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系列胡同故事(49):大小石桥胡同大石桥胡同和小石桥胡同,位于西城区,东西走向并行排列。小石桥胡同券长303米,2022年3月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小石桥胡同24号为盛宣怀故居。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庭园式建筑,盛宣怀任大清邮政大臣时曾在此居住。盛宣怀是江苏常州人,清末官员,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曾创造了11项“”。等领导曾在盛宣怀故居住过,现为竹园宾馆,胡同东口立有“竹园”牌楼,想必是宾馆的招牌。大石桥胡同在小石桥胡同北边,西不通行。胡同西头61号是佛教寺院“拈花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明万历九年司礼监太监冯保秉承孝定皇太后命创建,初名千佛禅寺。清重修并赐名“拈花寺”。1939年12月吴佩孚在京突然去世,暂在拈花寺东跨院搭建三间大顶殿式房屋停放灵柩,后因战事,灵柩停放达七年之久,直至1946年12月才落土安葬。下集预报: 粮食店街#古塔胡同简介#
2、砖塔胡同简介一座藏在胡同深处的古塔,能否揭示一段隐秘的历史传说?在北京的西三环有一个僻静的胡同深处,有一座神秘的白塔!据说是明代所建,人称白塔庵塔。这是一座典型的藏传佛教的覆钵塔,高约25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黄胄和吴作人先生看见此塔,就把中国画研究院选址确定在这里,此后荒废的白塔也得到了保护。据说,明代的建文帝兵败后跑到了北京出家,他的衣钵就埋在这座白塔下。朱棣打败建文帝夺取政权后,一直在寻找他的踪迹。就连郑和下西洋,据说都是为了这个。建文帝不知所终。传说他跑到了北京出家,隐姓埋名。危险的地方安全!也有这种理论上的可能。不过我觉得建文帝当年应该是已经城破遇难。这座古塔维护的不错,和北海公园,以及白塔寺的两座白塔相比,很有自己的特色!白塔庵塔,至少见证了明代藏传佛教在内地曾经的辉煌! @头条旅游 @头条历史
3、定州古塔胡同八十年代的胡同基夲还保持着以前的老样子,安静祥和也没有机动车……
4、古塔胡同《北京胡同》第025期,烟袋斜街。烟袋斜街,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核心保护区内,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烟袋斜街形成于元代,初称“打渔厅斜街”,清乾隆年间称“鼓楼斜街”,清末时期改称“烟袋斜街”,是北京古老的胡同之一。清代末年以经营烟袋、烟具、古玩字画为主,其名因此而得。胡同内有广福观等古迹,另有一清朝时邮政旧址。北京市西城区道教协会现在胡同内办公。近几年随着什刹海旅游兴起,胡同内商业化气息较浓,现多为小商铺。现烟袋斜街已成为京城著名的旅游景点。
5、胡同里的古塔简介西四南大街与义达里正对面的有条老胡同叫做:砖塔胡同,这条胡同里曾经居住过大文豪鲁迅、名作家张恨水、老舍、前国家主席等不凡的人物,这条胡同的名字缘于胡同口的一座古塔:“万松老人塔”。塔始建于元代,1753年重建,高16米,初为八角七层,重修时又加高了两层,为八角九层。此塔是北京的密檐式砖塔,塔身分内外两层,四面为拱券式,塔心和外层之间为八面形环廊,大塔中包围着一座小塔(清代塔包元代塔),古朴典雅,玲珑精致。这座塔是为纪念万松行秀禅师而建的墓塔。万松行秀禅师:金、元时期的高僧。他是河南洛阳人,俗姓蔡,15岁时在荊州出家,受戒后云游天下,寻师访友,他深得佛法,又精通儒学,深受金宗章的器重,赐他居住京西郊仰山栖隐寺,万松行秀禅师81岁时在栖隐寺圆寂。后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万松老人塔。塔院南侧嵌有一方纪事石刻,“清乾隆十八年康亲王永恩奉敕重修”,可见皇家对万松行秀禅师的重视。现在看到的塔是1927年由著名的文人、北洋时期的交通总长叶恭绰等人集资重修的,重修时又加筑了院墙和门楼。这座塔从元代初建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塔院可以进入参观,以前来过几次,今日又来到这里,近年在塔院外大门侧掛上了一家叫做“正阳书局”的牌子,走进院内,几间房子变成了书店,新旧书放滿了书架。小院里堆放着一些古董类的石块、木板,将这座千年砖塔被杂物挤在了中间,凌乱不堪。文物部门为何准许一家书店占据了文物古迹的塔院,让我百思不解。据说“正阳书局”的创始人是一位80后名崔勇,这是一家文化公司,初在大栅栏廊房头条。塔院里这些书籍以古籍、旧书为主,还有北京老地图等,读者可以免费阅读。院中这座“元万松老人塔”巳为文物保护单位。万松老人塔