绝与惆怅、感伤。有学者把这种断肠情绪的表达看作是一种消极的浪漫主义。这个归纳很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